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6: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袁羅生
研究生(外文):Yung Lo-Seng
論文名稱:警察人員使用槍械的倫理研究:一個康德的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n Ethical Study about the Usage of Police Weapon from Kantian Point of view
指導教授:林永崇林永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Yung-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倫理警察使用槍械康德德行義務法權義務
外文關鍵詞:ethicspoliceusage of police weaponKantthe duty of virtuethe duty of righ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0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人權是普世價值,而警察是人類追求秩序不可或缺的機制,使用槍械則是警察在追求秩序過程中所運用的一種手段。在人權保障和警察手段間,極易產生警察用槍是否過當,有無損及人民權益之爭議。本研究探討此一問題,並為求法律與人權的平衡,及民眾之期待與員警表現之趨近,遂以康德的倫理觀點來解決現實的困境。
本研究發現,法權義務之適當性轉化為適合於我國之社會民情者,方為恰當。而警察人員德行義務之培養是必要的,即使在合乎法律的規範之下,如能更盡完善,則造福民眾更為甚矣。並提出「法權義務適當性之達成」以及「德行義務之激發與展現」二項建議:
依據康德的觀點,法律是人人同意並且皆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使用槍械的主體是員警,遭到用槍的對象是人民,雙方均須共同遵守規範,警察在法律規範下,裁量不得濫用,而人民因公益遭受個人私權的侵害,亦有容忍之義務。因此,惟有警察與人民立於平等的地位,在充分瞭解彼此的需求與困境之後,謀求雙方共識,訂定雙方皆能遵守之法令規定,以取得人權與法制間的平衡,方為良策。
德行義務之激發與展現則應透過組織文化的傳遞,由內而外,潛移默化地深植員警心中。由警察機關由上而下的推動,促進警察同仁之自省與相互砥礪,將人性的不夠完美降至最低,遵循康德所謂之「把他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目的來追求」,用「善心仁心」重塑警察形象,兼以回應並達成民眾的期待,讓警察成為街頭上捍衛民眾的戰士與守護神。
Human right is a kind of cosmopolitan values. However, police system would be the necessary mechanism to approach the society well-order. To use the police weapon, it would be one of the methodologies. Considering the argument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police system, it could be debated for excessive usage of police weapon and undermined human rights. This is the subject of this research. Based on I. Kant’s point of view, it will be used to alignment people expect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olice. It will also to be used to figure out the solution to approach the balance between law and human right.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it will be the correct direction to adapt the duty of right to the culture of society.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internalize the morality of police. Under the proper scope of law and/ or regulation, it will mature the system and improve people welfare.
Based on I. Kant point of view, law is the norms of behavior which has been accepted by society. Police would be the main party who could use the police weapon. By using the police weapon, people would be the object which could be against for. The relevant regulation and law shall be obeyed by each party, police and people. Under proper law regulated, police discretion shall not be abused. It would be people’s obligation to tolerant the private right encroaching when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 public interest. Hence, police and people shall be in the equality position. To comprehend both parties’ demand and difficulty, based on the consensus, the relevant law and/ or regulation could be defined. It shall be the proper strategy to approach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legal system.
To stimulate moral obligation, it shall be developed and propagated by the culture of organization. Inside out, the morality of police will be internalized. By top down implementation in police department, to encourage introspection, it will strength human nature and reduce the imperfect. Follow I. Kant’s point of view, to pursue the others happiness as our own target, the police image can be re-built by benevolence. People expectations could be response and approached. Police will be the guardian to secure people happiness in society.
摘 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壹、 使用警械之相關文獻 3
貳、 警政倫理之相關文獻 10
參、 康德觀點之相關文獻 1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20
第二章 警察特性與用槍議題 23
第一節 警察組織與特性 23
壹、 警察之意涵 23
貳、 警察組織與職權 24
參、 警察組織及工作之特性 26
第二節 警察角色與功能 28
壹、 警察人員之角色 28
貳、 警察人員之功能 30
參、 台灣警察功能的演進 30
第三節 警察工作行為之裁量與爭議 31
壹、 警察裁量 31
貳、 爭議問題 32
第四節 使用槍械規範 35
壹、 法律沿革與相關規範 35
貳、 使用槍械之法律責任 39
參、 執法人員人權標準 41
第三章 康德的倫理觀點 45
第一節 康德倫理學的理論與架構 45
壹、 康德的時代背景 45
貳、 三大批判 45
參、 道德形而上學 47
第二節 法權義務 50
壹、 法權義務概說 50
貳、 法權的劃分 54
第三節 德行義務 57
壹、 德行義務概說 57
貳、 心靈內感性的先行概念 59
第四章 用槍困境與康德觀點 61
第一節 使用槍械與人權保障之扞格 61
第二節 使用槍械之法權義務與責任 62
壹、 法權義務與責任之困境 62
貳、 康德觀點 65
第三節 員警用槍之德行義務與作為 66
壹、 德行義務與作為之困境 67
貳、 康德觀點 69
第五章 結論 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1
壹、 法權義務之適當性 71
貳、 德行義務之必要性 72
第二節 建議 72
壹、 法權義務適當性之達成 72
貳、 德行義務之激發與展現 73
參考文獻 75
Copleston, Frederick著,傅佩榮譯,《西洋哲學史(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Frankena, William K.著,李雄揮編譯,《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Gensler, Harry J.著,周伯恆譯,《倫理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
Kant, Immanuel著,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學生書局,1982年。
Kant, Immanuel著,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Kant, Immanuel著,韓水法譯,《實踐理性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Kant, Immanuel著,李秋零編,《康德著作全集第6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Kant, Immanuel著,李秋零編,《康德著作全集第5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Kant, Immanuel著,李明輝譯,《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Kant, Immanuel著,苗力田譯,《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Kant, Immanuel著,鄭保華編,《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Kuehn, Manfred著,黃添盛譯,《康德:一個哲學家的傳記》,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年。
Sebastian, Gardner著,劉育兆譯,《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王寬弘等合著,《警察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劉岳鑫,〈康德論自由意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古田隆彥著,陳寶蓮譯,《生活市場最尖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包爾生(Friedrich Paulsen)著,何懷宏、廖申白譯,《倫理學體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朱金池,《警察績效管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7年。
吳康著,《康德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李明輝,《儒學與康德》,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李源瑞,〈我國警察人員使用槍械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湧清,《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5年。
李湧清節譯,〈倫理與警察〉,《新知譯粹》,第15卷,第5期(1999年12月),頁33-48。
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著,廖申白譯,《倫理學方法》,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何春乾,〈我國警察倫理之研究-近十年來(1991–2001)違反警局風紀案件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永崇,〈從康德的道德哲學論企業公民觀的證成〉,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林永崇,〈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哲學與文化》(AHCI),第36卷,第2期(2009年),頁93-117。
林永崇,〈邁向「法權-公民社會」的鴻溝--羅爾斯對康德政治哲學的批評〉,第11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08年3月28-29日。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林麗珊,《發展警政倫理的意義》,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林麗珊,〈警察的裁量能力與倫理原則之應用〉,《警學叢刊》,第35卷,第1期(2003年7月),頁91-114。
林麗珊,〈警政倫理學—定義與發展〉,《警學叢刊》,第38卷,第6期(2008年5月),頁22-41。
邱華君,〈警察行政倫理之探微〉,《警學叢刊》,第24卷,第1期(1993年9月),頁76-77。
高鎮權,〈我國警察倫理教育執行之研究—以臺灣警察專科學校進修學生組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梅可望,《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年。
許春金,《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3年。
章光明〈警察工作特性與警察臨檢法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2005年),頁35-50。
章光明,〈警察與人權─一條流動其間的界線〉,《警察行政中立與檢警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警政研究學會,頁1-9。
桑維明,〈警械使用國家責任之法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莊寶國,〈警察人員於職務上使用槍械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翁萃芳,〈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32卷,第5期(2002年3月),頁33-66。
張其錫,〈警察執勤倫理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張佛泉,《自由與人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勞思光,〈論康德精神與世界文化之路向〉,收入鄭宗義編,《文化問題論集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39-76。
陳百祿,〈如何落實警察人員使用警械之保障—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3年度重訴字第541號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3年度上易字第598號刑事判決談起〉,《警學叢刊》,第38卷,第2期(2007年,9月),頁151-166。
陳明傳,〈警政哲學與警察倫理〉,《警學叢刊》,第30卷,第6期(2000年5月),頁1-35。
陳明傳,〈警察倫理之概論〉,《警學叢刊》,第34卷,第1期(2003年7月),頁1-16。
陳桂輝,〈警察倫理之建構〉《警光雜誌社》,第540期(2001年7月),頁4-5。
楊永年,《警政倫理內涵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政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楊祖漢,〈從儒家哲學的觀點看康德的道德哲學〉,《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賈樂吉,〈從組織文化理論探討我國警察職業人格之研究-以宜蘭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廖書珮,〈人格特質、組織氣候對警察使用槍械風險行為認知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廖建棠,〈我國基層警察巡邏勤務裁量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文竹,〈倫理學在警察實務之應用〉,《警學叢刊》,第33卷,第1期(2002年7月),75-99頁。
蕭茂讚,〈環保警察制度與商業倫理之探討:以台灣環保警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蕭武桐,《公務倫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白皮書民國91年版,台北:警政署,2002年。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白皮書民國92年版,台北:警政署,2003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永崇,〈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哲學與文化》(AHCI),第36卷,第2期(2009年),頁93-117。
2. 林麗珊,〈警察的裁量能力與倫理原則之應用〉,《警學叢刊》,第35卷,第1期(2003年7月),頁91-114。
3. 林麗珊,〈警政倫理學—定義與發展〉,《警學叢刊》,第38卷,第6期(2008年5月),頁22-41。
4. 邱華君,〈警察行政倫理之探微〉,《警學叢刊》,第24卷,第1期(1993年9月),頁76-77。
5. 章光明〈警察工作特性與警察臨檢法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2005年),頁35-50。
6. 翁萃芳,〈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刊》,第32卷,第5期(2002年3月),頁33-66。
7. 陳百祿,〈如何落實警察人員使用警械之保障—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3年度重訴字第541號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3年度上易字第598號刑事判決談起〉,《警學叢刊》,第38卷,第2期(2007年,9月),頁151-166。
8. 陳明傳,〈警政哲學與警察倫理〉,《警學叢刊》,第30卷,第6期(2000年5月),頁1-35。
9. 陳明傳,〈警察倫理之概論〉,《警學叢刊》,第34卷,第1期(2003年7月),頁1-16。
10. 陳桂輝,〈警察倫理之建構〉《警光雜誌社》,第540期(2001年7月),頁4-5。
11. 鄭文竹,〈倫理學在警察實務之應用〉,《警學叢刊》,第33卷,第1期(2002年7月),75-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