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國羽 (1996)。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應模型與台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33-349。王天苗 (1996)。台灣地區心智障礙幼兒早期療育服務供需及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刊,14,21-44。內政部兒童局 (2006)。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民國97年10月20日,摘自http://www.cbi.gov.tw/CBI%5F2/internet/main/index.aspx。
內政部兒童局 (2007)。台閩地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概況表。民國97年10月20日,摘自http://www.cbi.gov.tw/CBI%5F2/。
內政部兒童局 (200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民國98年3月12日,摘自http://www.cbi.gov.tw/CBI%5F2/。
台中市早療季刊 (2007)。台中:台中市政府社會處,未發行。
白亦方、呂金燮、李乙明、林玉霞、林玟秀、侯育銘、盧明、鐘莉娟譯 (2004)。Jack P. Shonkoff & Samuel J. Meisels著。早期療育手冊。台北:心理。
朱鳳英 (2007)。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社區照顧經驗。護理雜誌,54(5),18-22。汪俐君 (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何華國 (2001)。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宋民麗 (2003)。失落的案主:影響發展遲緩兒童現身和接受服務遞送的因素探討。二十一世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醫療服務學術研討會,台中。
宋冀寧、宋麗玉 (2001)。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以老人自費安養護機構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5(2),175-220。李慧玲 (2003)。高雄失能老人自費使用居家服務品質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周月清 (2001)。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周月清、朱鳳英、許昭瑜、劉玉珊、蔡秀妹、黃玲雅、黃淑文 (2001)。協助拒絕接受服務之家庭進入早療體系。臺大社工學刊,4,97-161。
林惠芳 (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南投:社會福利雙月刊,134,62-64。
林幸君 (1997)。台北市臨時托育服務對心智障礙者之主要照顧者影響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林明禎 (2007)。老人日間照顧服務輸送品質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
學系博士論文。
林雅雯 (2003)。台北市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需求與服務體系之研究。台北: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林明禎 (2004)。談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品質輸送。社區發展季刊,106,141-150。
林初穗 (2002)。桃園縣早期療育服務執行成效研究。中原學報,30(4),489-504。林貞慧 (2003)。居家服務督導功能有效性品質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民國 93 年 06 月 03 日發佈。
洪素英 (1999)。發展遲緩幼兒之家庭生活素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俞人鳳 (2003)。臺北縣早期療育服務需求、供給、及輸送之現況分析。台北: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郭煌宗 (1996)。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中兒雜誌,37A,19-27。
郭煌宗 (1998)。麻煩小天使—發展遲緩兒童與早期療育教育。台北:遠流。
施怡廷 (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嬿如 (2003)。我國早期療育政策過程研究:以倡議團體之角色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陳明聰 (2000)。特殊教育相關法規。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189-224。台北:心理。
陳賢明 (2000)。早期療育整合服務實施方案評估—以高雄市發展遲緩兒童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凱琳 (2000)。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秀玉 (2003)。早期療育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張秀玉 (2006)。正向角度的思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優勢評量之概念與面向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4,173-190。張秀玉 (2007)。影響早期療育家庭使用資源之相關因素。社區發展季刊,120,233-251。張秀玉 (2008)。早期療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東吳社工學報,19,81-115。張淑美 (2004)。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社工人員的工作限制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張韶文 (2005)。南投縣早期療育服務輸送與滿意度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許素彬、王文瑛、張耐、張菁芬 (2003)。特殊需求嬰幼兒之家庭需求分析與研究。靜宜人文學報,18,127-158。許素彬、張耐、王文瑛 (2006)。身心障礙幼兒家長支持團體運作之研究與評估:以領航父母為例。臺大社工學刊,13,1-40。許素彬 (2007)。家長-個管員夥伴關係對早期療育服務成效之影響研究。臺大社工學刊,17,43-92。傅秀媚、林巾凱 (2006)。本土早期療育對兒童及家庭照顧者之影響評估研究。內政部兒童局。
黃英琪 (2004)。早期療育服務使用者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台以台縣發展遲緩兒童家長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 (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
黃源協 (2005)。民主觀點社會服務品質的內涵與管理措施之探討。臺大社工學刊,11,45-88。黃淑文 (2000)。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對心智障礙兒童家庭影響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萬育維、莊凰如 (1995)。我國發展遲緩兒童之早期療育制度之規度。社區發展季刊,72,48-61。
萬育維 (1996)。從發現到安置—談發展遲緩兒童基本權益的保障。社會建設,94,66-73。萬育維 (2000)。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
楊玲芳 (2000)。早期療育服務個案管理者執行工作內涵與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淑文 (1999)。心智障礙兒童家長早期療育服務使用研究。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鄭夙芬、鄭期緯、林雅琪。 (2005)。以充權為觀點的早期療育家庭之家庭功能探討。臺灣社會工作學刊,3,51-95。
蔡淑桂 (2002)。發展遲緩幼兒之家長親職教育實施成效對幼兒發展能力之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4(1),19-29。蔣明珊、沈慶盈 (2000)。早期介入。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651-711。台北:心理。
劉素珍 (2006)。學齡前中重度以上智能障礙者福利供需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戴瑩瑩 (2006)。老人居家服務品質管理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西文部份
Austin,D.M. (1991).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In R.L. Edward and J.A.Yankey(Eds.)Skills for effective human service management (p.27-43).Washington DC:NASW Press.
Bailey,D,B.,&P.M, Blasco. (1990).Parent’ perspectives on a written survery of family needs.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14(3),196-203.
Barry ,C. M. (1997).Empowering Parents The Use of the Parent as Researcher Paradign in Early Intervention.Jounr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6(4):391-398.
Bagnato ,J. S. & T. J. Neisworth (Eds.) (1991).Assessment for Early Intervention:Best Practices for Professionals.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Francis,J. & A.Netten, (2004).Raising the Quality of Home Care:A Study of Service Users’ View. Social & Administration,38(3):290-305.
Mahoney,G. ,& A. Powell (1998).Modify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apped Children.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2 (1),82-96.
Moullin,M. (2002).Delivering Excellence in Health and Social Care, 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
Harreit,H. (2006).Parenting:A Relationship-Oriented and Competency-Based Process.Child Welfare,85 (5),767-784.
Marsh ,D.T. (1992).Families and mental retardation:New directions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New York:Praeger
McLean, M. E.,& S. L. Odom (1993).Practice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 comparison of DEC and NAEYC Identified Practic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3(3), 274-293.
Poston, D., A., J. Park, H. Mannan, J. Marquis, & Wang, M. (2003).Family quality of life: A qualitative inquiry. Mental Retardation, 41(3),313-328.
Saube,S.R. (1983).The Human Service Delivery Syst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yt Press.
Turnbull,A.P. & H.R.Turnbull,Ⅲ (2001).Families, Professionals, and Exceptionality- collaborating for empowermen(4ed).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University of Kan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