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3: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聖雅
研究生(外文):Sinya Huang
論文名稱:超個人心理學對心理諮商的運用以紅塵淨土道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as Applied to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Using the Monastery of Hong Chen Ching Tu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玉璽陳玉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超個人心理學5Q圓滿智慧課程核心能量偏差的認知重建認知表生命的意義寂靜修真我的實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超個人心理學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繼人本心理學之後,躍登西方學術殿堂的一門新學科。它一方面批判主流心理學的心理唯物論和機械動力論,強調人性具有自由意志和內在精神動力,可以戰勝環境而不是一味被環境所制約;另一方面對人本心理學提出修正和補充,認為人本學派所提倡的自我價值肯定和自我實現,有助長西方自戀文化及個人主義之虞。
中華民國全國生命共好協會5Q圓滿智慧課程內容與超個人心理學理論架構非常相似,筆者幸運加入5Q圓滿智慧課程研究,此課程包括第一、心能量的開發,提昇正值能量,找到內在核心正面的價值。第二、加強情緒的管理,調整認知的偏差,轉化次人格層面行為,進而提昇到靈性層面品質生活。第三、追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去實現對他人、群體、社會、生態環境乃至宇宙等更大整體的關懷。第四、負面能量的釋放。第五、實行禪修的體驗,找回本來具足的真我面貌。筆者透過個案的諮商探討與陪伴研究,整理出一些在超個人心理學理論中,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真正體會。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簡介敘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波爾斯完形治療法、法蘭可意義治療法、馬斯洛及卡爾.羅傑斯人本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第三章為「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及基本理論研究;第四章為「21世紀的心圓滿智慧(5Q)課程對身、心、靈健康的研究」,探討課程內容對身心靈健康的關係;第五章為「個案討論」,列舉兩個個案學習過程;第六章為「結論」,首先說明超個人心理學對生活學習的運用進行討論,最後歸納探討紅塵淨土道場提倡心靈課程對人格轉化的益處,以為本論文的結語。
論文目錄
摘要 - i -
第一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
一、探討超個人心理學對心理諮商的運用 - 3 -
二、探討超個人心理學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 - 4 -
三、探討超個人心理學如何幫助生命意義的實現 - 5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6 -
一、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 - 6 -
二、文獻回顧 - 7 -
二、以個案方式討論 - 13 -
第二章 西方心理治療的發展 - 15 -
第一節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 - 15 -
一、歷史的源流 - 15 -
二、基本學理說明 - 16 -
第二節 完形治療學 - 21 -
一、歷史的源流 - 21 -
二、基本學理說明 - 22 -
第三節 意義治療學 - 24 -
一、歷史的源流 - 24 -
二、基本學理說明 - 25 -
第四節 人本心理學 - 27 -
一、歷史的源流 - 27 -
二、基本學理說明 - 28 -
第三章 超個人心理學 - 33 -
第一節 理論的歷史發展背景內涵 - 33 -
一、超個人心理學興起的歷史發展 - 33 -
二、超個人心理學理論內涵 - 34 -
第二節 超個人心理學心理治療 - 36 -
第三節 超個人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派系之說明 - 37 -
第四節 超個人心理學與紅塵淨土道場課程之分析 - 39 -
一、開創新道路的勇者 - 39 -
二、紅塵淨土 - 40 -
三、深層學習 - 42 -
第四章 21世紀的心圓滿智慧5Q課程對身心靈健康的研究 - 43 -
第一節 心能量開發 - 43 -
一、正向能量與負向能量 - 43 -
二、心位鎖定 - 46 -
三、定格法 - 47 -
第二節 情緒智商的管理 - 49 -
一、改變心智模式 - 49 -
二、重建認知表 - 54 -
第三節 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 64 -
一、動機與責任 - 58 -
二、生命真正要的願景 - 59 -
第四節 身體能量釋放 - 66 -一、擾動的因素 - 66 -
二、平衡的發展 - 66 -
第五節 靈性智商 - 68 -
一、禪修的力量 - 68 -
二、寂靜修 - 69 -
三、諮商與禪修的關係 - 70 -
第五章 心理諮商個案研究 - 73 -
第一節 體會愛的真諦 - 73 -
一、因果 - 73 -
二、重建認知表的威力 - 74 -
三、自他交換法 - 75 -
四、無條件的愛 - 76 -
第二節 生命的勇士 - 77 -
一、緣起 - 78 -
二、新的生命 - 78 -
三、尋找意義 - 79 -
第六章 結論 - 82 -
第一節 超個人心理學對生活學習的運用 - 82 -
第二節 紅塵淨土道場課程對日常生活之運用 - 84 -
一、原典

姚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卍續藏》,冊38,NO.691。
唐般剌蜜諦譯,《楞嚴經要解》,《卍續藏》,冊11,NO.270。
唐佛陀多羅譯,《圓覺經》,《大正藏》,冊17,NO.842。
兆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NO.374。

二、當代中文著作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EQ》,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主編,李孟浩譯,《情緒療癒—SQ與EQ》,台北:立緒,1998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楊大和、杜仲傑、曾光佩合譯,《心智重塑—自欺人生新解讀》,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閻紀宇譯,《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
布蘭特.蔻特萊特(Brant Cortringht),易之新譯,《超個人心理學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轉化的整合》,台北:心靈工坊,2005年。
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丹尼斯.布朗(Dennis Brown)、強納森.佩德(Jonathan Pedder)合著,陳登義譯,《心理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李安德(Andre Lefebvre)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新典範》,台北:桂冠,1992年。
克萊兒.西維雅/威廉.諾瓦克合著,賴慈芸譯,《換心》,台北:台灣英文雜誌,1997年。
克莉絲汀.蔻威爾(Christine Caldwell)著,廖和敏譯,《身體的情緒地圖》,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杜聲鋒著,《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1988年。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Ⅰ—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Ⅱ—存在與自由》,台北:心靈工坊,2004年。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Ⅲ—探索真相的火焰》,台北:心靈工坊,2005年。
阿瑪斯(A.H.Almaas)著,胡因夢譯,《鑽石途徑IV—無可摧毀的純真》,台北:心靈工坊,2009年。
艾倫伯格(Henri F. Ellenberger)著,廖定烈、楊逸鴻合譯,《發現無意識:動力精神醫學與歷史演進第三冊,佛洛伊德與榮格—浪漫主義動力精神醫學》,台北:遠流,2002年。
安東尼.貝特曼、丹尼斯.布朗、強納森.佩德,陳登義譯,《心理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吉登.葛瑞(Gerald corey),《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王麗斐、張蕊苓、藍瑞霓、洪若和、謝明昆、許維素合譯,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年。
杜克.齊德瑞&霍華.馬汀著,陳素貞譯,《HQ 心能量開發法》,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克里希那穆提著(J.Krishnamurti),廖世德譯(1994),《心靈自由之路》,台北:方智。
伯萊安.索恩(Brian Thorne)著,陳逸群譯,《羅傑斯》,台北:生命潛能,2000年。
芭芭拉.安吉麗思,汪芸譯,《愛是一切的答案》,台北:天下遠見,2001年。
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轉心四思維》,台北:眾生出版,1996年。
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止觀禪修》,台北:眾生出版,1997年。
彼得.聖吉(Peter Senge)、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約瑟夫.賈渥斯基(Joseph Jaworski)、貝蒂蘇.佛勞爾絲(Betty Sue Flowers)合著,汪芸譯,《第五項修練V—修練的軌跡–引動潛能的U行理論》,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
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著,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執筆,江翰雯/德噶翻譯小組合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台北:橡實文化,2008年。
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著,廣梅芳譯,《別跟情緒過不去》,台北:張老師文化,2002年。
約瑟夫.顏古拉(Josrph Yankura)、溫蒂.德萊登(Windy Dryden),陳逸群譯,《艾里斯》,台北:生命潛能,2001年。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若水譯,《事事本無礙》,台北:光啟文化,1992年。
肯.布蘭查(Ken Blanchard)、潔西.史特(Jesse Stoner)合著,子玉譯,《願景的力量》,台北:藍鯨出版,2004年。
肯恩.戴特沃德(Ken Dychtwald)著,邱溫譯,《身心合一—肢體心靈和諧的現代健康法》,台北:生命潛能,1998年。
彼得.班克特(C.Peter Bankart)著,李宏昀、沈夢蝶合譯,《談話療法—東西方心理治療的歷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柯勒(Wolfgang Kohler)著,李珊珊譯,《完形心理學》,台北:桂冠,1998年。
東杜法王(Tulku Thondup)著,丁乃竺譯,《無盡的療癒—身心覺察的禪定練習》,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合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能力》,台北:心靈工坊,2002年。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文化,1995年。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2001年。
黃國勝著,《佛教與心理治療》,北京:宗教文化,2003年。
陳仲庚主編,黃月霞審訂,《心理治療與諮商》,台北:五南,1990年。
費若奇(Piero Ferrucci)著,若水譯,《明日之我》,台北:光啟文化,1991年。
費若奇(Piero Ferrucci)著,黃美基譯,《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台北:光啟文化,1997年。
Zare Houshand Robert B. Livingston、B Alan Wallace 合編,鄭振煌譯,《意識的歧路—達賴喇嘛與六位腦科學家的對話》,台北:立緒,2002年。
傑瑞米.海華、法蘭西斯可.瓦瑞拉合編 ,靳文穎譯,《揭開心智的奧秘》,台北:眾生文化,1996年。
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絲.方恩(Frances Vaughan)合著,易之新、胡因夢合譯,《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大趨勢》,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陳永儀著,劉華編撰,《壓力是敵人,還是朋友》,台北,時報出版,2007年。
游乾桂著,《用佛療心》,台北:遠流出版,1998年。
羅洛.梅(Rollo.May)著,吳文舜、鄭秋琪合譯,《心理輔導的藝術—助人助己的心理諮商法》,台北:遠流出版,2005年。
智德法師編,《21世紀圓滿智慧講義—5Q系列》,(此講義尚未出版僅提供5Q課程使用),羅東:中華民國全國生命共好協會,1—52期,創始1999年。

三、佛教與心理學期刊

王萬清,〈唯識學在心理諮商與治療上之運用〉,《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三期, 1997年6 月。
林德賢,〈心靈品質指標的建立〉,《生命品質研究》,第1期, 1998年6月。
Wawrytko Sandra A,〈禪與西方精神治療—涅槃超脫與生死固執〉,《中華佛學學報》,第4期,1991年7月。
袁之琦,〈由六根、六識、六塵到知覺心、認知心與認識心〉,《應用心理學報》, 1993年6月。
廖偉舟,〈佛教六波羅蜜的超個人心理學意義及對人的影響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 1996年9月。
曾錦坤,〈從科學邁向宗教—法蘭克的意義治療學上、下〉,《中國佛教》,第34期,1990年一至四月。
馮公夏,〈佛教與近代超常心理學之關係〉,《香港佛教》,第249及250期,1981年3月。
張展源,〈超心理學與現代佛教上、下〉,《菩提樹》,第464及465期,1991年7月、8月。
黃稽興,〈唯識心理學分析在教育的應用〉,《明倫學報》,第4期,2000年4月。
黃俊威,〈自我觀念的癥結〉,《內明》,第213期,1989年12月。
陳玉璽,〈西方心理學的靈性治療研究-以詹姆斯、榮格與弗蘭克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9月。
陳玉璽 ,〈建構佛教心理學的新典範—唯識學八識學說的現代省思〉,《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五卷,第二期, 2006年,12月。
陳玉璽 ,〈科學與宗教重新會合對佛教的意涵—從宙意識到普世價值的開展〉,《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四期, 2006年,6月。
陳玉璽,〈超個人心理學意識研究對佛性觀的啟發〉,《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04年,12月。
鄭金德,〈現代心理學淺釋上、下〉,《中國佛教》,第24及25期,1998年9月、10月。
鄭石炎講,陳冠佑紀錄,〈佛教心理學觀〉,《慧炬》,第295期,1989年1月。
普獻講,淨音錄,〈從自我肯定到自我超越〉,《菩提樹》,第409期,1986年12月。




四、英文部分

Walsh, Roger N. and Frances Vaughan (Eds.)(1980). Beyond Ego: Transpersonal Dimension in Psychology. Los Angeles: J.P. Tarcher, Inc.
Welwood, John (2000). Toward A Psychology of Awakening. Boston: Shambhala..
Wilber, Ken (1996).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Boston: Shambhala.
Wilber, Ken (1998).The Marriage of Sense and Soul: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Religion. N. Y.:Random Hous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德賢,〈心靈品質指標的建立〉,《生命品質研究》,第1期, 1998年6月。
2. 林德賢,〈心靈品質指標的建立〉,《生命品質研究》,第1期, 1998年6月。
3. 袁之琦,〈由六根、六識、六塵到知覺心、認知心與認識心〉,《應用心理學報》, 1993年6月。
4. 袁之琦,〈由六根、六識、六塵到知覺心、認知心與認識心〉,《應用心理學報》, 1993年6月。
5. 曾錦坤,〈從科學邁向宗教—法蘭克的意義治療學上、下〉,《中國佛教》,第34期,1990年一至四月。
6. 曾錦坤,〈從科學邁向宗教—法蘭克的意義治療學上、下〉,《中國佛教》,第34期,1990年一至四月。
7. 馮公夏,〈佛教與近代超常心理學之關係〉,《香港佛教》,第249及250期,1981年3月。
8. 馮公夏,〈佛教與近代超常心理學之關係〉,《香港佛教》,第249及250期,1981年3月。
9. 張展源,〈超心理學與現代佛教上、下〉,《菩提樹》,第464及465期,1991年7月、8月。
10. 張展源,〈超心理學與現代佛教上、下〉,《菩提樹》,第464及465期,1991年7月、8月。
11. 黃稽興,〈唯識心理學分析在教育的應用〉,《明倫學報》,第4期,2000年4月。
12. 黃稽興,〈唯識心理學分析在教育的應用〉,《明倫學報》,第4期,2000年4月。
13. 黃俊威,〈自我觀念的癥結〉,《內明》,第213期,1989年12月。
14. 黃俊威,〈自我觀念的癥結〉,《內明》,第213期,1989年12月。
15. 陳玉璽,〈西方心理學的靈性治療研究-以詹姆斯、榮格與弗蘭克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