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08)。http://sowf.moi.gov.tw/05/new05.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8)。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心路文山服務中心(1998)社區照顧工作專刊 : 以社區照顧的手法服務文山地區心智障礙的朋友們。臺北市 : 心路文教。
中區老人之家(2008)。http://www.dimeh.gov.tw/law/a5-C.htm
中華民國殘障聯盟「支持接納,不再拒絕」第一階段計畫-身心障礙機構進入社區之影響評估綜合座談會議手冊,2001。
文山區公所(2008)。 http://www.taipeilink.net/cgi-bin/SM_theme?page=43795d93
文榮光(1987)使慢性精神分裂病人免於機構化照顧的可能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3);pp.57-67。文榮光(1998)回應〈探索精神病患的治療性社區>(二)。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pp.155-156。
王俊隆(2003)民眾參與鄰避設施設置過程之研究-以竹南焚化廠及新店安坑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王馨梓(1992) 去機構化運動與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分析臺灣地區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工作。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丘昌泰(2002) 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台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17;pp.33-56。江幸子(2003)照顧服務產業之本土性案例-非營利組織觀點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1994)鄰避設施與社區關係。人與地,131/132 ;pp.46-53。李永展(1997)鄰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與計劃,24 (1);pp.69-79。李永展 (1998) 鄰避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pp.33-44。
何紀芳(1995)都市服務設施鄰避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殘障聯盟(2007)身心障礙者居住服務及社區服務遭民眾抗爭處理參考手冊(再版)。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宋麗玉(1998)精神病患社區照顧之省思—社區化或機構化,選擇或困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pp.73-103。宋麗玉(1999)精神病患照顧者之研究:照顧者負荷之程度與其相關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1);pp.1-30。吳妙方(2003)鄰避情結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的困境與疏解。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英璋、葉英堃、林幸魄、陳朝灶(1981)北市居民對偏差行為及治療的態度。心理衛生,24;pp.49-55。
吳清源(2001)公共設施之環境風險認知函數建構與解析。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釧瑜(2004) 鄰避情結與環境正義-以民營電廠興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學系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我們也是社區的一份子-促進身心障礙者社區居住與生活研討會第一場資料,2007。
官達人(2003)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的態度調查。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源(2001)「醫療化」再思考。台大社會學刊,29;pp.213-250。
林知遠(1997)去機構化的省思。玉榮醫訊,35;pp.6-11。
金林(2002)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之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家屬及病友層面。台灣精神障礙者照護發展研討會彙編(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長期照護委員會);pp.43-58。
周月清(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臺北市:五南。
周月清、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主編(2001)台灣成年心智障礙者社區居住-經驗分享與模式發展初探。臺北: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周美華(1999)福利社區化實驗計畫之過程分析-以鹿港鎮之婦幼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范燕燕(2000)精神病患者生活經驗與主體性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千惠(2006)慢性精神病患從醫院回歸社區-為何回家是一條漫長的路。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嘉雯(2004)社區民眾對不同精神病症狀的歸因、危險覺知及社會距離研究。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欣欣(1999)與精神病患成為好鄰居:東部某鎮居民主觀生活經驗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314-B-039-027)。臺北: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學系。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徐震(2002)從虛擬社區的興起看社區發展的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00;pp.60-68。孫開平(1997)玉里榮民醫院近況簡介。玉榮醫訊,35;p.5。
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2008)。http://www.ncl.edu.tw/mp.asp?mp=2
許文耀、戴傳文(1991)社區居民與病患家屬對精神病患態度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1);pp.35-48。張作貞、宋麗玉(1998)影響社區精神復健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pp.105-129。張寶純(2006)成年智能障礙者照顧模式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第59期。2007年6月17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9/59-48.htm。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杏佳(1994)影響個人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之因素探討。護理雜誌,41(1);pp.88-92。陳羽甄(2005)公民會議之民眾參與及衝突管理。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芳、王增勇、蔡淑娟、潘佩君(2005)透過工作幫助病人安身立命。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研討會-家庭照護與就業服務-彙編(國家衛生研究院);pp.83-100。
黃松林、許秀月(2006)社區照顧哲學觀點與健康促進實務(社會福利專題研習教材)。南投縣草屯鎮:內政部社福研習中心。
黃美寧(2007年11月27日)從排斥到接納 康盟10年努力讓精障者走進社區。中央廣播電台,2007年12月17日,取自: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91328&t=4。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嬡齡(1998)探尋精神病患的治療性社區-玉里榮民醫院的經驗分享。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pp.129-154。
福利社區零拒絕-製作社區進駐爭議處理手冊計畫檢視手冊初稿座談會資料,2004。
楊素端、楊珮琪(1992)慢性精神病患回歸社區因素之探討。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pp.85-99。
葉英堃(1998)回應〈探索精神病患的治療性社區>(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pp.151-154。
葉英堃、吳英璋、陳朝灶、林幸魄(1981)北市居民對精神病的態度。心理衛生,24;pp.56-63。
葉錦成(1993)精神病觀察:康復的疑惑與解迷。臺北市:台灣商務。
微笑台灣319鄉(2008)。 http://www.319.com.tw/VillageAction.do?no=264
熊秉荃、胡海國(2003)精神分裂症患者烙印經驗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二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DOH 92-TD-1017)。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俊佑(2007)鄰避設施政策規劃之公民參與研究-以花蓮縣北區區域性垃圾衛生掩埋場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運康(1984)慢性精神科個案之社會復歸---談「去機構化」與「現代精神醫院之社區化」。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pp.1-6。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市:洪葉文化。
戴傳文、許文耀(1991)社區居民對精神病患的概念與態度。中華心理衛生學刊,5(2);pp.71-87。羅友志、許舒銘(2007年6月22日)為了夭壽橋 大老闆棄千萬年薪選里長。NOWnews(今日新聞網),2007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7/06/22/91-2115656.htm。
蘇位榮(2006年10月12日)關愛之家案紛爭 從這社區丟到那社區。聯合新聞網,2007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hhat.org/index_c.htm。
蘇逸人(2002)疾病覺知、疾病控制信念與社會污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心理適應之心理社會因應模式。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正賢譯)。臺北市:五南。
Harry F.Wolcott(1998)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譯)。臺北市:五南。
Patrick Corrigan & Robert Lundin(2003)不要叫我瘋子---還給精神障礙者人權(張葦譯)。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obert K.Yin (2001) 個案研究法(尚榮安譯)。臺北:弘智文化。
英文部分
Barnes, C., Mercer, G., & Shakespeare, T. (1999). Exploring disability: 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MAJ(2001).Mental illness in my backyard.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64(7)
Dianne Gilbert(1993).Not in My Backyard. Social Work.38(1)
Higgins,J.(1989).Defining community Care: realities and myths.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vol(23):1,pp.3-16.
Morris, J. (2004). Independent lives and Community care: a disempowering framework. Disability & Society, 19(5), 427-442.
Myra Piat(2000).The NIMBY Phenomenon: Community Residents’ Concerns about Housing for Deinstitutionalized People. Health & Social Work.25(2)
Pondy,L.R.(1967).Organization Conflict:Concept A Mode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2, Issue 2, 296-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