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與論文集(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1月。2、王文杰審定、湯樹梅等譯,企業法律環境—全球化的觀點,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3、王志誠、封昌宏,商業會計法,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9月。
4、方嘉麟,會計表冊承認制度之研究兼論違法盈餘分派之責任歸屬,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5、伍忠賢,公司治理的第一本書,商周出版,2003年1月初版。
6、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
7、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書局,2009年9月增訂9版。
8、何曜琛,談美國沙賓法案之重要規範—兼述我國證券交易法之相關修正,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9、林文里,資訊公開不實所致損害賠償金額的計算方法,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10、林國全等四人,兩岸證券法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11、施才憲,財務報表分析,一大印刷設計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版。
12、易秋明,公司治理法制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初版。
13、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三民書局,2008年9月初版。
14、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9月。
15、黃銘傑,日本最進證券交易法修正對我國之啟示—以行政及民事責任規範改革為中心,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16、張路,美國1933年證券法(中英文對照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
17、張路,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中英文對照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
18、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專題報告—美國一九三四年證券交易法(中譯本),1998年10月。
19、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之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20、陳春山,證券交易法,2008年8月9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347至379。
21、陳春山,董事責任及獨立董事,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22、陳柏松,財報水滸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初版。
23、曹國揚、李勝祥合著,美國法上市法律實務與盡職調查,自版,。
24、曹國揚、黃岸英合著,美國薩班斯法案與內控制建置,自版。
25、郭大維,論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民事責任,收錄於李欽賢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現代法學之回顧與展望,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月初版。
26、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9月9版。
27、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28、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二),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月初版。
29、曾宛如,有關不實財報會計師民事責任之探討,收錄於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8月初版。
30、廖大穎,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6月初版。
31、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2月增訂5版。
32、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6年8月初版。
33、謝易宏、黃�l淳合著,證券求償之訴訟巧門:詐欺市場經典案例,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版。
34、羅惠雯等十六人,財經法經典案例系例,新學林出夜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1版。
二、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頁117至136。2、王志誠,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82期,2004年12月,頁1至65。3、王志誠,發行市場證券詐欺規範之解釋及適用,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頁15至31。4、王金來,從公司治理看財報常見問題與法律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20期,2004年3月,60至66。5、吳光明,證券投資損害民事訴權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204至210。6、林仁光,公開發行公司內部監控機制之變革:兼論二○○五年證券交易法修正要點,月旦法學雜誌第130期,2006年3月,頁172至186。
7、林仁光,論證券發行人不實揭露資訊之法律責任:兼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第二十條,律師雜誌297,2004年6月,頁32至47。8、林仁光,論老股承銷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是否有證券交易法第三十二條之適用爭議,證券暨期貨第2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36至59。9、林仁光等,論公開發行公司不實揭露財務報告及財務業務文件之民事責任,法學叢刊第210期,2008年4月,頁173至198。
10、林郁馨,從美國證券集體訴訟談證券詐欺訴訟的填補損害及嚇阻功能,月旦財經法學雜誌第14期,2008年9月,頁171至193。11、范曉玲,公司治理及財務審計之新紀元─二○○二年美國證券交易Sarbanes-Oxley法案簡介,月旦法學第89期,2002年10月,頁267至274。12、范瑞華,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下之外部審計人員責任:兼論日本與美國法規範之比較,萬國法律,2002年8月。13、邵慶平,證券訴訟上「交易因果關係」與「損害因果關係」之認定-評析高雄地院九一年重訴字第四四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47至66。14、邱智宏,博達案帶給我們的法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頁187至201。15、馬秀如,會計師在證券交易法下的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43期,2006年2月,頁48至65。
16、馬秀如,會計師揭發舞弊之責任—審計準則公報第43號導讀,會計研究月刊第253期,2006年12月,頁44至61。17、章友馨,從證交法新增訂第二十條之一論會計師過失責任之舉證責任歸屬,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2期,2006年2月,頁20至32。18、張書瑋,財會人員加強專業:證券交易法修正,會計研究月刊第243期,2006年2月,頁38至39。
19、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之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6期,2004年6月,頁23至64。20、陳文智,論會計師之資訊揭露機能—以企業舞弊、內部控制缺失之報告義務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30期,2006年3月,頁84至104。
21、陳文智,論會計師之注意義務,月旦法學雜誌127期,2005年12月,頁132至148。22、陳文智,該讓會計師享用比例責任制了嗎?—評析證券交易法引進比例責任制之正當性,法學新論第1期(月旦法學雜誌系列),2008年8月,頁49至85。23、陳恩欣,從順大裕掏空案判決論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與證券投資人團體訴訟制度,萬國法律第136期,2004年8月,頁111至123。24、陳峰富,上市上櫃公司董事對於財務預測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305期,2005年2月,頁43至65。25、陳伯松,從證券交易法修正看會計主管的法律責任與專業資格認證,會計研究月刊第243期,2006年2月,頁66至71。26、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71期,2000年2月,頁99至105。27、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中),會計研究月刊第172期,2000年3月,頁128至134。28、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下),會計研究月刊第173期,2000年4月,頁63至66。29、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9403,臺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24至180。30、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2002年6月,頁147至184。
31、莊永丞,我國證券交易法私募有價證券之理論基礎與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32、莊蕎安、張書瑋,會計師嚴謹把關:證券交易法修正,會計研究月刊第243期,2006年2月,頁40至43。
33、莊蕎安,從投資人角度看證交法修訂,會計研究月刊第243期,頁44至46,。
34、郭大維,我國證券詐欺訴訟「因果關係」舉證之探討—以美國法借鏡,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頁79至90。35、黃�l淳,從順大裕案談證券投資人之保護—以會計師查核(核閱)財務報告之賠償責任為中心,律師雜誌第297期,2004年6月,頁62至75。
36、黃超邦,淺談新修正證券交易法下有關會計師簽證財報不實責任:兼論順大裕案民事判決,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3期,2006年3月,頁27至37。37、黃上峰,從美國沙氏法案及大陸會計師法規相關定談如何強化財報編製或簽證不實之過失責任,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4月,頁47至51。38、黃上峰,從美國沙氏法案及大陸會計師法規相關定談如何強化財報編製或簽證不實之過失責任,證交資料,2004年5月,頁2至7。39、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1至94。40、張心悌,證券詐欺之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板橋地方法院九六年金字第二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1期,2007年12月,頁251至258。41、張心悌,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20至228。42、彭真明,論註冊會計師不實財務報告民事責任的承擔主體—以對第第三人責任為中心,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頁105至116。43、廖大穎,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台北地院八十七年度重訴第一三四七號民事判決的認定基礎,月旦法學雜誌153期,2008期2月,頁242至264。44、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一),月旦法學雜誌第88期,2002年9月,頁22至23。45、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二),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9月,頁24至25。46、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三),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頁22至23。47、廖大穎,揭露不實資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四),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26至27。48、趙冠瑋,美國2002年沙氏法案之介紹與比較:以會計師執業為核心,法令月刊56卷第11期,2005年11月,頁45至69。49、趙冠瑋,舞弊財報之承認與股東會決議違法之關連:若干公司法核心原則之探討,法令月刊,2005年9月,頁51至65。50、趙冠瑋,從美國沙氏法案看我國證券交易法之修正—兼論董事義務之內容,軍法專刊第52卷第3期,頁78至106。51、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責任:法制史上蜥蜴的復活?—證券交易法新增第二十條之一的評論,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1期,2006年3月,頁51至62。52、劉連煜,公司資訊不實證券持有人之請求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1月,頁217至221。53、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會計師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2005年2月,頁34至35。
54、賴英照,建立更完備的民事責任機制,律師雜誌第297期,頁2至5。
55、鄭惠之,財務報表的管理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20期,2004年3月,頁31至41。56、鄭惠之,財務報表的審計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220期,2004年3月,頁53至59。57、歐進士、王秀珍,淺談財務報表詐欺,會計研究月刊第205期,2002年12月,頁26至32。58、闕光威、方文萱,投資人保障的觀點看財報不實的法律責任,全國律師,2004年5月,頁82至93。59、羅嘉希、吳敬恆,論證券交易法修正草案對於會計師舉證責任之影響,會計研究月刊第242期,2006年1月,頁61至70。60、戴銘昇,由美國聯邦法院判決論證券詐欺之「適用要件」-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上),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6卷第5期,2007年5月,頁26至39。61、戴銘昇,由美國聯邦法院判決論證券詐欺之「適用要件」-有價證券之募集、發行、私募或買賣(下),證券暨期貨月刊, 第26卷第5期,2008年6月,頁41至54。三、我國司法實務判決
(一)最高法院判決
1、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1919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2、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1118號民事判決(立大農畜案)。
3、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76號民事判決(峰安金屬案)。
4、最高法院95年台上字第2385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5、最高法院96年台上第15號民事判決(台肥案)。
6、最高法院94台上字第2210號民事判決(萬有紙廠案會計師責任)。
(二)高等法院判決
1、台灣高等法院96年金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2、台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5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順大裕案)。
3、台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5年度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順大裕案)。
4、台灣高等法院94年金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遠森網路科技案)。
5、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4年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立大農畜案)。
6、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3年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順大裕案)。
7、台灣高等法院93年重上字第220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8、台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3年度金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9、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3年上字第157號民事判決(峰安金屬)。
10、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2年上易字第471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三)地方法院判決
1、台灣桃園地方法院94年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宏達科技案)。
2、台灣高雄地方法院93重訴字第96號民事判決(峰安金屬案)。
3、台灣台北地方法院92年訴更一字第35號民事判決(遠森網路科技)。
4、台灣台中地方法院91年重訴字第334號民事判決(大中鋼鐵案)。
5、台灣高雄地方法院91年重訴字第447號民事判決(立大農畜案)。
6、台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重訴字第162號民事判決(京元電子案)。
7、台灣台中地方法院90年重訴字第706號民事判決(順大裕案)。
8、台灣台北地方法院87年重訴字第1347號民事判決(正義食品案)。
貳、外文文獻
一、英文資料
1、Black Barbara,A Criticism of Dispensing with Requirements in Certain Open Market Transaction, 62 N.C.L.Rev.435(1984).
2、Brav Alon ,Heaton J.B.,Market Indeterminacy,28 J. Corp. L.517(2003).
3、Diamond Patrick G.,In re Merrill Lynch & Co., Inc. Research Reports Securities Litigation,48 N.Y.L. Sch. L. Rev. 627(2004).
4、Eugene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 Empirical Work. Journal of Finance, 1970,May.
5、Fox Merritt B.,UNDERSTANDING DURA,(Draft , 2005).
6、Fish William O.,Does the Efficient Theory Help us Do Justice in A Time of Madness?,54 Emory L.J. 843(2005).
7、Holbrook Dane A.,Measuring and Limiting recovery under Rule 10b-5:Optimizing Loss Causation and Damages in Securities Fraud Litigation,39 Tex J. Bus. L.215(2003).
8、Lynn Michael A.,An Emerging Theory of Recovery Under SEC Rule 10b-5,50 Geo. Wash. L. Rev.(1982).
9、Paredes Troy A.,Blinded by the Light:Information Overlond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securities regulation,81 Wash. U.L.Q. 417(2003).
10、Schwarcz Steven L.,Temporal Perspectives: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Current and Future Investors,89 Minn. L. Rev.1044(2005).
11、Seligman Joel,Rethinking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73 U. Cin. L. Rev.95(2004).
12、Thel Steve,The Original Conception of Section 10b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42 Stan. L. Rev. 385(1990).
13、J.D.Cox,and Others:Securities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
二、美國法院判決
1、Affiliated Ute Citizens v. United States, 406 U.S.916(1972).
2、Blackie V.Barrack.524 F.2d 891(9th cir.1975).
3、In re LTV Securities Litigation, 88 F.R.D. 134(ND Tex 1980).
4、Levinson,Inc V.Basic,786 F.2d 741(6th cir.1986).
5、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6、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125 S.Ct. 1627(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