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23: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信傑
研究生(外文):Shin-jey Lin
論文名稱:台灣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與兩岸政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Bentuhua and Cross-strait’s Policy of Taiwan in Lee Teng-hui’s and Chen Shui-bian’s Ruling Period
指導教授:王慶瑜王慶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yu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陳水扁李登輝兩岸政策本土化政策
外文關鍵詞:Chen Shui-biancross-strait policybentuhua policyLee Teng-hu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62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1987年戒嚴令廢除,台灣開始走向民主化,由於中共政權對台灣的種種打壓,「台灣意識」乃逐漸成為反抗中共政權的政治意識,「新臺灣人」論述可視為這種新氣氛下的思維方式。「台灣之父」李登輝先生於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先生逝世後,繼任為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執政時間長達十二年。「台灣之子」陳水扁先生,在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結束國民黨五十餘年的執政,接任為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在各自的執政期間之本土化及兩岸政策是否有「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微妙關係或者是南轅北轍呢?經由比較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推動本土化及兩岸政策,以發現李登輝與陳水扁所推動政策的差異、延續性及背後推波助瀾的因素,是本文研究目的。
本文以文獻分析法、歷史結構分析法及比較分析法等方法作為研究與探討的方法。在本土化政策方面,根據學者觀察台灣的本土化的現象可以歸納為政治、教育、文化等三項。因此本研究即以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推動政治、教育、文化等三方面的本土化政策作為研究與探討對象。但是「民主化」與「本土化」一直是台灣民主發展的孿生子,常常分不清彼此面貌,糾纏重疊。而民進黨政府的正名行動恰好完全反應了這個事實,因此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也探討正名、去蔣與去中國化方面的政策。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的探討是以兩岸政策主要依循原則、台灣定位、經貿政策、務實外交、南向政策等方面為主。李登輝認為台灣內政、兩岸、外交三條主要施政軸線經常相互糾繞影響,牽制著台灣前進的方向,因此本土化及兩岸政策是有其關連性。本研究發現李登輝的本土化政策與陳水扁本土化政策差異性較大,最主要是陳水扁所屬的民進黨是本土政黨。李登輝是國民黨蔣經國的繼任者,受到中華文化道統的羈絆,同時也要應付國民黨內「中國意識」的對抗,因此在本土化政策上的作為頗受限制。但是李登輝與陳水扁所推行的兩岸政策方面,除主要依循原則與台灣定位外相當類似外,陳水扁頗有傳承李登輝的兩岸政策的趨勢。至於李登輝與陳水扁除因本身的「台灣意識」及「台灣主權意識」意識型態外,尚有何種因素在背後推波助瀾呢?李登輝本身經歷日本殖民主義及國民黨強權統治所油然而生的意識型態,就是李登輝堅毅的推推動本土化與兩岸政策的原動力。陳水扁並未親自感受到「台灣意識」或「台灣主體意識」的真正意義,只是比較有爭勝與努力出頭天的意識。李登輝認為政治人物不是以選舉為首要考慮因素,推行政策是要作長遠的計畫。民進黨的選舉總路線,使得陳水扁比較注重選舉考量,因而在推動本土化政策與兩岸政策上,必須考量到選票的問題及能夠在議題上集中並且吸引選民的目光。
In 1987 martial law repealed, the Taiwanese began to head for democratization. As the result of the Communist Chinese Regime versus Taiwan's all sorts of suppression,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 is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at becomes to resist Communist China's regime gradually, "lately Taiwanese" treatise can deemed to be under this kind of new atmosphere of mode of thinking. After Mr. Jiang Jingguo passes away in January 13, 1988, "The father of Taiwan" Mr. Lee Teng-hui succeed to the seventh R.O.C. president, governing time is as long as 12 years. "The son of Taiwan" Mr. Chen Shui-bian, at the come into power of 2000 first time peaceful rot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 finished Kuomintang more than 50 years of ruling period, take office for the tenth R.O.C. president. Bentuhua and cross-strait policy of the ruling tempus in severalty has the delicate relation for "like father like son" or perhaps is opposite? By way of compare Lee Teng-hui and Chen Shui-bian's ruling tempus to push bentuhua and cross-strait policy to detect discrepancy, continuance and the factors impelled behind is the target of text to study.
Text to assay with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tic, the history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the device of research and study. In the bentuhua policy aspect, observes Taiwan's bentuhua phenomenon by the scholar to be possible to induce into politics, the education, and the culture and so on three item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namely is in power period politics impetus by Li Teng-hui and Chen Shui-bian, bentuhua policies of the politics, the education, the culture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to be the research and the discussion object. But "democratization" and " bentuhua " has been the twin that the Taiwanese democracy evolved and usually couldn't distinguish clearly each other from appearance and importune overlap. But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Government's rectifying names motion responded this fact completely exactly; therefore Chen Shui-bian is in power the period bentuhua policy also to discuss Rectifies names, Sublateness of the Chiangs and De-Sinocization aspect.
The cross-strait policy discussion of Lee Teng-hui and Chen Shui-bian's governance period is on the cardinal axiom of the cross-strait policy, statehood, trade and economic policy, pragmatic diplomacy, the southward policy primarily. Lee Teng-hui believes that the Taiwanese domestic affairs, the cross-straits policy and diplomacy are three cardinal axis of the policy governance and pesters the influence mutually frequently to curb the direction of Taiwanese precession; therefore bentuhua policy and the cross-strait policy have its correlation. This research detects the great discrepancy in the bentuhua policy of Lee Teng-hui and Chen Shui-bian, is mainly that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Chen Shui-bian belong to, being a native political party. Lee Teng-hui is the Kuomintang Jiang Jingguo's successor, be subjected to the fetters of China cultural orthodoxy, and cope with the opposition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inside the Kuomintang in the meantime, therefore be rather subjected to restriction the conduct on the bentuhua policy. But the cross-strait policy aspect promoted by Teng-hui Lee and Chen Shui-bian, besides the similarity on the cardinal axiom of the cross-strait policy and statehood, Chen Shui-bian have the tendency to inherit Lee Teng-hui's cross-strait policy. As for Teng-hui Lee and Chen Shui-bian, in addition to consciousness style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and" Taiwanese identity " in themselves, still have what factors behind to push?
Lee Teng-hui's consciousness state might arise spontaneously from undergo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ism career and the formidable governance of the Kuomintang, which is exactly the motivity of pushing bentuhua policy and cross-strait policy. Chen Shui-bian didn't feel the real senses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or" Taiwanese identity" in person and just has more consciousness of competitiveness and striving to be outstanding. Lee Teng-hui believed that political figure is not to take elec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actor and to promote a policy should make a farsighted planning. The total election route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makes Chen Shui-bian relativ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lection consideration, as the result, in pushing bentuhua policy and cross-strait policy he had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voting ballot and in the agenda to concentrate and attract the vision of voter.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2
第五節 重要研究文獻回顧 ……………………………………… 13
第二章 重要政策文獻回顧與概念探討
第一節 重要政策文獻回顧 ……………………………………… 22
第二節 重要概念探討 …………………………………………… 54
第三章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之探討
第一節 李登輝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之探討 …………………… 68
第二節 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之探討 …………………… 83
第三節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之比較與分析 … 92
第四章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政策之探討
第一節 李登輝執政期間兩岸政策之探討 …………………… 102
第二節 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政策之探討 …………………… 119
第三節 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政策之比較與分析 … 139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發現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 ……………………………………158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 165
英文部分 ………………………………………………………… 175

表目錄
表 3-1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本土化政策之比較簡表……… 93
表 4-1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兩岸政策之比較簡表………… 139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10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11
圖 2-1 政治的光譜 ……………………………………………… 67
圖 5-1 存在為前題的外交座標圖 ……………………………… 15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中文書籍
1、王作榮:《王作榮談李登輝》,(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初版,1995年10月)。
2、王力行:《寧靜中的風雨-蔣孝勇的真實聲音》,(臺北:天
下文化出版社,初版,1997年11月)。
3、石之渝:〈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3年4月)。
4、石田浩:《臺灣民主化與中台經濟關係─政治內向化與經濟外
向化》,(台北縣;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一版,2007
年7月)。
5、阮銘、林若雩、祝政邦、呂佳陵:《民主在台灣》,(台北:
遠流出板社,初版,2001年1月)。
6、江丙坤:〈我國當前南向政策之檢討〉,《立法院經濟委員
會報告》,(台北),1994年12月28日。
7、李松林:《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初版,1993年3月)。
8、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1995年3月,初版)。
9、李金松譯,司馬遼太郎原著:《台灣紀行》,(台北:台灣東
販出版社,初版,1995年6月)。
10、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1999年6月,三版)。
11、李登輝、中?嶺雄著,駱文森、楊明珠合譯:《亞洲的智略》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11月。
12、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初版,1995年7月)。
13、林瑞榮:《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師
大學苑,1997年8月)。
14、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5月)。
15、武奎煜:《傾聽人民的聲音─李登輝總統十年建樹,破舊立
新》,(台北:正中書局,初版,1998年5月)。
16、卓榮泰:《守護台灣 開創新局─陳水扁總統執政八年向人
民報告》,(台北市:總統府,初版, 2007年9月)。
17、胡佛:《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1月)。
18、高天生:《陳水扁執政的滋味》,(台北市:希望出版公司
,初版,1995年7月)。
19、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
五南出版社,初版,1994年4月)。
20、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1月)。
21、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初版,1995年7月)。
22、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
》,(台北:前衛出版社,初版,2003年5月)。
23、孫慶餘:《兩個國民黨》,(台北:日知堂,初版,1992年7
月)。
24、陳水扁:《台灣之子 :我的成長歷程、經營哲學和國家願景
》,( 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99年12月)。
25、陳添壽•蔡泰山:《揭開致富面紗:台灣經濟發展史略》,
(台北市:立得出版社,初版,2006年9月)。
26、陳伯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師苑有限公司
,初版,1988年10月)。
27、陳坤森,廖揆祥合譯,Leon P Baradat原著:《政治意識型
態與近代思潮》( Political Ideologies:Their Origins and
Impact),(台北市: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一版,1998年6
月)。
28、黃政傑,李隆盛:《鄉土教育》,(台北:漢文出版社,初版
,1988年6月)。
29、黃崑輝:《國家發展會議實錄,上輯》,(台北:國家發展
會議秘書處,初版,1997年12月)。
30、黃子華:《李登輝的治國理念與政策》,(台北市:黎明文
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6年8月)。
31、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台灣大學出版
中心,初版,2006年11月)。
32、張明貴譯,Alan Angel原著:《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
(Ide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台北:桂冠書局有限公司
,初版,1981年3月)。
33、張慧英:《李登輝1988-2000年執政12年》,(台北:天下遠
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5月)。
34、張慧英:《超級外交官:李登輝和他的務實外交》,(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6年1月)。
35、張炎憲等:《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臺北:玉山出
版社,初版,2004 年4月)。
36、楊照:《困境台灣─我們還能怎麼辦?》,(台北縣:INK印
刷出版有限公司,一版,2006年12月)。
37、趙明義:《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事
業,初版,2005年6月)。
38、賴香吟譯,若林正丈原著:〈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市: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8年12月)。
39、藍博洲:《共產青年李登輝》,(台北市:紅岩出版社,初
版,2000年2月)。
40、鐘喜亭:《鄉土教材的設備》,(台北:漢文出版社,初版
,1995年5月)。
41、蕭新煌:《新世紀的沉思─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與建言》,
(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2月)。
42、蕭新煌:《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台北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初版,2003年12月)。
43、鄒景雯採訪記錄:《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1年5月)。
44、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初版,2001年6月)。
(二)、政府出版品
1、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立法院第2屆第2會期外交及僑
政、經濟、國防三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記錄》,(台北:立法
院,初版,1993年12月)。
2、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網領〉,
(台北:經濟部國際貿易局,1994年3月。
(三)、學位、研討會論文與期刊
1、胡育仁:《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本土化之分析》,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高湘韻:《鄉土教育融入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研究-以花蓮縣
國民小學鄉土在地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陳玲月:《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鄉土教育─新舊課程之比較
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4、陳宏賓:《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月。
5、黃玉冠:《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台北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6、曾祥榕:《地方層級課程發展之探討─以宜蘭縣國民中學鄉
土教學活動課程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0年6月。
7、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的主張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
響》,「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
2002年11月23日~11月24日。
8、陳麗華:〈九年一貫課程七年級社會課程本土化之質與量分
析〉,本土教育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2003年11月22-
23日。
9、黃德宗:〈高中歷史教學的回顧與檢討〉,台灣歷史學會─
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台灣國際會館,2002年
5月25日。
10、宋國誠:〈這就是我們要的本土化嗎〉,《新新聞》,(
台北市),865期,頁56,(2003年5月)。
11、李登科:〈我國務實外交之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
》,(台北市),34卷7期,頁3-6,(1995年8月)。
12、林碧炤:〈務實外交的理論與實際〉,《理論與政策》,
(台北市),10卷2期,頁84-95,(1996年4月)。
13、夏黎明:〈鄉土定義分析〉,《台東師範學報》,(台東
市),創刊號,頁283-299,(1988年9月)。
14、高朗:〈論我國經貿外交〉,《理論與政策》,(台北市)
,11卷1期(1996年9月)。
15、徐永明:〈轉型正義在台灣〉,《台灣智庫通訊》,(台
北市),第23期,頁4,(2007年11月30日)。
16、張希哲:〈南向改革與海外華人學街座談會記錄〉,《東
南亞季刊》,(台北市), 第2卷第2期,頁83,(1997年4月)。
17、陳惠邦:〈從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兩難困境談語言教育問題〉
,《竹縣文教》,新竹縣),24期,頁1-5,(2001年7月)。
18、蔡順達:〈從「對臺小額貿易」到兩岸「小三通」之路〉
,《經貿風向台》,(台北市),66 期,頁14-17,(2000年
12月)。
19、蕭怡靖、游清鑫:〈施政表現與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
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台灣民主季刊》,(台北
市),第五卷第二期,頁3,(2008年6月)。
(三)、報紙與網站:
1、陳盛山:〈阿扁最擔心的一件事〉,《明日報》,2000年
.6月19日,第三版。
2、聯合報:社論,〈本土化、民主化與全球化-臺灣政策動
向、臺灣經濟發展一向以國際經貿為主軸應從全球化架構
思考兩岸關係客觀面對大陸〉,2003 年3 月29 日,15版。
3、中國評論新聞網:〈台灣應有超越"台灣主體意識"的積極
論述〉,2007
年7月13日。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瀏
覽日期:2008年12月17日)。
4、中時電子報:〈制訂新憲法完成第二階段政治改革─民主
進步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先生憲政政策白皮書發表講稿〉,
1999年12月20日。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
tw/report/newgov/paper/520-5.htm#a(瀏覽 日期:2009
年2月28日)。
5、中時電子報:〈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專輯─跨
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2000年5月20日。網址:http://
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newgov/paper/520-2.
htm(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6、中央日報網路報:〈大陸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
197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網址:http://www.
cdnews.biz/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7&
docid=100624067 (瀏覽 日期:2009年2月28日) 。
7、今日新聞:〈許惠祐:跨黨派小組共識 對兩岸復談有正
面意義〉,2000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ettv.com.
tw/2000/11/27/328-283780.htm(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8、主進步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網址:http://www.dpp.
org.tw/(瀏覽 日期:2009年2月28日)。
9、外交部:〈重大政策─我國推動南向政策面臨之問題與解決
之道〉,網址:http://www.mofa.gov.tw/webapp/fp.asp?x
Item=10484&ctnode=1137&mp=1
(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10、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新聞稿〉,網址: http://www.
mac.gov.tw/(瀏覽 日期:2009年2月28日)。
11、行政院文建會:〈1998年文化白皮書〉,網址:http://web
.cca.gov.tw/intro/1998YellowBook/index.htm(瀏覽 日期:
2009年2月28日)。
1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文化白皮書〉,網址:
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瀏覽日期:
2009年2月28日)。
1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政策歷史資料〉,網址:http:
//www.mac.gov.tw/(瀏覽日期:2009年3月1日)。
14、李家泉:〈「台灣意識」發展的危險趨向〉,《中國評論
新聞網》(),2007年11月27日。網址:http://www.tourtai
wan.org/doc/1005/0/1/5/100501552.html?coluid=33&kind
id=535&docid=100501552&mdate=1127105658 (瀏覽日期:
2009年3月1日) 。
15、花俊雄:〈台灣新政府的大陸政策〉,《海峽評論》,
2000年7月115期,網址:http://www.haixiainfo.com.tw/
FF/115-3755.html(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16、永山英樹 :〈親台派大集結-「日本李登輝之友會」〉
網址://www.geocities.com/taioanhakhau/lth.htm(瀏覽
日期:2009年1月30日)。
17、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11月17日「探索南向政策新
精神」座談會〉,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
tw/2002/new/r-south.htm(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18、自由電子新聞網:〈林保華專欄─呂秀蓮印尼行,外交
奏捷〉,2002年 8月19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ug/19/
today-int5.htm(瀏覽日期:2009年4月10日)。
19、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年7月30日國政
評論─南向 殷鑑不遠 零和 不如整合〉,網址:http:
//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51.
htm(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20、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永光─臺灣第七次
修憲後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網址:http://old.npf.
org.tw/PUBLICATION/CL/094/CL-C-094-076.htm (瀏覽日
期:2009年2月28日)。
21、國策研究院:〈蕭新煌─從全球化觀點定位南向政策〉
,網址: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69_7.
pdf(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22、國策研究院:〈李登科─對南向政策的初部評估〉,
網址: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146_3.
pdf(瀏覽日期:2009年3月2日)。
23、許嘉文:〈台灣鄉土教育發展史〉,《網路社會學通
訊期刊》,第45期(2005年03月15日),網址:http://
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6.htm(瀏覽日
期:2009年2月28日)。
24、教育部:〈教育大事年表〉,網址:http://history.
moe.gov.tw/milestone.asp(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25、教育部:〈教育部部史〉,網址:http://history.moe
.gov.tw/policy.asp?id=2 (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26、黃嘉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篇修訂要
點及其意涵〉,《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http://www
.isst.edu.tw/s2/lecture/data/data.doc(瀏覽日期:
2009年2月28日)。
27、陳明通:〈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財團法人新
世紀文教基金會台海安全的新視野研討會,台大校友會館
四樓大會廳,2004年12月18日,網址:http://www.taiw
anncf.org.tw/seminar/20041218/1218-6.pdf(瀏覽日期
:2009年2月28日)。
28、陳智華:〈教育部:5000詞不強制書商改〉,《聯合
新聞網》,2007年7月22日。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printpage.jsp?f_ART_
ID=77423 (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
29、張麟徵:〈等待陳水扁大陸政策變:等等果陀?〉,
《海峽評論》,132期(2001年12月號),網址:http://
www.adanstar.com/FF/132.html(瀏覽日期:2008年
12月10日)。
30、新世紀論壇:〈新聞稿〉,2007年1月31日。網址:
http://www.ncforum.org.hk/news_image/20070131
%A7%DC%C4%B3%A5x%B1%D0%BFy%A7%EF%BE%FA%A5v-%B7s%
BBD%BDZ.pdf(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31、蔡宗哲:〈我國本土文教政策與中共「文化台獨」概
念〉,《中山大學全球資訊往第二站》, http://www2
.nsysu.edu.tw/macs/3_activity/2004a/20040510.doc
(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32、漢寶德:〈國家文化政策之形成 〉,《財團法人國家
政策研究基金會》,(2001年7月27日),網址:http://
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R-090-006.
htm(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33、劉佳雁:〈臺灣當局在教育領域推動"漸進式台獨"的
主要表現〉,《中國網》,http://www.china.org.cn/
chinese/2003/Sep/405452.htm(瀏覽日期:2009年2月
28日)。
34、聯合新聞網:記者楊濡嘉,《去蔣、廢蔣公誕辰、
逝世紀念日》,2007年6月7日,http://mag.udn.com/
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81597 (瀏覽日期:
2009年2月28日) 。
35、總統府:〈李前總統重要言論〉,網址:http://www.
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imp.php4?iss
ueDate=&issueYY=&issueMM=&issueDD=&title=&content
=%B2%CE%A4@%BA%F5%BB%E2&_section=7&_pieceLen=50&_
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 cNo=41(瀏覽日
期:2009年2月28日) 。
36、總統府:《陳水扁總統重要言論》網址:http://www.
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speak.php4?_sec
tion=4&_recNo=854 (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
37、總統府公報:《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宣誓就職典禮致
詞》,第6341 期,2000年5月24日,網址:http://www.
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paper.php4?issu
eDate=&issueYY=&issueMM=&issueDD=&title=&content=
&NumberVol=&category=19&_section=6&_pieceLen=50&_
orderBy=numberVol%2Ccategory+asc&_desc=1&_recNo=5
(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38、總統府公報:《中華民國96年國慶總統講話》,第
6766 期,2007年10月17日,網址:http://www.presid
ent.gov.tw/php-bin/prez/showpaper.php4?issueDate=
&issueYY=&issueMM=&issueDD=&title=&content=&Numb
erVol=&category=19&_section=6&_pieceLen=50&_order
By=numberVol%2Ccategory+asc&_desc=1&_recNo=5(瀏覽
日期:2009年3月12日)。
39、總統府:〈新聞稿〉,網址:http://www.president.
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
eYY=&issueMM=&issueDD=&title=&content=%A4T%B3q&_s
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
esc=1&_recNo=183(瀏覽日期:2009年3月12日)。
40、總統府:〈憲法簡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網
址:http://www.president.gov.tw/1_roc_intro/law_
intro.html(瀏覽日期:2009年2月28日)。
二、英文部分:
(一)、報紙與期刊部分:
1、Converse , D. E.,"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 in
Mass Politics" in D.E. Apter (ed.), Idelogy and
Discountent (New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4).
(二)、英文書籍:
1、George,Vic.& Wilding, Paul. British Society and
Social Welfare: Toward a Sustainable Society
(London: Macmillan,
First, 1999).
2、Marx,KarlandEngels,Friedrich,The German Ideology.
Large version, (New York: C. Arthus.Lawrence &
Wishart. First, 1965).
3、Makeham,John and Hsiau,A-Chin.Cultural, Ethnic,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
Bentuhua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4、O'Sullivan,Noel,The Structure of modern ideology: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Pub. Co.,
First, 1989).
5、Tsai,Shih-Shan Henry,Lee Teng-hui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