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 S. Yan, Reconstruction Designs of Lost Ancient Chinese Machinery, Springer, Netherland, 2007.
[2]林聰益,顏鴻森,”古機械復原研究的方法與程序”,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廣西,第12卷,第37-42頁,2006年。
[3]林聰益,古中國擒縱調速器之系統化復原設計,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台南,2001年。[4]王振鐸,科技考古論叢,文物出版社,北京,第22-40頁,1989年。
[5]W. A. Neilson, T. A. Knott, and P. W. Carhart,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G. & C. Merriam Co., Springfield, U.S.A., 1945.
[6]P. B. Gove and the Merriam-Webster editorial staf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 G. & C. Merriam Co., Springfield, U.S.A., 1986.
[7]N. Webster, Mckechnie, and J. Lyttleton, Webster's New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 Collins-World, Cleveland, U.S.A., 1975.
[8]Merriam Webster, Inc., 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Synonyms, Merriam-Webster, Springfield, U.S.A., 1984.
[9]Merriam Webster, Inc., 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 Merriam-Webster, Springfield, U.S.A., 2007.
[10]J. A. H. Murray, H. Bradley, W. A. Craigie, and C. T. Onions, A New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England, 1928.
[11]E. Papadopoulos, “Heron of Alexandria”, Distinguished Figures i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Springer, Netherland, pp. 217-245, 2007.
[12]F. Russo, C. Rossi, M. Ceccarelli, and F. Russo, “Devices for Distance and Time Measurement at the Time of Roman Empi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st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Springer, Netherland, pp. 101-114, 2009.
[13]M. Taddei, E. Zanon, and D. Laurenza, Leonardo’s Machines, Giunt Industrie, Grafiche S.p.A., Italy, 2005.
[14]顏可維,世界古代發明,世界知識版,北京,1999年。
[15]http://auto.howstuffworks.com/odometer1.htm, 機械式里程計圖。
[16]作者不詳(南北朝~隋唐),《黃帝內傳》,參考:卿希泰,《中國道教》,第三卷,東方出版中心,上海,1994年。
[17]崔豹(晉)撰,《古今注》,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6年。
[18]趙歆(漢)撰(另說:葛洪(晉)撰),《西京雜記》,藝文出版社,台北,1970年。
[19]房玄齡(唐)撰,《晉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3年。
[20]沈約(梁)撰,《新校本宋書》,卷十三,鼎文書局,台北,1975年。
[21]蕭子顯(梁)撰,《南齊書》,宏業書局,台北,1972年。
[22]李延壽(唐)撰,《南史》,世界書局,台北,1986年。
[23]魏徵(唐)撰,《隋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3年。
[24]劉昫(後晉)撰,《舊唐書》,鼎文出版社,台北,1976年。
[25]歐陽修(宋)撰,《新唐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3年。
[26]王應麟(宋)撰,《玉海》,卷十一,中文出版社,京都,1986年。
[27]脫脫(元)撰,《宋史》,藝文出版社,台北,1955年。
[28]托克托(元)撰,《金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3年。
[29]江少虞(宋)編,《皇朝類苑》,文海出版社,台北,1981年。
[30]張蔭麟,宋盧道隆吳德仁記里鼓車之造法,清華學報,北京,第二卷,第二期,第635~642頁,1925年。[31]J. Needham,中國科學與文明,第四卷,台灣商務出版社,第286-303頁,台北,1965年。
[32]顏鴻森,機構學,第二版,東華書局,台北,2006年。
[33]劉仙洲,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一編,科學出版社,北京,1962年。
[34]陸敬嚴,華覺明等,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科學出版社,北京,2000年。
[35]陸敬嚴,中國機械史,越吟出版社,台北,2003年。
[36]陸敬嚴,“中國齒輪始於何時”,歷史月刊,台北,第28卷,第1期,第54-58頁,1997年。[37]宋應星(明)撰,《天工開物》,世界書局,台北,1962年。
[38]王徵(元)撰,《農書》,藝文出版社,台北,1969年。
[39]徐光啟(明)撰,《農政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8年。
[40]袁偉,蓋生福,金戈鐵馬五千年,中國畫報出版社,北京,1998年。
[41]桓譚,《桓子新論》,藝文出版社,台北,1967年。
[42]量測資訊網,http:// www.measuring.org.tw/,伏羲女媧絹繪圖。
[43]陳建源,由中國古代度量衡發展探索未來科學方向,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6/25/32863.html,2005年。
[44]胡懷琛撰,莊適選注,《史記》,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4年。
[45]劉安(漢)撰,許慎(漢)注,《淮南子》,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7年。
[46]范曄(劉宋)撰,《後漢書.律曆志(新校本後漢書)》,永元論曆,鼎文書局,台北,1977年。
[47]http://epaper.nstm.gov.tw/chinascience/A/a4-3.htm,古代黃鐘律管復原模型圖。
[48]孔鮒(漢)撰,宋咸(宋)注,《小爾雅》,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5年。
[49]司馬遷撰,《史記》,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91年。
[50]韓嬰撰,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中華出版社,北京,1985年。
[51]桓寬撰,張敦仁考證,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68。
[52]熊鍾谷(明),《全漢志傳》,中華出版社,北京,1990年。
[53]鄭天挺、譚其驤等「中國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2000年。
[54]沈起煒等編,中學教學全書•歷史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96年
[55]H. S. Yan, Creative Design of Mechanical Devices, Springer-Verlag, Singapor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