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07)。「聯合國糖尿病決議案」改變糖尿病的未來。2007年7月8日,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6164&category
[2]王秀紅(2000)。自我照顧的概念及其在國內護理研究應用之評析。護理雜誌,47 (2) ,64-70。[3]王政彥(2000)。成人的自我調控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頁107-139。台北:師大書苑。
[4]王姮(1996)。糖尿病保健指南。台北:錦德圖書。
[5]王曼溪(1993)。如何製作病人之書面衛教資料。護理雜誌,40卷,3期,70–74。[6]王璟琁、王瑞霞、林秋菊(1998)。門診診斷初期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45 (2) ,60-74。
[7]白玉玲(2005)。老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憂鬱、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FY005563001。[8]江秀娟、劉雲鳳、張素嫺(2007)。運用Orem理論照護一位糖尿病足部潰瘍患者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6卷,6期,127–135。[9]池田美雄(2001)。戰略糖尿病So Easy。台北:晨曦。
[10]行政院新聞局(2009)。房屋狀況及居家品質。2009年4月23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9931&ctNode=2848
[11]行政院衛生署(2007)。台灣地區歷年每十萬人口死亡率按主要死亡原因別分。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9598&class_no=440&level_no=4
[12]行政院衛生署(2009)。96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2009年5月2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isplayStatisticFile.aspx?d=69386&s=1
[13]行政院衛生署(1999)。糖尿病防制手冊-糖尿病預防、診斷與控制流程指引。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4]何橈通、郭清輝、石光中(2004)。糖尿病防治手冊:糖尿病之醫療照顧準則。摘自:http://www.bhp.doh.gov.tw/health91/1-3-11-2.pdf[15]吳淑芳、李玉嬋、張嘉容、Mary Courtney、張月玲(2007)。自我效能諮商技巧訓練於糖尿病衛生教育之運用。護理雜誌,54卷,1期,70–77。[16]杜友蘭(2002)。護理理論與實務應用(第2版)。台北:華杏。
[17]沈定韜(2006)。多元化整合數位教材發展之研究-以電腦硬體拆裝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STU00392006。[18]阮理瑛、林小玲、陳品汎、林宏達(2005)。台北榮民總醫院糖尿病衛教困難度之調查。內科學誌,16卷,5期,216–224。[19]林宏達(2003)。糖尿病知識問答。台北:台灣糖尿病協會。
[20]林宏達(2004)。糖尿病的併發症。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糖尿病防治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健局。
[21]林宏達(2005)。台灣糖尿病協會與糖尿病防治。2008年12月8日,取自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hospital/about-1.htm
[22]林品瑄(2008)。糖尿病尿糖自我監測技術。2008年12月20日。摘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glycosuric04_c_all.html
[23]林淇瀁(2007)。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2009年4月25日,取自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chiyang/netliter4.htm
[24]林淑君、戴玉慈(2001)。護理介入方案對糖尿病患者足部自我照顧之成效。台灣醫學,5卷,1期,19–27。[25]林進財(1998)。學習自主權-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在教學上的意義。國教之友,50 (2) ,13–20。
[26]林麗珊(2006)。從傅柯的“自我關照”到德希達的“悅納異己”。哲學與文化,33卷,5期,19–36。
[27]邱馨誼(2007)。糖尿病病人足部護理。2008年12月20日。摘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glycosuric01.html
[28]邱馨誼、王惠玲、劉培懿(2007)。糖尿病病人自我血糖監測。2008年12月20日。摘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glycosuric02.html
[29]洪茂崇(2004)。將SCORM教材進行網路服務化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MCU00396003。[30]苗栗縣衛生局(2008)。遠離糖尿病、健康HAPPY GO。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36&mid=442&itemid=19455
[31]唐佩玲、袁婉玲、曾弘富(2006)。糖尿病患參加健康管理計畫之臨床追蹤研究,護理研究,13卷,4期,253–262。
[32]唐澤肇(2001)。糖尿病必讀。台北:國際村。
[33]唐澤肇(2008)。糖尿病家庭療法。台北:新潮社。
[34]徐世瑜(2003)。自我導向學習對於國小教育之意義。教育研究月刊,116,114-119。[35]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五南圖書。
[36]馬文雅(2004)。與糖尿病共舞。台北:台灣糖尿病協會。
[37]馬世明、李詩應、楊克仁、許滎鑠(2002)。糖尿病完全搞定。台北:原水文化。
[38]參林克寰(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Jedi, s BLOG。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4279.html
[39]張玉燕(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圖書。
[40]張峰義(2001)。糖尿病患常見之感染及其治療原則。感染控制雜誌,4(11),227–234。[41]張桂芳(2007)。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導。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17卷,3期,55–56。
[42]張祖忻、朱純、胡頌華(2002)。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五南。
[43]張國欽、杜明勳(1996)。糖尿病病足之預防與處理。台灣醫界,39卷,9期,35–38。[44]梁文薔(2001)。富貴病-II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設計飲食的方法。健康世界,188期,27–42。[45]郭錦松、胡啟民、林琇瑩、陳涵栩、郭清輝、何橈通、周凌瀛(2001)。單次團體衛教對輔助第二型糖尿病控制之成效評價。The Changhua Journal of Medicine,6卷,1期,31–36。
[46]陳合如(2003)。運用互動式手冊於國小學童家長糖尿病預防教育之介入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47]陳茂祥(2001)。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啟示。2009年4月1日,取自http://www.cyut.edu.tw/~cmc/w14.htm[48]陳國群(1997)。簡明糖尿病醫謢手冊。台北:藝軒。
[49]陳嫣芬、李玟玲(2001)。規律的有氧運動對於老年第二型糖尿病患的影響。大專體育,53期,153–159。[50]傅振宗(2000)。糖尿病的叮嚀。臺北:宏欣。
[51]黃文亞(2007)。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居家的有氧運動訓練計畫。2008年12月20日。摘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glycosuric09.html
[52]黃政傑(1993)。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53]黃秋玲、陳淑芬、唐善美、戴研光(2006)。探討糖尿病患者衛生教育介入措施前後之成效。福爾摩莎醫務管理雜誌,2卷,1期,28–35。[54]黃富順(1999)。終身教育的意義、源起與實施。2009年1月18日,取自http://w2.nioerar.edu.tw/basis1/699/a1.htm[55]楊美雪(2002)。教學媒體訊息設計之研究。台北:漢文書局。
[56]楊家興(2000)。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57]趙明玲、林怜利、余秋霖、方郁文(2007)。有氧運動訓練對台灣第二型糖尿病中老年患者的血液生理指標及體適能之影響。實證護理,3卷,1期,27–34。[58]劉信吾(1999)。教學媒體。台北:心理出版社。
[59]劉淑芬(2008)。糖尿病飲食原則。2008年12月20日。摘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glycosuric13.html
[60]蔡明燕、黃盈翔、吳晉祥、張智仁、楊宜青(2008)。台灣糖尿病衛教師執行運動諮詢現況調查。實證護理,4卷,2期,157–166。[61]衛生教育系研究所。陳信典(2006)。糖尿病人的血糖自我偵測。慈濟醫學雜誌,18卷,1_S期,11–13。[62]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009)。康健資訊網。2008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szmc.edu.tw/healthcare/index.html
[63]薛文翔(2006)。動畫媒體與聲音效果對於高齡人員學習之影響。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ISU05031040。[64]謝湘俐、孫嘉玲、張春鳳、楊惠娟、薛雅菁、黃小玲、彭鈺貞、許珮芸、謝琬琦(2006)。足部照護教育課程對血液透析合併糖尿病病患之成效。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5卷,2期,31–43。[65]謝靜婷(2004)。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對高齡者學習程序性任務之影響。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ISU00041016。[66]鍾遠芳、林宏達(2000)。糖尿病衛教對病患知識、態度、行為及代謝指標的影響。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學會會訊,13卷,3期,1–17。二、英文部分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09).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9. Diabetes Care, Jan 2009, 32 (suppl. 1) , S13–S61.
[2]Barry S. (1998)。傅柯(蔡采秀譯)。台北:巨流。
[3]Boekaert, M. (1999)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ere we are tod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445–457.
[4]Broersma, A. (2004) . Preventing amp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ephrology Nursing Journal, 31 (1) , 53–58.
[5]Candy, P.C. (1991) . Self-direc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 Jossey- Bass.
[6]Dan G. (2005)。草根媒體(陳建勳譯)。台北:O’REILLY。
[7]Hurley R. (1986) . The care of the self: Michel Foucault. NY: Random House.
[8]Katherine C., Debby K. (2006 )。教學設計原理(蔡銘津、蔡宜庭、劉冠麟、田靜誼譯)。台北:湯姆生。(英文版 2004)
[9]Knowleret, W. C., Barrett-Connor, E., Fowler, S. E. Hamman, R. f., Lachin, J. M., Walker, E. A., et al. (2002).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r metformi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6), 393–403.
[10]Larkin, M. (2001). Diet and exercise delay onset of type 2 diabetes. say US experts. The Lancet, 358(9281), 565.
[11]Leslie R. D. G. (1991 )。糖尿病及其護理(高怡編譯)。香港:香港珠海。
[12]Mayer, R. E. (2003) . The promise of multimedia learning: using the same instructional design methods across different media.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3, 125-139.
[13]McDowell J., Courtney M., Edwards H., Shortridge-Baggett L. (2005). Validation of the Australian/English version of the 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11(4):177-84.
[14]Millington, J. T., & Norris, T. (2000). Effectiv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diabetes foot wounds. The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49(11), 40–48.
[15]Park, D.C. (1997) . Psych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competence: Cognitive ag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W. Schaie and S. willis (Eds.) , Social structures and aging. 66–82. Mahwah, New Jersey: Erlbaum.
[16]Polly, R.K. (1992) . Diabetes health beliefs, self-care behaviors, and glycemic control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The Diabetes Educator, 18 (4) , 321–327.
[17]Rieber, L. (1989) . A Review of Animation Research in CBI. In Proceedings of selected research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370-489, Dallas, TX.
[18]Robert H., Michael M., James D. R. (1999 )。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張霄亭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英文版 1997)
[19]Robert M. G., Walter W. W., Katharine C. G., John M. K. (2007 )。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杜振亞等譯)。台北:湯姆生。(英文版 2004)
[20]Shilling, F. (2003). Foot car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Nursing Standard, 14(26), 65–66, 68, 70–71.
[21]Sweller, J. (1999) .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technical areas. Camberwell, Victoria, Australia:ACER Press.
[22]Valiathan, P. (2002) . Blended learning models. ASTD-Learning Circuits. Retrieved June 30, 2007,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aug2002/valiathan.html.
[23]Zack, R. T., Hasher., & Li, K. Z. H. (1999) . Human memory. In F. I. M. Craik, &T. A. Salthouse (Eds.) , The Handbook of Aging and Cognition (2nd Ed.) . Mahwah, NJ:Erlba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