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献盈
研究生(外文):Hsien-Ying Chen
論文名稱:瑜珈參與者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Yoga Participants' Leisure Motiv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and Benefits of Leisure
指導教授:許延年許延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n-Nie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立德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管理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持續涉入休閒效益瑜珈健康管理休閒動機
外文關鍵詞:YogaLeisure MotivationEnduring InvolvementBenefits of LeisureHealth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5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目的有三點:一、瞭解瑜珈參與者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的狀況,並探究參與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造成的影響。二、探討休閒動機與持續涉入的關係。三、探討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以活動中心與社教中心所開設的瑜珈班學員為樣本,共計發出429份問卷,其中有效樣本為328份,有效問卷率達76.46%。經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一、瑜珈參與者休閒動機各構面得分由高至低為健康適能、舒緩身心、生活學習、社交互動。瑜珈參與者持續涉入各構面得分由高至低為吸引力、自我肯定、中心性、社會聯結、自我表達。瑜珈參與者休閒效益各構面得分由高至低為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
二、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的瑜珈參與者在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具有顯著差異。
三、瑜珈參與者的休閒動機對持續涉入具有正向影響效果,表示當參與者的休閒動機越強烈時,其持續涉入的程度也會跟著提高,在四個構面中又以社交互動的預測能力最佳。
四、瑜珈參與者的持續涉入對休閒效益具有正向影響效果,表示當參與者的持續涉入程度越高時,其感受到的效益也會跟著提高,在五個構面中又以吸引力的預測能力最佳。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motiv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and benefits of leisure at yoga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used a correlational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a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al design can be considere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analyzing data and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As the result, a total 328 out of 429 effective surveys were collected from yoga classes in Activity Center and Educational Center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76.46%.
This finding, among others, suggests that first, the dimensions of leisure motivation at yoga participants' scores from high to low are as "health condition", "physiological relaxation", "lif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dimensions of enduring involvement at yoga participants' scores from high to low are as "attraction", "self-confidence", "centrality", "social connection" and "self-expression". The dimensions of benefits of leisure at yoga participants' scores from high to low are as "physiological benefit", "psych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Second, the demographic factors (i.e., gender, age, education level, and marital status) of yoga participant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to leisure motiv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and benefits of leisure. Third, leisure motivation has positive impacts on enduring involvement of yoga participants. Moreover, the author fou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 has the best predictive capability among the four dimensions of leisure motivation. Fourth, yoga participants' enduring involvement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upon benefits of leisure. The result also showed "attraction" has the best predictive capability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of enduring involvement.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錄……………………………………………………………………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範圍…………………………3
第貳章 文獻回顧…………………………5
第一節 瑜珈相關文獻…………………………5
第二節 休閒的定義…………………………9
第三節 休閒動機相關文獻…………………………12
第四節 持續涉入相關文獻…………………………18
第五節 休閒效益相關文獻…………………………23
第六節 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的關係…………………………28
第参章 研究方法…………………………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假設…………………………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32
第五節 預試問卷分析…………………………35
第六節 正式問卷內容…………………………43
第七節 資料處理…………………………45
第八節 研究流程…………………………47
第九節 問卷信度…………………………4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9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資料分析…………………………49
第二節 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敘述性統計分析…………………………50
第三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動機分析…………………………54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持續涉入分析…………………………57
第五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效益分析…………………………61
第六節 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相關分析…………………………64
第七節 休閒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效益迴歸分析…………………………6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0
第一節 研究結論…………………………70
第二節 研究建議…………………………74
參考文獻…………………………75
附錄一 問卷…………………………80
一、中文部份

王俐之(譯)(2005)。Noa Belling著。瑜珈慢慢來:經典瑜珈學習手冊。臺北市:城邦。

王梅香、江澤群(2003)。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朱靜慧(2005)。都市公園兩性使用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之研究─以新竹市護城河為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永發(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Patricia A. Stokowski著。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宋敏如(2006)。瑜珈運動對更年期婦女疲憊、健康體能與更年期症狀困擾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2005)。中部地區技專校院學生休閒運動現況暨態度調查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1-6。

杜錦豊、李志峰(2003)。國立政治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差異性之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5,103-120。

周錦宏、程士航、張正霖(2005)。休閒社會學。臺北市:華立。

尚憶薇(2001)。花蓮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思慈、陳聰廉(2005)。台南縣瑜珈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37-47。

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睿聲(2005)。瑜珈體位法對安養機構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睿聲、陳坤檸(2003)。瑜珈之生理心理弁遄C大專體育,69,147-155。

孫景文(譯)(2000)。Drew Westen著。心理學:思維,大腦,及文化。臺北市:台灣西書。

徐新勝(2006)。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品度。
涂淑芳(譯)(1996)。Gene Bammel and Lei Lane Burrus-Bammel著。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

張少熙(2002)。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

張志銘、蘇榮立、呂崇銘(1999)。大葉大學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45,118-124。

張家銘、李一民、陳聰廉(2006)。瑜珈運動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實證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張宮熊(2002)。休閒事業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耿介、陳文長(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縣:新文京開發。

張嘉洲(2006)。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奶Q八式運動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錫鈞(2004)。宜蘭地區居民休閒活動之探討。宜蘭大學學報,2,139-158。

曹天瑞(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2,249-272。

梁玉秋、曾明郎(2005)。循序漸進的學習瑜珈。大專體育,81,8-11。

畢璐鑾、陳仲杰(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140-147。

莊文瑜(譯)(2004)。Celia Hawe著。瘦身瑜伽:4週身心靈窈窕計畫。臺北市:時報文化。

郭靜晃(1994)。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中雲(2000)。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亭蘭(2004)。瑜珈運動對氣喘學童健康體適能改善之成效探討。輔仁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敏、洪瑄曼(2006)。探索瑜珈的身心治療效益。長期照護雜誌,10(2), 190-202。

陳裕華(2006)。愛好茶藝休閒活動者之休閒探索。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建夫等(2007)。休閒遊憩概論。臺北市:華都文化。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1997)。社會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葉郁菁(2001)。心理學。高雄市:麗文。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

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7(2), 139-146。

劉美珠(1990)。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4(1),44-50。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雅馨(2005)。十二週強力適能瑜珈訓練對靜態工作女性之生理及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維玲(譯)(2002)。Sivananda Yoga Vedanta Centre著。瑜伽學習百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羅旭壯、許富淑(2000)。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學生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之研究。大專體育,49,116-124。

羅明葵(2003)。社區婦女休閒滿意與社區意識之關係探討。體育學報,35,257-265。


二、英文部分

Allen, L. &; Jarvi, C. K.(1998). The benefits go on and on.... Parks &; Recreation, 33(8), 36-39.
Driver, B.(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 Recreation, 32(12), 38-41.

Havitz, M. E. &; Dimache, F.(1997).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conundrums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45-278.

Havitz, M. E. &; Dimache, F.(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 122-149.

Havitz, M. E. &; Mannell, R. C.(2005). Enduring involvement,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and flow in leisure and non-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2), 152-177.

Kyle, G. &; Chick G.(2004). Enduring leisure invol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isure Studies, 23(3), 243-266.

Kyle, G. &; Mowen, A. J.(2005).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3), 342-363.

Kyle, G. , Absher, J. , Norman, W. &; Hammitt, W.(2007). A modified involvement scale. Leisure Studies, 26(4), 399-427.

Kyle, G. T., Absher, J. D., Hammitt, W. E. &; Cavin, J.(2006).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tivation—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Leisure Sciences, 28, 467–485.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3), 249-273.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2004). Effect of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on recreationists' perceptions of setting dens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2), 209-231.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clean, D. D. , Hurd, A.R. &; Rogers, N. B.(2005). Kraus’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7th ed.). Sudbury, Mass.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Melamed, S. , Meir, E. I. &; Samson, A.(1995). 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ty-leisure congruenc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 25-40.

Nadirova, A. A.(2000).Understanding leisure decision-making: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anticipated leisure benefit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Park, S.(1996).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volvement and attitudinal loyalty constructs in adult fitness program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4), 233-250.

Recours, R. A. , Souville, M. &; Griffet, J.(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Torkildsen, G.(1999).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4th ed.). London :E &; FN Spon.

Weissinger, E. &; Bandalos D. L.(1995).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4), 379-400.

Wiley, C. G. E. , Shaw, S. M. &; Havitz, M. E.(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 19–31.


三、網站

2005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行政院主計處。(2008年9月)。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1329&;ctNode=4950。

2008年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行政院主計處。(2008年9月)。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

96年台南縣統計要覽。台南縣政府主計處。(2009年5月)。取自
http://web1.tainan.gov.tw/bas/CP/11229/view-1.aspx。

林貞岑(2003)。瑜伽—全球健康新風潮。康健雜誌,60。(2007年3月)。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060/060038.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梅香、江澤群(2003)。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2. 李世昌、林聰哲、李政道(2005)。中部地區技專校院學生休閒運動現況暨態度調查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3,1-6。
3. 杜錦豊、李志峰(2003)。國立政治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差異性之研究。政大體育研究,15,103-120。
4. 尚憶薇(2001)。花蓮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
5. 邱思慈、陳聰廉(2005)。台南縣瑜珈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37-47。
6.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83-93。
7. 張志銘、蘇榮立、呂崇銘(1999)。大葉大學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45,118-124。
8. 張家銘、李一民、陳聰廉(2006)。瑜珈運動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實證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9. 張錫鈞(2004)。宜蘭地區居民休閒活動之探討。宜蘭大學學報,2,139-158。
10. 曹天瑞(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公民訓育學報,12,249-272。
11. 梁玉秋、曾明郎(2005)。循序漸進的學習瑜珈。大專體育,81,8-11。
12. 畢璐鑾、陳仲杰(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83,140-147。
13. 陳亭蘭(2004)。瑜珈運動對氣喘學童健康體適能改善之成效探討。輔仁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陳桂敏、洪瑄曼(2006)。探索瑜珈的身心治療效益。長期照護雜誌,10(2), 190-202。
15. 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劃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7(2), 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