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排列順序按作者姓名排列)
一、 漢譯大正藏(根據中華電子佛典CETBA所排列)
1、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no.099,第2冊。
2、 失譯,《別譯雜阿含經》,no.100,第2冊。
3、 失譯,《佛說法滅盡經》,no.1118,第12冊。
4、 北涼.失譯,《大方廣地藏十輪經》,no.411,第13冊。
5、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no.412,第13冊。
6、 唐.神昉法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no.413,第13冊。
7、 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no.413,第13冊。
8、 唐.不空譯,《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no.413,第13冊。
9、 東晉.曇無蘭譯,《阿難七夢經》,no.494,第14冊。
10、 元魏.菩提燈譯,《占察業報經》,no.839,第17冊。
11、 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no.1861,第45冊。
12、 隋.費長房著,《歷代三寶紀》,no.2034,第49冊。
13、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no.2035,第49冊。
14、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no.2061,第50冊。
15、 明.朱棣編,《神僧傳》,no.2064,第50冊。
16、 唐.辯機撰,《大唐西域記》,no.2087,第51冊。
17、 唐.慧琳編,《一切經音義》,no.2128,第54冊。
18、 唐.靜泰編,《眾經目錄》,no.2418,第55冊。
19、 唐.明佺等編,《大周刊定眾經目錄》,no.2153,第55冊。
20、 唐.圓照編,《貞元新定釋教目錄》,no.2157,第55冊。
21、 唐.智昇編,《開元釋教錄》,no.2154,第55冊。
二、 專書
1、 中國佛教協會,《地藏道場九華山:佛國仙城》,(不詳:中國佛教協會,2005年)。
2、 弘一大師,《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讚》,(台北:三慧講堂,1989年)。
3、 矢吹慶輝原編,藍吉富主編《三階教殘卷》,(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年)。
4、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5、 洪無著,《地藏菩薩大傳》,(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6、 真鍋廣濟著,《地藏菩薩的研究》,(京都:三密堂書店,1976年)。
7、 張總著,《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8、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台北:九思出版,1979年)。
9、 莊明興著,《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文學院,1999年)。
10、 陳利權、伍玲玲釋譯,《地藏本願經外二部》,(台北:佛光,1997年)。
11、 聖嚴法師講,《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台北:法鼓文化,2001年)。
12、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止觀法門:序品第一》,(台北:方廣文化,2005年)。
13、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戒律法門:無依行品第三》,(台北:方廣文化,2005年)。
14、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念佛法門:福田相品、獲益囑累品》,(台北:方廣文化,2005年)。
15、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解脫法門:有依行品第四》,(台北:方廣文化,2005年)。
16、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懺悔法門:懺悔品、善業道品》,(台北:方廣文化,2005年)。
17、 夢參老和尚主講,《地藏菩薩的觀呼吸法門:十輪品第二》,(台北:方廣文化,2004年)。
18、 藍吉富編,《地藏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出版,1997年)。
19、 釋印光監修,《九華山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三、 學位論文
(一)、 台灣論文—中文
1、 王鍾 承,《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台北: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班,1998年。
2、 林真合,《從《占察善惡業報經》之「一實境界」論修行次第》,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4年。
3、 林怡君,《台灣地藏懺儀之儀軌與音樂研究》,台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2006年。
4、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1997年。
5、 陳佳彌,《《大方廣十輪經》十輪思想之研究-以十佛輪的教育觀為主》,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年。
6、 陳佳彌,《地藏菩薩的淨土法門之探究-以《地藏三經》為主》,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6年。
7、 梁珮瑩,《《占察善惡業報經》與占輪相法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3年。
8、 楊秋滿,《晚明蕅益智旭之地藏信仰》,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2004年。
9、 劉素蘭,《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2001年。
10、 蔡東益,《地藏十王圖像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年。
11、 謝宜君,《比較《觀世音應驗記》與《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說服策略》,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
(一)、 台灣論文—英文
1、 Shin, Youzhi, “The Thought of the Decline of Dhama Based on the Sutrā of Anada’s Seven Dreams”, Graduate School of Buddhist Studies,Fo Guang University,2008.
(二)、 大陸論文
1、 尹富,《中國地藏信仰研究》,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5年。
四、 期刊論文
1、 尹文漢,〈論九華山佛教文化與我國地藏信仰的互動〉,《池州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4年2月),頁32-35。
2、 牛延鋒,〈慧思大師的末法思想與靜琬大師的房山刻經〉,《佛教文化》,2006年6月號。
3、 王波,〈地藏菩薩的化身—新羅高僧金喬覺〉,《歷史月刊》,(1995年4月),頁108-112。4、 王淑賢,〈般若菩薩與地藏菩薩本願之研究〉,《華梵佛學年刊般若專輯》,2/3期,(1984年)。5、 李興中,〈民俗學視野中的地藏信仰〉,《池州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2003年4月),頁40-42。
6、 汪娟,〈歷代地藏懺儀析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1999年7月)。7、 肖霞,〈在神聖和凡俗之間—關於日本地藏菩薩信仰的文化思考〉,《民俗研究》,2002年第二期。
8、 望西,〈地藏菩薩垂迹九華年代考〉,《中國佛教》,(1976年6月),頁16。9、 莊明興著,《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文學院,1999年)。
10、 陳清香,〈台灣的地藏行持與地藏圖像〉,《慧炬》,第517/518期合刊(2007年7月)。11、 聖嚴法師著,單德興中譯,〈末法時代〉《人生雜誌》,第222期,(2002年2月)。12、 謝澍田,〈試論新羅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實踐〉,《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一期(1995年),頁63-68。
13、 聶士全,〈地藏信仰與金地藏研究述評〉,《法音》,1996年07期。
五、 工具書
1、 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9年)
六、 網路資源
1、 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網址:http://61.191.16.234:8080/was40/pdf/shzh/17/00_17.pdf
2、 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網站,〈「心六倫」源起〉,網址:http://ethics.ddmthp.org.tw/beginning.aspx,2008年10月1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