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政部營建署(2005),台灣南部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規劃草案。
2.行政院(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3.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邁向競爭優勢的產業發展政策。
4.行政院(2006),2015年經濟發展遠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5.行政院主計處(2008),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九十五年總報告。
6.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7),95年農業統計年報。
7.行政院主計處(2004),90年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
8.行政院主計處(2001),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九十年總報告。
9.王慶瑞(2001),運輸系統規劃,第三版,正揚。
10.辛晚教(1982),『都市及區域計畫』,中國地政研究所。
11.呂明毅(1985),都市土地使用分派及交通量分派整合模式均衡點的探討,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林享博(1977),台中港特定區對中區未來人口分布之衝擊研究-以格林勞利模形預測其衝擊並驗證成長中心理論,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3.卓訓榮(1980),都市空間細分分派模型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4.林盛輝(2000),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15.林惠玲、陳正倉(2001),『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修定第二版,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6.林楨家、黃麟淇、彭正民(2005),台灣高速鐵路系統對地方發展之影響預測,運輸計畫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三期:p391-412。17.李玉生(1981),空間互動最適區位模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18.周諺鴻(1999),以投入產出分析論台南科學園區設置對於區域經濟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19.洪立瑜(2007),<邁向2015:台灣經濟穩健成長的產業策略>,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
20.吳惠然(2007),「高鐵通車帶來的改變與效應電工資訊」,第195期。
21.施鴻志、段良雄、凌瑞賢(1984),『都市交通計畫-理論與實務』,茂昌圖書。
22. 施鴻志、周士雄(1996),『都市計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姜善鑫、陳明建、鄭欽龍、范錦明(2004),經濟地理,修定第三版,三民書局。
24.連浩廷(2006),高速鐵路對於區域發展的影響-以台灣本島生活圈為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5.黃松共(2002),醫院策略管理,台灣醫務管理學會。
26.陳禹芳(2005),產業群聚現象之研究-以製藥產業與生物技術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7.陳佐瑲(2000),空間互動模型中可及性變數之敏感度分析,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8.陳偉志(1995),可及性與區域發展-以台灣地區西部運輸走廊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29.馮正民、林禎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
30.詹立宇(2004),台灣製造業聚集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31.楊志雄(1975),都會區人口及產業分布模型之研究-台北都會區應用範例,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潘進堂(1986),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整合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33.閻永祺(2004),產業群聚與區域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所,碩士論文。34.謝潮儀(1983),『計量方法與都市土地使用模式』,茂榮圖書有限公司。
35.蔣志珍、張偉瑾(2002),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經濟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研究,5卷4期:17-21。
1. Alonso, W.(1964), Location and Land U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dge, Mass.
2. Batty, M.Mckie, S.(1972), The calibration of gravity, entropy and related model of spatial interac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4, pp2055-233.
3. Emerson, R. M. (1962), Power 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eiew, Vol.27 (1), pp31-41.
4. Feser, E. J., and Bergman, E. M. (1999),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Cluters: Concepts and Comparative Applications,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5. Gerald M. Barber (1977), Poulation Distribution Planning,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67, No. 2, pp. 239-245.
6. Harry W. Richardson and Perter Gordon (1978), A Note on Spatial Multipliers, Economic Geography, Vol. 54, No. 4, PP. 309-313.
7. James O.Wheeler, Grant Ian Thrall, Peter O. Muller, Timoth J.Fik(1999), Economic Geography 3rd.
8. Prie, G. H. (1979),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 review and proposal,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vo1.1):299-312.
9. Sen Ashish & Smith E. Tony(1995), Gravity Models of Spatial Interaction Behavior, Germany: Springer.
10. Setphen J. Williams, Paul R. Torrens (2002), Introduction to Health Services, 6e.
11. Webber, Michael John(1984), Explanation prediction and planning : The Lowry model, London: P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