徵引書目
一、檔案資料
(清)夏燮,《中西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清)許景澄,《許文肅公遺稿》9卷,臺北:典藏藝術家出版社,1918。
(清)陸元鼎 著,《各國立約始末記》(清光緒32年刊本影印),臺北:華文書局,1968。
(清)楊晨撰,楊紹翰增訂,《路橋志略》,臺州:黃岩楊氏崇雅堂,1936。
(清)楊賓,《枊邊紀略》,瀋陽,遼瀋書社,1985。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宮中檔光緒朝》,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
<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文獻叢編》上冊,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4。
于能模 編,《中外條約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一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七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1。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二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4。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三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5。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五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7。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六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0。
中研院近史所,《教務教案檔》第四輯,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6。
中國史學會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辛丑和約訂立之後的商約談判》,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1-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編,《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文慶、賈楨、寶鋻 等編:《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咸豐朝、同治朝,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王明倫 編,《反洋教書文揭帖選》,濟南:齊魯書社,1984。
李剛巳 編,《教務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1840-1949).上、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程宗裕 編,《教案奏議彙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70。
楊家駱 主編,《義和團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1973。
褚季能,<女學先聲>,《東方雜志.第三十一卷》第7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4。
蔡乃煌 總纂,《約章分類輯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
薛允升,《讀例存疑》,臺北:成文出版,1970。
二、官書典籍
(民)萬福麟修,張伯英纂,《黑龍江志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民)趙恭寅修,曾有翼纂,《瀋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長順,《吉林通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
(清)徐世昌撰,《東三省政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清)曹廷杰撰,《西伯利東偏紀要),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
(清)黃維翰編,《呼蘭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清)薩英額 纂輯,《吉林外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吉林省志.宗教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宗教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齊國梁,<圍場史略>,《東遼文史資料》第一輯,吉林:政協吉林省東遼縣文史資料委員會,1991。
遼陽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陽文史資料.第五輯》,瀋陽:遼陽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0。
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遼寧省志.宗教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東北義和團檔案史料》,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營口巿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營口巿志》,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2。
瀋陽大東區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印,《大東文史資料.第五輯》,瀋陽:大東區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91。
瀋陽巿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62。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主編,《滿鐵史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79。
三、專書論著
(日)曾根俊虎;范建明 譯 ,《清國漫志:北中國紀行》,北京:中華書局,2007。
(法)衛青心著、黃慶華譯,《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1。
(法)謝和耐著、耿昇 譯,《中國和基督教:中國和歐洲文化之比較》,上海:
(美)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美)費正清等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下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英)李提摩太;李憲堂、侯林莉 譯,《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英)杜格爾德.克里斯蒂 ;(英)伊澤.英格利斯 編;張士尊、信丹娜 譯,《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爾德.克里斯蒂的經歷與回憶》,武漢: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王文杰,《中國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州:私立福建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協會,1947。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王成勉,《教會、文化與國家:對基督教會史研究的思索與案例》,臺北:宇宙光全人關懷出版社,2006。
王芸生 編著,《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第4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
王爾敏,《晚清商約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王綿厚,《東北古代交通》,瀋陽:瀋陽出版社,1990。
王鐵崖 編,《中外舊約章匯編》,北京:三聯書局,1957。
北人民出版社,2007。
古偉瀛,《塞外傳教史》,臺北:光啟文化出版社,2002。
史靜寰、王立新合著,《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份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朱從兵,《李鴻章與中國鐵路:中國近代鐵路建設事業的艱難起步》,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吳欣,《清代民事訴訟與社會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7。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李林靜芝 譯,〈教會分裂〉,《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臺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86。
李時岳,《近代中國反洋教運動》,北京:三聯書店,1986。
李國輝,《清末洋教傳入對東北社會的影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德徵,《義和團運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
汪毅,張承棨,《清末對外交涉條約輯:宣統條約 》,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
那思陸;范忠信、尤陳俊校,《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2006。
佟冬,《中國東北史.5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卓新平,《基督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周錫瑞 著、張俊義 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林治平,《序論合集》,臺北: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出版,2006。
林華國,《義和團史事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邱廣軍,《清末民初基督教在東北施醫布道探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威羅貝 著、王紹坊譯,《外人在華特權與利益》,上海:三聯書局,1957。
查時傑,《中國基督教人物小傳》,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83。
胡衛清,《普遍主義的挑戰: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徐宗亮,《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徐炳三,《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教研究-以政教關係為視角(1867-1945)》,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
旅順博物館,《「滿鐵舊影」:旅順博物館藏「滿鐵」老照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桑樹森等著,《黑龍江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柴蓮馥,《庚子教會華人流血史.第五冊》,漢口:中國基督聖教書會,1925。
馬維權主編,《黑龍江宗教界憶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高時良,《中國教會學校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張力、劉鑑唐,《中國教案史》,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
張守真,《清季東三省的鐵路開放政策(1905-1911)》,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
張晉藩,《清朝法制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張雪珠,《宗徒大事錄》,臺北:光啟出版社,1991。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梁其姿,《中國近世醫療與社會》,臺北:行政院國科會社資中心,1996。
莊吉發,《清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方中,《中國天主教史料彙編》,臺北:輔仁大學,2003。
陳方中,《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傳教活動與影響(1860-1870)》,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陳平原、夏曉虹 編著,《圖像晚清︰點石齋畫報(珍藏本)》,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陳本善 主編,《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陳垣,《陳垣早年文集》,臺北:中央研院文哲所,1992。
陳垣;黃夏主編,《陳垣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2
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1896-189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陳學恂 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陶飛亞,《基督教與近代山東社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1994。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施忠連譯,顧曉鳴校閱,《歷史的反思》,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馮祖貽、范同壽、顧大全 主編,《教案與近代中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馮爾康,《清人生活漫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楊餘練,《清代東北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董叢林,《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三聯書店,1992。
董寶良,《中國教育史綱.近代之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鄒丹丹,《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教教會學校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鄒保祿,《歷代教宗簡史》,臺南:聞道出版社,1983。
趙中孚,《近世東三省研究論文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劉子揚,《清代的地方官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樓宇烈、張志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樓均信、鄭德弟、呂一民 主編:《中法關係史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6。
鄭曦原編 ; 李方惠,胡書源,鄭曦原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北京 :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7。
穆啟蒙 著、侯景文 譯,《中國天主教史》,臺北:光啟出版社,1992。
遼寧省圖書館 編,《盛京風物: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代歷史圖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薛正昌,《董福祥》,蘭州 :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2。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臺北:傳記文書出版社,1983。
羅惇曧,《庚子國變記》,上海:上海書店,1982。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顧衛民,《中國與教廷關係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顧衛民,《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襲方震,《融合四方文化的智慧》,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四、期刊論文
(美)柯文,〈義和團、基督徒和神—從宗教戰爭角度看1900年的義和團鬥爭〉,《歷史研究》第一期,山東:山東大學,17-28,2001。
1998。
于作敏,〈重新認識晚清基督教民—兼評義和團運動中「打殺」教民現象〉,《煙臺大學學報》第18卷第三期,山東:煙臺師範學院,352-355,2005。
尤文遠,〈曾國藩與天津教案〉,《文物春秋》第四期,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1997。
王中茂,〈近代西方教會在華購置地產的法律依據及特點〉,《史林》第三期,河南:河南洛陽師範學院,69-76,2004。
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國化及其難點〉,《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74-82,1996。
王雅麗,〈從條約來看晚清禁教政策的解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一期,福建:廈門大學,45-48,2006。
王曉焰,〈19世紀上半葉法國對華政策的主要特徵〉,《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總第127期,四川:四川師範大學,62-67,1999。
田濤,〈清末民初在華基督教醫療衛生事業及其專業化〉,《近代史研究》第五期,天津:天津師範大學,169-185,1995。
任念文,〈清末在華教會、傳教士的經濟活動及其影嚮述略〉,《晉陽學刊》第三期,江蘇:華東師範大學,79-84,2002。
朱云鵬、盧國強,〈從清政府對西洋教態度的變化看中國近代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柳州師專學報》第11卷第四期,河北:河北衡水師專政史系,5-10,1996。
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東北集刊》第2期,瀋陽:東北大學,1941。
呂厚軒、張傳,〈清末基督教在華傳教策略改變述論〉,《濟南大學學報》第14卷第六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34-38,2004。
李偉,〈反洋教鬥爭與中西文化衝突〉,《山東師大學報》第三期,山東:山東師大學報,68-71,1994。
汪洋著,<京奉鐵路述略>,《東北地方史研究》第1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6。
周萍,〈試析20世紀初晚清教案趨於消亡的原因〉,《史學研究》第八期,江蘇:江蘇省揚州巿田家炳實驗中學,27-32,2002。
周萍萍,〈明清間平民信奉天主教原因之探析〉,《南京曉庄學院學報》第20卷第一期,江蘇:南京曉庄學院,100-104,2004。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當代》,第一百一十二期,臺北:當代出版社,2006。
胡維革、鄭權,〈文化衝突與反洋教鬥爭〉,《東北師範大學報》第一期,吉林:東北師範大學,20-29,1996。
范正義,〈拒斥與接納—基督教在華傳播與中國民間信仰關係的文化透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福建:福建師範大學,101-106,2001。
范正義,〈清末中西祭祖糾紛與中國教民〉,《廈門大學學報》第五期,廈門:廈門大學,102-109,2002。
唐毅,〈從反洋教鬥爭看近代中西文化衝突〉,《文史雜志》第五期,四川:四川大學,28-30,1997。
夏俊霞,〈清末民初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接納與認同〉,《世界宗教研究》第三期,天津:南開大學,75-86,1999。
孫春芝,〈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中的懮傷—略論曾國藩對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杰的處置〉,《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五期,山西:太原師範專科學校,110-115,
徐炳三,〈近代天主教在吉林的傳播與發展〉,《中國天主教》第二期,吉林:教史資料,37-39,2006。
馬自毅,〈從「天下」到「主權」—從條約、傳教看清末社會觀念的變化〉,《史林》第六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5-22,2004。
高樂才、鄒丹丹,〈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教教會學校評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五期,吉林:東北師範大學,50-53,2006。
張守常,〈說《神助拳,義和團〉,《歷史研究》第三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24-135,1997。
張杰,<柳條邊、印票與清朝東北封禁新論>,《中國邊疆史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9。
張杰,<清前期漢民出關開發三遼述論>,《遼寧大學學報》第三期,瀋陽:遼寧大學,1992。
張雪永,〈十九世紀末的中法文化交流述略(1860-1900) 〉,《天府新論》第二期,四川:西南交通大學,92-96,2003。
張博,<清代盛京沿海貿易重心轉移述略>,《南開大學學報》第六期,天津:南開大學,73-76,2001。
張曉靈,〈晚清西書的流行與西學的傳播〉,《檔案與史學》第一期,北京:上海巿檔案館,36-43,2004。
莫宏傳、郭漢民,〈清政府與近代中國教案〉,《貴州文史叢刊》第二期,貴州:貴州大學,19-23,2003。
郭麗娜、陳靜,〈論巴黎外方傳教會對天主教中國本土化的影嚮〉,《宗教研究》第四期,廣東:中山大學,128-134,2006。
陳重耕,〈基督教在中國近代傳教權的攫取〉,《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一期,雲南:邱北縣八道哨中學,40-42,2003。
程歗、張鳴,〈晚清教案中的習俗衝突〉,《歷史檔案》第四期,99-106,1996。
程歗、張鳴,〈晚清鄉村社會的洋教觀—對教案的一種文化心理解釋〉,《歷史研究》第五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政治思想文化所,108-116,1995。
舒景祥,〈關於黑龍江省天主教、基督教概況及其教徒信仰趨向的調查分析〉,《黑龍江民族叢刊》三期,黑龍江:黑龍江省政協民宗委,113-118,2003。
楊大春,〈晚清天主教會與耶穌會的衝突〉,《史學月刊》第二期,江蘇:蘇州大學,55-61,2003。
楊大春,〈晚清政府的教會育嬰政策述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四期,蘇州:蘇州大學,80-83,2000。
楊大春,〈晚清政府關於外國教會在華持有武裝政策述論〉,《安徽史學》第五期,江蘇:蘇州大學歷史系,36-41,2003。
溫欽虎,〈從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國社會習俗的衝突〉,《甘肅社會科學》第三期,甘肅:天水巿委黨校,47-53,2000。
葛夫平,〈法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近代史研究》第一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97-111,1997。
趙玉華、劉凌霄,〈清末天主教和新教在華傳教活動的異同〉,《山東大學學報》第一期,山東:山東大學,13-17,2003。
趙潤生、趙樹好,〈晚清教案起因的量化分析〉,《人文雜志》第二期,山東:山東聊城師範學院,112-115,1996。
劉正祥,〈晚清時期的法國天主教對華傳教政策〉,《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第一期,廣東:中共汕頭巿委黨校,90-94,2003。
劉金玉,<中國近代基督教教會學校的生成探討>,《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一期,衡陽:衡陽師範學院,2004。
蔡勤禹,〈傳教士與華洋義賑會〉,《歷史檔案》第三期,73-79,2006。
鄧常春,〈晚清教民的尷尬身份:「二毛子」另類百姓、大清子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177期,四川: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17-222,2006。
龍群、張議丹,〈來華傳教士鄉村經濟活動研究(1840-1949)—以長陽擔子山堂口為個案〉,《重慶社會科學》第六期,湖北:湖北大學,83-116,2007。
戴五三,<東北早期鐵路發展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1992。
羅志田,〈社會分野與思想競爭:傳教士與義和團的微妙互動關係〉,《清史研究》第一期,四川:四川大學,48-61,2002。
西文資料
Barnett, Suzanne Wilson, Protestant expansion and Chinese views of west.MAS, 6.2(April1972).
Choen,Paul A. China and Christianity: 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1860-1870.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Cohen, Paul A.‘The anti-Christian tradition in China’.JAS,20.2(Feb.1961).
Fairbank,John K.,ed.The Chinese world order: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also cited as CWO.
Lee, Robert H.G..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 history.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