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著
(一) 、詩文集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王弼:《周易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王世貞:《全唐詩說》,見《學海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汪灝:《廣群芳譜》(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
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俞琰:《歷代詠物詩選》(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王廷相:《王氏家藏書》(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王夫之:《姜齋詩話》,見丁仲祜編訂:《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謝榛:《四溟詩話》,見丁仲祜編訂:《續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陳耀文編:《花草粹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朱熹:《詩經集傳》(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徐世昌輯:《清詩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鄭玄箋注:《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
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二)、理論類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世界書局,1960年)
範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章炳麟:《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廖蔚卿等著:《文學評論》(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年)
弗蘭納克:《倫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77年)
吳雷發:《說詩管蒯》,見王夫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蔡英俊等著:《抒情的境界——文學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1983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劉若愚:《中國的文學理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M H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松浦友久:《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0年)
錢鍾書:《管錐篇》(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王叔岷撰:《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孫光萱、古遠清:《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公司,1997年6月)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上冊(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白居易:《金針詩格》,見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皎然:《詩式.用事》,見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王昌齡:《詩格》,見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美學呈現》,(臺北:紅螞蟻圖書,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三) 、文學史類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李延壽:《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臺一版)
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李曰剛、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二版)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藝術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
(四) 、文學與文化類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陶宗儀:《輟耕錄》見《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漢光文化事業公司編輯委員會:《梅花》(臺北:漢光文化,1981年)
李瑞騰主編:《梅花‧中國的象徵》(臺北:蓬萊出版社,1981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文學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伍稼青:《花事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柳宗元:《龍城錄》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何景明:《何大復先生全集》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
鄔昆如:《文化哲學講錄》(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程兆熊著:《論中國庭園花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泰納謝亞:《文化與宗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殷登國:《草木蟲魚新詠》(臺北:世界文物,1985年)
儒敏、李細堯編:《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律—葉維廉比較文學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林建同編著:《畫梅研究》(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7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文化公司,1989年)
魯迅:《魯迅全集》(臺北:唐山書局,1989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陳俊愉、程緒珂主編:《中國花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恩斯特.卡西勒:《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朱則杰:《清代詩歌鑑賞》(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
鄧雲鄉:《草木蟲魚世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松浦友久:《唐詩語匯意象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葛世奇、楊春鼎編:《歷代詠花詩詞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疏影編:《歷代梅花詩選》(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
孫黨伯.袁謇正編:《聞一多全集》第10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孝評:《詩的文化闡釋——關於文化詩學構想》(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何明、廖國強著:《中國竹文化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臺北:聯合報出版,199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
葉潮:《文化視野中的詩歌》(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董謙生、吳學先選編:《歷代詠梅詩詞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聞銘、周武忠、高永青主編:《中國花文化辭典》(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何小顏:《花的檔案》(臺北:商務印書館) ,2001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中國的神話與人文》(臺北:洪範書局,2003年)
陳香:《詠梅詩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二、碩博士論文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鐘宇翡:《探討詠十種植物詩中之吉祥觀》(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張蒼琪:《唐代詠花詩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陳靜俐:《詩經草木意象》(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張雅慧:《唐詩中「楊柳」意象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廖雅婷:《宋代梅花詞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歐純純:《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比較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蔡碧芳:《南朝詩歌中柳意象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黃惠暖:《東坡詞草木意象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劉韻蘋:《龔自珍詩歌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林秀珍:《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探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吳家茜:《高啟梅花詩探微——兼論歷代梅花詩之發展》(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陳溫如:《魏晉時期花木賦研究》(臺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三 、期刊論文 (按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周冠華:〈冰心鐵骨話梅花〉,《臺灣花卉月刊》,第六期,1972年1月蔣青融:〈梅花詩話〉,《藝壇》,第六十一期,1973年4月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47卷6期,1978年敏澤:〈中國古典意象論〉,《文藝研究》3期,1983年
祁家林:〈談詠物詩的審美特徵〉,《河北學刊》,1983年第2期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71卷3期,1985年周沙塵:〈花開時節動京城─漫談中華民族的賞花傳統〉,《文史知識》,1986年第12期
蔡英俊:〈詩歌鑑賞方法論:意象〉,《國文天地》2卷6期,1986年簡政珍:〈意象和語言〉,《中外文學》17卷4期,1988年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學評論》,1989年第五期
管士光:〈古詩與梅花〉,《古典文學知識》,1989年第2期
王光明:〈詩歌意象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2期,1993年
吳效剛:〈論詩歌的意象與意境〉,《人文雜誌》3期,1993年
史雙元:〈從「梅」「貴」之爭說到唐宋文化之差異〉,《中國文化月刊》165期,1993年陳宏碩:〈論古代詠梅詩詞的思想內蘊和表達藝術〉,《江漢大學學報》1994年02期
管仁福:〈試論《詩經》中“鳥獸草木”的價值蘊涵〉,《北方論叢》1994年01期
邵澤水:〈草木可勸學〉,《山東教育》1994年Z1期
胡可先:〈杜甫詠荔枝詩探幽──兼論古代詠物詩的政治內涵〉,《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04期
何明:〈中國詠竹文學的形成、演進及其文化內涵〉,《思想戰線》1994年5期
任惠欽:〈應“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遼寧教育》1994年04期
陳華:〈刺露異鋒 各顯其銳──中國古代詠史詩詠物詩及寓言詩的諷刺藝術〉,《鹽城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李炳海:〈淨土法門盛而梅花尊——宋代梅花詩及其與佛教的因緣〉,《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4期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初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蘭天:〈試論唐代詠物詩的藝術成就〉,《湖南大學學報》1995年01期
張其俊:〈古典詩歌意象系列發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曉山:〈有感于“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江西教育》1995年06期
王永波:〈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裏春——中國古代詠梅詩詞探賾〉,《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01期
李廷錦:〈託物言志無限情——評丘逢甲的詠物詩〉,《中山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再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朱我芯:〈詠花詩舉略——《詩經》至隋〉,《僑光學報》第14期,1996年10月華夫:〈詠菊詩話〉,《江蘇綠化》1996年6期
趙映林:〈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1996年96期張兵:〈論顧炎武的詠史詠物詩〉,《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04期
鍾賢培:〈詠物論史 嶺南風情——譚瑩其人及其詩文略論〉,《嶺南文史》1996年01期
譚德姿:〈花的文化意蘊〉,《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6年2期
榮斌:〈詠梅詩史概說〉,《南京理工大學學報》1997年05期
王琛:〈玉梅謝後陽和至 散與群芳自在春──宋代詠梅詩管窺〉,《南都學壇》1997年01期
麗麗:〈古人詠梅〉,《河南林業》1997年01期
鄭寶林:〈詠草詩漫議〉,《呼蘭師專學報》1997年02期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三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劉銀光:〈夕陽芳草尋常物解頤都作絕妙詞——詠物詩漫議〉,《名作欣賞》1997年01期
王友勝:〈中國古代詠竹詩詞漫談〉,《語文學刊》1997年1期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發生〉,《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1998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四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馬忠祥:〈古代詠物詩審美特徵淺談〉,《甘肅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張君如:〈冬賞梅花春海棠——談南宋四大家的詠花詩〉,《育達學報》12期,1998年12月宋浩:〈未曾出土便有節 縱使淩雲亦虛心——詠竹詩漫筆〉,《廣西經貿》1999年09期
何寶年:〈中國詠竹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文教資料》1999年5期
何寶明:〈中國詠竹文學的類型特徵與文化內涵〉,《文教資料》1999年06期
程杰:〈“美人”與“高士”——兩個詠梅擬象的遞變〉,《南京師大學報》1999年06期
邱占勇:〈宋人詠梅詩的三種境界〉,《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王雯:〈別樣清幽 自然標格——談納蘭性德詠物詞〉,《松遼學刊》1999年第1期
岑玲:〈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簡論納蘭性德的詠物詞〉,《遵義師範高等學校學報》1999年3月第1卷第1期
鄒巔:〈詠物詩的發生及其原品格〉,《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程杰:〈梅與水、月——一個詠梅模式的發展〉,《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曾永成:〈釋“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詩學內涵〉,《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12期
程杰:〈梅與雪─詠梅範式之一〉,陰山學刊2000年3月第13卷第1期
孫關龍:〈《詩經》草木蟲鳥研究回顧——兼論《詩經》草木蟲鳥文化科學觀〉,《學習與探索》2000年01期
羊玉祥:〈意象—意境—詩歌藝術魅力所在〉,《川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5月10卷第2期
黨天正:〈古代詠物詩五探〉《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0年6月第20卷第2期
程杰:〈梅花象徵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洪櫻芬:〈文化意義及其反思〉,《鵝湖月刊》2001年6月312期張志烈:〈獨笑深林誰敢侮——說蘇軾黃州詠花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2年
馬立華:〈山水草木皆含情——古代景物詩情蘊例談〉,《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意義(上)〉,《陰山學刊》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意義(下)〉,《陰山學刊》2002年4月第15卷第2期
董小玉:〈論詩歌意象的審美組合與審美特質〉,《呼蘭師專學報》,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
曾丹:〈以草木瓜果為例談植物類詞語的文化內涵〉,《語言研究》2002年S1期
劉上生:〈論曹寅的詠物詩詞〉,《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郝學華︰〈清初遺民詩的文化意蘊淺說〉,《聊城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陳小芒.廖文華:〈略論詠梅詩的文化意蘊〉,《閩江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張崇琛:〈楚騷詠"蘭"之文化意蘊及其流變〉,《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舒芳:〈詠蘭詩:詩人潛在審美需求的外化〉,《學術交流》2003年06期
榮斌:〈一代詠梅成正聲——論宋代詠梅詩詞創作熱〉,《東嶽論叢》2003年01期
黃寶:〈詠梅詩中的典故〉,《語文世界》(高中版)2003年Z2期
馬慶國:〈《橘頌》及詠物詩的傳統特色〉,《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濟南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劉古卓:〈讀絕句《月季花》——兼談詠物詩的創作〉,《老年人》2004年03期
董家康:〈笑傲霜天競風流——古今詠菊詩漫話〉,《語文天地》2004年18期
李振林:〈談詠梅詩〉,《語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Z1期
張自中:〈品竹‧詠竹‧畫竹〉,《華夏文化》2004年2期
楊玲:〈從《詩經》“草木起興”看我國古代的植物崇拜〉,《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年02期
徐松竹:〈草木解讀〉,《中國林業》2004年08期
黃寶鐨:〈託梅詠志 寄意深遠——對宋代梅花詩寫作主旨的探討〉,《語文學刊》2004年8期
張中成:〈古典詩歌意象組合方式新論〉,《蘇州大學學報》2005年11月第6期
張利群:〈中國表現說語境中的意象理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
薛業忠:〈詠物詩〉,《思維與智慧》2005年07期
于沙:〈說詠物詩(續十八)〉,《詞刊》2005年01期
余君:〈由“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談起〉,《教書育人》2005年25期
李曉奎:〈詠物詩的三個境界〉,《中學語文》2005年22期
鄒巔.肖玉林:〈《橘頌》、《彈歌》與詠物詩的創格〉,《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王慶洲:〈追索詠竹詩的美學品格〉,《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32期
成曙霞:〈古代詠菊詩審美價值略論〉,《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1期
余飄:〈詩言志——讀古代詠菊詩有感〉,《中華詩詞》2005年12期
袁茹:〈論柳宗元的花木詩〉,《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張利群:〈中國表現說語境中的意象理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月第24卷第1期
章玳、楊麗:〈論屈大均的詠物詩〉,《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6卷第4期
曹煒煒:〈略談歷代詠竹詩文〉,《現代語文》2006年03期
唐朝暉:〈詠物、抒情與遺民情緒——元遺民詩人的詠梅話語〉,《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韋昌冪:〈一草一木總關情——淺析詠物詩之“志”〉,《現代語文》2006年01期
王飆:〈清詩歷史地位再評議〉,《蘇州大學學報》2006年1月
伍世昭:〈文學價值論與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學術研究》2006年第5期
張莉莉:〈唐代詠物詩“柳”意象民族性藝術特徵探論〉,《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李瑩:〈淺論稼軒詠花詞剛柔相濟的風格〉,《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6卷136期
湯克勤:〈試論黃遵憲的詠物詩〉,《嘉應學院學報》2006年2月第24卷第1期
于志鵬:〈近20年詠物詩研究綜述〉,《東疆學刊》2006年04期第23卷第2期
苗偉:〈卡西爾符號哲學的人文意蘊〉,《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