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怡云(2006)。幼稚園園長領導之個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冠堯(2008)。國中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王新怡(2003)。家長式領導、信任與員工效能。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錦堂(2002)。人際和諧、領導行為與效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古菊婷(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惠琴、張乃宏(2006)。組織變革後員工對組織氣候、領導行為與留任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A軍修補大隊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2006 創新、整合與應用研討會。檢索日期:97.09.14。取自http://www.com.stu.edu.tw/PDF/2-8-115.pdf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珩潔(2001)。大臺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呂政達(1995)。謝長廷 : 人生這條路 。臺北市 : 大村文化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巫繼昇(2005) 。家長式領導、交易式領導、轉型領導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陸軍軍官學校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李建成(2005) 。陸軍營級主官領導型態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怡君(2006)。國民小學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林子雯(1995)。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明村(2002)。直屬主管之差序格局對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挺世(2007)。桃園縣國中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忠誠關聯之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清江(1999)。與教師一起進行教育改革。中等教育,50(1),10-11。
林維林(1996)。轉換型、交易型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為個案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龍和(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式領導與教師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盛林(2001)。轉型式、家長式領導模式與效能之比較:以退輔會所屬機構人員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雅惠(2007)。國小教師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關係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施建彬(1994)。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洪蘭(譯)(2003)。記憶與創憶。臺北市:遠流。
英國沃裏克大學的奧斯瓦爾德和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布蘭奇弗勞爾。一生幸福感呈U型曲線?檢索日期:97.09.14。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01/30/content_7524929.htm
范熾文(2002a)。西方與本土:轉型領導與家長式領導的探究省思。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暨行政與領導研究所。檢索日期:97.09.01。取自http://w3.nioerar.edu.tw/93/930707/05.pdf
范熾文(2002b)。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凌孝綦(2001)。台灣軍事組織中階主管領導與效能:轉型式、交易式及家長式領導模式之比較。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夏小琪(2006)。臺南縣市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教學校能關係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涂秀文(199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祝道松、盧正宗、游怡婷(2008)。領導型態、審計結構與審計人員角色壓力對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5(1),1-32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份(三版)。臺北市:五南。
翁秀芬(2004)。領導風格及組織文化與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成效關聯性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康自立、蘇國楨、張菽萱、許世卿(2001)。中國式領導模式的發展及其在技職院校之應用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133-153。
張明輝(1997)。學校組織的變革與領導。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21-38。臺北市:師範大學。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書豪(2007)。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能發(2007)。臺東縣國小校長轉化領導、家長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張德偉(2001)。家長式與轉換式領導風格在軍事單位的比較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德銳(2000)。師資培育與教師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討。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莫素雲(2007)。校長家長式領導、教師信任對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高級中學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許秋鈺(2007)。國小教師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美容(2005)。新台灣之子的社會支持、自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春蓮(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柏青(2007)。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郭泰(1994)。王永慶奮鬥史。臺北市:遠流。
陳毓茹(2004)。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鈺萍(2003)。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德慶(2007)。桃竹苗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校長之轉型領導、家長式領導與其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麒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曾艾岑(2008)。不同世代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上海:觀察社。
黃巧吟(2007)。臺北縣國小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忠誠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市:巨流。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臺北市:五南。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黃信二(2000)。論亞里斯多德「幸福」觀念在古希臘倫理學脈絡中之意義。文明探索叢刊,(21),49-76。黃堅生(2002)。團隊領導、團隊型態對團隊歷程之影響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崇豪(2005) 。主管領導型態與領導效能之關聯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南區某發電廠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楊相中(2003)。國防科技研發機構家長式領導與部門績效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楊國樞(1995)。家族化歷程、泛家族主義及組織管理。海峽兩岸組織文化暨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宣讀論文。臺北市:信義文化基金會。
楊雅萍(2007)。臺灣郵政公司主管人員的領導型態與領導效能之探討-以鳳山郵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臺北縣97學年度各公立國民小學學區一覽表97年3月27日北教國字第0970196431號函。檢索日期:97.09.07。取自http://www.tpc.edu.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
趙偉勝(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趙偉勝、林淑萍、蔡明春(2007)。國小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人力資源發展研討會,新竹教育大學。
樊景立、鄭伯壎(2000)。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13,127-180。
蔡居隆(2002)。領導型態與主管效能之研究─以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秉峰(2004)。領導行為與因應策略之評估-以家長式領導風格為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秉峰、謝金青(2003)。國民小學家長式領導行為之觀察與分析。發表於臺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與中華民國學校建築學會主辦:2003 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發表會,2003年12月20日,地點:國立暨南大學。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 高雄市:麗文。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進雄(2001)。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3)。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量表: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3-64。鄭伯壎、姜定宇編著(2006)。華人組織行為議題、作法及出版。 臺北市:華泰
鄭伯壎、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管理評論,8(4),583-617。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鄭燕祥(1996)。學校管理的改進。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典範。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威岑(2002)。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賴貞嬌(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佩鴛(2000)。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旻憲(2006)。客家籍校長領導風格之研究-以苗栗縣客家籍國小校長為中心。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謝玫芸(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外向性人格、角色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盛虹(2007)。國中校長家長式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2版)。 臺北市:文景出版社。
蘇子傑(2008)。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幸福感之關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外文部分
Bass, B. M. & Avolio, B. J. (1993).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response to critiques. In M. M. Chemers & R. Ayman (Eds.), Leadership theory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49-80.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Bass, B. M. (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Free.
Bennis, W. & Nanus, B. (1985).Leaders: 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New York: Harper & Row.
Burn,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Harper & Row.
Compton, W. C.(2001). 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ychology , 135, 486-500.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34-43.
Farh, J. L., & Cheng, B.(1999).A cultur alanalysi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Li, J. T., Tsui, A. S., & Weldon, E.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China: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London: MacMillan.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82). Leadership styl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36(5), 50-52.
Lu, L., & Shih , J. B.(1997).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hology, 137, 181-187.
Yukl, G. (2002).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