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依人名姓氏筆劃排序)
一、 徐志摩作品集
徐志摩,《志摩的詩》,上海:新月書店,1925年。
徐志摩,《巴黎的鱗爪》,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上海:新月書店,1927年。
徐志摩,《自剖》,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
徐志摩,《輪盤》,上海:中華書局,1929年。
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
徐志摩,《落葉》,上海:北新書店,1937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正言,1967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中:中台,1960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北:文化圖書,1964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孚,1993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大東書局,1964年。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王家,1976年4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台南:台南新世紀,1969年。
徐志摩,《戀戀情深:徐志摩全集》,台北:集蘊,2000年。
梁錫華編,《徐志摩詩文補遺》,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3月。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69年1月。
韓石山編,《徐志摩全集》(8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二、 徐志摩作品選集、傳記
(一) 作品選集
林文慧,《徐志摩散文小說選》,台北:國家,2000年。
范銘如主編,洪淑苓編著,《徐志摩》,台北:三民,2006年5月。
徐志摩撰,《徐志摩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年。
虞坤林,《別為我唱悲傷的歌:徐志摩未刊日記首度披露》,台北:未來書城2004年。
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台北:洪範,1987年。
楊牧編,《徐志摩散文選》,台北:洪範,1997年。
蔡登山,《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二) 傳記
文木、郁華,《徐志摩新傳》,台北:新潮社,1996年8月。
方慧,《百年家族─徐志摩》,台北:立緒,2002年2月。
宋炳輝,《夜鶯與新月─徐志摩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8月。
宋益喬,《徐志摩傳:才子風月》,太原:北岳文藝,1994年。
徐志摩著、蔡登山輯注,《徐志摩情書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店,1981年11月。
莫華,《絕世情緣:徐志摩的痴與悲》,三重:沛來,2000年10月。
梁錫華,《徐志摩新傳》,台北:聯經,1979年11月。
陸耀東,《留與人間一首未寫完的詩歌─我看徐志摩》,台北:雅痞風采文化館,2003年6月。
楊新敏,《徐志摩》,台北:國家,2002年8月。
趙遐秋,《徐志摩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顧永棣,《風流詩人徐志摩》,台北:新潮社,1992年。
二、報紙‧雜誌及期刊論文
《文藝創作》月刊第一期至六十八期,台北: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5.4 ~ 1956.12.1。
《文學雜誌》月刊,台北:文學雜誌社,1956.9.20~1960.8.20
《台灣青年》,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
《台灣》,臺北:東方複印,1973複印出版。
《台灣民報》,台北:東方出版社,1973年。
《台灣新民報》臺北:東方複印, 1973複印出版。
《新月》月刊,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1933年。
《詩刊》第1期(1931.01)-第4期(1932.07),北京市: 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 1994年。
《晨報副鐫》,人民出版社,1981年。
尹在勤,〈「新月」派中有派〉,《四川大學學報》,1984年4月。
公劉,〈關於新詩的一些基本觀點〉,《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
卞之琳,〈繽紛的花雨─我看徐志摩的詩〉,《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卞之琳等,〈月升月落談新月〉,《國文天地》,1990年6月。
文碧賢,〈徐志摩詩歌中的光明意象〉,《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9月第二期。
王文,〈徐志摩韻事〉,《中國時報》,1959 年4月2日。
王宏志,〈新月派綜論〉,《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王宏志,〈新月詩派的形成及歷史:新月詩派研究之一〉,《當代文學史料研究叢刊》第一期, 1987年5月。王志健,〈徐志摩的短詩及其生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期,1996年3月。王孫,〈風飄雲逸話「新月」〉,《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王晉民,〈論余光中的詩〉,《藍星詩學》,1999端午號,1999年6月。王國金,〈徐志摩不該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29日。
王強,〈徐志摩論〉,《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7年3月。
王強,〈關於「新月派」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輯。
王家新,〈徐志摩與哈代〉,《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王敬義,〈從「談徐志摩」說起〉,《聯合報》,1958年6月3日。
王蓉,〈密集閱讀徐志摩相關書信〉,《中國時報(台北版)》,1998年9月7日。
禾辛,〈由傳記文學談梁實秋著:談徐志摩〉,《聯合報》,1958年5月22日。
朱光潛,〈談新詩格律〉,《文學評論》,1959年3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古今談》,1973年7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下)〉,《藝海雜誌》第四卷第五期,1979年3月。
何靈琰,〈我的義父母徐志摩和陸小曼(上)〉,《藝海雜誌》第四卷第四期,1979年2月。
余光中,〈徐志摩詩小詩〉,《今日世界》,1977年12月至1978年1月。
吳奔星,〈一群詩人的樂窩─新月詩派新評〉,《國文天地》6卷1期,1990年6月。吳奔星,〈試論新月詩派〉,《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吳曉東,〈從「散文化」到「純詩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三期。
李旦初,〈『五四』新詩流派初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1年第2輯。
李宗定,〈許文學一個未來─從「人間四月天」的流行談文學的永恆與再生〉,《聯合文學》第16卷第7期,2000年5月。李思東,〈聞一多與新月派〉,《齊魯學刊》,1980年6月。
李迪明,〈從中國詩歌用韻沿革看新詩的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1月。
李敖,〈胡適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7年4月5日。
李敖,〈梁啟超與徐志摩〉,《中央日報》,1958年7月19日。
李漢呈,〈徐志摩的再認識〉,《台灣新聞報》,1979年7月16日。
李漢呈,〈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灣新聞報》,1978年7月11日。
李歐梵,〈五四運動與浪漫主義〉,《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李曉峰,〈徐志摩藝術追求的得與失〉,《承德師專學報‧社科版》,1990年2月。
沈松泉,〈詩人徐志摩軼事〉,《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辛實,〈徐志摩主編時期的《晨報副刊》─〝自由主義熱〞中的冷思考〉,《文藝理論與批評》2001年第2期。
周溶泉,〈論新月詩派格律詩的藝術主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林于弘,〈憧憬的追尋與幻滅─談徐志摩的愛與詩〉,《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林瑞明,〈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第29期,1987年4月。林綠,〈徐志摩與哈代〉,《中國時報》,1977年4月30日至5月1日。
林繼生,〈彩繪康橋─熱情洋溢的徐志摩〉,《中央日報》1998年6月18日。
俞兆平,〈聞一多的詩歌創作論初探〉,《文學評論》1983年2月。
姜振昌,〈論五四雜文的社會性批判〉,《山東社會科學》(雙月刊)1994年第1期(總41期)。
洪峻峰,〈五四文學革命的啟蒙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
胡適,〈紀念五四〉,《獨立評論》149期,1935年5月5日。
胡信由,〈志摩批判〉,《今日中國》,1975年4月。
胡炳光,〈徐志摩─一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詩人〉,《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一期。
夏春豪,〈徐志摩對西方現代詩藝的汲納〉,《江海學刊》,1989年1月。
草絮,〈徐志摩為什麼被遺忘〉,《北京晚報》,1982年7月15日。
馬森,〈徐志摩的美學傾向〉,《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高昆山,〈淺論徐志摩詩歌獨特的藝術個性〉,《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年2月。
孫玉石,〈聞一多及新月派的詩歌藝術追求〉,《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五期。
常家樹,〈五四時期的留學生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第一期。
張自英,〈徐志摩其人其詩〉,《暢流》第13卷第6期,1956年5月。
張秀琴,〈徐志摩詩歌的色彩意象─黑色和紅色〉,《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張良志,〈徐志摩詩中的三個女性〉,《自貢師傳學報》,1990年2月。
張良運,〈論自由體詩〉,《文學評論》,1984年第2期。
張放,〈徐志摩身後餘話〉,《聯合報》,1998年7月2日。
張策文,〈性靈感應與徐志摩的詩歌創作〉,《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12月。
張源,〈徐志摩四角戀〉,《中外雜誌》,1973年8月至11月。張潔宇,〈你是人間四月天─林徽因愛與被愛的故事〉,《歷史月刊》2000年4月。張學植、蘇振鷺,〈徐志摩詩中的人道主義思想〉,《南開學報》,1981年第一期。
梁兆斌,〈徐志摩二三事〉,《文學報》,1981年第三十四期三版。
梁景峰,〈再見徐志摩〉,《中國時報》,1997年8月28日。
梁實秋,〈「徐志摩全集」編輯經過〉,《傳記文學》,1969年2月。
梁實秋,〈「徐志摩與陸小曼」讀後〉,《書評書目》第27卷第7期,1963年5月。
梁錫華,〈徐志摩赴英的故事─「為要尋一個明星」〉,《聯合報》1978年8月23日。
梁錫華,〈徐志摩與林徽因的一段情─這麼多的絲,誰能割得斷?〉,《中國時報》,1979年7月26日。
梁錫華,〈魯迅大戰徐志摩〉,《中國時報》,1979年11月23日。
許世旭,〈論徐志摩的性靈自由〉,《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9期,1998年3月。許正林,〈新時期十年新月詩派研究述略〉,《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8月。
郭小聰,〈徐志摩新論〉,《新詩評論》2006年第2輯(總第四輯),2006年10月。
郭曉春,〈徐志摩浪漫氣質的形成與文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1月。
陳山,〈論新月詩派在新詩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陳少廷,〈五四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年5月。陳芳明,〈第二章 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一期。
陳芳明,〈第三章 啟蒙實驗時期的文學〉,《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二期。
陳信元,〈徐志摩─評介徐志摩後期的散文創作〉,《自由青年》,1989年4月。陳從周,〈重話詩人徐志摩〉,《西湖》,1980年5月號。
陳從周,〈記徐志摩〉,《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陸小曼,〈泰戈爾在我家作客─兼憶志摩〉,《文匯》,1981年11月。
陸耀東,〈掙扎希冀「復活」─徐志摩晚年思想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四期。
陸耀東,〈評徐志摩的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0年第2輯。
章君穀,〈徐志摩傳〉,《聯合報》,1969年6月11日至12月2日。
章君穀,〈寫在「徐志摩傳」之前〉,《聯合報》,1969年6月10日。
傅光明,〈徐志摩的英文碩士論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3年8月。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台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
程仁章,〈試論徐志摩的詩歌創作〉,《求是學刊‧黑龍江大學》,1986年5月。
黃得時,〈台灣新文學運動概觀〉,《台北文物》3卷2期、3期;4卷2期,1954年8月、12月;1955年8月。
黄得時,〈傳下這把香火─「光復前台灣文學」座談會〉,《聯合報》副刊,1978年10月22日。
黃俊杰,〈略論徐志摩詩歌的婉約美〉,《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2月。
黃維樑,〈五四新詩所受的英美影響〉,《中外文學》,1987年12月。黃維樑,〈新月派、現代派和卞之琳〉,《國文天地》,1991年6月。黃維樑,〈情采繁富,詩心永春─試論余光中各時期詩作的特色〉,《聯合文學》第十四卷第十二期,黃慶萱,〈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評析〉,《明道文藝》第45期,1979年12月。楚集輝、梁采怡,〈理想的投影─試談徐志摩運用宗教題材的詩歌〉,《五四文學研究情報》第三期,1984年12月。
楊昌年,〈新文藝名家名作析評─徐志摩的詩與散文〉,《國文天地》第12卷第11期,1997年4月。
楊牧,〈下回東風帶來的─徐志摩誕辰百年〉,《聯合報》第37版,1996年12月15日。
楊景祥、李培澄,〈評聞一多的文藝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三輯。
葉俊成,〈徐志摩的生平和作品〉,《書和人》,1965年4月。
董保中,〈新月派與現代中國戲劇〉,《中外文學》第6卷第5期。董振泉,〈也評新月派〉,《湘潭師專學報》,1981年第三期。
維思,〈徐志摩與陸小曼〉,《浙江月刊》,1979年9月。廖毓文,〈台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台北文物》3卷3期、4卷1期,1954年12月、1955年5月。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賬〉,《台北文物》3卷2期、3期,1954年8月、12月。
趙家名,〈從蔣復璁之逝談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傳記文學》,1990年11月。
趙家璧,〈回憶徐志摩和《志摩全集》〉,《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四期。
趙寧子,〈徐志摩詩歌語言的反復美〉,《語文月刊》,1989年11月至12月。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1日。
趙毅衡,〈徐志摩創造了劍橋〉,《中央日報》,1997年1月22日。
劉小園,〈憶徐志摩〉,《人生》,1953年12月。
劉心皇,〈徐志摩的元配夫人〉,《暢流》,1963年6月。
劉心皇,〈徐志摩傳略〉,《浙江月刊》,第24卷第10期,1992年10月。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暢流》,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
劉心皇,〈徐志摩與新月派(六十年文壇史話之一)〉,《反攻》,1965年4月。
劉心皇,〈陸小曼與徐志摩〉,《作品》,1969年6月。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政治傾向〉,《華南師大學報》,1990年1月。
劉炎生,〈試論徐志摩的婚戀及其悲劇〉,《江西大學學報》,1990年2月。
劉炎生,〈詩論徐志摩與新詩運動〉,《語文輔導》1990年2月。
劉寶,〈美、在流動中;試論徐志摩詩歌的動態美〉,《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科版》,1987年1月。
蔣復璁,〈我與徐志摩〉,《大成》,1990年1月。蔣復璁,〈徐志摩小傳〉,《傳記文學》,1962年6月。蔣復璁,〈徐志摩先生事略〉,《大陸雜誌》,1963年3月。
蔣復璁,〈追懷徐志摩〉,《浙江月刊》,1984年9月。蔡登山口述,陳佩筠整理,〈自在飛花輕似夢─徐志摩的如戲人生〉,《國文天地》第15卷第12期,2000年5月。
鄭擇魁,〈試論「新月派」〉,《文學評論》,1983年第1期。
墨默,〈徐志摩先生的新詩與人格〉,《今日中國》第41期,1974年9月。蕭心,〈新月詩派辯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2月。
蕭心,〈獨具形態浪漫主義〉,《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10月。
駱志伊,〈徐志摩、陸小曼的婚姻〉,《書和人》,1990年3月。駱志伊,〈徐志摩情牽林徽因(上)〉,《中外雜誌》第65卷第5期,1999年5月。
駱惠芝,〈徐志摩愛情詩與『聖經』神話〉,《五四文學研究情報》,1984年12月第三期。
龍泉明,〈聞一多的詩歌美學觀及其發展演變〉,《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二期。
應國靖,〈一個充滿矛盾的詩人─徐志摩〉,《文學報》,1982年5月27日。
鍾怡雯,〈還原徐志摩:新詩經典的誤讀與重估〉,《台灣詩學》,2008年11月。
戴慧,〈林徽因的感情世界〉,《中外雜誌》第52卷第5期,1992年11月。
蹇先艾,〈再活「晨報詩鐫」〉,《新文學史料》,1979年11月。
蹇先艾,〈晨報詩刊的始終〉,《新文學史料》,1979年5月第三輯。
藍棣之,〈一代知識份子的選擇─徐志摩百年誕辰感言〉,《中國研究》第2卷第10期,1997年1月。藍棣之,〈論新月派在新詩史上的地位〉,《北京師大學報》,1982年2月。
藍棣之,〈論新月派詩歌的思想特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年第一輯。
魏風娥,〈試論徐志摩思想的複雜性及其根源〉,《徐州教育學院‧文史論壇》,1986年2月。
魏紹馨,〈新月社及其新格律詩主張〉,《齊魯學刊》,1983年1月。
羅洛,〈中國新詩七十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4月。
羅葉等,〈徐志摩一百年冥誕紀念〉,《現代詩》第29期,1997年。
羅錦堂,〈徐志摩及其藝術思想〉,《青年戰士報》,1971年9月25日。
蘇雪林,〈我所認識的徐志摩〉,《中國文選》98期,1975年6月。蘇雪林,〈我所認識的詩人徐志摩〉,《純文學》,1969年1月。蘇雪林,〈詩人徐志摩的預言〉,《自由青年》,1959年3月。
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學思潮》第二期,1978年9月。蘇雪林,〈論徐志摩的詩〉,《文藝月刊》63期,1974年9月。顧永棣,〈詩人徐志摩〉,《人物》,1981年第五期。
顧永棣,〈雷與虹─徐志摩的愛情生活〉,《西湖》,1981年三月號。
龔顯宗,〈徐志摩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4期,1996年12月。龔顯宗,〈論徐志摩詩〉,《文壇》第170期,1974年8月。三、專書
(一)中文部份
丁旭輝,《徐志摩的詩情與詩藝》,台北:文津,2001年2月。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編,《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全六冊,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11月。
尹雪曼總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年。
中國新文學大師名作賞析二七,《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7年3月。
方仁念選編,《新月派評論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毛迅,《徐志摩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永生,《中國現代文論選》,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志健,《現代中國詩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
王蕙玲,《人間四月天之徐志摩的愛情故事》,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
王錦厚、陳麗莉編,《饒孟侃詩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台北:傳記,1991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7月。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作家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江建文,《詩筆寫人生:徐志摩小說、戲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江弱水,《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叢論》,合肥:安徽,2003年。
艾雯,《曇花開的晚上》,台北:水芙蓉,1974年11月。
艾雯,《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艾雯,《漁港書簡》,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年5月。
艾雯,《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3月。
艾雯,《青春篇》,台北:爾雅,1987年5月。
朱自清,《新詩雜話》,台北:開今,1994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蘇:江蘇教育,1990年。
朱自清,《背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
朱壽桐,《新月派的紳士風情》,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5月。
朱傳譽,《徐志摩傳記資料》(一)~(五),台北:天一,1979年11月。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余上沅,《國劇運動》,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余光中,《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11月再版。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台北:三民,1970年。
余光中,《舟子的悲歌》,台北:野風,1952年。
余光中,《敲打樂》,台北:九歌,1986年。
余光中,《憑一張地圖》,台北:九歌,1988年。
余光中,《藍色的羽毛》,台北:藍星詩社,1954年。
余光中,《余光中詩選》1949-1981,台北:洪範,1981年。
社編,《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將門文物,1994年。
社編,《浪漫主義的調情聖手─徐志摩》,台北:海風出版社,1993年5月。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年12月。
何寄澎,《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散文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5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
李牧,《三十年代文藝論》,台北:黎明文化,1977年6月再版。
李勇吉,《中國新詩論史》,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
李南衡,《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
汪榮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5月。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上)》(中國人叢書6),台北:桂冠,1993年1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1996年8月。
周曉明,《多源與多元:從中國留學族到新月派》,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逸群圖書,1983年11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
林海音編,《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2年1月三版。
林偉民,《中國左翼文學思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1月。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 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 允晨文化出版,1993年。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台中市:藍燈,1970年。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
姚春樹、袁勇麟,《20世紀中國雜文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胡適,《中國新文學小史》,台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9月。
胡適,《胡適文存》一、二,台北:遠東圖書,1961年10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再版。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79年10月。
秦賢次,《北台灣文學‧評論集》,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
秦賢次編,《雲遊─徐志摩懷念集》,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4月。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2007年1月。
高準,《中國新詩風格發展論》,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12月。
孫玉石,《中國現代詩歌及其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99年4月。
章進主編,《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26年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年。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等編,《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6月。
張放、陳紅編,《朋友心中的徐志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恆豪主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台北:前衛,1992年7月。
梁明雄,《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梁宗岱,《梁宗岱選集》,香港:香港文學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梁實秋,《梁實秋論文學》,台北:時報文化,1978年9月再版。
梁實秋,《實秋自選集》,台北:勝利出版社,1954年。
梁實秋,《談徐志摩》,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97年10月。
梁實秋,《談聞一多》,台北:傳記文學,1967年。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年9月。
陳少廷,《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1977年5月。
陳西瀅,《西瀅閒話》,杭州:海天出版社,1992年12月。
陳敬之,《『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1980年7月。
陳敬之,《三十年代文壇與左翼作家聯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8),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文學的由舊到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的誕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4),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敬之,《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前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1),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陳夢家編,《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9月。
陳夢家,《夢家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3月。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局,1986年10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第五屆現代詩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週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1989年5月。
程發軔主編,《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五冊,台北:正中,1974年6月。
舒蘭,《五四時代的新詩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6),台北:成文,1980年5月初版。
覃子豪,《詩的解剖》,台中:普天,1976年9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北:藍星詩社,1960年11月。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1989年6月。
黃修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台北:文津,2004年9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2月。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葉榮鐘,《中國新文學概觀》,東京:新民會,1930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
楊昌年,《新詩賞析》,台北:文史哲,1982年9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1988年2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1995年2月再版。
楊牧,《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77年5月。
楊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1月。
楊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年3月。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葛賢寧、上官予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正中,1976年9月三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全十冊,上海:文藝,1981年。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
趙聰,《新文學作家列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6月。
趙毅衡,《雙單行道:中西文化交流人物》,台北:九歌,2004年。
劉心皇,《徐志摩與陸小曼》,台北:大漢出版社,1978年3月。
劉心皇,《徐志摩婚姻情愛卷》,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6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1971年8月。
蔡登山,《人間四月天─民初文人的愛情故事》,台北:里仁,2001年3月。
蔡登山,《許我一個未來:徐志摩的愛情紀事》,台北:台灣線上國際,2000年4月。。
蔡登山,《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徐志摩與四個女人》,台北:三品國際文化,2000年4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2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8月。
鄭春,《留學背景與中國現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盧斯飛,《愛的靈感:徐志摩詩歌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年。
蕭麗玉,《徐志摩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台北:明倫出版社,1969年11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2年12月二版。
龍雲燦,《三十年代左翼文壇現形錄》,台北:華欣文化,1975年7月。
蕭蕭,《青少年詩話》,台北:爾雅,1999年5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年12月。
蘇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台北:廣東出版社,1979年。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4月。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2006年。
龔顯宗,《二三十年代新詩論集》,台南:鳳凰城圖書公司,1982年8月。
(二)外文譯著
吉爾維治(Michael Gurevitch)原著,陳光興譯,《文化,社會與媒體》,台北:遠流,1992年。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1980年5月。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1996年11月。
許芥昱著,卓以玉譯,《新詩的開路人─聞一多》,出版社及出版日期不詳。
四、學位論文
丁旭輝,《徐志摩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朴星柱,《新月派新詩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究所博士論文, 1988年6月。吳欣蓉,《徐志摩新詩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吳芳芳,《『新月』雜誌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李瑞蘭,《徐志摩詩研究》,香港 : 能仁書院中國文學?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金尚浩,《中國早期三大詩人研究:郭沫若、徐志摩、聞一多》,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6月。金尚浩,《徐志摩詩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陳珮汝,《徐志摩散文美學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陳偉佳,《從新詩的草創到新月派研究》,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陳彙心,《艾雯散文美學研究》,台北:台北市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許珮馨,《五O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6月。傅如絹,《張秀亞散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曾香綾,《余光中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班,2004年7月。黃憲作,《新格律詩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1年6月。
葉宜文,《徐志摩雜文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2月。廖祺正,《三十年代台灣鄉土話文運動》,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蔡嘉惠,《徐志摩抒情散文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賴金英,《葉榮鐘及其文學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羅淑芬,《五〇年代女性散文的兩個範式 : 以張秀亞、艾雯為中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究(1952-200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五、影音多媒體
「人間四月天─徐志摩的愛情故事」DVD3片20集,嘉義:銘華國際企業有限公司,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