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8: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馨敏
研究生(外文):Hsin-Min Wang
論文名稱:產業群聚空間變遷之研究─以台灣驅動產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ng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s Driver Industry
指導教授:孔憲法孔憲法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ann-Far K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產業關聯分析驅動產業產業群聚空間集中指標
外文關鍵詞:Spatial Concentration IndexInput output analysisIndustrial clusterDriver Indus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產業群聚近年成為產業研究核心,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案例研究之探討,較少從國家整體產業尺度思考產業群聚的組成與空間佈局,據此,本文提出產業群聚組成與空間辨識方法,首先以產業關聯方法辨識驅動產業與其上下游產業;持續透過熱點分析(hot spot analysis ─ Getis Ord Gi*)判定產業是否於空間集中,最後透過民國80-90年時間序列資料分析,瞭解不同時間點驅動產業群聚空間變遷,並進一步以都市化地區及都會區探討產業群聚於都會中心遷移或集中現象。
Industry cluster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point for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y fields recently. Currently it is focused on the special case study, however, less take the component of industry cluster and spatial arrangement into conside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the entire nation’s industry. Thu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method of the component of industry cluster and spatial identification. Inter-enterprises analysis first is used to distinguish driver industry and its supply chains. In addition, hot spot analysis(hot spot analysis─Getis Ord Gi*) is utilized to identify whether the industry is in the situation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Finally, data collection from 1991 to 2001 is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for driver industry. Furthermo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will go on the situ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 in the zone of urbanization and metropoli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8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產業群聚理論探討2-1
第二節 驅動產業理論2-8
第三節 驅動產業辨識方法2-11
第四節 聚集辨識2-18

第三章 產業群聚辨識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關聯產業界定與群聚描繪方法3-2
第三節 驅動產業與其上下游產業辨識3-6
第四節 產業群聚區塊集中判定3-10
第五節 群聚疊圖與空間分析3-12

第四章 實證結果
第一節 驅動產業之選取4-1
第二節 核心擴大群聚結構不完整4-9
第三節 核心擴大群聚結構完整4-18
第四節 核心擴大或消失群聚結構4-34
第五節 台灣驅動產業群聚空間變遷綜合分析4-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5-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5-3


表目錄

表1-2-1部門編號與部門名稱1-5
表2-1-1產業群聚定義之比較2-3
表2-1-2區域群聚定義之比較2-4
表2-1-3區域群聚定義重點整理2-5
表2-2-1驅動產業之界定基準2-10
表2-3-1交易表2-12
表3-1-1研究使用之空間結構等級與定義說明3-8
表3-2-1分割整合後之45部門3-3
表3-2-2部門分割整合範例表3-4
表3-2-3紡織品部門供給面與需求面產業關聯分析3-5
表3-5-1研究使用之空間結構等級與定義說明 3-13
表4-1-1產業關聯感應度與敏感度整理表4-1
表4-1-2象限整理表4-3
表4-1-3 80-90年驅動產業平均生產總額4-4
表4-1-4驅動產業部門之總體特性4-6
表4-1-5驅動產業發展變遷4-7
表4-2-1 80年加工食品產業上下游4-11
表4-2-2 90年加工食品產業上下游 4-11
表4-2-3 80年加工食品產業空間結構4-12
表4-2-4 90年加工食品產業空間結構4-12
表4-2-5 80年加工食品產業空間結構4-13
表4-2-6 90年加工食品產業空間結構4-13
表4-2-7 8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上下游 4-15
表4-2-8 9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上下游 4-15
表4-2-9 8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空間結構4-16
表4-2-10 9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空間結構4-17
表4-2-11 8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空間結構4-17
表4-2-12 90年成衣及服飾品產業空間結構4-12
表4-3-1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上下游4-20
表4-3-2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上下游4-20
表4-3-3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空間結構4-21
表4-3-4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空間結構4-21
表4-3-5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空間結構4-22
表4-3-6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空間結構4-22
表4-3-7 80年金屬製品產業上下游4-25
表4-3-8 90年金屬製品產業上下游4-25
表4-3-9 80年金屬製品空間結構4-26
表4-3-10 90年金屬製品空間結構4-26
表4-3-11 80年金屬製品空間結構4-27
表4-3-12 90年金屬製品空間結構4-27
表4-3-13 80年機械產業上下游4-30
表4-3-14 90年機械產業上下游4-31
表4-3-15 80年機械產業空間結構4-31
表4-3-16 90年機械產業空間結構4-32
表4-3-17 80年機械產業空間結構4-32
表4-3-18 90年機械產業空間結構4-33
表4-4-1 80年紡織品產業上下游4-36
表4-4-2 90年紡織品產業上下游4-36
表4-4-3 80年紡織品產業空間結構4-37
表4-4-4 90年紡織品產業空間結構4-37
表4-4-5 80年紡織品產業空間結構4-38
表4-4-6 90年紡織品產業空間結構4-38
表4-4-7 80年塑膠業上下游4-41
表4-4-8 90年塑膠業上下游4-41
表4-4-9 80年塑膠產業空間結構4-42
表4-4-10 90年塑膠產業空間結構4-42
表4-4-11 80年塑膠產業空間結構4-43
表4-4-12 90年塑膠產業空間結構4-43
表4-4-13 8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上下游4-46
表4-4-14 9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上下游4-47
表4-4-15 8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47
表4-4-16 9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48
表4-4-17 8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48
表4-4-18 90年其他塑膠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49
表4-4-19 80年鋼鐵產業上下游4-51
表4-4-20 90年鋼鐵產業上下游4-52
表4-4-21 80年鋼鐵產業空間結構4-52
表4-4-22 90年鋼鐵產業空間結構4-53
表4-4-23 80年鋼鐵產業空間結構4-53
表4-4-24 90年鋼鐵產業空間結構4-54
表4-4-25 80年運輸工具產業上下游4-56
表4-4-26 90年運輸工具產業上下游4-57
表4-4-27 80年運輸工具產業空間結構4-57
表4-4-28 90年運輸工具產業空間結構4-58
表4-4-29 80年運輸工具產業空間結構4-58
表4-4-30 90年運輸工具產業空間結構4-58
表4-4-31 80年其他製品產業上下游4-61
表4-4-32 90年其他製品產業上下游4-62
表4-4-33 80年其他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62
表4-4-34 90年其他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63
表4-4-35 80年其他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63
表4-4-36 90年其他製品產業空間結構4-64
表4-4-37 80年營造工程產業上下游4-66
表4-4-38 90年營造工程產業上下游4-67
表4-4-39 80年營造工程產業空間結構4-68
表4-4-40 90年營造工程產業空間結構4-68
表4-4-41 80年營造工程產業空間結構4-69
表4-4-42 90年營造工程產業空間結構4-69
表4-5-1 80年驅動產業空間層級員工比率4-72
表4-5-2 80年驅動產業空間層級員工比率4-72
表4-5-3 80年驅動產業工商普查統計資料4-84
表4-5-4 90年驅動產業工商普查統計資料4-85


圖目錄

圖1-2-1研究範圍圖1-4
圖2-1-1產業群聚理論發展概念2-2
圖2-1-2產業群聚定義概念2-4
圖2-1-3產業群聚的環境運作架構2-5
圖2-4-1熱點分析圖例2-24
圖3-1-1操作架構圖3-1
圖3-3-2產業關聯象限圖3-8
圖3-5-3疊圖說明3-12
圖4-2-1 80年加工食品(05)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9
圖4-2-2 90年加工食品(05)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9
圖4-2-3 80年加工食品(05)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0
圖4-2-4 90年加工食品(05)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0
圖4-2-5 80年加工食品(05)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1
圖4-2-6 90年加工食品(05)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1
圖4-2-7 80年加工食品(08)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13
圖4-2-8 90年加工食品(08)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13
圖4-2-9 80年加工食品(08)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4
圖4-2-10 80年加工食品(08)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4
圖4-2-11 90年加工食品(08)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4
圖4-2-12 90年加工食品(08)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4
圖4-3-1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18
圖4-3-2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18
圖4-3-3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9
圖4-3-4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19
圖4-3-5 8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9
圖4-3-6 90年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19
圖4-3-7 80年金屬製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23
圖4-3-8 90年金屬製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23
圖4-3-9 80年金屬製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24
圖4-3-10 90年金屬製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24
圖4-3-11 80年金屬製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24
圖4-3-12 90年金屬製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24
圖4-3-13 80年機械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29
圖4-3-14 90年機械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29
圖4-3-15 80年機械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29
圖4-3-16 90年機械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29
圖4-3-17 80年機械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30
圖4-3-18 90年機械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30
圖4-4-1 80年紡織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34
圖4-4-2 80年紡織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34
圖4-4-3 80年紡織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35
圖4-4-4 80年紡織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35
圖4-4-5 80年紡織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35
圖4-4-6 80年紡織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35
圖4-4-7 80年塑膠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39
圖4-4-8 90年塑膠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39
圖4-4-9 80年塑膠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40
圖4-4-10 90年塑膠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40
圖4-4-11 80年塑膠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40
圖4-4-12 90年塑膠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40
圖4-4-13 80年其他塑膠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45
圖4-4-14 90年其他塑膠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45
圖4-4-15 80年其他塑膠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45
圖4-4-16 90年其他塑膠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45
圖4-4-17 80年其他塑膠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46
圖4-4-18 90年其他塑膠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46
圖4-4-19 80年鋼鐵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50
圖4-4-20 90年鋼鐵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50
圖4-4-21 80年鋼鐵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0
圖4-4-22 90年鋼鐵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0
圖4-4-23 80年鋼鐵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51
圖4-4-24 90年鋼鐵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51
圖4-4-25 80年運輸工具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55
圖4-4-26 90年運輸工具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55
圖4-4-27 80年運輸工具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5
圖4-4-28 90年運輸工具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5
圖4-4-29 80年運輸工具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6
圖4-4-30 90年運輸工具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56
圖4-4-31 80年其他製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60
圖4-4-32 90年其他製品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60
圖4-4-33 80年其他製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60
圖4-4-34 90年其他製品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60
圖4-4-35 80年其他製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61
圖4-4-36 90年其他製品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61
圖4-4-37 80年營造工程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65
圖4-4-38 90年營造工程北部區域產業群聚4-65
圖4-4-39 80年營造工程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66
圖4-4-40 90年營造工程中部區域產業群聚4-66
圖4-4-41 80年營造工程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66
圖4-4-42 90年營造工程南部區域產業群聚4-66
圖4-5-1加工食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3
圖4-5-2加工食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3
圖4-5-3加工食品產業廠商就業人口密度4-73
圖4-5-4加工食品產業廠商就業人口密度4-73
圖4-5-5紡織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4
圖4-5-6紡織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4
圖4-5-7紡織品產業廠商就業人口密度4-74
圖4-5-8紡織品產業廠商就業人口密度4-74
圖4-5-9成衣及服飾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5
圖4-5-10成衣及服飾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5
圖4-5-11成衣及服飾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5
圖4-5-12成衣及服飾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5
圖4-5-13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6
圖4-5-14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6
圖4-5-15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6
圖4-5-16紙、紙製品及印刷出版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6
圖4-5-17塑膠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7
圖4-5-18塑膠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7
圖4-5-19塑膠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7
圖4-5-20塑膠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7
圖4-5-21其他塑膠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8
圖4-5-22其他塑膠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8
圖4-5-23其他塑膠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8
圖4-5-24其他塑膠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8
圖4-5-25鋼鐵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9
圖4-5-26鋼鐵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79
圖4-5-27鋼鐵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9
圖4-5-28鋼鐵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79
圖4-5-29金屬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0
圖4-5-30金屬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0
圖4-5-31金屬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0
圖4-5-32金屬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0
圖4-5-33機械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6
圖4-5-34機械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6
圖4-5-35機械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6
圖4-5-36機械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6
圖4-5-37運輸工具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1
圖4-5-38運輸工具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1
圖4-5-39運輸工具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1
圖4-5-40運輸工具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1
圖4-5-41其他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2
圖4-5-42其他製品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2
圖4-5-43其他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2
圖4-5-44其他製品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2
圖4-5-45營造工程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3
圖4-5-46營造工程產業廠商個數密度4-83
圖4-5-47營造工程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3
圖4-5-48營造工程產業就業人口密度4-83
圖4-5-49 80年驅動產業區位商數4-85
圖4-5-50 90年驅動產業區位商數4-85
圖4-5-51 80年驅動產業區位商數4-85
圖4-5-52 90年驅動產業區位商數4-85
參考文獻
一、國內部份
1.丁力清,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聚集經濟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鳳生,2001,「高雄市產業網絡建構與區域競爭力之研究」,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
3. 王思瀚,2007,「台灣運輸製造業群聚版圖變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孔憲法、閻永祺 ,2008,區域群聚辨認模式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都市與計劃」,35卷第1期,頁49-77。
5.孔憲法、閻永祺、吳牧學,2008,台灣文化產業關聯效果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5卷第3期,頁177-204。
6.孔憲法、陳麗瑛、閻永祺,2008,台灣文化產業之經濟帶動效果與空間聚集,「經濟前瞻」,第115期,頁110-116。
7.白仁德,2007,台灣運輸工具製造業群聚版圖變遷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第8卷第2期,頁139-154。
8.行政院主計處,1999,「臺灣地區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
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6/nsecond1.htm。
9.朱南玉、毛昭凱(2004),產業群聚之界定與政策規劃─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中興工程季刊」,第八十四期。
10.朱怡穎,2005,「自群聚觀點探討編定工業區之產業發展─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11.李燈坤,1999,「都市產業結構變遷與租稅結構變遷關聯性之研究-探討高雄市策略產業」。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李昱緯,2004,「台灣地區高科技產業空間分佈現象分析:1991∼2001」,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3.何祖睿,2002,「台灣地區製造業空間聚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林晶晶,2003,「台灣知識密集服務業空間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林育諄、金家禾,2006,產業之群聚吸納能力與學習:以臺灣自行車業為例,「地理學報」,第45期,頁 51-71.。
16.吳秉哲,2005,「台灣地區產業群聚及其空間分布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姜樹翰,1996,「都市聚集經濟之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8.翁培文、蔡博文,2006,空間離散指標:舊觀念、新公式,「台灣地理資訊學刊」,第4期1-12。
19.徐旻穗,1995,「聚集經濟與都市發展關係之檢證–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新竹:建都文化。
21.陳忠仁、張陽隆,2006,產業群聚對廠商行為及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4卷,第2期,頁 315-338。
22.張維剛,1980,「台灣都會區製造業成長與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3.張璠,1991,「台灣地區製業結構變遷對製業區位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24.張陽隆,2000,「產業群聚成因、廠商行為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曾姿菁,2002,「臺灣製造業空間成長與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6.詹立宇、張明宗、徐之強,2004,台灣製造業垂直分工與產業聚集之關係,「經濟論文叢刊」,第32卷,第4期,頁 483-511。
27.詹立宇,2005),產業聚集效應對就業創造之影響-台灣製造業的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4)頁: 683-713。
28.詹立宇,2005,「台灣製造業聚集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
29.楊勝評,1997,「製造業廠商區位調整行為之研究─台灣資訊電子業區位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30.楊重信、林育諄,2003,台灣都市生產者服務業動態外部之實證,「都市與計
劃」,30卷第2期,頁91-107。
31.楊松齡、邊泰明,2003,「工業區開發管理通報系統維護與推廣」。經濟部工業局。
32.楊智盛,2004,「台灣地區製造業產業群聚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楊友仁、夏鑄九,2005,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都市與計劃」,第32卷,第3期,頁 275-299。
34.鄒克萬,2000,區域人口分布之時空分析,「台灣土地科學學報」,創刊號,頁33-50。
35.閻永祺、陳佐瑲、姜渝生、孔憲法,2008,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效率之研究-以台北、高雄爲例,「公共事務評論」,第9卷,第1期,頁79-109。
36.閻永祺、孔憲法,2008,區域群聚辨識模式之探討─以南部區域為例,「都市與計畫」,第35卷,第一期,第51-78頁。
37.閻永祺,2004,「產業群聚與區域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8.羅於陵,2008,我國政府科技治理機制之課題與發展方向,「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4期,頁104-113。
39.蘇月香,1993,「台灣中區製造業結構與空間分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0.蘇麗玉,2002,「台灣蝴蝶蘭產業群聚效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1.謝超民,2003,「產業群聚程度對創新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電子業廠商」。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國外部分
1.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07423713, Spring94, Vol. 12, Issue 2.
2.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2(2): 26-32.
3. Bertinelli, L.& Decrop, J., 2005 “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 Ellison and Glaeser’s index applied to the case of Belg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gional Studies,Vol.39.5,pp.567-583.
4. Cumbers A. and MacKinnon D., 2004, “Introduction: Cluster i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rban Studies, Vol.41,Nos5/6,pp.959-969.
5. Carroll, M.C. & Reid, N. & Smith, B.W., 2007 , “Location quotients versu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indentifying potential cluster region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5 April 2007.
6. Enright, M., 2003, “Regional Clusters :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should know. ”Paper Prepared for the Kiel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novation Clusters andInterregional Competition.
7. Feser , E. J., 1998 , “Enterprises , external econom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12 (3): 283-302.
8. Feser, E.&Sweeney,S.&Renski,H.,2005,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Discrete U.S. Industrial Complex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Vol.45,No.2,pp.395-419.
9. Feser, E. & Hewings, G., 2007, “ U.S. Regional Economic Fragmentation &
Integration: Selected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The Healdsburg
Research Seminar on Megaregions, April4-6.
10. Feser, E. & Isserman A. , 2009, “The Rural Role in National Value Chains.” ,
Regional Studies,Vol.43.1,pp.89-109.
11. Gordon, I. R. & McCann, P., 2000, “Industrial Clusters : Complexes,
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 Urban Studies, Vol.37, No. 3,
pp.513-532.
12. Hirschman, A.O. ,1958,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3. Hill, E. W. and Brennan, J. F. (2000). “ A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the
Driver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Foundation of 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14 (1): 65-96.
14. Hoover, E.M., 1948, “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McGraw-Hill, New
York.
15.Isaksen, Arne, 1997, “ Regional clusters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Norwegian
case.” STEP Report.
16. Isaksen, Arne, 1998, “Reg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clusters 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a global economy.” STEP Report.
17. Krugman,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8. Lafourcade,M.& Mion,G.2007, “Concentration, agglomeration and the size of
plant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7:pp.46-68.
19. Maskell, P. & Malmberg, A. , 1999, “Localiz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 23:pp.167-185.
20. Maskell, P. & Malmberg , A. , 2002, “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ocs : towards a knowledge – 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4:429-449.
21. Martin, R. & Sunley, P. , 2003 , “Deconstructing cluster :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3, No.1,pp. 5-36.
22.Porter,1990;李明軒、邱如美譯,1996,《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23.Porter,1998;李明軒、邱如美譯,2001,《競爭論(上、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24. Polese, M.& Shearmur, R., 2006, “Growth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Industries in Canada1971-2001.”,Growth and Change, Vol.37,No.3,pp.362-395.
25. Simmie, J. (2002),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asons for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on SMEs.” , Urban Studies, Vol.41(5/6): 885-902.
26. Simmie, J. (2004),“Innovation and Clustering in the Globalis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 Urban studies, Vol. 41(5/6): 1095-1112.
27. Sanjoy Chakravorty & Jun Koo & Somik V Lall, 2005, “Do localization
economies matter in cluster formation? Question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with data from Indian metropolises.” ,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Vol.37,pp.331-353
28. Wolfe, D. A. and Gertler, M. S. (2004), “Cluster from the Inside and Out: Local
Dynamics and Global Linkage.”, Urban Studies, Vol.41 (5/6): 1071-109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孔憲法、閻永祺 ,2008,區域群聚辨認模式之研究─以南部區域為例,「都市與計劃」,35卷第1期,頁49-77。
2. 5.孔憲法、閻永祺、吳牧學,2008,台灣文化產業關聯效果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5卷第3期,頁177-204。
3. 6.孔憲法、陳麗瑛、閻永祺,2008,台灣文化產業之經濟帶動效果與空間聚集,「經濟前瞻」,第115期,頁110-116。
4. 7.白仁德,2007,台灣運輸工具製造業群聚版圖變遷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第8卷第2期,頁139-154。
5. 9.朱南玉、毛昭凱(2004),產業群聚之界定與政策規劃─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中興工程季刊」,第八十四期。
6. 15.林育諄、金家禾,2006,產業之群聚吸納能力與學習:以臺灣自行車業為例,「地理學報」,第45期,頁 51-71.。
7. 17.姜樹翰,1996,「都市聚集經濟之研究:以台灣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8. 18.翁培文、蔡博文,2006,空間離散指標:舊觀念、新公式,「台灣地理資訊學刊」,第4期1-12。
9. 21.陳忠仁、張陽隆,2006,產業群聚對廠商行為及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4卷,第2期,頁 315-338。
10. 26.詹立宇、張明宗、徐之強,2004,台灣製造業垂直分工與產業聚集之關係,「經濟論文叢刊」,第32卷,第4期,頁 483-511。
11. 27.詹立宇,2005),產業聚集效應對就業創造之影響-台灣製造業的實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4)頁: 683-713。
12. 30.楊重信、林育諄,2003,台灣都市生產者服務業動態外部之實證,「都市與計
13. 33.楊友仁、夏鑄九,2005,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都市與計劃」,第32卷,第3期,頁 275-299。
14. 36.閻永祺、孔憲法,2008,區域群聚辨識模式之探討─以南部區域為例,「都市與計畫」,第35卷,第一期,第51-78頁。
15. 38.羅於陵,2008,我國政府科技治理機制之課題與發展方向,「研考雙月刊」,第32卷,第4期,頁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