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作品
白萩(1971)。《白萩詩選》。台北:三民書局。
白萩(1984)。《詩廣場》。台中:熱點文化。
白萩(1989)。《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台北:春暉出版社。
白萩(1991)。《觀測意象》。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白萩(1994)。《香頌》。台北:石頭出版社。
朱自清,郭沫若,葉聖陶等編輯(2000)。《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余光中(1979)。《與永恆拔河》。台北:洪範書店。
余光中(1985)。《春來半島(沙田文叢之一)》。香港: 香港出版公司。
余光中(1986)。《紫荊賦》。台北:洪範書店。
余光中(1998)。《日不落家》。台北:九歌出版社。
余光中(2002),收於陳義芝編。《新世紀散文家余光中》。台北:九歌出版社。
光中(2006)。《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台北:九歌出版社。
夏宇(1984)。《備忘錄》。作者自印。
夏宇(1984)。《Salsa》。台北: 唐山書店。
夏宇(1991)。《腹語術》。台北:唐山書店。
夏宇(1995)。《摩擦.無以名狀》。台北:唐山書店。
夏宇(2007)。《粉紅色噪音》。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徐志摩(1993)。《徐志摩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
徐志摩(1993)。《徐志摩全集補編》。台北:商印書館。
郭沫若(2006)。《郭沫若集》。北京:花城出版社。
楊牧(1977 )。《柏克萊精神》。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77 )。《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78)。《北斗行》。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0)。《海岸七疊》。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0)。《禁忌的遊戲》。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2)。《年輪》。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2)。《搜索者》。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6)。《有人》。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1)。《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3)。《疑神》。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5)。《星圖》。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5)。《楊牧詩集1950—1974》。 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6)。《亭午之鷹》。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1999)。《楊牧詩集1974-1985》。 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2001)。《涉事》。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2001)。《隱喻與現實》。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2002)。《山風海雨》。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2002)。《方向歸零》。台北:洪範書店。
楊牧(2002)。《昔我往矣》。台北:洪範。
楊牧(2006)。《介殼蟲》。台北:洪範書店。
楊澤(1977)。《薔薇學派的誕生》。台北:洪範書店。
楊澤(1980)。《彷彿在君父的城邦》。台北:時報文化。
楊澤(1997)。《人生不值得活的》。台北:元尊文化。
痖弦(1982)。《瘂弦詩集》。台北:洪範書店。
痖弦(1983)。《戴望舒卷》。台北:洪範書店。
鄭愁予(1979)。《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書店。
鄭愁予(2004)。《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台北:洪範書店。
葉紅(1995)。《藏明之歌》。臺北:鴻泰出版社。
葉紅(1998)。《廊下鋪著沉睡的夜》。臺北:河童出版社。
葉紅(2000)。《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臺北:河童出版社。
聞一多(2004)。《死水》。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
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二、 專書
丁仲祜編(1983)。《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
上海外語 (2006)。《牛津文學術語詞典》。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丹青藝叢編委會(1987)。《當代美學論集》。台北:丹青出版社。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編(2004)。《郭沫若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福州:福建人 民出版社
方仁念選編(1993)。《新月派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文崇一編(1990)。《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夫之(1972)。《楚辭通釋》。台北:里仁書局。
王充(1983)。《論衡》。台北:宏業書局。
王珂(2004)。《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局。
王嘉良(2008)。《現代中國文學思潮史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王永生編(1984)。《中國現代文論選》。貴州:人民出版社。
王成兵(2004)。《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解讀》。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王孝廉(1977)。《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孝廉(1986)。《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
王孝廉(1986)。《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
王孝廉(2003)。《花與花神: 中國的神話與人文》。台北:洪範書店。
王建元(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台北:東大出版社。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2001)。《校注人間詞話》。台北:頂淵出版社。
王逢振(1995)。 《女性主義》,臺北:揚智出版社。
王弼、韓康伯、朱熹(1999)。《周易略例》。台北:大安出版社。
王弼等著(1999)。《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
王夢鷗(1989)。《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
王夢鷗編選(1980)。《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十集。台北:天視出版社。
王錦厚(1996)。《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王嶽川 (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北京:北大出版社 。
王嶽川 (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大出版社。
王耀輝(2005)。《文學文本解讀》。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
王艷芳(2006)。《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古注十三經》。(1980)。台北:第一書局。
司徒衛(1979)。《五十年文學評論》。台北:成文出版社。
石計生(2003)。《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文學啟迪》。台北:左岸出版社。
向陽(2003)。《文學現象》:〈七零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正中書局。
朱立元編(2005)。《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朱光潛(1963)。《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光潛(1982)。《詩論新編》。台北:洪範書店。
宗白華(1989)。《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
竺家寧(2005)。《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出版社。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徐復觀(1974)。《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現代詩學》。台北:唐山書店。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芳明(1978)。《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集》。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芳明(2003)。《陳芳明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
陳啟佑(1983)。《渡也論新詩》。台北:黎明文化。
張芬齡(1992)。《現代詩啟示錄》。台北:書林出版社。
張惠菁(2002)。《楊牧》。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葉維廉(1983)。《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葉維廉(1986)。《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
葉維廉(1994)。《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台北:東大出版社。
朱光潛(2001)。《談文學》。台北:文房出版社。
朱光潛(2005)。《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
朱熹集注(1987)。《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
朱曦(2005)。《中國現代浪漫主義小說模式》。重慶:重慶出版社。
朱壽桐(2002)。《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朱雙一、張羽(2006)。《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廈門:廈門大 學
老子(1981)。《老子白話句解》。台北:華聯出版社。
佚名(1995)。《山海經校注》。台北:金楓出版社
何聃生(1984)。《孤岩的存在-有關白萩作品評論的結集》。台中:熱點出
版社。
吳定宇(2004)。《抉擇與揚棄-郭沫若與中外文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吳潛誠(1994)。《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文化。
吳潛誠(1999)。《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台北:立緒文化。
吳潛誠(1999)。《靠岸航行:關於文學與文化評論》。台北:立緒文化。
呂正惠 (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
呂正惠(1995)。《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
李元貞(2000)。《女性詩學-台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女書店
李亦園編(1990)。《中國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出版社。
李明明(1992)。《形象與語言》。台北:東大出版社。
李牧(1973)。《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
李從華(2006)。《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北 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李勤岸(1987)。《一等國民三字經》。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瑞騰(1984)。《披文入情》。台北:蘭亭書店。
李瑞騰(1984)。《詩心與國魂》。台北:漢光出版社。
李瑞騰(1992)。《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出版社。
李瑞騰‧蔡宗陽主編(2002)。《梁實秋的春華秋實: 梁實秋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九歌出版社。
李歐梵(2005)。《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歐梵(2005)。《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北京:新星出版社。
李澤厚(1987)。《美學百題》。台北:丹青出版社。
李澤厚(2006)。《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
肖同慶(2001)。《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肖霞(2007)。《日本近代浪漫主義文學與基督教》。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周邦彥(1993)。《周邦彥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周策縱(1986)。《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
社。
周錦(1980)。《中國新文學簡史》。台北:成文出版社。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社。
孟樊(1998)。《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孟樊(2002)。《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出版社。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出版社。
林明德編(2001)。《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出版社。
林河(1990)。《《九歌》與湘沅民俗》。上海:新華書店
東海中文系編(2005)。《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
東海中文系編(2007)。《苦悶與蛻變-六o七o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2004)。《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出版社。
林雲銘(1981)。《楚辭燈》。臺北:廣文書局。
林懷民‧徐開塵‧紀慧玲(1993)。《喧蟬鬧荷說九歌》。台北:聯經出版社。
金元浦(1999)。《文化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金元浦編(2003)。《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金尚浩(2005)。《戰後台灣現代詩研究論集》。台北:晨星出版社。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台灣當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
邱燮友(1991)。《美讀與朗誦》。台北:大安出版社。
邱燮友、皮述民、馬森等著(1997)。《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咸立強(2006)。《尋找歸宿的流浪者:創造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社。
姚一葦(1968)。《藝術的奧祕》。臺北:開明書局。
姚一葦(1978)。《美的範疇論》。臺北:開明書局。
蕭統(1975)。《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出版社。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社。
柯慶明編(1976)。《中國文學批評年鑑》。台北:巨人出版社。
洪淑苓(2004)。《現代詩新版圖》。台北,秀威出版社。
洪興祖(1987)。《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
胡和平(2005)。《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胡經之(2003)。《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大出版社。
茅盾(1981)。《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茅盾(1999)。《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茅盾(2004)。《西洋文學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孫宜學編著(2002)。《中外浪漫主義文學導引》。上海 : 同濟大學出版社。
袁珂(1996)。《中國古代神話》。台北:商務印書館。
袁聖勇(2006)。《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上海:三聯書店。
高文主編(1998)。《全唐詩簡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步瀛選注(1984)。《唐宋文舉要》。台北:漢京出版社。
馬其昶(1982)。《詩毛氏學》。台北:廣文出版社。
高國藩(2004)。《新月的詩神:聞一多與徐志摩》。台北:商務印書館。
高誘注(1973)。 《淮南子注釋》。台北:華聯出版社。
寇鵬程(2005)。《古典浪漫與現代──西方審美範式的演變》。上海:三聯書店。
張京媛主編(1992)。《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法(2004)。《美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桃洲(2006)。《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北京:北大出版社。
張桃洲(2006)。《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北京:北大出版社。
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台北:大安出版社。
張漢良(1981)。《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出版社。
張漢良(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出版社。
張蕙菁(2002)。《楊牧》。台北:聯經出版社。
張錯(2005)。《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出版社。
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注》。北京:北大出版社
梁宗岱(2002)。《詩與真》。台北:商務印書館。
梁明雄(1996)。《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梁實秋(1964)。《文學因緣》。台北:文星出版社。
梁實秋(1986)。《浪漫的與古典的》。台北:水牛出版社。
梁濃剛(1989)。《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臺北:遠流。
許慎(1980)。《說文解字》。台北:漢京出版社。
陳子善 唐金海 張曉雲(1997)。《新文學里程碑》。上海:文匯出版社。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光興(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臺北:巨流出版社。
陳良遠(1992)。《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新華書店。
陶東風編(2005)。《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北京:北大出版社。
陳芳明(1978)。《鏡子和影子》。台北:志文出版社。
陳芳明(1994)。《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
陳芳明(2008)。《昨夜雪深幾許》。台北:印刻出版社。
陳芳明(1977)。《詩與現實》。台北:洪範出版社。
陳思和(1990)。《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國恩(2001)。《浪漫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安徽:安徽教育。
陳順馨(2007)。《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大出版社。
陳敬之(1980)。《「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
陳敬之(1980)。《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台北:成文出版社。
陳煒舜編著(2006)。《楚辭練要》。宜蘭:佛光大學。
陳義芝(2006)。《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出版社。
陳義芝編(1999)。《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謙編(2008)。《葉紅作品及一九五O世代女詩人》。台北:河童出版社。。
陳慧樺(1976)。《文學創作與神思》。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慧樺、古添洪編(1993)。《從比較文學到神話》。台北:東大出版社。
陳鵬翔(2001)。《主題學理論與實踐》。台北:萬卷樓。
陳鵬翔、張靜二編(1992)。《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台北:書林出版社。
傅孟麗(2001)。《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台北:天下文化。
彭瑞金(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報社。
曾祖蔭(198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出版社。
湯奇雲(2007)。《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史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出版社。
程祥徽(1999)。《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社。
舒蘭(1980)。《五四時代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
黃六點(2004)。《新約福音》。台北:大光出版社。
黃庭堅,譚錦家校著(1984)。《山谷詞校注》。台北:學海出版社。
黃瑞祺編(2003)。《現代性、後現代、全球性》。台北:左岸出版社。
黃維樑編(1982)。《怎樣讀新詩》。香港:學津書店。
黃維樑編(1994)。《璀璨的五彩筆》。台北:九歌
黃維樑編(2004)。《文化英雄拜會記》。台北:九歌出版社。
黃維樑編(2006)。《新詩的藝術》。南昌:江西高校。
楊家駱主編(1961)。《宋本樂府詩集》。台北:世界書局。
楊家駱主編(1981)。《楚辭注八種》。台北:世界書局。
楊江柱、胡正學編(1989)。《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楊莉馨(2005)。《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痖弦編(1976)。《詩學第一輯》。台北:巨人出版社。
葉朗(1987)。《中國美學的發端》。台北:金楓出版社。
葉維廉(1980)。《飲之太和》。台北:時報文化。
董學文主編(2005)。《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
聞一多(1997)。《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
聞一多(2002)。《神話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趙家璧主編(1990)。《中國新文學大系》十冊。台北:業強出版社。
劉向(1979)。《列女傳》。台北:廣文出版社。
劉安(1992)。《淮南子》。台北:東大出版社。
劉思量著(1992)。《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紀蕙(1994)。《文化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出版社。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台北:立緒出版社。
劉紀蕙(2001)。《他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出版社。
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台北:國立編譯館。
劉康(1998)。《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
劉勰(1988)。《文心雕龍》。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勰著,劉拱本義。(1999)。《文心雕龍本義》。台北:商務印書館。
劉增傑主編(1997)。《中國近代文學思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潘麗珠(1997)。《現代詩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編輯委員會主編(1981)。《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文學史話》。台北:聯經出版社。
編輯部(1980)。《新文學運動史料》。台北:帕米爾出版社。
蔣孔陽(2007)。《美學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蔡守湘(1999)。《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武漢:武漢出版社。
蔡源煌(1996)。《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
蔡源煌著(1987)。《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
蔣驥(1987)。《山帶閣註楚辭》。台北,長安出版社。
鄧元忠(1991)。《西洋近代文化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鄧明宇、李介至等編(2007)。《心理學概論》。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魯迅 (1996)。《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黎玲、張小元等著(2004)。《藝術心理學》。台北:新文京出版社。
蕭兵(2000)。《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蕭兵(2001)。《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出版社。
蕭蕭(1987)。《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蕭蕭(1991)。《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蕭蕭(2003)。《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
蕭蕭(2004)。《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
賴芳伶(2002)。《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台北:大安出版社。
龍協濤 (1997)。《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
簡政珍(1991)。《詩的瞬間狂喜》。台北:時報文化。
簡政珍(2000)。《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社。
簡政珍(2004)。《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文化。
鍾玲(1989)。《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
簡瑛瑛(1998)。《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顏元叔 (1978)。《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出版社。
羅任玲(2005)。《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
羅興典(2002)。《日本詩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羅剛、劉象愚 (2000)。《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藝文印書館(1992)。《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蘇雪林(1973)。《屈原與九歌-屈賦新探之一》。台北:廣東出版社。
蘇雪林(1980)。《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
蘇雪林(1983)。《中國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蘇軾(2000)。《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天成(1997)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六年刻本。《九歌解》。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出版社。
顧國柱(1995)。《新文學作家與外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三、西文及翻譯專著
Adams, Hazard,傅士珍譯(2000)。《西方文學理論四講》。台北:洪範出版社。
Aristotélēs(2001),崔延強.嚴譯。《亞理士多德論詩.修辭術》。台北: 慧明文化。
Aldrich, Virgil C. (1987),周浩中譯。《藝術哲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Agacinski, Sylviane(2005),吳靜宜譯。《性別政治》。臺北:桂冠出版社。
Barzun, Jacques著,侯蓓譯(2005)。《古典的、浪漫的、現代的》。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
Barker, Chris 著、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
Berger, John(2005),戴行鉞譯。《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
Berlin ,Isaiah(2008),呂梁等譯。《浪漫主義的根源》。南京:譯林出版社。
Brownmiller ,Susan(2006),徐飆、朱萍譯。《女性特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Borges,Jorge Luis(2001),陳重仁譯。《波赫士談詩論藝》。台北:時報文化。
Benjamin ,Walter(1998),許綺玲譯。《迎向靈光乍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出版社。
Chevrel ,Yves(1991),馮玉貞譯。《比較文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Clough,Partricia Ticineto(1998),夏傳位譯。《女性主義思想:欲望、權力及學術論述》。臺北:巨流出版社。
Culler,Jonathan(1998),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Cresswell,Tim(2006),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出版社。
Casirer,Ernst(1990),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出版社。
Casirer,Ernst(2005),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台北:桂冠出版
社。
Casirer,Ernst(1983),黃曉清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成均出版社。
Campbell ,Joseph(1996),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
Campbell ,Joseph(2000),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
Campbell ,Joseph(2002),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台北:立緒出版社。
Empson , William(1998),王作虹等譯。《朦朧的七種類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Eagleton, Clyde(2003),《文化的觀念》。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Eagleton ,Terry(1998),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
Eagleton, Terry(2005),李尚遠譯。《理論之後》。台北:商周出版社
Escarpit, Robert(1990),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Eliade, Mircea(2006),楊素娥譯。《聖與俗》。台北:桂冠出版社。
Eliade, Mircea(2000),楊儒濱譯。《宇宙與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
Fokkema ,Douwe、Ibsch,Elrud~(1987),袁鶴翔等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Frazer J.G(1991),汪培基譯。《金枝》台北:桂冠出版社。
Freund,Elizabeth(1994),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Foucault , Michel(1998)。《知識考古學》。 香港:三聯書局。
Gayle ,Greene、Kahn,Coppelia編(1995),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臺北:駱駝出版社。
G.Johnson, Allan(1996),成令方等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社。
Hall ,John R.、Neitz,Mary Jo (2002)。《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
Jump,John D. (1973),顏元叔譯 。《西洋文學術語叢刊》。台北:黎明文化。
Juno, Andrca(2002),楊久穎譯。《搖滾怒女》。臺北:商周出版社。
Levi-Syrauss, Claude(2001),《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社。
Levi-Syrauss, Claude(2001),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社。
Lovejoy ,Arthur O. (2002),張傳有等譯。《存在巨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Marianne(1997),陳聖生等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1917-1930)》。北京:社科社。
Morris,Jan(2006),黃芳田譯。《香港: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台北:馬可孛羅出版社。
Milan Kundera(2005),翁德明譯。《簾幕》。台北:皇冠出版社。
McDowell, L. (2006),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出版社。
M.H.艾布拉姆斯(2004)。《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大出版社。
Moi, Toril(1995),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 駱駝出版社。
Mannheim, Karl(1994),劉擬譯。《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2003),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社。
Nochlin,Linda(2005),游惠貞譯。 《女性,藝術與權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臺灣由遠流出版。
Pollock,Griseida(2000),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
與藝術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
Rabinowitz , Peter J. (1991),王金凌、廖棟樑 譯。《無盡的迴旋:讀者取向的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
Richard Holmes(1988),楊美惠譯。《柯立芝-想像力的奇才》。台北:時報文化
Roland Barthes(1997)。《神話學——大眾文化詮釋》。台北:桂冠出版社。
Roland Barthes(2002)。《流行體系——符號學與服飾符碼》。上海:人民出版社。
Roland Barthes(2004),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出版社。
Sontag,Susan(2003)。《反對闡釋》。上海:上海出版社。
Scholes, Robert(1989),譚一明譯。《符號學與文學》。台北:結構出版群。
Simone de Beauvoir(1994),楊翠屏譯。《西蒙波娃回憶錄》。台北:志文出版社。
Stevenson ,Robert Louis(2001)。《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 北京:商務印書館。
Santayana ,George(1972),杜若洲譯。《美感》。台北:晨鐘出版社。
Said, Edward W. (2004),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Shelley, Percy Bysshe(2005),楊熙齡譯。《雪萊詩選》。台北:愛詩社。
Tong,Rosemarie(1996),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臺北:時報文化。
Turner ,Earl(2004),王宇根譯。《比較詩學》。北京:中央編譯。
Vernant,Jean Pierre(2003),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Van Doren, Charles(2006),郝明義譯。《如何閱讀一本書》。北京:商務出版社。
Wordsworth, William(2005),楊德豫譯。《華茲華斯詩選》。台北:愛詩社。
Woolf, Virginia(2000),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出版社。
Weedon,Chris(1994),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
Williams, Raymond(2005),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北京:三聯書店。
Wellek, Rene(1999),張今言譯。《批評的概念》。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
Wellek,Rene(2006),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Wellek, Rene(1995),梁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
Wellek, Rene(1997),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1998)。《新編西洋文學概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2003)。《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出版社
國際基甸會(2004)。《新約全書》。台中:國際基甸會。
劉若愚着,杜國清譯(1981)。《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1984)。《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出版社。
鄧迪思編,朝戈金譯(1994)。《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Abrams, M. H. et al., 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 2. 5th
ed. New York,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86.
Wellek, Rene : Stephen G. Nichols,Jr,ed,Concepts Of Criticism,Yale UP,
1963
Shelley ," The Poetical Works of Shelley "Newell F.Ford ,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 1974
The Poems of John Keats, ed. Jack Stilling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William Harmon&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le Hall , 2003
William Wordsworth ,Wordsworth's Complete Poetical Works,Cambridge ed.Boston, N。Y。: Houghton Mifflin Co。, 19??
Zuckerkandl, Victor. Sound and Symbol.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56
四、期刊、單篇論文
王岫林(2005.12)。〈論九歌中的神話意象〉。《孔孟月刊》:頁38-43王良和(2002.9)。〈三種聲音-論余光中「香港時期」的詩歌〉。《文學世紀》: 頁8-13石計生(2003)。〈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中外文學》第31卷 第8期:頁234-252古遠清(2008.12)。 〈三十年來大陸的台灣新詩研究〉。《當代詩學》:頁173-188Wolfgang Iser,單德興譯(1991.5)。〈讀者反應批評的回顧〉。《中外
文學》 19卷12期:頁85-100
何春蕤(1990.5)。〈從讀者反應理論到反理論: 史丹利.費許的新實用主義〉。《中外文學》第18卷第12期:頁86-109。吳雅鳳。《浪漫主義文學研究在台灣》。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台灣地區近
幾十年來外文學門研究成果報告:英美文學組。
http://www.hrc.ntu.edu.tw/achievement/effort_projects/index.htm
孫瑋騂 (2006.1)。〈海妖的聲音──淺談夏宇愛情小詩〉。《國文天地》:頁 13-18。孫維民(1999.6)。〈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台灣詩學季刊》第27期:頁124-127
郝譽翔(2000.12)。〈浪漫主義的交響詩-論楊牧《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台大中文學報》:頁163-186。
翁文嫻(2006.12)。〈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頁179-197翁文嫻(2007.9)。〈《詩經》「興」義與現代詩 「對應」美學的追探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頁121-148。
翁文嫻(2009.2)〈十年來詩出版行動總觀察〉。《文訊》:頁61奚 密(2000.10)。〈讀詩筆記‧楊牧〉。《聯合文學》192期:頁26-31
奚 密(2003)。〈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第31卷 : 頁208-216。
黃維樑(2006)〈“眺不到長安”:余光中的離散懷鄉〈逍遙遊〉〉。初稿。
游文宓整理(2009.2)。〈《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應用與特色〉《文訊》:頁80
葉巧晶(2008)。〈讀者反應論與兒童圖畫書詮釋〉。《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9 期。
陳義芝(2006.9)〈夢想導遊論夏宇〉《當代詩學》:頁157-169陳文成(1995.5.19)。〈起舞的撒旦──葉紅詩作的女性思考〉。《台灣時報․ 台時副刊。
陳國球(2008.6)。〈「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第十八期:頁225-251張嘉惠(2004.6)。 〈論夏宇詩中的修辭策略及女性書寫〉。《台灣詩學季刊》: 頁153-188
張芬齡、陳黎(2001)。〈楊牧詩藝備忘錄〉。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 台北:聯合文學,頁121
賀淑瑋(2006.12.30)。〈2006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是這
樣選出來的 ──文學篇〉。《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2版
須文蔚(2006.5. 29)。〈深刻與多樣的抒情聲音〉。《中國時報》開卷周報:E2
曾珍珍(2003)。〈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頁161-191劉益州(2003)。〈瘂弦「山神」與楊牧「林沖夜奔」中「 山神」形象與敘事策略研究〉。《創世紀詩刊》134期:頁151-159
遲 鈍(2004)。〈有聲無聲〉。《台灣詩學學刊》第3期:頁63-77
鄭愁予(2002)。〈猜想黎明的顏色〉。《聯合文學》212期:頁12-15
鄭愁予(2003)。〈詩的贈達與自我尋位(一)〉。《聯合文學》230期:頁38- 41。鴻鴻(2008) 〈沒有前戲,只有高潮-讀夏宇 《粉紅色噪音》〉 《文訊》:頁112-113鯨向海(2004.6)。〈耳朵的手風琴地窖裡有神祕共鳴──夏宇詩歌觀點拼盤〉。 《文訊》:頁56-57鯨向海(2004.6)。〈我彈響自己〉。《台灣詩學學刊》第3期:頁55-61
顧蕙倩(2006.8)。〈眇眇來世,倘塵彼觀:譬如花也要不停地傳遞下去 ──《文心雕龍.知音》六觀法析評夏宇〈象徵派〉〉。長春:第十四屆世界華
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抽印本。
顧蕙倩(2007.8)。〈浪漫主義的對立與昇華──評葉紅詩集《瀕臨崩潰的字眼感覺有風》〉。耕莘文教基金會「葉紅作品暨1950世代女詩人」學術研討 會。後收錄於陳謙編《葉紅作品及一九五O世代女詩人》(台北:河童
出版社,2008):頁117-155
顧蕙倩(2008.8)。〈論浪漫美學的個人主體性——以夏宇《備忘錄》為例〉。台北:耕莘文教基金會「二00八兩岸女性詩學」學術研討會抽印本。
龔鵬程(2008.12)。〈不存在的傳統:論陳世驤的抒情傳統〉。《政大中文學報第10期:頁39-51五、學位論文
王慧萍(2002)。《中世紀怪誕風格的考察及其實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蕙萱(2001)。《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何雅雯(2001)。《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林婉瑜(2004)。《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阮美慧(2001)。《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徐培晃(2006)。《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陳柏伶(2003)。《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陳秀貞(1993)。《余光中詩的語言風格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陳文成(2005)。《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出版所碩士論文。陳政彥(2007)。《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陳全得(1998)。《台灣《現代詩》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邱一玄(2001)。《蘇曼殊與清末民初的浪漫主義》。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劉維瑛(2000)。《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成功大學
中文系碩士論文。
蔡哲仁(2004)。《白萩的詩與詩論》。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簡文志(2001)。《楊牧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羅任玲(2005)。《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以楊牧、鄭愁予、周夢蝶為中心》。
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鄭劭清(2004)。《失卻與復歸:余光中三地二十年(1964-1985)》。台北:華僑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鄭慧如(1994)。《現代詩的古典觀照-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台灣》。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解昆樺(2003)。《論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
察核心》。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解昆樺(2008)。《臺灣七○年代新興詩社研究—以其重估傳統、再造國族、進入公眾之特質為觀察核心》。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