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家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明修(2001)。各國公民社會組織初探。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任啟桂(2004)。從公共價值觀點探究高雄市公民社會意識形成中報紙媒體之角色與功能。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任德厚(2006)。政治學(增定七版)。臺北:三民書局。
呂添富(2007)。新共服務理論之探討-公共性與倫理之途徑。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台京(2001)。公共行政與公民社會。政策研究學報,第1期,頁107-139。李宗勳(2003)。新公共服務視野下行政法人化的未來走向,2007年1月20日取自博物館行政法人化研討會論文集,網址:http://www.nmp.gov.tw/main/07/7-3/3-2/2-4/7.pdf。
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Earl Babbie原著)。臺北:時英出版社。
吳 定(1999)。公共行政論叢。臺北:天一圖書公司。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原著)。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之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3卷第7期,頁173-220。
吳瓊恩(2006)。行政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
吳瓊恩(2007)。建構無預謀的行政倫理:新公共服務五對概念的比較與檢驗。公共行政學報,第23期,頁1-28。
林水吉(2005)。新公共服務的七個向度分析:由理論基礎邁向政策倫理的論述。理論與政策,第18卷第1期,頁97-128。林文斌、劉兆隆(譯)(1998)。政治學(上下冊)(Andrew Heywood原著)。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林本炫、齊力主編(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所。
林勝偉(2000)。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原則及組織條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邱連枝(2003)。影響客家女性公民社會參與因素之探討--以苗栗縣志願性服務團體為案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周陽山(2002)。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2008年4月30日取自中國政治學會,網址:http://capstaipei.org.tw/article_20020420_001.htm。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33-144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法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17-132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施偉仁(2004)。從新公共服務理論看公民社會在公共行政中的角色。行政試訊,第11期,頁15-23。孫本初、陳衍宏(2003)。新公共服務對政府在造的啟示:歷史發展系絡的解析途徑。人事月刊,第36卷第5期,頁9-23。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四版)。臺北:智勝文化。
孫清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21-36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莊建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許立一(2004)。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實踐:政治後現代性危機的反思與解決。公共行政學報,第10期,頁63-94。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許長仕(1996)。臺北市區公所推動為民服務之研究--企業型政府的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張潤書(2000)。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梁景法(2000)。臺北市區公所服務品質研究--全面品質管理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游宗憲(2005)。淺談新公共服務與公民社會的建構,2008年3月24日取自T&D飛訊,第37期,網址:http://www.ncsi.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648e4e74e30c49690376721be33aba08.pdf。
黃惠雯等(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Benjamin F. Carbtree & William L. Miller原著)。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黃朝盟、王俊元、許耿銘(2004)。數位民主之實踐與挑戰--網路電子投票之析探。研考雙月刊。第28卷第4期,頁67-77。楊鄉懿(2004)。企業家與中國大陸公民社會前景。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劉仲冬(2008a)。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01-116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仲冬(2008b)。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45-162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Chava Frankfort Nachmias and David Nachmias原著)。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韓保中(2006)。公民社會觀點之民主行政理論--以Denhardt新公共服務論為主軸。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簡禎富(2007)。決策分析與管理。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蕭 鈺(2003)。「公共性」概念意涵之探索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武桐(2002)。管理的藝術--學習拉小提琴的悠然自得。公訓報導,第101期,頁9-11。
蕭武桐(2006)。新公共服務與公務員的品德修養。國家菁英季刊,第2卷第1期,頁57-70。蘇俞如(2003)。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二版,163-184頁)。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二、英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1965).The Civil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rgyris, Chris(1962).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Boulding Elise(1988). Boulding a Global Civic Culture.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Denhardt, Robert B(1981). In the Shadow of organization. Lawrence: Regents Press of Kansas.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 Denhardt(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0(6): 549-559.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 Denhardt (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M. E. Sharpe.
Denhardt, Robert B. and Janet V. Denhardt (2007).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not Steering.(expanded Ed.)New York: M. E. Sharpe.
Dennard, L. F.(1996). The Matur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Search for a Democratic Identity, in G. L. Wamsley and J. F. Wolf(eds.), Refounding Democratic Public Administration: Modern Paradoxes, Postmodern Challenges(pp.293-326). Thousand Oaks, CA: Sage.
Frederickson, H. George(1980).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uscaloos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Gardner, J.(1991). Building Community. Washington, DC: Independent Sector.
Gold, R. L.(1969).Roles in Sociolocial Field Observation, in G. J. McCall & J. L. Simmons(eds.), Issues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pp.30-39). Menlo Park: Addison-Wesley.
Gray, Joseph, and Linda Chapin(1998). Targeted Community Initiative, in Cheryl Simrell King and Camilla Stivers ed, Government Is US(pp. 175-194). Thousand Okas, CA: Sage.
Kantor, Rosabeth Moss(1972). Commitment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ng, Cheryl Simrell and Camilla Strivers(1998). Government Is U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n Anti- Government Era.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nsbridge, J.(ed) (1994). Public Spirit in Political System, in H. J. Aaron,T. Mann, and T. Taylor(eds.),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pp.146-172).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McSwite, O.C. (1997). Legitimac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Mouffe, Chantal(ed.)(1992)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 Pluralism, Citizenship, Community. London; New York: Verso.
Putnam, Robert(2000). Bowling Alon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Rosenbloom, D. H.(1983).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3(3):219-227.
Sandel, Michael(1996). Democracy’s Discontent.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Bryans S., ed(1993). Citizenship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