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卜正珉。《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化,民國98年。
王央城。《前瞻兩岸關係發展的趨勢》。桃園縣: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民國96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民國83年。
任格雷(Gary Rawnsley)。《推銷台灣》(Taiwan’s Informal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蔡明燁譯。台北:揚智文化,民國92年。
米可斯維特(John Micklethwait)、伍爾得禮奇(Adrian Wooldridge)。《完美大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A Future Perfect: The Challenge and Hidden Promise of Globalization),高仁君譯。台北:商周,民國91年。
伊茲拉萊維奇(Erik Izraelewicz)。《當中國改變世界》(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姚海星、斐曉亮合譯。台北:高寶國際,民國95年。
李秀珠。《新傳播科技與媒體市場之經營管理》。台北:廣電基金,民國91年。
余非。《當代中國國情與外交拓展》。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吳英明。《市民社會與地球村》。台北:宏文館圖書,民國88年。
何清漣。《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策略大揭密》。台北:黎明文化,民國95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譯。台北:聯經,民國86年。
高錦源。《縱橫21世紀的大中國:法華文化與中國、台、港、澳的新希望》。台北:林鬱文化,民國91年。
張孟起。《如何與記者打交道─媒體時代的形象塑造》。台北:智庫文化,民國88年。
梁吳蓓琳。《新公關時代》。台北:方智,民國84年。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模式研究:鄧小平時期的檢證分析》。台北:水牛,民國89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民國93年。
詹中原。《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民國93年。
蔡瑋。《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4年。
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楊振富、潘勛譯。台北:雅言文化,民國94年。
羅斯科夫(David J. Rothkopf)。《超級菁英》(Superclass),閻紀宇譯。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7年。
Griswold, Wendy。《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黃信洋、曹家榮譯。台北:學富文化,民國97年。
Lull, James。《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A Global Approach),陳芸芸譯。台北:韋伯文化,民國93年。
Stevin, James。《網際網路與社會》(Internet and Society),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文化,民國91年。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編。《國際及中國大陸情勢發展2007年度評估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7年。
(二) 書之一章
許志嘉、賴祥蔚。〈國際傳播與國際關係〉,收錄《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主編,頁491-516。台北:揚智文化,民國96年。
(三) 期刊論文
于朝暉。〈整合公共外交─國家形象構建的戰略溝通新視角〉。《國際觀察》,2008年第1期,頁21-28。
王庚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連接世界的重要紐帶〉。《對外傳播》,2008年 11期,頁8-9。
石之瑜。〈北海道大學「中國外交史研究工作坊」會議簡錄─問題意識、方法論與亞細亞風格〉。《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第67期,2003年,頁4-5。
田建民。〈21世紀中國公眾外交初探〉。《前沿》,2008年12期,頁126-132。
朱向峰、王依然。〈讓世界聽什麼?─以歷屆奧運會主題歌為視角的國家形象傳播研究〉。《對外傳播》,2009年1期,頁41-43。
向駿。〈美國總統布希在拉丁美洲之外交困境〉。《國際關係學報》,22期(2006年7月),頁177-184。李博。〈淺議突發事件中的公共外交〉。《法制與社會》,2009年1期,頁229。
李德芳。〈公共外交與中國軟實力建設〉。《理論學習》,2008年2期,頁58-59。
李德芳。〈災難外交:公共外交的危機反應模式〉。《國際論壇》,10卷5期。2008年9月,頁19-23。
李德芳。〈體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戰略」〉。《國際論壇》,2008年6期,頁11-15。
李德芳。〈體育外交的作用及其運用─以北京奧運會為例〉。《現代國際關係》,2008年10期,頁55-60。
李默。〈中國公共外交現狀及發展建議〉。《消費導刊》,2007年5期,頁202-203。
李艷艷。〈「9‧11」后的美國公共外交〉。《社會觀察》,2006年6期,頁40-41。
何懿、杜瑩。〈「孔子學院」創辦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23期,頁26-27。
周慶安。〈奧運會與中國公共外交〉。《新聞與寫作》,2008年9期,頁59。
周蕾。〈公眾外交:全球化時代的國家戰略工具─公眾外交研究綜述〉。《前沿》,2008年10期,頁198-200。
姜家雄、蔡育岱。〈國際關係與非政府組織研究〉。《國際關係學報》,24期。2007年7月,頁115-144。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及其體系構建〉。《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2期,頁42-46。
唐小松。〈論中國公共外交的兩條戰線〉。《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8期,頁42-46。
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4期,頁22-27。
唐小松、王義桅。〈從進攻到防禦─美國公共外交戰略的角色變遷〉。《美國研究》,2003年4期,頁74-86。
唐小松、王義桅。〈公共外交對國際關係理論的衝擊:一種分析框架〉。《歐洲研究》,2003年4期,頁62-72。
唐小松、王義桅。〈試析美國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5期,頁27-30。
唐小松、王義桅。〈國外對公共外交的探究〉。《國際問題研究》,2005年1期,頁60-63。
唐佳梅。〈從『對外宣傳』到『公共外交』: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對外報導的思路演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19卷6期。2008年11月,頁30-33。
孫紅。〈試析國際關係中的逆向公眾輿論〉。《外交評論》,87期。2006年2月,頁63-69。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總第82期,2005年6月,頁105-112。
徐彥輝、及爍。〈08奧運與中國大國形象塑造〉。《理論前沿》,2008年11期,頁284。
徐嘉正。〈非政府組織提升中國軟實力〉。《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10期,頁114-115。
莊國平。〈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之分析〉。《復興崗學報》,92期(2008年),頁317-346。曹偉。〈從汶川地震危機管理看中國政府形象宿造的新思路〉。《江南社會學院學報》,11卷1期(2009年3月),頁71-74。
陳剛華。〈從文化傳播角度看孔子學院的意義〉。《學術論壇》,2008年7期,頁162-167。
張文聯。〈是語言的更是文化的─從語言的雙重功能看孔子學院的定位〉。《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3期,頁132-135。
張新晶。〈「聰明實力」能否引導美國走出困境〉。《現代兵器》,2008年7期。2008年7月,頁10-13。
張毓強、張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論壇」述評〉。《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卷3期。2007年6月,頁133-135。
程阿娟。〈論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的關係〉。《廊坊師範學院學報》,24卷2期。2008年4月,頁69-70。
黃超。〈試論發展中國公共外交〉。《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4期。2005年10月,頁30-32。
彭慧鸞。〈資訊時代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問題與研究》,39卷5期。民國89年5月,頁1-14。趙可金。〈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2003年,頁86-92。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台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歐美研究》,31卷1期(民國90年3月),頁79-127。鄭偉。〈試論青年外交的內涵、分類及其特徵〉。《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2期,頁55-68。
劉相平。〈馬英九「軟實力」思想評析〉。《台灣研究集刊》,2009年1期,頁1-8。
劉科研。〈2008北京奧運會─國際舞台上的中國新形象〉。《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1 期,頁8-15。
劉國昌。〈回首再說軟實力〉。《中國經濟周刊》,2008年36期,頁58。
盧連偉。〈從『孔子學院』看漢語和中國教育的國際化認同〉。《管子學刊》,2008年4期,頁77-79。
蘇淑民。〈公共外交與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教學與研究》,2008年1期,頁73-77。
鐘龍彪、王俊。〈中國公共外交的演進:內容與形式〉。《外交學院學報(外交評論)》,2006卷3期。2006年6月,頁64-69。
遠景基金會國際問題研究小組。〈2000年國際情勢之回顧與展望〉。《遠景季刊》,2卷1期,頁163-197。
(四) 碩博士學位論文
柯金儀。〈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功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曾秉芳。〈「國家」行銷─公眾外交的新思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傅筱琳。〈軟性權力之概念與應用:以台灣的外交實踐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五) 研討會論文
侯尊堯。〈公共外交與中共國家形象─從北京申辦2008奧運談起〉,航空安全暨危機管理學術研討會。空軍軍官學校主辦,2006年10月20日。
孫國祥。〈「文化外交」之內涵與實踐〉。非傳統安全威脅論壇。中央警察大學恐怖主義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6年7月27日。
羅致政。〈國際援助與公共外交〉。「援外的世界潮流」國際研討會。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辦,2004年10月16日。
(六) 官方出版品
卜正珉。〈公眾外交之概念探討與應用─各國經驗對台灣的啟示〉。行政院新聞局,年度研究發展,民國94年。
呂美莉。〈參加美國南加大公眾外交暑期研習班心得報告〉。行政院新聞局,出國訓練,民國97年。
黃世昌。〈負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一年心得〉。外交部,出國報告,民國97年。
立法院編。《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30期。台北:立法院,民國96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7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7年11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8年3月。
國家安全會議編。《2006國家安全報告》。台北:國家安全會議,民國95年。
(七) 報章雜誌
奈伊(Joseph S.Nye)。〈軟硬兼施的新實力〉(Smart Power),潘東傑譯。《哈佛商業評論》,27期,2008年11月號,頁58-63。
郭豐華。〈好一個「熱」字〉。《看雜誌雙周刊》,6期,民國97年2月,頁8-11。
何清漣。〈北京奧運,求榮反辱〉。《看雜誌雙周刊》,6期,民國97年2月,頁58-59。
卲宗海。〈當中國展現了軟實力〉。《中國時報》,民國97年8月26日,版12。
李沃奇(William C. Vocke, Jr.)。〈台灣公共外交新策略〉(A New Public Diplomacy for Taiwan),宋允文譯。《台灣智庫通訊》,24期,民國97年5月30日,頁36-37。
二、英文部分
Bardos, Arthur A.,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 New Profession,"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Summer 2001, http://www.vqronline.org/articles/2001/summer/bardos-public-diplomacy/ (accessed June 1, 2009).
Cohen, Michael A. & Maria Figueroa Kupcu, “Privatizing Foreign Policy”,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umeXXII, No. 3, Fall 2005, http://worldpolicy.org/journal/articles/wpj05-3/cohen.html (accessed June 1, 2009).
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 “A Smart, More Secure America,” November 2007,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071106_csissmartpowerreport.pdf (accessed June 1, 2009).
Edward R. Murrow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Advance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The Fletcher School of Tufts Universit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pd/definitions.html (accessed June 1, 2009).
Gannett News Service, "America's Mixed Image Abroad," a report posted July 14, 2002, http://www.gannettonline.com/gns/mideast/diplomacy.htm (accessed June 1, 2009).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Taiwan(ROC). Taiwan Yearbook 2007. Taipei: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2007.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Defense Science Board,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o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September 2004.
Ross, Christopher, “Pillars of Public Diplomacy--Grappling with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Harvard Review, Summer 2003, http://usinfo.state.gov/xarchives/display.html?p=washfile-english&y=2003&m=August&x=20030821141150snommis0.6690332&t=xarchives/xarchitem.html (accessed December 17, 2008).
Schaefer, Katherine T.,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Way Forward--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 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Thesis, December 2006, http://fletcher.tufts.edu/research/2007/Schaefer.pdf (accessed June 1, 2009).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U.S. Public Diplomacy: Interagency Coordination Efforts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a 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pril 2005, http://www.gao.gov/new.items/d05323.pdf (accessed June 1, 2009).
USC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index.php/about/whatis_pd (accessed June 1, 2009).
Vocke, William C. Jr., “Regime Consolidation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aiwanese Diplomacy: A New Public Diplomacy for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nnual Convention, August 27-31,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