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郁(2005),《臺灣與日本農業金融制度之比較分析》。臺北: 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
丁文郁(2003),〈農業金融法立法意義及其影響〉,《臺灣鄉村研究》,2, 頁133-173。王耀興(2006),〈從藍海策略看二次金改〉,《貨幣市場》,10:1, 頁1-7。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權》。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尹樹生(1977),《農業經濟學》。臺北: 三民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全國農業金融會議實錄》。臺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紀珠、邱靜玉(2003),〈當前農漁會信用部改革之評析〉,《貨幣市場》,7:1,頁1-11。
沈宥甫(2006),〈農業金融法對農漁會信用部經營之影響研究〉,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吳恪元(1995),〈台灣農會信用部析論〉,《信用合作》,46,頁7-20。吳榮杰、周百隆(2000),〈農漁會信用部組織與管理之檢討〉,《農業金融論叢》,43,頁1-42。林享能(2002),〈論農漁會信用部之改革〉,《全國律師》,6:12,頁72-82。林維義(1999),〈農會信用部經營危機之改革方向探討〉,《存款保險資訊季刊》,13:2,頁1-16。林碉力、車鵬程(1995),〈我國基層金融機構合併相關問題之探討〉,《基層金融》,30,頁85-102。林御翔(2005),〈臺灣農業金融改革與社會運動──以「一一二三與農共生」運動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40,頁99-136。林筱雯(2008),〈促進金融安全網成員間之有效合作關係〉,《存款保險資訊季刊》,21:1,頁149-160。
林明萩(2006),〈農金法實施前後農會信用部經營績效之比較〉,中華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陳希煌(1997),《健全農會信用部體制之研究》。臺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希煌(1985),〈台灣城市型農會信用部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基層金融》,15,頁115-174。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臺北: 月旦出版社。
陳麗花 (2001),〈台灣農會合併可行性之研究──從農會信用部地區農業金融之業務成本結構觀點剖析〉,中興大學推廣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介英(1996),〈台灣農會信用部的地方特質〉,《基層金融》,32,頁217-239。梁連文(2007),《研議採行立即糾正措施制度》。臺北: 臺灣金融研訓院。
梁忠森(2002),〈臺灣地區農會信用部之經營與管理〉,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 論文。許文富(1986),〈農產品進口與農業保護問題〉,《臺灣經濟》,110,頁1-8。
郭敏學(1984),《台灣農會發展軌跡》。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張文賢(2003),〈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張嘉玲(2005),〈農業金融法施行對農會信用部營運效率之研究〉,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曾令寧、黃仁德(2004),《現代銀行監理與風險管理》。臺北: 臺灣金融研訓院。
黃得豐、何聰賢、黃文真、林智沛、李聰勇(2000),《農漁會信用部體制改革相關方案》。臺北: 財政部。
黃宏文(2005)〈建構二級制農會體系之研究〉,中興大學推廣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雷立芬、傅祖壇、張靜貞(1996),〈農會信用部對臺灣農村經濟發展之影響〉,《基層金融》,32,頁117-151。
楊宗明(1996),〈當前臺灣基層金融機構之問題分析與因應對策──以農會信用部為例〉,《商學學報》,4,頁293-319。
蔡宏進(1994),〈臺灣農會組織結構及其功能之演變與啟示〉,《臺灣農業》,30:5,頁18-38。蔡秋榮(1986),《中、美、日三國農業金融制度之比較研究》。南投: 基層金融研究訓練中心。蔣憲國、陳麗花、張錦秀(2005),〈基層農會進行廣域型農會合併意願之研究〉, 《農民組織學刊》,7,頁55-89。廖朝賢(2001),〈2000年台灣地區各級農會營運分析〉,《農訓雜誌》,18:11,頁4-7。廖正宏、黃俊傑(1992),《戰後台灣農民價值取向的轉變》。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監察院(2001),《面對基層金融問題──檢視全國農會信用部改革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
賴英照(2000),〈農會信用部的管理法制應力求健全〉,《華信金融季刊》,13,頁1-11。賴武吉(2007),〈其實,政府為農民作得不算少?〉,《農訓雜誌》,24:1,頁14-17。
賴勇賓(2002),〈臺灣農會信用部之成本效率分析〉,逢甲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薛琦(2007),《從日本農業金融體制改革探討我國農業金融之發展》。臺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顏晃平(2000),〈臺灣地區農會信用部之合併與成本結構分析〉,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蕭長瑞(2006),《銀行法令實務》。臺北: 臺灣金融研訓院。
Braham, L.(2001),“Merger Fund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Sun,”Business Week, 3762, p. 142.
Champy, J.(1999),“Advice to Merger Makers,”Computerworld, 33:48, pp. 42-43.
Clark, M. A.(1990),“Eighth District Banks in 1989: In the Eye of a Storm?”Federal Reserve Bank of Louis Review, 72, pp. 3-17.
Diani, M.(1992), “The Concept of Social Movement,” Sociological Review, 40:1, pp. 1-25.
Gardner, M. J.(1995),“Minority Owned Banks: A Manageria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Spring, pp. 26-34.
Kriesi, H., R. Koopmans, J. W. Duyvendak, and M. G. Giugni(1992),“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in Western Europ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2, pp. 219-244.
Shaffer, S.(1993),“Can Mergers Improve Bank Efficienc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 pp. 4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