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家佳
研究生(外文):Chia-Chia Chang
論文名稱: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Histories Represented by Public Historians: A Case Study of Shonenko and The History of Takunan Adolescent
指導教授:周樑楷周樑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ang-kai Ch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管理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大眾史學大眾史家影視史學歷史書寫紀錄片
外文關鍵詞:HistoriophotyPublic HistorianDocumentaryPublic HistoryHistorical Wri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17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以《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為討論對象,希冀了解大眾史家書寫過去的方法,與思維歷史的方式和意義。
初步發現主要有四。第一,《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大多透過學界較少運用的史料,進行「建構歷史真相」或是「充實歷史脈絡」的動作;第二,非專業史家對史料的建構常著力於各自熟悉的專長與管道,所以表述歷史的脈絡往往因文本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分別。第三,人人皆有不同的生活範疇,因此對於歷史的記憶與認知也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的多元而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其解釋史事的觀念與態度。第四,大眾在歷史建構、敘事的文本中展現的歷史思維,實是其主體意識、與社會意識的共同體現,透過這些組織史事的過程,由小見大、體現私人或公眾的歷史,此為《綠的海平線》與《拓南少年史》書寫歷史的方法,也是非專業史家傳播歷史的特色。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public historian represents the past as well as the models and meanings of their historical think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honenko and The History of Takunan Adolescent.
There are four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First, in order to represent historical fact, Shonenko and The History of Takunan Adolescent construc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at were seldom in historical texts to “construct historical truth” or “improve historical content”. Second, public historians depend on their familiarities with the medium when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given that the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is influenced by the character of the medium. Third, because the public com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has some specialities, historical memory, and its own self-identity, they are affected by their conceptions and attitudes on explaining history. Fourth, in order to represent historical thinking, the public organizes historical fact with its historical thinking to present popular and official history. Shonenko and The History of Takunan Adolescent write history and express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conscience of the public historian through the above four points.
前言(第01頁)
第壹章、大眾史學的理念、實踐和研究(第03頁)
第貳章、史料的收集(第25頁)
第參章、史料的詮釋(第43頁)
第肆章、歷史的表述(第67頁)
第伍章、大眾史家的歷史書寫(第85頁)
結語(第109頁)
參考書目(第115頁)
一、史料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青年鍊成之情況》,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第二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工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3。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第三年に於ける皇民奉工運動の実績》,臺北: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1944。
〈臺中で海軍工員 犧牲者追悼會〉,《臺灣新生報》(臺灣),1946年1月18日,第4版。
《總統府公報》,第253號第6版,1950年6月15日。
五味田忠,《臺灣年鑑(昭和十八年版下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昭和十九年版)》,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昭和十八年版)》,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
行政院新聞局廣播電視事業處,《廣播電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7。

二、專書
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烽火人生:雙和地區歷戰耆老口述歷史輯錄》,臺北: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2008。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王爾敏,《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
吳清聖,《臺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1975.9-1993.1》,臺北:臺大人文報社,1994。
吳淑真、吳淑敏,《拓南少年史》,臺北:向日葵出版社,200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7。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李展平,《前進婆羅洲-臺籍戰俘監視員》,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李展平,《戰火紋身的監視員-臺籍戰俘悲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正中書局,1993。
林玉茹、李毓中,《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徐浩,《當代西方史學流派》,臺北:昭明文選,2001。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規屬研究報告》,臺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野口毅,《臺灣少年工と第二の故鄉》,東京:展転社,1999。
陳鵬仁、王雪娥,《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臺北:致良出版社,2004。
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程登山,《戰爭史》,花蓮:高砂義勇對暨遺族文化協會,2001。
臺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鐵盒裡的青春:臺灣慰安婦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Barsam, Richard M.《紀錄與真實》(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王維亞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6。
Berger, John.《影像的閱讀》(About Looking),劉惠媛譯,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Carr, Edward H.《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王任光譯,臺北:幼獅出版社,1998。
Collingwood, R. G.《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黃宣範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6。
Ferro, Marc.《電影與歷史》(Cinema et History),張淑娃譯,臺北:麥田出版,1998。
Hunt, Lynn.《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江政寬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Pollock, Griselda.《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Vision and Difference : Femininity, Feminism, and Histories of Art),陳香君譯,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Rabinowiz, Paula.《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The Must be Represent: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游惠貞譯,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Schramm, Wilbur.《人類傳播史》(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游梓羽、吳韻儀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
Stam, Robert, Burgoyne, Robert and Flitterman-Lewis, Sandy.《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張梨美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Welzer, Harald.《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Das soziale Gedachtnis: Geschichte, Erinnerung, Tradierung Harald Welzer),李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Zoonen, Liesbet van.《女性主義媒介研究》(Feminist Media Studies),張錦華、劉容玫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4。
Collingwood, R. G. The Idea Of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Rosenstone, Robert A. Vision of the Past: The Challenge of Film to Our Idea of History,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三、期刊論文
文訊編輯部,〈地方文史社團名錄初編〉,《文訊》,10(臺北,1995.11),頁56-60。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臺北,1993.11),頁6-19。
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年〉,《臺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9),頁329-374。
王會均,〈民俗臺灣與海南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1(臺北,2004.4),頁88-97。
王慰慈,〈1960-2000年臺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1930-2003》(臺北: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2007),頁10-32。
王慰慈,〈臺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20(臺北,2003.1),頁1-33。
伏飛雄,〈另一種讀史-「歷史題材」影視劇與中國大眾日常生活〉,《電影文學》,24(四川,2007.12),頁26-27。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吳密察,〈大眾史學與地方文化建設〉,《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頁3-21。
吳淑敏,〈探尋拓南工業戰士身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研究〉,《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10),頁325-346。
吳淑敏等,〈探尋書法中的精、氣、神〉,《工業技術與資訊》,197(新竹,2008.3),頁31-33。
呂愛慧,〈量身打造回憶錄,為小人物圓夢〉,《非凡新聞e周刊》,(臺北,2007.7),頁98-100。
李弘祺,〈漫論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與意義:附論從筆記、剳記到社會史〉,《食貨月刊》,10:9(臺北,1980.12),頁384-401。
李雲漢,〈從史料開放談黨史研究〉,《近代中國》,101(臺北,1994.6),頁10-15。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臺北,1992.12),頁95-116。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新史學》,(臺北,1994.6),頁117-158。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期(臺北,1995.3),頁34-49。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研習會論文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頁17-24。
周樑楷,〈由小『見』大:影視媒體與宏觀歷史的教學〉,《史觀與史實-談《世界文化史》》(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2003),頁72-88。
周樑楷,〈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當代》,211(臺北,2005.3),頁52-61。
周樑楷,〈認識故舊,結交新人﹕一本驗證「大眾史學」的傳記〉,《愛德常懷 馨香遠流:柏高理修女的故事》,施麗蘭著(彰化:天主教耶穌聖心修女會,2008),頁14-17。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23(臺北,1999.6),頁445-470。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2《思想》(臺北,2006.2),頁125-162。
林仲修,〈臺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林琮昱,〈臺灣紀錄片的發展與變貌(1990-2005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蘭芳,〈日據末期臺灣「皇民奉公會」運動(一九四一-一九四五)〉,《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頁1193-1238。
邱貴芬,〈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中外文學》,31(臺北,2002.11),頁186-209。
邱貴芬,〈記憶與臺灣新歷史想像:以紀錄片《跳舞時代》為例〉,《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東亞文化與中文文學專號》(香港:香港嶺南大學,2006),頁88-95。
洪貞玲,〈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刊》,3:4(臺北,2006.12),頁1-35。
夏春祥,〈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臺北,1998.9),頁57-96。
孫彬訓,〈電波開放前後臺灣廣播節目差異與多樣化研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臺北,2001.7),頁117-149。
袁伊文,〈「世紀女性 臺灣風華」女性紀錄片之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玉法,〈民主政治的發展〉,《臺灣近代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頁569-652。
張東光,〈《百家講壇》與史學變革〉,《社會科學戰線》,2(河北,2007.2),頁244-249。
張炎憲,〈談國家歷史與地方文史工作的關係〉,《國史館館刊》,32(臺北,2002.6),頁11-16。
張啟騰,〈廣電媒體所有權規範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張瑋容,〈由Michael Moore的敘事策略看紀錄片的語藝意涵〉,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6。
張靜宜,〈培養南進拓士-戰時臺灣農業技術之推廣〉,《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10),頁129-161。
張瓏,〈新聞媒體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與功能〉,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
許巧靜,〈臺灣政治轉形與國家定位之演變:1945-2000〉,《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4:1(高雄,2006.6),頁65-95。
許晏銘,〈個人數位出版時代-部落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8(臺北,2006.4),頁47-49。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臺北,1999.6),頁167-211。
許進發,〈臺灣少年工的高座工廠-1945年美國調查的報告〉,《臺灣史料研究》,17(臺北,2001.5),頁156-165。
郭良文,〈臺灣近年來廣告中認同之建構-解析商品化社會的認同與傳播意涵〉,《新聞學研究》,57(臺北,1998.7),頁127-157。
郭良文、陶芳芳,〈臺灣報禁政策對發行與送報之影響:一個時空辨證觀點的思考〉,《新聞學研究》,65(臺北,2000.10),頁57-94。
郭亮吟,〈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臺灣日報》(臺灣),2002年2月28日,第25版。
陳世敏,〈接近「使用媒介權」和臺灣經驗〉,《報學》,8:8(臺北,1992.8),頁38-51。
陳光憲,〈論報導文學的樣式〉,《北市師院文學刊》,4(臺北:2000.6),頁75-105。
陳宗仁,〈從異族踏查到本土探尋:近百年臺灣鄉土研究史概述〉,《文訊》,10(臺北,1995.11),頁49-52。
陳姿羽,〈女性政治人物的報紙新聞再現--以呂秀蓮副總統為例(2000/3/18 -2001/3/18)〉,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柏棕,〈日治時期臺籍日本兵任務及其境遇之探討-以分派至中國、南洋戰區為例〉,《新北大•史學》,4(臺北,2006.10),頁33-53。
陳秋月,〈日治末期的學校教育與戰爭動員—以新竹公學校為中心(1937- 1945)〉,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2005。
馮爾康,〈「說故事」的歷史學和歷史知識大眾文化化〉,《河北學刊》,24:1(河北,2003.1),頁164-169。
楊雁斌,〈面向大眾的歷史學-口述史學的社會含義辨析〉,《國外社會科學》,5(北京,1998.5),頁27-32。
劉文斌,〈臺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人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劉育岑,〈櫻花戰火少年行-臺灣少年工赴日造飛機的故事〉,《歷史月刊》,68(臺北,1993.9),頁100-107。
戴寶村,〈再現歷史 牽繫記憶-關於紀錄片《綠的海平線》〉,《自由時報》(臺灣),2006年5月10日,E07版。
鍾淑敏,〈望鄉的鐵鎚-造飛機的臺灣少年工〉,《臺灣史料研究》,10(臺北,1997.12),頁117-131。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臺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1。
Coser, Lewis A.〈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邱澎生譯,《當代》,91(臺北,1993.11),頁20-39。
White, Hayden.〈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周樑楷譯,《當代》,18(臺北,1993.8),頁10-17。
Andrea, Alfred J. “On Public History”, The Historian , 53:2(winter 1991), pp.381 -386.
Baumeister, Roy F. and Hastings, Stephen. “Distortions of Collective Memory: How Groups Flatter and Deceive Themselves”, Collective Memory of Political Events: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p.277-293.
Fishel, Leslie H., jr. “Public History And the Academy”, Public History: An Intro- duction (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 Company, 1986), pp.8-19.
Johnson, Wesley. “Editor’s Preface”, Public History Readings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p.106-110.
Kelley, Robert. “Public History: Its Origins, Nature, and Prospects.”, Public History Readings (Florida: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p.111-126.
Ruffins, Paul. “Embracing Public History”,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18:26(February 2002), pp.30-35.
Smoak, Gregory E. “The Working Group on Evaluating Public History Scholarship”, OAH Newsletter, 36:3(August 2008), pp.1-8, 2p.
Stephen L. Reckon. “Doing Public History: A Look at the How, but Especially the Why”, American Quarterly, 45:1(March 1993), pp.187-194.
Van Den Berghe, Pierre L. “Does race matter?”, Race and Rac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101-113.
Weible, Robert . “Defining Public History: Is It Possible? Is It Necessary?”, Perspe- ctives on History, 46:3(March 2008), pp.24-25.
White, Hayden.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5(December 1988), pp.1193-1199.

四、報紙
〈國民黨中央黨史會 公開首批珍藏史料〉,《聯合報》(臺灣),1981年8月28日,第2版。
〈黨史會決擴大開放史料〉,《聯合報》(臺灣),1988年6月21日,第2版。
〈讓史料說話!〉,《聯合報》(臺灣),1989年6月19日,第2版。
〈總統府國防部公開二二八檔案〉,《聯合報》(臺灣),1991年3月7日,第2版。
〈李登輝新臺灣人論 國民黨士氣大振〉,《聯合報》(臺灣),1998年12月03日,第2版。
〈張學良戲言史料像雜物 曾想燒掉〉,《聯合報》(臺灣),2001年10月17日,第4版。
〈高砂義勇隊紀錄片明晚公視首播 原住民戰士影像故事重現〉,《自由時報》(臺灣),2001年10月27日,第40版。
〈省文獻會升格 臺灣文獻館明揭牌〉,《聯合報》(臺灣),2001年12月31日,第14版。
〈胡佛研究所 成中國近代史重鎮〉,《聯合報》(臺灣),2005年2月18日,C6版。
〈林強配旁白 重練閩南語〉,《聯合報》(臺灣),2006年4月19日,D6版。
〈4500名歸休老兵 無榮民福利〉,《自由時報》(臺灣),2007年4月17日,A05版。
〈中大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明報》(香港),2008年1月17日。
〈臺籍日兵悲史 赤陽實錄〉,《聯合報》(臺灣),2008年3月21日,A15版。
〈紀錄片軍教男兒 訴說臺灣軍士教導團故事〉,《中央社》(臺灣),2008年8月18日。
〈池東紀事 周末放映〉,《臺灣新生報》(臺灣),2008年10月15日。

五、網路資料
〈尋找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上網日期:2008年2月12日,取自: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12215&ctNode=38。
INTRODUCTION TO PUBLIC HISTORY,上網日期:2008年4月6日,取自:
http://www.uwm.edu /People/ mgordon/hist700.html。
Public History,上網日期:2008年4月6日,取自:
http://www.ubalt.edu/lehs/ pubhist1.html。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課程,上網日期:2008年4月9日,取自:
http://www.cuhk.edu.hk /his/new/b5/prg_pg_ma_c.htm。
陳其育,〈臺灣少年工的故事-郭亮吟專訪〉,《大眾時代》,上網日期:2008年4月29日,取自:
http://mass-age.com/wp。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課程規劃開放式課程,上網日期:2008年5月4日,取自:
http://140.115.170.1 /Hakkacollege/big5/class/class/SC_07.html。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日,取自:
http://rtf.shu.edu.tw/-Welcome_To_SHU-RTF/menu /top/1_introduce/introduce.htm。
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日,取自:
http://www.ntua.edu.tw /~film/aboutus/history.html。
周樑楷的史學園地,上網日期:2008年12月8日,取自:
http://myweb.fcu.edu.tw/~t91093。
綠的海平線官方部落格,上網日期:2009年3月2日,取自:
http://blog.shonenko.com/。
National Council on Public History,上網日期:2009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ncph.org/Education/GraduateandUndergraduate/tabid/323/Default.aspx。
大阪大學文學部 西洋史學研究室,上網日期2009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let.osaka-u.ac.jp/seiyousi/info-1-1.html。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97次委員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09年7月13日,取自:
http://www.ncc.gov.tw/chinese/show_file.aspx?table_name=news&file_sn= 1256。

六、影片
郭亮吟(導演),《綠的海平線》【影片】,臺北: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陳志和(導演),《赤陽》【影片】,未發行,2008。
黃玉珊(導演),《池東紀事》【影片】,臺北:魔石娛樂有限公司,2007。
潘小俠(導演),《不知為誰而戰─高砂義勇隊影像故事》【影片】,未發行,2001。
簡偉斯(導演)、郭珍弟(導演),《Viva Tonal跳舞時代》【影片】,臺北:太古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2003。

七、其他資料
TVBS民調,訪問主題:〈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民調(蕭胡會後)〉,訪問時間:2008年4月14日至15日晚間18:30-22:00。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課程簡介手冊。
《綠的海平線(影片介紹手冊)》,臺北: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臺北,1993.11),頁6-19。
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臺北,1993.11),頁6-19。
3. 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年〉,《臺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9),頁329-374。
4. 王晴佳,〈臺灣史學的「變」與「不變」:1949-1999年〉,《臺大歷史學報》,24(臺北,1999),頁329-374。
5. 王會均,〈民俗臺灣與海南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1(臺北,2004.4),頁88-97。
6. 王會均,〈民俗臺灣與海南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1(臺北,2004.4),頁88-97。
7. 李弘祺,〈漫論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與意義:附論從筆記、剳記到社會史〉,《食貨月刊》,10:9(臺北,1980.12),頁384-401。
8. 李弘祺,〈漫論近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與意義:附論從筆記、剳記到社會史〉,《食貨月刊》,10:9(臺北,1980.12),頁384-401。
9. 李雲漢,〈從史料開放談黨史研究〉,《近代中國》,101(臺北,1994.6),頁10-15。
10. 李雲漢,〈從史料開放談黨史研究〉,《近代中國》,101(臺北,1994.6),頁10-15。
11.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臺北,1992.12),頁95-116。
12.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臺北,1992.12),頁95-116。
13.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新史學》,(臺北,1994.6),頁117-158。
14. 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新史學》,(臺北,1994.6),頁117-158。
15. 周婉窈,〈歷史的記憶與遺忘:「臺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當代》107期(臺北,1995.3),頁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