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壹、中文部份(以下均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文獻史料
(一)古籍、官私史書及奏疏
1.(清)內務府輯,《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2.(清)巴泰等修纂,《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3.(清)文慶等纂,《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影印本。
4.(清)王先謙,《東華續錄.同治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第3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5.(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影印本。
6.(清)王延熙、王樹敏輯,《皇朝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7.(清)王茂蔭,《王少宰奏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影印本。
8.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點校本。
9.(清)世鐸纂,《欽定宗人府則例》,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宣統間刊本。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俄國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影印本。
1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年影印本。
1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影印本。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八年順天鄉試科場案」,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0。
1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咸豐年間推行官票史料」,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清)何治基等撰,《安徽通志》,臺北:京華書局,1967年影印本。
16.(清)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7.(清)呂賢基,《呂文節公(賢基)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18.(清)李桓輯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19.(清)沈兆霖等撰,《清代起居注冊(咸豐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3年影印本。
20.(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甲集.東河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21.(清)金陵編譯官書局編,《國朝事略》,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影印本。
22.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辛酉政變」,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
23.(清)春佑,「奏報尊旨查抄革員肅順寓所情形」,406014807號,《宮中檔咸豐朝奏摺》(全文影像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4.(元)脫脫等敕修,《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影印本。
25.(清)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26.(清)張之洞總纂,《光緒順天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27.(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排印本。
28.(清)張廷玉等修纂,《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29.(清)曹振鏞等修纂,《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30.(清)勝保,「欽差大臣勝保奏稿」,收入《清代(未刊)上諭奏疏公牘電文匯編》第25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5年影印本。
31.(清)鄂爾泰等纂,《八旗通志初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1969年影印本。
32.(清)黃鴻壽編,《清史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33.(清)董誥等撰,《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34.(清)賈楨等修纂,《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35.(清)賈楨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36.(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排印本。
37.(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影印本。
38.(清)潘祖蔭,《潘文勤公(伯寅)奏疏》,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39.(清)駱秉章,《駱文忠公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40.(清)禮部纂輯,《欽定科場條例》,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41.(清)寶鋆等修纂,《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42.(清)鐵保等纂,《欽定八旗通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年影印本。
43.〈宗人府說堂稿〉,新整檔,第2470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抄本賴惠敏研究員贈送於2004年2月10日。
44.「覆查明五宇革商虧款原奏片」(史館檔),1758-6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5.〈咸豐十一年熱河日記─《宮中檔簿》〉,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承德市文物局合編,《清宮熱河檔案》第16冊,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二)宗譜、年譜、日記、文集及其他
1. (清)九鐘主人撰,《清宮詞》,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48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影印本。
2.《大清十朝聖訓.高宗純皇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清)不著撰人,《庚申北略》,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4.(清)尹耕雲,《心白日齋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本。
5.(清)文祥,《文文忠公自訂年譜》,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影印本。
6.(清)王代功述,《清王湘綺先生闓運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影印本。
7.(清)王安定,《曾文正公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8.(清)王相綺,《湘軍志》,臺北:文苑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9.(清)王闓運,《湘綺樓詩鈔》,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影印本。
10.(清)王闓運,《湘綺樓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11.(清)王闓運著,吳容甫點校,《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排印本。
12.(清)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排印本。
13.(清)包世臣,《安吳四種》,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4.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15.(清)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16.《玉牒》第7冊,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
17.(清)吳可讀,《罔極篇》,收入[英]濮蘭德、白克好司著,陳冷汰、陳貽先譯,《慈禧外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18.(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荀學齋)》,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63年影印本。
19.(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補編》,臺北:大通書局,1983年影印本。
20.(清)李慈銘撰,吳語亭編註,《越縵堂國事日記》第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21.李潤英主編,《左宗棠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86-1996 年點校本。
22.(清)沈之奇註,懷效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點校本。
23.(清)沈兆霖著,錢保塘編,《沈文忠公(兆霖)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24.(清)汪士鐸著,鄧之誠輯錄,《汪悔翁(士鐸)乙丙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25.(清)季芝昌,《丹桂堂自訂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26.宗譜編纂處,《愛新覺羅宗譜》,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排印本。
27.(清)奕訢,《奕訢給奕�憳H》,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
28.(清)奕訢,《賡獻集》,收入《樂道堂詩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29.(清)夏燮,《中西紀事》,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影印本。
30.唐浩明主編,《曾國藩全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排印本。
31.(清)孫鼎臣,《河防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32.(清)殷兆鏞,《殷譜經侍郎自敘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33.(清)翁同龢著,趙中孚編輯,《翁同龢日記排印本》,臺北:美國亞洲協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67年排印本。
34.(清)高心夔,《高陶堂遺集四種》,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銴K年(1882)平湖朱氏經注經齋刊本。
35.(清)張孟劬,《清列朝后妃傳稿》,收入於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48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影印本。
36.(清)張瀛、龐鴻文等纂,《光緒常昭合志稿》,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37.(清)梅英杰纂,《清胡文忠公林翼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影印本。
38.(清)清世宗,《聖諭廣訓》,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23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本。
39.(清)郭嵩燾,《玉池老人自�部n,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40.(清)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41.(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排印本。
42.郭廷以編定、尹仲容創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先生年譜》,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43.(清)陳宗蕃,《燕都叢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排印本。
44.(清)傅以漸纂,《御定內則衍義》,收入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239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本。
45.(清)曾國荃、鄭敦謹纂輯,《胡文忠遺集》,臺北:華聯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46.(清)曾國荃等撰,《湖南通志》,臺北:京華書局,1967年影印本。
47.(清)賀長齡、魏源等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本。
48.(清)閔爾昌纂錄,《碑傳集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49.(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排印本。
50.(清)惲毓鼎,《崇陵傳信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雜史類》第4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51.(清)趙光,《趙文恪公(退菴)自訂年譜、遺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52.《道咸同光名人手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影印本。
53.「肅順傳包」(史館檔),702001758-10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4.(清)劉毓楠撰,孟森校錄,〈清咸豐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記〉,收入《明清史論著集刊》,臺北:南天書局,1987年排印本。
55.(清)黎庶昌,《拙尊園叢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56.(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57.(清)薛福成,《庸庵文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58.(清)羅正鈞纂,《左文襄公(宗棠)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59.(清)蘇樹蕃編,《清朝御史題名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60.(清)龔嘉�ぉ蛂A李榕纂,《浙江省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影印本。
(三)筆記小說
1.(清)小橫香室主人編著,《清朝野史大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影印本。
2. (清)丁國鈞,《荷香館瑣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印影本。
3.(清)天嘏,《滿清外史》,收入陸保璿輯,《滿清稗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4.(清)老吏,《奴才小史》,收入陸保璿輯,《滿清稗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5.(清)何剛德著,張國寧點校,《春明夢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點校本。
6.(清)吳振棫撰,童正倫點校,《養吉齋叢錄》,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點校本。
7.(清)吳慶坻著,張文其、劉德麟點校,《蕉廊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
8.(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排印本。
9.(清)李孟符著,張明芳點校,《悔逸齋筆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點校本。
10.(清)李孟符著,張繼紅點校,《春冰室野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點校本。
11.(清)李定夷纂,《明清兩代軼聞大觀》第2編,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8年影印本。
12.(清)姚永樸,《舊聞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影印本。
13.(清)昭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續錄》,收入《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14.(清)徐宗亮,《歸廬談往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15.(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本。
16.(清)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排印本。
17.(清)徐凌霄、徐一士著,孫安邦點校,《曾胡譚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1995年點校本。
18.(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9.(清)張集馨撰,杜春和、張秀清點校,《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點校本。
20.(清)梁章鉅、朱智撰,何芳英點校,《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1.(清)梁章鉅、朱智撰,何英方點校,《樞垣記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2.(清)梁溪坐觀老人(張祖翼)著,王淑敏點校,《清代野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點校本。
23.(清)許指嚴撰,田同旭點校,《十葉野聞》,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排印本。
24.(清)陳康祺撰,晉石點校,《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5.(清)陳夔龍,趙冰點校,《夢蕉亭雜記》,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排印本。
26.(清)劉禺生撰,錢實甫點校,《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7.(清)劉體智撰,劉篤齡點校,《異辭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8.(清)歐陽兆熊、金安清,謝興堯點校,《水窗春囈》,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點校本。
29.(清)薛福成著,傅一標點,《庸庵筆記》,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
30.(清)羅惇�吽A《賓退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31.沃丘仲子(費行簡),《慈禧傳信錄》,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影印本。
32.黃濬著,霍慧玲點校,《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
二、專書
1.[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靳建國譯,《權力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2.王爾敏,《淮軍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3.王興國,《郭嵩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王道成,《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
5.王思治、馮爾康編著,《清聖祖康熙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
6.王明燦,《奕�葶膍s》,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7。
7.池子華,《幻滅與覺醒─咸豐十一年實紀》,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
8.吳相湘,《晚清宮廷與人物》,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9.吳相湘,《晚清宮廷實紀》,臺北:正中書局,1988。
10.吳玉清、吳永興編著,《清朝八大親王》,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11.宋天正校註,《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12.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北京:三聯書店,1957。
13.李國榮,《科場與舞弊:中國古代最大科場案透視》,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
14.祁美琴,《清代內務府》,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5.沃丘仲子(費行簡),《近現代名人小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16.定宜莊,《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7.周志初,《晚清財政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2。
18.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19.承德市文物局編,《承德覽勝─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20.林文仁,《南北之爭與晚清政局─以軍機處漢大臣為核心的探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1.邵鏡人,《同光風雲錄》,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76。
22.金易、沈義羚,《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臺北:長樂文化/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3。
23.胡成,《困窘的年代─近代中國的政治變革和道德重建》,上海:三聯書店,1997。
24.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北京:三聯書店,2006。
25.孫占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6.徐立亭,《咸豐、同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7.徐徹,《慈禧大傳》,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28.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29.高中華,《肅順與咸豐政局》,濟南:齊魯書社,2005。
30.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31.許大齡,《明清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2.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
33.張德昌,《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0。
34.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35.張成權,《王茂蔭與咸豐朝幣制改革》,合肥:黃山書社,2005。
36.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臺北: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4。
37.陳昭南,《雍正乾隆年間的銀錢比價變動》,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
38.陳鋒,《清代軍費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39.陸寶千,《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40.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香港:香港文通書店,1964。
41.楊任之譯注,《尚書今釋今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1993。
42.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代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43.楊珍,《清朝皇位繼承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44.董守義,《恭親王奕訢大傳》,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45.趙慧峰,《近代轉型社會中的集團與人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46.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
47.蔡鴻生,《俄羅斯館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
48.賴惠敏,《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49.龍盛運主編,《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
50.鞠殿義主編,《愛新覺羅家族全書.人物薈萃》第3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1.羅運治,《清代木蘭圍場的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52.蘇同炳(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天津:百花藝文出版社,2003。
53.寶成關,《奕訢慈禧政爭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三、期刊論文
1.卜照晶,〈清代吏治腐敗原因初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2007年7月,頁122-124。
2.公孫訇,〈”辛酉政變”與”借師助剿”─兼評肅順等人〉,《中國近代史》1983年第3期,北京:中國人民書報資料社,1983年3月,頁87-93。
3.巴斯蒂(Marianne Bastid) ,〈晚清官方的皇權觀念〉,《開放時代》2001年第1期,廣州:開放時代雜誌社,2001年2月,頁57-67。
4.文廷海,〈論清代咸豐間“票鈔”改革及其失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05年第1期,成都: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2005年1月,頁289-293。
5.(清)王闓運,〈王湘綺先生錄祺祥故事〉,《東方雜誌》第14卷第12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17年12月,頁93-96。
6.王爾敏,〈湘軍軍系的形成及其維繫〉,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五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31-64。7.王杰民,〈試論辛酉政變〉,《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吉林:松遼學刊編輯部,1994年3月,頁80-86。
8.王惠泉,〈肅順其人〉,《紫禁城》2002年第2期,香港:香港江源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4月,頁28-30。
9.王開璽,〈辛酉政變與正統皇權思想─慈禧政變成功原因再探討〉,《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2002年11月,頁49-56。
10.王業鍵,〈清雍正時期(1723-35)的財政改革〉,收入氏著,《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臺北:稻鄉出版社,2003,頁303-339。11.王明燦,〈同治時期恭親王奕訢與諸兄弟政治權力之消長─以職務之任免比較分析─〉,《大同技術學院學報》第14期,嘉義:大同技術學院,2005年12月。12.以林,〈對〈熱河密札考析〉一文的一點補正〉,《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2月,頁43。
13.冬青、顏輝〈一八六一年”北京政變”始末〉,《山東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6期,濟南:山東師院學報編輯委員會,1980年11月,頁39-46。
14.古曆,〈祺祥錢幣問題〉,《近代史資料》1978年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7月,頁176-185。
15.石志新,〈清代道光咸豐間吏治敗壞情況述略〉,《史學月刊》1999年第5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頁55-58。
16.石志新,〈清朝道咸之世軍備廢馳狀況述略〉,《青海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青海:青海省社會科學院,2002年1月,頁82-86。
17.任�瓻T,〈勝保與辛酉政變〉,《歷史檔案》1986年第2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6年2月,頁97-104。
18.任�瓻T,〈論辛酉政變〉,《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1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1月,頁1-16。
19.朱東安,〈太平天國與咸同政局〉,《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99年3月,頁1-68。
20.何平,〈清代的時勢變遷、官員素質與賦稅徵收的失控〉第2004年第2期,長春: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2004年3月,頁145-151。
21.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定與調整〉,《歷史學報(師大)》第22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4年6月,頁85-117。22.宋秀元,〈簡述嘉道年間對行鈔的議論及咸豐朝紙幣的發行〉,《歷史檔案》1993年第2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93年5月,頁99-104。
23.李國榮,〈咸豐八年順天鄉試科場案概述〉,《歷史檔案》1986年第4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6年11月,頁108-113。
24.杜芳琴,〈中國歷代女主與女主政治略論〉,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四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35-59。
25.孟森,〈記左文襄被樊燮訐控事〉,收入《中國近代史論叢》第2輯第5冊,臺北:正中書局,1979,頁145-150。
26.金承藝,〈奕訢受封恭親王始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頁345-35227.俞炳坤,〈熱河密札攷析(上)〉,《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2月,頁3-16。
28.俞炳坤,〈熱河密札攷析(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頁71-85。
29.俞炳坤,〈慈禧家世〉,收入劉北汜編,《實說慈禧》,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37-44。
30.俞炳坤,〈慈禧入宮時間、身份與封號〉,收入劉北汜編,《實說慈禧》,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156-161。
31.姚庭芳,〈咸豐皇帝硃筆罪斥穆彰阿、耆英的批判〉,《國魂》第317期,臺北:新中國出版社,1972年4月,頁56-57。32.段昌國,〈辛酉政變新探〉,《史原》第6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75年10月,頁97-117。33.段昌國,〈英法聯軍期間恭親王奕訢態度的轉變〉,收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517-531。34.胡一紅,〈試論恭王府「多福軒」的歷史沿革和修繕保護〉,收入恭王府管理中心編,《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5.唐瑞裕,〈清咸豐朝戊午科順天鄉試弊案始末〉,《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5卷第1期,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6月,頁189-200。
36.唐曉輝,〈咸豐朝戶部鈔票舞弊案研究〉,《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北京:清史研究編輯部,1996年11月,頁46-56。
37.徐立亭,〈論肅順〉,《史學集刊》1986年第2期,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委員會,1986年5月,頁46-52。
38.徐啟憲,〈 “御賞”、 “同道堂”章與慈禧纂權〉,收入劉北汜編,《實說慈禧》(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83-90。
39.馬東玉,〈論咸豐朝的通貨膨脹〉,《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年第4期,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86年7月,頁72-76。
40.高中華,〈肅順與中俄邊界交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2003年6月,頁94-101。
41.高中華,〈肅順與左宗棠〉,《桑滄》2005年第5期, 太原:山西省史志研究院,2005年10月,頁11-12。
42.高中華,〈肅順與戊午科場案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2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2003年4月,頁134-138。
43.高勞,〈清宮秘史〉,《東方雜誌》第9卷第1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11年7月,頁(總)21529-21532。
44.高勞,〈清宮秘史〉,《東方雜誌》第9卷第2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11年8月,頁(總)21753-21755。
45.張星久,〈母權與帝制中國的后妃政治〉,《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6卷第1期,武昌::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2003年1月,頁41-51。
46.張國輝,〈晚清財政與咸豐朝通貨膨脹〉,《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北京:近代史研究雜誌社,1999年5月,頁96-124。
47.張國驥,〈清嘉道時期的吏治危機〉,《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2期,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期刊社,2004年3月,頁73-79。
48.張繼虹,〈淺談徐一士的《凌霄一士隨筆》〉,《津圖學刊》1998年第3期,天津:天津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1998年8月,頁51-57。
49.梁玉國,〈辛酉政變對晚清政治格局的影響〉,《安徽史學》1998年第4期,合肥: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8年7月,頁46-48。
50.梁義群,〈咸豐朝三次財政危機述論〉,《史學月刊》1990年第1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頁39-44。
51.梁嚴冰、張雪梅,〈肅順集團與晚清吏治〉,《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延安:延安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10月,頁87-90。
52.梁嚴冰、馬曉暉,〈肅順集團與晚清政治〉,《求索》2006年第7期,長沙:求索雜誌社,2006年7月,頁215-218。
53.莊吉發,〈清世宗與軍機處的設立〉,《食貨月刊(復刊)》第6卷第12期,臺北:食貨月刊社,1977年3月,頁20-25。54.郭幼茂,〈辛酉政變與晚清政治〉,《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1996年3月,頁46-48。
55.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48期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77年12月,頁529-594。56.陳捷先,〈奕訢恭王封號及其相關諸問題研究〉,收入氏著,《清史隨筆》第6輯,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頁145-160。57.陳絳、楊蘇榮,〈論辛酉政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頁35-40。
58.陳潮,〈慈禧策動辛酉政變質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頁97-99。
59.陳先松,〈試析晚清捐納的失控〉,《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瀋陽:社會科學輯刊編輯部,2005年3月,頁118-122。
60.陳開科,〈19世紀俄國漢大師巴拉第的生平及學術〉,《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3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6年8月,頁27-36。61.章士釗,〈熱河密札疏證〉,收入《章士釗全集》第8冊,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頁293-310。
62.傅宗懋,〈軍機處之設置〉,《滿族文化》第2期,臺北:中華民國滿族協會,1982年4月,頁29-44。63.勞紹華,〈試探辛酉政變的根源〉,《中國近代史》1987年第12期,北京:中國人民書報資料社,1987年12月,頁47-50。
64.彭澤益,〈十九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清朝財政危機和財政搜刮的加劇〉,《歷史學》1979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11月,頁131-151。
65.黃亨俊,〈清朝咸豐大清寶鈔的發行〉,《歷史文物》第9卷第5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5月,頁38-41。66.曾靖婷,〈肅順與晚清舉薦漢臣政策初探〉第11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2006年12月,頁87-124。67.楊華山,〈肅順論略〉,《武當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丹江口: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5年9月,頁98-107
68.楊華山,〈肅順新論〉,《學術月刊》1997年第6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頁91-99。
69.楊聯陞著,林維紅譯,〈中國歷史上的女主〉,收入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79,頁63-78。70.溥雪齋執筆,溥傑整理,〈晚清見聞瑣記〉,《文史資料》2007年第5期,武漢:武漢文史資料編輯部,2007年5月,頁12-16。
71.賈允河、李瑛,〈清朝吏治與錢糧虧空〉,《河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2卷第2期,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8年6月,頁113-118。
72.賈熟村,〈祺祥政變〉,收入劉北汜編,《實說慈禧》,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頁55-82。
73.趙隆業、徐楓,〈咸豐朝戶部官票研究〉,《中國錢幣》1994年第4期,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4年11月,頁15-19。
74.趙蕙蓉,〈咸豐朝北京地區大錢流通始末〉,《歷史檔案》1987年第4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1987年11月,頁94-100。
75.歐陽錦志,〈論辛酉政變〉,《文史學報(珠海)》第9期,香港:香港珠海文史學會,1972年12月,頁27-57。76.黎澤濟,〈郭嵩燾和肅順的關係─對《清史稿》的一點質疑〉,《學術月刊》1988年第9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封三。
77.盧伯煒,〈論清朝辛酉政變的過程〉,《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蘇州: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4年11月,頁85-91。
78.錢昌明,〈太平天國與祺祥政變─兼論19世紀中期中國社的變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1991年12月,頁61-66。
79.閻崇年,〈康熙皇帝與木蘭圍場〉,《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5月,頁3-13。
80.魏秀梅,〈從量的觀察探討清季督撫的人事嬗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期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3年5月,頁259-292。81.魏秀梅,〈曹振鏞政績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頁51-87。82.魏秀梅,〈文祥在清代後期政局中的重要性〉,《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6月,頁121-145。83.魏秀梅,〈閻敬銘在山東─同治元年十月∼六年二月〉,《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1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9月,頁117-154。
84.羅澍偉,〈關於”辛酉政變”的性質問題〉,《中國近代史》1983年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書報資料社,1983年6月,頁78。
85.嚴中平,〈一八六一年北京政變前後中英反革命的勾結〉,《歷史教學》1952年4月號,天津:歷史教學月刊社,1952年4月,頁15-18。
86.蘇梅芳,〈布袋─朴子─新港─勘考記〉,收入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史蹟研究室編,《史蹟勘考》第3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史蹟研究室,1975年6月,頁56-67。
87.寶成關,〈辛酉政變起因辨─駁英國侵略者策動說〉,《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第4期,瀋陽:社會科學輯刊編輯部,1991年7月,頁101-107。
四、學位論文
1.王明燦,〈奕訢對西方的認識〉,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2.王明燦,〈奕�戭膍s〉,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3.吳月美,〈王闓運觀世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5.吳明德,〈王闓運及其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李淑芬,〈慈禧太后之得權方式及其統治特質〉,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7.蕭雅宏,〈王闓運(1833-1916)的政治思想與活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五、工具書
1.[美]�睄}義(A. W. Hummel)主編,《清代名人傳略》下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2.杜家驥編著,《清太宗皇太極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3.沈起煒、徐光烈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4.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
5.唐嘉弘主編,《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宮寶利編著,《清世祖順治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7.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8.陳旭麓等編,《中國近代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
9.陳捷先編著,《清太祖努爾哈齊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
10.章伯鋒編,《清代各地將軍都統大臣等年表(1796-1911)》,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魏秀梅編,《清季職官表附人物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外文部份
一、西文著作及翻譯書籍
1.David Field Rennie,Peking and The Pekingese: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the British embassy at Peking,London:Elibron Classics:2002, 1865 by London J. Murray。
2.Henri Corder,〈Henri Corder紀事〉,收入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第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排印本,頁442-462。
3.Masataka Banno,China and the West, 1858-1861:the origins of the Tsungli Yame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虹橋版。
4.[俄]A.布克斯蓋夫登男爵著,王瓘、李嘉谷、陶文釗合譯,《1860年〈北京條約〉》,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5.[美]芮瑪麗(Mary C. Wright)著,房德鄰、鄭師渠等譯,《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2002。
6.[美]費正清(John K. Fairbank)、劉廣京(Kwang-ching Liu)編,《劍橋中國晚清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Late Ch'ing,1800-191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英]濮蘭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白克好司( Edmund Trelawny Backhuose)著,陳冷汰、陳貽先譯,《慈禧外記(China under the Empress Dowager, Being the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Times of Tz’u Hsi)》,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影印本。
二、日文著作及翻譯書籍
1.�絨孕膩炕A〈總理衙門ソ設立經過〉,收入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編,《近代中國研究》第1輯,東京: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1958,頁1-105。
2.�絨孕膩炕A〈北京ズれんペ對露交涉機構ソ變貌─天津條約(一八五八年)調印ろヘ一八六O年五月ネザ─〉,收入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編,《近代中國研究》第3輯,東京: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1959,頁1- 67。
3.�膜U武志,《近代中�鰝滌篕硥U契機─朝貢貿易ЁЗЪуシ近代ヤЖヤ》,東京都:東京大�唹X版�恁A1998。
4.[日]佐伯富著,鄭樑生譯,《清代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5.[日]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