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按筆劃排列順序)
一、古籍原典
1.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中文出版社),1979年。
2.元好問著,賀新輝輯注:《元好問詩詞集》,(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7年2月。
3.王國安:《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王節婦:《女範捷錄》,(收錄於王相箋注《狀元閣女四書集註》卷下)。
5.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8月。
6.王夫之:《薑齋詩話》,收於《清詩話》,(台北:西南書局),1979年11月。
7.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8.王灼著,李孝中、侯柯芳輯注:《王灼集•碧雞漫志》,(四川:巴蜀書舍),2005年9月。
9.方回:《瀛奎律髓》,(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3年。
10.皮日休:《四庫全書珍本•松陵集》,(台北:台灣商務書局),2001年。
11.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6月。
12.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13.李商隱作,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14.李商隱撰,馮浩注:《樊南文集詳注》,(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5.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台北:洪葉文化),1992年10月。
16.李賀《李賀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17.沈德潛:《古詩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8月。
18.周濟:《續修四庫全書•介存齋論詞雜著》,(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19.彔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0.胡震亨《唐音癸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
21.胡應麟:《詩藪》,(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22.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4月。
23.吳淇:《六朝選詩定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24.紀昀:《刪正二馮評閱才調集二卷》《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25.姚鉉編:《唐文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26.袁枚著,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7.袁枚:《隨園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28.唐獻:《續修四庫全書•篋中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9.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0.納蘭性德:《續修四庫全書•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1.徐陵編、吳兆宜箋注:《箋注玉臺新詠》,(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32.皎然著,許清雲校:《皎然詩式輯校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3月。
33.陳壽著,楊家駱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97年。
34.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台北:開明書局),1954年3月
35.陳祚明:《續修四庫全書•采菽堂古詩選》〈蕭綱題注〉,(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36.黃忠慎編:《詩經簡釋》,(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37.張戒:《歲寒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8.張綖:《續修四庫全書•詩餘圖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9.張惠言著、姜亮夫箋注:《詞選箋注》,(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
40.楊倫編:《杜詩鏡銓》,(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41.溫庭筠著,曾益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1981年。
42.溫庭筠著,劉學鍇校注:《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43.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44.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45.劉昫撰:《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2000 年
46.劉勰撰,周振甫譯《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7.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6月。
48.鄭玄注;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49.趙崇祚編,李一氓校,李若冰註,楊家駱主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台北:學生書局),1971年。
50.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51.魏徵:《新校本二十五史•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52.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8 年。
53.錢鍾書:《談藝錄》,(台北:藍田),1980年。
54.蕭子顯,楊家駱主編:《南齊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8年。
55.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1979年。
56.鍾嶸著、呂德申注:《鍾嶸詩品校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
57.謝元淮編:《碎金詞譜》,(台北:學海),1980年。
58.嚴羽:《滄浪詩話》,(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5月。
二、專書部份
1.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
2.王力堅:《南朝的唯美詩風——由山水到宮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3.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4.王次澄:《南朝詩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9月。
5.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1月。
6.方瑜:《沾衣花雨》,(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3月。
7.朱自清:《朱自清古典論文集•李賀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8.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9.朱建新編註:《樂府詩選》,(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1月。
10.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1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附錄〈顏色美〉,(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68年11月。
12.沈秋雄:《詩學十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13.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14.杜曉勤:《齊梁詩歌響盛唐詩歌的嬗變》,(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8月。
15.林文月:《澄輝集——古典詩詞初探》,(台北:洪範書局),1985年。
16.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17.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12月。
18.吳庚舜、董乃斌等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19.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
20.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
2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2.袁行霈:《唐詩風神及其他》,(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23.唐圭璋:《唐宋詩詞簡編》,(香港:中華書局),1987年2月。
24.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25.高文強:《佛教與永明文學批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26.馬海英:《陳代詩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
27.夏承燾:《夏承燾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28.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辨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29.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3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論韓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32.陳引馳:《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33.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83年。
34.張仁青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台北:天工書局),2006年9月。
35.張淑香:《李義山詩析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月。
36.張松如編,傅剛著:《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37.黃坤堯:《溫庭筠》,(台北:國家出版社),1992年5月。
38.葉嘉瑩:《中國詞學現代觀》,(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9月。
39.葉嘉瑩:《唐宋名家詞賞析》,(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12月。
40.葉嘉瑩:《唐五代名家詞選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41.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9月。
42.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9月。
43.越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44.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月。
45.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6.楊文雄:《李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
47.董乃斌校點:《李賀詩歌編李商隱詩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48.董乃斌:《李商隱傳》,(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49.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50.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51.魯迅:《魯訊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91年。
52.鄭騫、方瑜等著:《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85年2月。
53.盧清青:《齊梁詩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
54.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台北:長安出版社,1976年。
55.蕭國亮:《中國娼妓史》,(台北,文津書局),1996年。
56.繆鉞:《詩詞散論》,(台北:開明書局),1982年。
57.歸青:《南朝宮體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58.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59.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
60.顏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6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9年8月。
6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63.揚忠:《唐宋詞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
64.缪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出版社),1982年11月。
65.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總論詞體的特質〉,(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7年12月。
三、期刊論文
1.于輝:〈溫庭筠的閨情詞及其影響〉,《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2月。
2.王力堅:〈宋代婉約詞與六朝詩風之關聯〉,《文學遺產》第二期,1996年。
3.王曉驪:〈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論花間詞對宮體詩的揚棄及其文化基礎〉,《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1年。
4.李文:〈論宮體詩的新變〉,《中國文學研究》,2003年。
5.余恕誠:〈論溫詞「類不出乎綺怨」與對綺怨心境的表現〉,《陝西師大學報》第3期,2001年。
6.於志鵬:〈宮體詩人創作題材論〉,《理論學刊》,2006年。
7.吳從祥:<論佛教對梁代宮體詩的影響>,《綏化學院學報》,第27卷第二期,2007年4月。
8.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第二卷第四期。
9.俞燕:〈中晚唐詠物詩生命意識〉,《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9卷第11期,2007年。
10.胡翠琴:〈溫庭筠與李商隱詩歌之比較〉,《文學教育》,2007年2月。
11.胡菁娜:〈談李商隱詠物詩的寄託〉,《龍岩師專學報》第19卷第一期,2001年3月。
12.施寬文:〈晚唐詩人溫庭筠為何以詞名世〉,《大陸雜誌》第一O一第三期。袁行霈:〈長吉歌詩與詞的內在特質〉,《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4年。
13.徐安琪:〈晚唐燕樂文化生活概述〉,《湖北師范學院學報》第16卷第2期
14.馬納:〈試論宮體詩興起的背景〉,《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
15.陳志武:〈淺談南朝宮體愛情詩描繪的女性群象特點〉,《學術論壇》,1994年。
16.陳靜芬:〈李商隱審美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初探〉,《明新學報》第31期,2005年10月。17.陳燁:〈淺析佛教對魏晉南北朝詩歌創作及詩歌流派的影響〉,《現代語文》第2期,2008年 1月。
18.陳妍:〈南朝與唐代艷詩的審美內涵〉,《唐都學刊》第23卷第2期。
19.越偉:〈蕭衍詩歌研究〉,《教育前沿》。
20.越紅菊:〈論南朝詠物詩對唐代詠物詩的影響〉,《內蒙古大學學報》,2008年3月。
21.越山林:〈晚唐的詩境與詞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五期,1997年。
22.葉幫義、余恕誠:〈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中晚唐詩歌的一種重要走向〉,《東方叢刊》, 2008年。
23.張明飛:〈論李商隱對詩歌語言藝術的創造〉,《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8年3月。
24.張清發:〈論李義山詠植物詩的題材運用與情感意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十期》,2003年12月。25.傅蓉蓉:〈女性:宮體與花間〉,《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2001年6月第3期。單有方:〈李商隱艷詩的審美傾向論略〉,《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
26.董淑華:〈古詩詞中楊柳的離別意蘊瑣談〉,《遼寧工學院學報》第7卷,2005年2月。
27.劉尊明:〈溫庭筠筆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審美意義〉,《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5月。
28.翟志娟:〈李商隱詠物詩研究〉,《語文學刊》第8期,2006年。
29.歐麗娟:〈李商隱詩之神話表現〉,《國立編譯館館刊》,1995年。
30.蔣長棟:〈李商隱及晚唐緣情詩派〉,《陰山學刊》,1999年。
31.黎烈南:〈談談溫庭筠詞中的女性形象〉,《文史知識》,1994年2期。
32.賴橋本:〈溫庭筠與詞調的成立〉,《國文學報》,1979年第8期。33.鍾國本:〈南朝詠物詩的審美價值〉,《聊城大學學報》,2006年第五期。
34.歸青:〈人物形象描寫:宮體詩在詩歌藝術上的新貢獻〉,《天府新論》,2005年第5期。
35.顧愛霞、高鋒:〈唐代宮怨詩新論〉,《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1996年。
四、學位論文
1.李宜學:《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9年。
2.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1年。
3. 洪若蘭:《溫庭筠與晚唐五代文人詞之定型》,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1年。
5. 許瑞玲:《溫庭筠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顏色字的使用及其詩句結構分析》,國
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7.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