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1.Alber J.Rutledge,李麗雪譯,《公園的剖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2.Alexander,王聽度,周序鴻譯,《建築模式語言 :城鎮•建築•構造》,六合出版社,1991。
3.Dieter Prinz,催征國譯,《圖解都市景觀-圖解化及記號化之都市景觀學及都市景觀設計方法》,台北:詹氏書局,1991。
4.George F.Thompson&Frederick R.Steiner,洪得娟、嚴家芝譯,《生態設計和規劃》,六合出版社,2000。
5.Jan Gehl,陳秋玲譯,陳朝興審訂,《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6.Joe Ravetz,《都市區域2020永續環境的整合性規劃》林鑑澄、胡田田譯,台北,詹氏書局,2000。
7.John Zeisel,關華山譯,《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的研究》,台北:漢威出版社,1987。
8.Kevin Lynch & Gary Hack,張孝通譯,《敷地計畫(第三版)》,台北:六和出版社,1998。
9.Peter Calthorpe,劉依婷譯,《跨世紀都會藍圖-生態、社區、願景,地景》,1999。
10.Peter Hall,張麗堂譯,《都市與區域規劃》,巨流圖書公司,1995。
11.Richard Untermann&Rober Small,曹源龍,何東波,段良雄譯,《簇群住宅敷地計畫》,台北:六合出版社,1997。
12.Roger Trancik,謝慶達譯,《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13.Sir John Egan,李永展譯,《建構永續社區的技能》,五南出版社,2005。
14.William M.Marsh,李麗雪、林孟立、陳惠美、葉美智譯,《環境景觀之規劃與應用》,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15.內政部營建署,《全國公園綠地研討會結論與執行建議執行方案(草案)》,內政部營建署,1996。
16.王秀娟,《綠地計畫之理論與實證》,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17.台大農村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農村地區之規劃與建設》,田園城市,1998。
18.台大環境規劃研究室編著,《環境生態學鄉土教材》,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19.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道路與水域之生態系統規劃》,田園城市,1998。
20.克里夫.莫夫汀,王淑宜譯,《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出版社,1999。
21.吳綱立,「都市設計授課講義」,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2006。
22.吳綱立,《推動生態社區觀的環境綠美化-景觀改善示範操作手冊》,台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2007。
23.李永展,《永續城鄉及生態社區》,台北,文笙書局,2006。
24.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99。
25.肖篤寧編著,《景觀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台北,地景出版社,1993。
26.林憲德,《城鄉生態》,台北市:詹氏書局,1999。
27.林憲德,《熱濕氣候的綠色建築》,台北市:詹氏書局,2003。
28.侯錦雄,《公園綠地規劃準則研擬》,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1998。
29.施鴻志編著,《環境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30.郝道猛編著,《生態學概論》,徐氏基金會,1997。
31.張仁福,《環境生態學》,台南市:復文書局,1999。
32.張世典,《綠建築技術現況調查與未來發展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7。
33.莊興惠 編,《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公所,2004。
34.郭瓊瑩,《水與綠網規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詹氏書局,2003。
35.郭瓊瑩,《綠建築設計整合應用研究-綠建築基地綠化指標法制化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2001。
36.郭瓊瑩、王秀娟,《台灣地區鄉鎮市公園綠地系統發展模式建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9。
37.游以德,《環境生態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38.黃世孟,《基地規劃導論》,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39.黃世孟,《都市地區公園綠地規劃與法制之基礎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0。
40.黃書禮,《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台北:詹氏書局,2000。
41.楊千,《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42.楊裕富,《住宅社區建築原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43.蔡宏進,《鄉村發展的理論與實務》,東大,1993。
44.蔡厚男,《生態工程之理論與實務》,生態規劃與都市工程研習會,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8。
45.蔡厚男、郭翡玉,《都市綠地系統計畫與實踐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5。
46.蔡龍銘,《農村景觀資源規劃》,地景,1999。
47.鄭飄 編,《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芎林鄉》
48.諾伯舒茲,施植明譯,《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49.環境共生住宅推進協議會,《環境共生住宅A-Z》,日本:жレЁЪュ,1998。
50.韓選堂,《未來的生態農村:德國公園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示範計劃》,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村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1998。
二、論文學報
51.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農村土地利用與社區發展綜合規劃研究報告》,1981。
52.吳綱立 主持,《台南縣景觀操作手冊》,台南縣政府,2008。
53.吳綱立,《生態社區經濟及行銷評估模式之研究》,祐生研究基金會,2006。
54.吳綱立,「台灣地區推動永續社區理念的機制困境及因應策略」,《1999年度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I-C-3-1 至II-C-3-8頁,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主辦,1998。
55.吳綱立,「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pp.21-55,2007。56.宋金山,《生態社區環境營造評估指標之研究-以內政部營建署四個生態示範社區為例》,2007。
57.李仁豪,《農村社區推動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 :以彰化縣永樂社區及華崙社區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5。
58.李敏瑜,《坡地住宅社區開放空間規劃指標之研究 :以台北市木柵二期重劃區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所,2004。
59.周欣宜,《開放空間語詞演變之研究 :以「廣場」認知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5。
60.林憲德 主持,《綠建築社區的評估體系與指標之研究:生態社區的評估指標系統》,內政部研究所,1997。
61.株式會社 象設計集團,《台南縣鄉村風貌綱要規劃報告書》,行政院農委會,2006。
62.張 珩、邢志航,「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 ─ 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五卷第1期,pp.29-47,2004。
63.郭瓊瑩,《公園綠地系統規劃與生態城市之營造》,生態規劃與都市工程研習會,中華民國建築學會,1998。
64.郭瓊瑩,《台北市都市開放空間系統之建立暨規劃原則之研究》,台北市政府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52輯,1994。
65.陳弘毅,《都市綠地系統規劃與二氧化碳減量關系之研究-以萬華車站特定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2004。
66.陳弘毅,《都市綠地系統規劃與二氧化碳減量關係之研究 :以萬華車站特定區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所,2004。
67.陳思全,《『綠村』 :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 : 以新竹縣竹北市、芎林鄉為例》,中原大學建築所,2002。
68.章容甄,《臺北市都市綠資源之生態功能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4。
69.喻肇青 主持,《共生生態環境居住空間組「綠谷」構想的實踐第一階段-「綠谷」構想中的綠色矽島空間架構-綠色地圖》,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祐生研究基金會,2001。
70.喻肇青 主持,《共生生態環境居住空間組主題研究綠色矽島空間架構的實踐-第四階段「大台南地區實踐綠色矽島之行動計畫」期中報告》,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都市設計研究室,祐生研究基金會,2001。
71.黃山內、謝明憲,《農村生態保育與農業永續經營》,中華民國農學團體八十八年聯合年會 中心議題 pp.7-23,1999。72.黃仕憲,《居民對水圳的環境價值與管理方式認知之研究 :以台中縣新社鄉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0。
73.劉可強、黃千秀,《台灣921災後重建鄉村生態建築與永續社區社既之規範性準則研擬》,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00。
74.鄭雅尹,《地方計畫審議機制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2001。
75.謝青燕,《傳統自然村生態社區規劃 :以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為例》,中原大學建築所,2004。
76.謝政勳,《都市永續發展指標適用性評估 :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2003。
77.顏文震,《綠化空間發展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所,2004。三、英文文獻
78.Albert J.Rutledge,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Garland STPM,1981.
79.Barton,H.,Sustainable Communities:the Potential for Eco-Neighborhood ,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0.
80.Bratt,L.,The Predictive Meaning of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Netherland: Kluwea Academic Publishers, 57-70.,1991.
81.Depar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for Fife: Mw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Fife, Scotland: Fife,1995.
82.Ian L.Mchang,Design with nature,Sierra Club Books,San Francisco,1969.
83.IUCN、UNEP & WWF,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Switzerland: Gland,1991.
84.Jon Land ,URBAN DESING:The American Experience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94.
85.Linstone.H.A. and Turoff M.,The Delphi Method: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MA:Addison-Wesley,1975.
86.Liverman D.M., Hanson M.E., Brown B.J. & Merideth R.W.,Global sustainability:toward measurement,Environment Management, 12(2):133-143,1988.
87.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Public Places Urban Spaces,Architectural Press,2003。
88.Miguel Ruano,Ecourbanism,Gustavo Gill,1999。
89.ODPM(The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The Egan Review:Skill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London:OD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