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永慈(2000)。我國兒童貧窮問題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9-2412-H-030-0030)。台北市: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84。王永慈(2005)。台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台大社工學刊,10,1-54。王金永等(譯)(2000)。Deborah K. P.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王連生(2002)。教育人類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王德睦、蔡勇美(1997)。貧窮的動態分析:嘉義縣貧戶的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NSC87-2412-H-194-003)。嘉義縣:國立嘉義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王篤強(2007)。新貧與激活:當代社會救助政策發展方向與能力取向的闡釋。 社區發展季刊,116,123-141。古允文(2001)。建構社會安全體系照顧弱勢團體。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8。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4)。台灣貧窮循環調查報告。台北市: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8)。台灣貧童生活煩惱調查報告。台北市: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27-42。行政院主計處(2006)。社會指標統計年報2006。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呂育錚(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影響其生涯覺察力、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10),6-9。李坤崇、邱美華(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因素之個人因素探討。輔導月刊,27, 8-20。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易駿(2006)。社會政策與立法十五講。台中縣大里市:許雅惠。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要上小學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校適應。台東師範學報,10,123-154。
卓石能(200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美真(譯)(1999)。Tracy Kider著。學童紀事。台北:先覺。
吳瓊洳(2000)。國中學生反學校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吳佩瑩(2004)。新貧問題與社會救助政策的改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勝義(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輔導月刊,27,1-5。林進財(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台北:麗文。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梅蓉(2004)。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周震歐(2004)。兒童福利。台北:巨流。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報告。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姜添輝(2005)。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高等教育。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瑋(2005)。弱勢青社年生活世界之敘說研究—一位從事檳榔西施工作業校生之生命故事的省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家秀(1997)。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孫旻儀、石文宜及王鍾和(2007)。學生背景及人格特質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51-72。
孫健忠、傅玉琴、吳俊輝(譯)(2007)。Tess Ridge著。童年貧窮與社會排除—兒童的觀點。台北:心理出版社。
孫瑩(2005)。貧困的傳遞與遏制:城市低保家庭第二代問題研究。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美華(2005)。你我的故事:國小六年級學生學校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聰貴(1978)。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靜晃、吳幸玲(2003)。台灣社會變遷下之單親家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02,144-160。郭丁熒(2003)。教師的多維影像:教師角色之社會學論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2),161-186。
郭惠婷(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活動參與和人格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士,未出版,屏東。陳淑英(1983)。突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致貧因素之因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24:63-70。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映雪(1996)。拒學症?懼學症!教師天地,80 ,43-47。陳正峰(1998)。貧窮的落入、持續、與脫離—以嘉義縣低收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琇惠(1986)。訂立貧窮線之方式與標準的探討。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
研究中心。
陳碧芬(2000)。高職復學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雅鈴(2006)。貧窮如何影響兒童。教育研究月刊,146:87-101。曾瑞真(2000)。兒童拒學症的評估與輔導(上)。諮商與輔導,169,.31-34 。
曾文志(2005)。貧窮兒童的危機與生機。師友,458:55-62。
張清富(1993)。台灣省貧窮趨勢與致貧因素之研究。台北:豪峰。
張建中(1998)。歧視、教育與原住民的貧窮-對烏來地區原住民低收入戶的實際觀察。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如慧(200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原住民藝能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郁芬(2000)。懼學症的成因及其輔導。國教新知,47,39-45。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學富。
黃瑞琴(1991)。質性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中市。黃毓芬(2000)。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其因應之道。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品端(2002)。少年中途輟學模式預測之探討研究—以台中市少年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立婷(2005)。新住民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國小中高年級為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洪(2005)。貧窮的定義及量度:海外及香港的經驗。香港立法會CB(2)915/04-05(04)號文件。
黃聖紜(2005)。窮孩子、低成就?家庭貧窮對子女教育成就與生涯選擇的影響。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雅伶(2008)。泥沼中的春芽—貧窮兒童的成長與機會。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黃靜儀(譯)(2008)。內田樹著。下流志向—為什麼孩子不上學、不工作。台北市:麥田。
楊立雄、謝丹丹(2007)。絕對的相對抑或相對的絕對。財經科學,1,59-66。
解志強(譯)(2005)。Jackson, Philip W.著。教室生涯。台北:文景。
解志強(譯)(2006)。Geneva Gay著。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台北:文景。
萬育維(1992)。貧窮問題與社會救助之間的關係探討-台北市與高雄市低收入戶界定標準與社會救助措施之比較研究。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部, 25,107-156。
趙曉美(1989)。歸因再訓練策略與成敗比率對國小低成就動機兒童的成就動機、自我概念、堅持力及歸因方式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歐用生(198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苑。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宜珍(2003)。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鄭淵全(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鄭麗珍(2006)。扶助經濟弱勢兒童及少年政策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賴秀玲、鄭萬助、梅家瑗(2004)。貧窮線內涵與我國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標準及人數之探討。主計月刊,577,62-70。蕭秋梅(譯)(2001)。河合 洋著。瞭解拒絕上學的孩童。台北市:三民書局。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McLaren, Peter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
台北:巨流。
謝青屏(1995)。貧窮文化之傳承?台中市低收入家庭生活方式的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劉奕佩(200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羅湘敏(2003)。拒學症/懼學症的認識和輔導。屏師特殊教育,7,1-9。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鐘超(2005)。對貧困問題的幾點再認識。探索與爭鳴理論月刊,3,126-128。
蘇秋碧(199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英文部分
Barajas, R. G., Philipsen, N., & Brook-Gun, J. (2007).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outcomes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 Handbook of families and poverty (pp311-333). United states: Sage Publications.
Brain, P. A., Eleanor, D. B., & Carroll, E. I.(2004).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textual risks, earned incomes, and the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from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2), 204-216.
Brook-Gunn, J. & Duncan, G. J. (1997).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ren. The future of children, 7(2), 55-70.
Duncan, G. J., Brook-Gunn, J., Yeung, W. J.,& Smith, J. R.(1998:420).How much does childhood poverty affect the life chances of childre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 406-423.
Eamon, M. K.(2001).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is. Social Work, 46(3), 258-259.
Evans, G. W., (2004). The environment of childhood pover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2), 77-92.
Howse, R.B., Lange, G., Farran. D. C. & Boyles, C. D. (2003).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s predictors of achievement i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1(2), 151-174.
Hirsch, D. (2007). Experiences of poverty and educational disadvantage.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8, from http:// www.jrf.org.uk/knowledge/finings/socialpol
Icy/2123.asp
Minujin, A., Delamonica, E., Gonzal, E. G., & Davidziuk, A.(2005). Children living in poverty. Desk review paper for UNICEF’s conference on “Children & Poverty: Global Context, Local Solutions”, New York.
Mayer, S. E. (2002).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 income on children’s outcomes. Wellington, NZ: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Nieto, S. (1994). Lessons from students on creating a chance to drea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4(4), 392-426.
Yu, S. & Hannum, E. (2007). Food for thought: poverty, family nutritional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in rural chin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50(4), 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