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7: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怡萱
研究生(外文):Yi-Shuian Yang
論文名稱:次序迴歸在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研究上之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Application of Ordinal Regression to the Research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指導教授:董旭英董旭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k-Ying T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3
中文關鍵詞:多元迴歸邏輯斯迴歸次序迴歸偏差行為次序變項
外文關鍵詞:ordinal regressionmultiple regressionlogistic regressionordinal variabledelinquent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9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了解當使用具次序尺度之反應項測量青少年偏差行為時,次序迴歸考驗偏差行為的結果;(2)當青少年偏差行為使用具次序尺度之反應項測量時,比較次序迴歸、邏輯斯迴歸和多元迴歸考驗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結果。研究對象為台灣北、中、南、東地區之國中生,採分層隨機抽樣,抽取8所國中共1540名學生,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邏輯斯迴歸、次序迴歸以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與分析之。
本研究結果顯示:(1) 在60個偏差行為中,並不是每個偏差行為都適合使用次序迴歸進行考驗,僅賭博、吸菸、無故破壞公物、放學後留連網咖、出入不良風化場所(賭博性電玩)、跟父母發生暴力衝突、上色情網站、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未經許可偷駕駛或騎汽機車、攜帶刀械或其他攻擊性武器、莫名其妙的感到空虛、故意虐待自己的身體、感到胸口喘不過氣來、離家出走、與他人打架、飆車、未經允許拿走他人錢財、與他人發生性關性、恐嚇取財、參加幫派活動、逃學、染髮、刺青、在身上穿洞(如肚環、耳環等)、利用網路遊戲賭博、拿小刀劃手腕、在身體上刻字共27個變項適合使用次序迴歸;(2)在適合使用次序迴歸的27個偏差行為,其中與次序迴歸和邏輯斯迴歸考驗結果一致,但是與多元迴歸結果不一致的依變項有離家出走、與他人打架、飆車、未經允許拿走他人錢財、與他人發生性關性、恐嚇取財、參加幫派活動、逃學、刺青、在身上穿洞(如肚環、耳環等)、利用網路遊戲賭博、身體上刻字共12個變項;而與次序迴歸和多元迴歸考驗結果一致,但是與邏輯斯迴歸考驗結果不一致的依變項有染髮和拿小刀劃手腕共2個變項。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a) to test delinquent behavior with the ordinal measurement by ordinal regression analysis, (b) the comparisons amo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ordinal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in analyzing the ordinal scale of delinquent behavior data. The sample in the study was consisted of 1,540 students from 8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logistic regression, ordinal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ordinal regression was not fit to analyze all the delinquent behaviors with the ordinal measurement, (b) the comparisons among three analytical skill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were not all the same. Some suggestions were also provided in the stud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偏差行為之定義與測量 6
第二節 多元迴歸、邏輯斯迴歸與次序迴歸的理論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分析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3
第三節 變項測量與研究工具 24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0
第一節 各變項之描述統計分析 30
第二節 次序迴歸、邏輯斯迴歸和多元迴歸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考驗 40
第三節 綜合與討論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2
參考書目 84
一、中文部分 84
二、西文部分 88
附錄一青少年生活適應問卷 90

表目次
表2-2-1 偏差行為測量方式相關研究彙整表…………………………………15
表3-2-1 研究對象的來源與數量……………………………………………… 23
表4-1-1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32
表4-1-2 「自我控制」之描述統計摘要表………………………………………38
表4-1-3 「年級」之次數分配表…………………………………………………39
表4-1-4 「性別」之次數分配表…………………………………………………39
表4-2-1 次序迴歸之估計值(5點尺度) …………………………………………41
表4-2-2 次序迴歸之估計值(3點尺度) …………………………………………48
表4-2-3 邏輯斯迴歸之估計值…………………………………………………56
表4-2-4 多元迴歸之估計值……………………………………………………64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22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1999)。
王濟川、郭志剛(2003)。Logistic迴規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
何委娥、周玉敏(2007)。親子關係、父母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41,85-107。
吳宜貞(2006)。學童偏差行為輔導案例。諮商與輔導,241,59-63。
吳怡芳,曾育真(2003)。偏差行為之定義。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高雄:復文。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
吳柳蓓(2004)。自我控制、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柳蓓(2007)。親職教養、學校功能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81-115。
吳英璋(1997)。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85年度行政院國科會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李旻陽(1994)。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人本學報,56,75-103。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學研究,11,93-115。
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7(1),31-48。
林正文(1995)。其實我不是壞小孩─學生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國教之友,47(2),5-12。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林淑芬、林衢良(2008)。依附、自我控制、逸樂休閒和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的解釋模式--以中區大專院校一年級學生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1),141-155。
法務部(2007)。犯罪狀況其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洪莉竹(1997)。學生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38,2-8。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期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9(2),23-34。
馬傳鎮(1996)。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治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張厚燦、徐建平(2007)。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惠君(2002)。家庭系統、學校系統與國中生自我控制及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雅婷、葉國樑、楊崇銘、黃禎貞(2003)。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學校衛生,43,1-23。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私立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楓明(2006)。社會控制理論之“參與”因素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抑制性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9(2),69-96。
張麗鵑(2003)。媒體閱讀、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50。
許春金、孟德維(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6。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自我控制、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羿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陳景圓、董旭英(2006)。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81-201。
陳毓文(2003)。青少年問題與偏差行為:男女有別?!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50-54。
彭若瑄、王琪珍、董旭英、王文玲(2007)。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因素。實證護理,3(3),236-245。
曾幼涵(2001)。解析青少年犯罪率高峰:「低自我控制」與「成熟代溝」之再議。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淑萍(2000)。自我控制與少年竊盜行為:一般性犯罪理論之驗證。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玉、樓美玲(2004)。青少年的父母婚姻衝突、負向情緒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醫護科技學刊,7(2),129-139。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學研究,11,45-68。
馮莉雅(1997)。國中學生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教育資料文摘,39(2),171-192。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楊士隆(2000)。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於文崇一(主編),社會變遷中的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4,33-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董旭英、王文玲(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念與偏差行為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犯罪學期刊,10(2),29-48。
董旭英、程炳林(2004)。社會緊張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間的相關性之實證研究:建構一個台灣本土性的解釋模型(NSC 92-2413-H-006-010)。台北:國科會。
蔡美雪(2006)。生活壓力、制握信念、社會支持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差行為研究:以台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0(1),89-105。
蘇尹翎(2000)。社會連結與雲嘉地區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西文部分
Carroll, A., Houghton, S., Khan, U. & Tan, C. (2008). Delinquency and reput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olescent at-risk and not at-risk males and femal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7), 777-793.
Bandhita P. & Noparta T. (2006). Ordinal regression analysis in factors related to sensorial hearing loss of the employees in industrial factory in lamping Thailand.
Hay C. & Forrest W. (2008). Self control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The case for a more systematic union. Criminology, 46(4), 1039-1072.
Chen CK, Hughes J. Jr. (2004). Using ordinal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stud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 1-13.
Garson G. D. (n.d.). Ordinal regression. Retrieved Oct 13, 2008, from http://faculty.chass.ncsu.edu/garson/PA765/ordinalreg.htm.
Kim HS & Kim HS. (2008). The impact of family violence,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arental partner dynamics on Korean juvenile delinquency.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39(4), 439-453.
Cheung N. W. T., & Cheung Y. W. C. (2008). Self-control, social factors, and delinquency: A test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7(4), 412-430.
Desmond S. A., Soper S. E., Purpura D. J. & Smith E. (2009). Religiosity, moral beliefs, and delinquency: Does the effect of religiosity on delinquency depend on moral beliefs? Sociological Spectrum, 29(1), 51-71.
SPSS, Inc. (2002). Ordin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trieved Oct 13,2008, from http://www.norusis.com/pdf/ASPC_v13.pdf.
Cavan, R. S., & Ferdinand, T. N. (1981). Juvenile delinquency (4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4). Cigarette us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 United States, 1991-2003.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53(23), 499-52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Guidelines for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the tobacco epidemic. Geneva: Author.
Gottfredson, M. R., & Hirsch, T. H.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委娥、周玉敏(2007)。親子關係、父母教養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41,85-107。
2. 吳宜貞(2006)。學童偏差行為輔導案例。諮商與輔導,241,59-63。
3.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
4. 吳柳蓓(2007)。親職教養、學校功能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81-115。
5. 李旻陽(1994)。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人本學報,56,75-103。
6. 周愫嫻(2001)。愛上學的孩子不會變壞?論學校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應用心理學研究,11,93-115。
7. 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7(1),31-48。
8. 林正文(1995)。其實我不是壞小孩─學生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國教之友,47(2),5-12。
9. 林淑芬、林衢良(2008)。依附、自我控制、逸樂休閒和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的解釋模式--以中區大專院校一年級學生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1),141-155。
10.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期社會關係與期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9(2),23-34。
11. 馬傳鎮(1996)。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治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12. 張楓明(2006)。社會控制理論之“參與”因素對青少年偏差行為抑制性之實證研究。犯罪學期刊9(2),69-96。
13. 張麗鵑(2003)。媒體閱讀、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地區為例。犯罪學期刊,6(2),217-250。
14. 陳羿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15. 陳景圓、董旭英(2006)。家庭、學校及同儕因素與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1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