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一、檔案:
台北,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檔號:172-1/0280,172-1/1246-2,172-1/1248,172-1/1253,172-1/1259,172-8/0486,728/0823
台北,國史館藏,《台灣省警務處檔》,檔號:474/283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外交部檔》,檔號:000.4/0001,001/0001,001/0008,001/0015,001.1/0002,060.1/0002,095/0002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人事處檔》,檔號:914.3/0424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秘書處檔》,檔號:817.1/0093
台北,中國國民黨傳播文化委員會黨史館,《會議記錄檔》,檔號:6.41/137,6.42/19.2,7.3/186,7.3/190,7.3/377.2
台北,中國國民黨傳播文化委員會黨史館,《特種檔案》,檔號:5/10,5/11.1,5/11.2,5/11.7,5/17.4,5/23.14
吉隆坡,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議案錄 1939-1950》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會議簽到簿 1949-1958》
《雪華堂秘書處來往函件1945-46》
金馬士,沈慕羽紀念館:
《沈慕羽資料集(16):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活動史料(一)》
《沈慕羽資料集(16):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活動史料(二)》
《沈慕羽資料集(3)沈慕羽通信錄(三)》
《沈慕羽資料集(3)沈慕羽通信錄(十二)》
《沈慕羽資料集(1)黨團學校委任書(二)》
《沈慕羽資料集(12)孫中山在星馬活動史料》
《沈慕羽資料集(17)沈慕羽在馬華的日子1949-1966》
二、史料選輯: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法規輯要》,台北:編者自印,195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海外黨務發展史料初稿彙編》,上篇,台北:編者自印,196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各地黨部史料初稿彙編》,下篇,台北:編者自印,1961。
何鳳嬌編,《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臺北:國史館,1999。
何鳳嬌編,《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二》,台北:國史館,2003。
外交部編,《駐外使領館職員錄》,不詳:外交部,1947。
海外出版社編,《東南亞華僑青年大結合 : 「東南亞華僑青年問題研討會」實錄》,台北:編者自印,1954。
陳鵬仁主編;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海外黨務工作》,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楊建成主編,《三十年代南洋華僑領袖報告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
1983。
楊建成主編,《三十年代南洋華僑領袖報告書續編》,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
所,1983。
楊健成主編,《三十年代南洋華僑團體調查報告書》,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
所,1984。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二十五年》,台北:海外出版社,1957。
僑務委員會編,《僑務五十年》,台北:僑務委員會,1982。
僑務委員會編,《蔣總統對海外僑胞的指示》,台北:僑務委員會,1967。
僑務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編,《僑務會議實錄》,台北:海外出版社,1952。
華僑志編委會編,《華僑志總志》,台北:華僑志編委會,1956。
謝培屏 編,《戰後遣返華僑史料彙編:越南‧荷屬東印度‧北婆羅洲‧馬來亞‧新加坡‧南洋華僑機工篇》,臺北:國史館,2003。
黨史編集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駐南洋英屬新加坡第二分部黨史》,新加坡:黨史編集委員會,1932。
三、報紙、回憶錄、訪談記錄:
(一)報紙
台北,政大社資中心藏,中央通訊社剪報資料:
《華僑與祖國》、《歸僑與復員華僑》、《駐外大使領事 v.1.2》、《海外華僑工商業及罷工攤販問題》、《華僑教育 v.1.2.3》、《馬來亞 v.1.2》、《僑胞僑居生活狀況》、《僑務問題》、《政府與僑胞》、《海外華僑民主運動及黨派鬥爭》、《國內外僑務及一般華僑問題》、《外交人員動態與外交機構組織》、《駐外大使領事》、《僑匯》、《香港及馬來亞貿易與日貨傾銷》、《移民律與華僑入境問題》
《民聲報》,1946-1948。
(二)回憶錄
李能梗,《外交圈內二十年》,香港:新聞天地社,1966。
李炯才,《追尋自己的國家:一個南洋華人的心路歷程》,台北:遠流,1994。
林連玉,《風雨十八年》,吉隆坡:林連玉基金會,1990。
(三)訪談記錄
2008.01.04吳志超
2008.01.09李劍橋
2008.01.11賴觀福
2008.01.15朱宗賢
2008.01.16謝展政
2008.01.22杜志昌
2008.01.23沈慕羽
四、社團刊物:
吉隆坡廣肇會館編,《吉隆坡廣肇會館七十週年紀念特刊》,吉隆坡:吉隆坡廣肇會館,1957。
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周年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54週年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文教委員會,1977。
雪蘭莪廣東會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雪蘭莪廣東會館金禧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廣東會館,1991。
雪蘭莪廣東會館編,《雪蘭莪廣東會館紀念刊》,雪蘭莪:雪蘭莪廣東會館,1960。
雪蘭莪南安會館特刊工作委員會等編,《雪蘭莪三十五週年紀念特刊暨南安歷代文獻及邑賢創業史》,雪蘭莪:南安會館,1972。
雪蘭莪惠安公會五十週年紀念刊特刊出版委員會編,《雪蘭莪惠安公會五十週年紀念刊》,吉隆坡:雪蘭莪惠安公會,1985。
郭沫鎮等,《雪蘭莪福建會館百年紀念特刊,1885-1985》吉隆坡:雪蘭莪福建會館,1986。
晨鐘夜學編輯委員會,《晨鐘夜學六二回顧特集》,馬六甲:不詳,1995。
吳漢鏞等編,《雪蘭莪酒商公會金禧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酒商公會,1967。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編,《教總三十三年》,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87。
馬華五十週年黨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輯,《為國為民:馬華公會五十周年党慶紀念特刊》,吉隆坡:馬華公會,1999。
馬華45周年特刊編輯委員會編,《馬華公會45周年紀念特刊(1949-1994)》,吉隆坡:馬華中央宣傳局,1994。
董總出版組編輯,《董總卅年》,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7。
教總三十三年編輯室 編,《教總三十三年》,吉隆坡:馬來亞華校教師總會,1987。
《馬來西亞雪蘭莪廣西會館金禧紀念特刊1927-1977》,吉隆坡:雪蘭莪廣西會館,1979。
《雪蘭莪行團總會特刊》吉隆玻:雪華行團總會,1963。
《雪蘭莪福建會館115周年紀念特刊,1885-2000》,吉隆坡:雪蘭莪福建會館,2001。
《雪蘭莪安溪會館成立二十五週年銀禧紀念特刊》,吉隆坡:安溪會館,1954。
《雪蘭莪華人行團總會, 新會所落成開幕, 暨慶祝成立廿九周年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華人行團總會,1983。
五、專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海外工作研究》,台北:編者自印,1954。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加強海外工作方針》,台北:編者自印,1956。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黨的僑民運動》,台北:編者自印,196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海外工作方針與僑務政策》,台北:編者自印,196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如何使僑生樂意參加本黨》,台北:編者自印,196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編,《馬來西亞留台同學會及其組織情況之分析》,台北:編者自印,1966。
北京歸國華僑聯誼會,《抗議英帝國迫害馬來亞華僑》,北京,1951。
巴素(Victor 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榔嶼:光華日報,1950。
巴素(Victor Purcell)著,劉前度譯,《近代馬來亞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毛起雄、林曉東,《中國僑務政策概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3。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商務,1994。丘式如,《華僑國籍問題》,台北:正中書局,1966。
石滄金,《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朱浤源主編,《東南亞華人社團及其文化活動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任貴祥、趙洪英,《華僑華人與國共關係》,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1912-1949)》,台北:國史館,1997。
李盈慧,《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台北:水牛出版社,2003。
李明歡,《當代海外華人社團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何啟良主編,《匡政與流變—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政治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1。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吉隆玻:華社研究中心,2002。吳主惠,《華僑本質的分析》,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
吳志超主編,《百年尊孔人與事》,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出版,2007。
林文丹 (Chinese)、馮清蓮 編,《新加坡宗鄉會館史略》,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05。
林水檺、駱靜山,《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1984。
林水檺、何啟良等著,《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共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
林開忠,《建構中的「華人文化」:族群屬性、國家與華教運動》,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1999。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2003。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1912-2004)》,新竹:玄裝大學海外研究中心,2005。
崔貴強,《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學會,1990。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94。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張希哲主編,《五十年來的華僑與僑務》,台北:華僑協會總會,1997。
海外出版社編,《僑務一年》,台北:編者自印,1955。
海外出版社編,《僑務一年》,台北:編者自印,1956。
海外出版社編,《僑務一年》,台北:編者自印,1957。
海外出版社編,《今日僑情》第四輯,台北:編者自印,1954。
海外出版社編,《今日僑情》第四輯,台北:編者自印,1957。
海外出版社編,《十年來的海外僑胞》,台北:編者自印,1960。
海外出版社編,《馬來亞華人公會》,台北:海外出版社,1966。
海外出版社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九十年來的奮鬥歷程》,台北:海外出版社,1984。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麥留芳,《星馬華人私會黨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5。
莊光彩編,《中國國民黨在海外一百年》,台北:海外出版社,1994。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台北:鼎文書局,2003。
楊進發,《戰前星華社會結構與領導層初探》,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
楊建成,《華人與馬來亞之建國(1946-1957)》,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2。
楊建成,《馬來西亞華人的困境:西馬來西亞華巫政治關係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楊建成,《從統計數據試論中國國民黨遷臺初期的海外工作:1950-1963》,香港:香港大學,1994。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工作的理論與實踐,1924-1991》,楊氏台灣現代史資料出版屋,2001。
楊建成,《華僑參政權之研究:中華民國僑居國外國民對祖國政治參與實例之統計分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謝詩堅,《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檳城:友達企業有限公司,1984年。
郁漢民,《華僑教育發展史(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鄭彥棻,《當前華僑處境與海外黨務方針》,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62。
鄭彥棻講;僑委會編,《當前僑務》,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三組,1957。
葉觀仕,《馬、新新聞史》,檳城:韓江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系,1996。
編者不詳,《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現況》,台北:海外出版社,1952。
六、論文:
王賡武,〈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移民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2005),頁224-264。
古鴻廷、曹淑瑤,〈戰後馬來亞地區閩南人與華文教育之發展〉,收錄於《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05)。朱浤源,〈中國國民黨在新馬:戰前與戰後的比較〉,《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2002),頁201-258。
李亦園,〈馬來亞華人社會的社團組織與領導形態〉《李亦園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頁100-135。
李雲漢,〈海外黨務與僑聯總會〉《中國國民黨史述》第四編(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頁139-147。
李盈慧,〈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的華僑教育政策〉,《暨大學報》,第1卷第1期(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997),頁165-194。林若雩,〈中華民國對東南亞的僑務政策〉,收錄於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2000),頁43-60。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使領館關係之比較〉,《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4期(台北市: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002.10),頁13-61。崔貴強,〈中國駐吉隆坡領事許孟雄(1946-47),《南洋學報》,第39卷,第1、2期(新加坡:中國南洋學會,1984),頁9-11。
崔貴強,〈中國駐新加坡總領事伍佰勝(1946-1950)〉,《南洋學報》,第39卷,第1、2期(新加坡:中國南洋學會,1984),頁13-16。
崔貴強,〈還鄉心願夜長夢多:戰後初期新馬復員機工〉,《南洋學報》,第42卷,第 1、2期(新加坡:中國南洋學會,1984),頁13-34。
黃賢強,〈馬來西亞華人近代史的分期爭議〉,《百年回眸:馬華社會與政治》(吉隆坡: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頁47-61。
原不二夫著;張曉威譯,〈中國駐馬來亞領事館的角色〉,《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2期(台北: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002.4),頁108-132。
原不二夫,〈戰後馬來亞的愛國華僑〉,《南洋資料譯叢》第2期(廈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2005),頁62-80。
郭俊麟,〈新馬華人與台海兩岸(1956-1957)之互動:以新加坡民間自組訪華工商考察團為例〉,《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2002),頁259-294。
趙琦娜,〈從越南國籍法案之交涉看我國對越南華僑政策(1956-1957)〉《東南亞研究論文系列》(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
楊建成,〈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工作的理念與實踐(1924-1991)〉,《海外華人研究》第3期(臺北市: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5),頁31-50。
鄭良樹,〈論中華大會堂五十二年來的貢獻〉,《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54週年紀念特刊》(吉隆玻: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77),頁121-133。
七、學位論文:
李珮瑩,〈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1945-1950)〉,台北:政大歷史所碩論,2004。
李靜兒,〈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台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陳樹強,〈民國以來的僑務政策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陳月萍,〈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鬥爭(1950-196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陳慧嬌,〈偶然身為僑生:戰後不同世代華裔馬來西亞人來台求學的身份認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陳長源,〈南洋華僑民族主義:以陳嘉庚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張曉威,〈「馬來西亞華人公會」與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潘婉明,〈一個新村,一種華人?:重建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集體回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2001。
葉家豪,〈商政角色的延續與斷裂:時代變局下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45-1965),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八、網路資料:
董泰熙,〈董總秘書處〉《董總50年特刊》:http://www.djz.edu.my/resource/dz50book/ZhuanTi/ZhuanTi05-1.htm
(2008/12)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photo/photo_meta.jsp?xml_id=0005915051
(2008/12)
貳、英文部分
(A)Books:
Hara Fujio, Malayan Chinese and China: Conversion in Identity Consciousness, 1945-1957,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3.
Heng Pek Koon,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sia: A History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Oong Hak Ching, Chinese Politics in Malaya, 1942-55: The Dynamics of British policy, Bangi: Penerbit University Kebangsaan Malaysia, 2000.
Tan Liok E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a, 1945-1961,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Yong C. F. &McKenna, R.B., The Kuomintang Movement in British Malaya, 1912-1949,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