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期刊
1.胡淑珍、蔡詩薏(2004/01),健康城市學刊第一期,國立成功大學健康城市研究中心。
2.吳玉成(2006),從先進永續策略與方案看台南市健康城市的環境提升計劃,健康城市學刊第四期。3.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2005b,台南市永續發展白皮書
4.商業周刊1067期,2008.5.5-2008.5.11
5.曾敏傑(1989),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活素質之實證分析-生活素質綜合指數之建構,國立政大社會學報24:80-109。6.唐富藏(1977),台灣區域經濟發展之初步探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期刊第五卷第二期。
7.李慶泉(1976),我國國民生活水準的改進,銘傳學報第13期。8.李慶泉(1977),台灣地區國民生活之改善,主計月報第40卷第4期。中文報章
1.工商時報 2006/09/24 A7板:台灣南北差距有多大
2.自由時報2003/02/08:〈大學學測〉英文作文 仍呈城鄉差距
3.自由電子報2007/10/3:使用率低 航空公司苦撐
4.中國時報2007/10/1,T1~T4版
中文書籍
1.周志龍(2003),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
2.夏鑄九(1993),空間, 歷史與社會,台北:臺灣社會研究叢刊
3.經建會(1985)台灣地區都市與區域發展之研究-都市成長及空間結構之變遷,台北:經建會住都局。
4.行政院(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面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6.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1998),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差距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7.蕭家興(2002),台灣地區空間差異與區域發展政策(收錄於國土規劃建設論文集),台北:唐山出版社。
8.內政部(2003),國土計畫法(草案)研討會實錄,內政部營建署。
9.中國文化大學(2004),都會區域永續發展指標操作機制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10.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2000),地區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1.陳坤宏(200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書局。
12.施鴻志(2000),地區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3.鄭秋榮(1985),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問題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4.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1997),高速鐵路對區域發展影響之研究-主報告,台北: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
15.文化大學(2004),都會區域永續發展指標操作機制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16.陳威仁(1989),台灣地區區域空間發展差距及均衡策略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7.胡瑞奇(1999),台灣地區區域發展社經差異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8.賴廷彰(1992),國家建設六年計畫交通建設對台灣地區區域發展影響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黃有志(1987),台灣地區人口特性與區域發展之差距-1971-1981年的考察,台灣地區人口遷移、分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20.吳碧元(2004),台灣地區生產者服務業與大型製造業企業總部空間分佈及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論文。21.黃煜彬(2005),區域所得空間分佈之時空變遷情形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2.姚希聖(2002),地區產業發展差異之生產環境條件的成本效果探討-台灣縣市地區的實證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23.葉士僑(2005),就業機會與地區人口遷移之相互影響,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柯文勝(2001),都會區內非核心都市遷入人口之研究-以台南縣永康市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5.韋端、鄧弼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6.李明達(2003),從地區競爭力探討行政區之重新調整-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7.韋端(1997),實用社會指標Q & A,台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8.施鴻志、解鴻年(1993),科技產業環境規劃與區域發展,台北:胡氏圖書。
29.李朝賢(2000),均衡地方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30.徐育珠(1977),經濟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31.內政部營建署(1993),一九九三年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區域均衡發展組背景資料,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32.謝銘智(2000),公共設施計畫空間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3.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1),生活素質指標制度之研究,台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4.許竹君(2005),城鄉差距因素之數位落差對電子化政府使用情況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碩士論文。35.中央大學應用經濟學系(2007),主要國家縮小城鄉差距之產業政策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36.許銘仁(2006),地方生活品質與財政差異對台灣地區人口遷移之影響,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碩士論文。37.葉懿珊(2005),就業機會與家戶偏好區位對人口遷移之影響,長榮大學土管所碩士論文。38.徐增圓(2001),新世代工作者之工作價值觀、期望報酬類型暨兩者相關因素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9.王叢桂(1992),社會轉型中之工作價值變遷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40.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41.許迪翔(2003),不同世代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及其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之員工為例,中原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42.何媛儀(2007),由外國人直接投資現象分析台灣全球化經濟化活動空間結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43.單驥、張明宗(2001),人力資源與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中央大學臺經中心。
44.經建會(2008),中南部區域產業空間策略規劃,台北:經建會。
簡體中文資料
1.郝����(2007),區域經濟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文資料
1.Ravi Kanbur & Xiaobo Zhang(1999),”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7,page 686-701.
2.Leonid Fedorov(2002),“Regional Inequality and Regional Polarization in Russia,1990-99”,World Development Vol. 30,No. 3, page 443-456.
3.Antonella Nocco(2004),“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with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Regional scen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5(2005)page 542-569.
4.Janikas, M.V. and Rey, S.J.(2005),”Spatial Clustering, Inequality and Income Convergence”,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Arc View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5.Lever, W.F.(1999),”Competitive cities in Europe, Urban Studies, Vol,36, No. 5-6,page 1029-1044.
6.Kresl, P.K. (1999),”Competitiveness and the Urban Economy: Twenty-four Large US Metropolitan areas”, Urban Studies, Vol. 36, Nos5-6,page1017-1027.
7.Webster D. & Mulle L.(2000),”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 The Road Forward ”,Paper Prepared for Urban
8.Graham Hallett (1973),”Regional Policy”,Forever
9.Hugh. D. Clont Edit (1975),”Region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urope”
10.Cecilia Wong(2006),”Indicator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Routledge
11.Henry a.Zimon(1979),”Regional Inequality in Poland:1960-1975”, Economic Geography Vol.55,No.3
12.Gunter Krebs(1982),”Regional Inequali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Critical Approach”, Geoforum. Vol.13 ,No2,page71-81
13.Theo Rauch(1984),”An Accumul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the Explana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Geoforum. Vol.15, No.2, page209-229
14.Mario Polese(1981),”Regional Disparity, Migration and Economic Adjustment: A Reappraisal”, Canadian public Policy/Analyse de Politiques.Vol.7, No.4, page519-525
網路資料
1.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http://www.tcd.gov.tw/TCD/index2.asp
2.台灣社會變遷全記錄http://www.ios.sinica.edu.tw/TSCpedia/index.php/
3.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各校系最低錄取標準(普通生) http://www.uac.edu.tw/97data/97_02.pdf (2008.11)
4.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國內24所大學2008年進入ESI各學門之學術表現、學門活躍性指數及相對影響力指數統計表http://epaper.heeact.edu.tw/images/epaper_heeact_edu_tw/2008_0501_No13/PDF_13/13_6-1_30-39.pdf (2008.11)
5.聯合新聞網-97大學各類組熱門排行榜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2&f_SUB_ID=185&f_ART_ID=141185 (2008.11)
6.教育部教育統計指標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13/index1.xls (2008.11)
統計資料
1.主計處,民國八十年、八十五年、九十年、九十五年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2.經建會,民國六十七年~民國九十六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
3.主計處,九十一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
4.中央健保局,民國八十四年-民國九十四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
5.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5年台灣地區執業醫師、醫療機構統計,2006年4月出版。
6.主計處,2005年台灣地區國內遷移調查報告。
7.主計處,2000年戶口及住宅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