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論」,第一冊,元照,2003年10月,初版。
2. 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編,「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五)」,1999年。
3.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編印,2003年4月4版。
4. 吳東都,「行政訴訟與行政執行之課題」,學林,2003年10月。
5. 紀鈞涵,「當事人適格與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擴張之研究─以集團性紛爭處理程序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東吳大學法學院主編,「英美法常用名詞解析」,新學林,2008年8月。
7. 張文郁,「集體訴訟制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8. 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2004年9月。
9. 陳計男,「行政訴訟法釋論」,自版,2000年。
10.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5年1月,修訂四版。
11.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2006年8月。
12. 游志煌,「主導私權證券訴訟之法制模型探討-律師驅策V.S非營利組織」,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1月。13. 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2006年5月,修正2版。
14. 劉建廷,「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之團體訴訟」,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8月。
15.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三民,1997年11月,再版。
16. 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四)」,元照,2006年4月,初版。
17.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07年,修訂新版。
18.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6年。
19.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三民書局,1996年8月。
20. 戴銘昇,「證券詐欺構成要件論」,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7月。21. 謝易宏、黃炳淳,「證券求償之訴訟巧門」,五南,2006年9月,初版。
中文期刊:
1. 王文宇,〈從公司不法行為之追訴論民、刑、商法之分際〉,月旦法學,第103期,2003年12月。2. 王文宇、張冀明,〈非營利組織主導的證券團體訴訟-論投資人保護中心〉,月旦民商法,第15期,2007年3月。
3. 吳光明,〈證券投資損害民事訴權之探討〉,月旦法學,第155期,2008年4月。4. 沈冠伶,〈示範訴訟契約之研究〉,「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台北:元照,2006年4月,初版。
5. 沈冠伶,〈多數紛爭當事人之權利救濟程序-從選定當事人制度到團體訴訟〉,台灣本土法學,第51期,2003年10月。
6. 沈冠伶,〈從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之新制再論「追加選定當事人」制度〉,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6年。
7. 沈冠伶,〈團體訴訟問題的探討〉,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1 期,93年6月。8. 林俊宏,〈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基金制度之介紹〉,證交資料,第530期,2006年6月。9. 林俊宏,〈證券市場上虛偽陳述民事求償因果關係簡述〉,法官協會雜誌,2006年6月,10. 姜世明,〈選定當事人制度-兼論團體訴訟〉,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11. 姜炳俊,〈德國投資人示範訴訟新制〉,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民事法學研究-駱永家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6年。
12. 張心悌,〈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第155期,第220頁,2008年4月。13. 張心悌,〈證券詐欺之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板橋地方法院96年度金字第2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101期,2007年12月。
14. 張文郁,〈行政訴訟中團體訴訟之研究-以環境保護相關法律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11期,2004年8月。15. 張素文,〈證券投資人保護制度之研究〉,證基會專案研究報告,1995年。
16. 張冀明、闕光威、林靖揚,〈淺論「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法」的保護主體與投保中心的調查權〉,律師雜誌,第285期,2003年6月。17. 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18. 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第29-31頁,2004年。
19. 郭大維,〈我國證券詐欺訴訟『因果關係』舉證之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
20. 陳文智,〈論會計師之注意義務—專業之注意義務〉,月旦法學,第127期,2005年12月。21. 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之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2005年8月。
22. 陳春山,〈建立投資人保護法制〉,證券櫃檯月刊,第38期,1999年8月。23. 陳榮宗,〈美國群眾訴訟與西德團體訴訟(上)〉,法學叢刊,第30卷第2期,1985年。24.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台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
25. 游志煌,〈論投資人保護法與證券詐欺訴訟之發展〉,證交資料,499期,2003年11月。26.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四講,選定當事人〉,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2008年8月。27. 黃國昌,〈訴訟參加及代表訴訟-新民事訴訟法下「程序保障」與「紛爭解決一次性」之平衡點〉,月旦法學,第97期,2003年6月。28. 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責任:法制史上蜥蜴的復活〉,月旦民商法,第11期,2006年3月。
29. 劉連煜、林俊宏,〈投資人團體訴訟新時代來臨〉,月旦法學,第111期,2004年8月。30. 戴銘昇,〈論美國證券詐欺之主觀意圖要件〉,東吳法律學報,第19卷第2期,2007年10月。英文書籍:
1、 CHARLES ALAN WRIGHT, STEPHANIE J. KANE & MARY KAY KANE, LAW OF FEDERAL COURTS (2002)
2、 GEOFFERY C. HAZARD & MICHELE TAROFFO, AMERICAN CIVIL PROCEDURE: AN INTRODUCTION (1993)
3、 JESSE H. CHOPER, JOHN C. COFFEE & RONALD J. GILSO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 (5th ed. 2000)
4、 MANUAL FOR COMPLEX LITIGATION (4th ed. 2003)
5、 LOUIS LOSS &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2004)
6、 THOMAS LEE HAZEN, SECURITIES REGUL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2006)
7、 ROBERT H. KLONOFF, CLASS ACTIONS AND OTHER MULTI-PARTY LITIGATION (3rd ed. 2007)
英文期刊:
1、 Andrew L. Merritt, A consistent Model of Loss Causation in securities Litigation : Suiting the Remedy to the Wrong, 66 TEX. L. REV. 469 (1988)
2、 Barber, Griffin & Lev, The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and Indicators of Common Stock’ Efficiency, 19 J. CORP. L. 285 (1994)
3、 Sarah Gold & Richard Spinogatti, Pleading “Strong Inference” of Scienter Under PSLRA", NEW YORK LAW JOURNAL, February 14, 2007.
4、 James Hamilton,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FED. SEC. L. REP. (1996)
5、 Joseph P. Monteleone & Nicholas Conca, Directors and Officers Indemnification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An Overview of Legal and Practical Ossues, 51 BUS. LAW.
6、 Jonathan R. Macey & Geoffrey P. Miller, Good Finance, Bad Economics: An Analysis of the Fraud-on-the-Market Theory, 42 STAN. L. REV. 1059 (1990)
7、 Jeffrey L. Oldham, Taking Efficient Market out of the Fraud-on-the-Market Doctrine After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97 NW. U. L. REV. 995 (2003)
8、 Michael Y. Scudder, The Implication of Market-Based Damages Cap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92 NW U.L. REV. 435 (1997)
9、 Michael Kaufman, Loss Causation: Exposing a Fraud on Securities Law Jurisprudence, 24 IND. L. REV. 357 (1991)
10、 Merritt B. Fox, Understanding Dura, 60 BUS. LAW. 1547 (2005)
11、 Richard M. Phillips & Gilbert G. Miller,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Rebalance Litigation Risks and Rewards for Class Action Plaintiffs, Defendants and Lawyers, 51 BUS. LAW. 1009 (1996)
12、 Susan T. Spence, A Short History of Class Action Law, Vo.11 N.6 ABA SECTION OF BUSINESS LAW (2002)
國內判決:
1.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判決。
2. 台灣高等法院90年度920號判決。
3. 台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上字第220號民事判決。
4. 台灣高等法院94年度金上易字第1號判決。
5.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3年度金上字第2號判決。
6.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2年度上易字第471號判決。
7. 台灣高等法院91年度重上字第14號判決。
8. 台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2993號判決。
9. 板橋地方法院96年度金字第2號民事判決。
10. 新竹地院90年度重訴字第162號。
11. 台中地院91年度重訴字第331號判決。
12. 台中地方法院90年度第706號判決。
13. 台中地方法院91年度第243號判決。
14. 台中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447號判決。
15. 高雄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447號判決。
16. 台北地方法院89年度重訴字第1716號判決。
美國判決:
1、 Affiliated Ute Citizens v. United States, 406 U.S, 128 (1972)
2、 AUSA Life Insurance Co. v. Ernst & Young, 206 F. 3d 202. (2d Cir.2000)
3、 Abbey v. Control Data Corp., 933 F.2d 616 (8 th Cir.), cert. denied, 502 U.S. 967 (1991).
4、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224 (1998)
5、 Blue Chip Stamp v. Manor Drug Store, 421 U.S. 723 (1975)
6、 Bastian v. Petren Research Co.,892 F.2d 680 (7 th Cir. 1990)
7、 Blackie v. Barrack, 524 F. 2d 891 (9th Cir. 1975)
8、 Bell Atlantic Corp. v. Twombly, 127 S.Ct. __ (No. 05-1126) (2007)
9、 Chelsea Assocs v. Rapanos, 527 F.2d 1266 (6th Cir.1976)
10、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544 U.S.336 (2005)
11、 Ellis v. Carter, 291 F.2d 270 (9th Cir. 1961)
12、 Employer-Teamster Joint Council Pension Trust Fund v. America West Holding Corp., 320 F.3d 920 (9th Cir. 2003).
13、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193 n.12(1976)Shores v. Skla,844 F.2d 1485 (11 th Cir.1988)
14、 Fischman v. Raytheon Manufacturing Co., 188 F2d 783 (2d Cir. 1951)
15、 Helwig v. Vencor, 251 F.3d 540 (6th Cir.,2001).
16、 Holdsworth v. Strong, 545 F.3s 687 (10th Cir. 1976)
17、 Holding Corp., 320 F.3d 920 (9th Cir. 2003).
18、 Huddleston v. Herman & MacLean, 640 F.2d 534 (1981)
19、 McLean v. Alexander, 599 F.2d 1190,and n.12 (3d Cir.1979)
20、 Makor Issues &Rights, Ltd. v. Tellabs, Inc., 437 F.3d 588 (7th Cir. 2006)
21、 Mills v. Electric Auto-lite Co., 396 U.S.375 (1970)
22、 Novak v. Kasaks, 216 F3d 300 (2d Cir. 2000)
23、 Ortiz v. Fibreboard Corp., 527 U.S. 815 (1999)
24、 Oran v. Stafford, 226 F.3d 275 (3d Cir. 2000)
25、 Provenz v. Miller,102 F. 3d 1376 (9th Cir. 1996)
26、 Panzirer v. Wolf, 663 F.2d 367 (2d Cir. 1981)
27、 Raychem Corp. v. Federal Ins. Co., 853 F. Supp.1170 (N.D. Cal. 1994).
28、 Ross v. Bank South,N.A., 885 F.2d 723 (11th 1989)
29、 Robbins v. Koger Progerties, Inc., 116 F.3d1440 (11th Cir. 1997)
30、 Shields v. Citytrust Bancorp, Inc., 25 F. 3d 1124 (2nd Cir.1994 )
31、 Shapiro v. 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 Inc. 495 F. 2d 228 (2d Cir.1974)
32、 Suez Equity Investors, L.P. v. Toronto-Dominion Bank, 250 F.3d 87 (2d Cir.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