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54.236.58.220) 您好!臺灣時間:2021/03/06 23:1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黃士恆
論文名稱:
郭象玄理之省察
指導教授:
莊耀郎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郭象
、
自然
、
性分
、
名教
、
逍遙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324
評分:
下載:75
書目收藏:0
摘 要
郭象《莊子注》所楬櫫的玄理為魏晉玄學「名教與自然之辨」的思想高峰。歷來研究者對郭象玄學作了大量的系統性、全面性的體系建構與思想詮釋的工作,取得高度的研究成果。本論文即以今日對郭象的各項研究成果為基礎,並從具爭議處出發,探討了主觀境界論與客觀實體論者的詮釋起點的差異,以及自生自然觀的幾個關鍵議題,並論及郭象的人生論,透過對郭象自然、名教理論的廣泛省察,期能精準而清晰的掌握郭象玄理之旨趣。
論文第一章主要是概述了今日的重要的研究成果與爭議問題,並對郭象玄學作了簡要的主題式說明。筆者從前輩學者對「內聖外王之道」的普遍認知入手,認為內聖外王僅代表了郭義中「聖人(王)論」的部分,並不足以概括郭象玄學之最高理想,由此乃揭示本論文強調「辨異」的思考角度。
論文第二章從郭象對造物者、無、道的論述著手,指出郭象囿於形下認知經驗,而將造物者視為物性的造物者,從「一物物萬物」的角度簡化了問題本身的超驗性。其次,筆者認為郭象承認「由無到有」的生命過程,無是「有物之外的虛空界」或「無物之場域」,有是「以氣為元質之萬有」,由無到有只是一「在虛空無物之場域有物突然迸出並從此永恆佔有空間」的過程。最後,郭象對道義不完整的規定述使得道義並不可能真正承載本體論的深刻哲學意涵。然而,不論從道論或對造物者之否定,也並不適合依主觀境界論來統攝之。
論文第三章主要是認為郭象的自生論並沒有與因果、條件說衝突。「自生論」其實是在混合了主客立場的論證中取得的結論。從客觀面來說,造物者、形、影、罔兩的關係被簡化為「物不能生物」的「生化問題」;從主觀面來說,過份注重「無待」的心理義形成「從意識上無從知曉肯定客觀上無生成者的事實」的奇怪論述。筆者進一步探討了有待無待的問題,認為放在生化問題上的「無待」,指「無動機」;放在生命形態上的「有待、無待」,則表現出聖凡的永恆差異。兩者是不同的議題,沒有調和問題。另外,筆者也探討了相因相與的內涵,以及郭象的性命論,由此嘗試建構對郭象的自然觀,認為自然觀包括「個體物在客觀上並無客觀之造物者」與「個體物在主觀上因不知客觀形勢與自我之關係,任何現象稱為自然」兩者,亦即「現象之『然』正因為主觀意識之後起性,得以保留『自』的純粹性」。
論文第四章主要檢討了郭象的性分觀、名教觀、逍遙觀等三個部分。指出命遇論對性分內容的決定意義,並由此通向以當時現成的時空背景、文化現象定義性分所適的邏輯結構,亦即以「社會身份或形跡表現」為性分之反映。性分的內容在「有限知能」,故而如何讓有限之知具體呈現便成為郭象的重要課題。郭象的性分論忽略的鑑識方法的建立,卻仍欲運用在社會制度中,將合理化人事制度對性分的引導與助長,並認為制度與命遇的結合以足以讓人們處在合乎性分的場域中,並在充盡職分的同時就充盡性分。而根據名教與自然之關係,筆者認為用「名教本於自性」與「準之人事以察民物之性」或更能概括郭象的思想。此外,逍遙指的是一符合個體限制之逍遙,必以「做出符合能力範疇之事」為根據。達至逍遙的共法皆為無心,但此無心必當以「讓原出之性自動流出」為原則,並以「知見能力」,亦即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定位、功能性或活動型態為依歸,在此情況下,很難單就無心就發展為透悟的高度心靈。聖凡之逍遙便是要將本有的自性如實地開發出來,以心理感受度而言,聖凡一也;以逍遙的表現來說,則是二。最後,筆者認為郭象的聖人觀乃是偏執於儒家治世事功,並為了替此找尋一無可取代之理由,推向了聖性。故而不論是「求善之殉仁義」或「求利以滿足思欲之賊仁義」,都被郭象視為違性之舉。文末,亦對仁義進行解讀,以明其義理分際。
郭象玄理之省察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郭象玄學的研究現況與主題.........................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論題之形成:從「內聖外王之道」理解上的困惑談..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論文架構........................21
第二章 玄理體系的邏輯起點:生成義的刊落
第一節 對郭《注》的兩種詮釋形態...........................25
第二節 「上知造物者無物」的否定論......................30
第三節 「無不能生有」的有無論............................38
第四節 道物關係與「主觀境界論」........................46
壹、郭象的道論.................................46
貳、對「主觀境界論」之商榷............................60
第三章 自然觀的省察:自生、相因與性命
第一節 兩種詮釋形態對自然義之理解....................67
第二節 自生說的關鍵論題再解讀...........................70
壹、自生說與條件因果之義理分際.....................70
貳、無待說與條件因果之義理分際.....................83
參、由「待、知」義轉入自然觀.........................89
第三節 相因、相與的理論內涵................................99
第四節 混芒一世之性命觀..................................103
壹、命遇與性分觀──由主觀無知肯定客觀物理的應用....103
貳、「惡能相知」之生死觀..................109
第四章 人生論的省察:性分、名教與逍遙
第一節 「不能相跂」的性分觀........................114
壹、性分的內涵與特徵......................114
貳、性分的實現與失落......................123
第二節 由自然關聯名教.............................131
壹、寄之人事:由生物本能到社會品位.........131
貳、君道與社會之關係......................143
第三節 聖凡之逍遙與聖跡之異化......................146
壹、聖凡逍遙境的異同.....................146
貳、聖跡的異化..........................156
第五章 結論:郭象玄理的歸趨──神器獨化於玄冥之境........166
參考書目 ................174
參考書目
一、專書
〔唐〕房玄齡等著,吳士鑑、劉承幹同注:《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孔 繁:《魏晉玄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丘為君:《自然與名教――漢晉思想的轉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加達默爾原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陝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任繼愈等:《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1999年。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何寧:《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6年。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年。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林麗真主編:《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1884-2004)》。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5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
侯外盧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下)。臺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新華書局,1959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1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2000 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康德著、牟宗三譯註:《純粹理性批判》(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1992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等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9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4年。
黃錦鋐:《郭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9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等著:《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盧國龍:《郭象評傳──理性的薔薇》。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錢 穆:《中國學述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85年。
錢 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1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二、學位論文
戎谷裕美子:《對郭象《莊子注》詮釋方法的反思》,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曉菁:《魏晉有無之辨研究──從王弼到郭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李元耀:《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建興:《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沈素因:《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齡芬:《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張光慧:《郭象「跡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碧芬:《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5年。
陳姿吟:《自然的回歸與名教的重建-論郭象「內聖外王之道」》,靜宜大學物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黎君:《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的探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錦湧:《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0年博士論文。
鍾芳姿:《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韓京悳:《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三、學術期刊
方東美:〈道家哲學(二)〉,《中國文化月刊》第36期,1982年10月。
王利器:〈〈莊子序〉的真偽問題〉,《哲學研究》第9期,1978年。
王曉毅:〈郭象「性」本體論初探〉,《哲學研究》第9期,2001年。
王曉毅:〈郭象命運論及其意義〉,《文史哲》第6期,2005年。
王曉毅:〈魏晉玄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哲學研究》第2期,2000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與儒道會通〉,《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2000年8月。
余敦康:〈關於《莊子》郭象序的真偽問題〉,原文發表於《哲學研究》第1期,1979年。
吳玉如〈郭象的命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呂錫琛:〈郭象認為「名教」即「自然」嗎?〉《哲學研究》第7期,1999年。
李美燕〈郭象注莊子逍遙遊的詭辭辯證〉《屏東師院學報》第8期,1995年6月。
李耀南:〈難「〈莊子序〉非郭象所作說」──兼與王曉毅和黃聖平二位先生商兌〉,《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5年。
周雅清〈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形態辨析〉《中國藝術年刊》第26期,1994年3月。
唐亦男〈解構《莊子》的《莊子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文集》第3輯,1997年。
莊耀郎〈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形態辨析〉《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1996年4月。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許抗生:〈關於玄學哲學基本特徵的再研討〉,《中國哲學史研究》第1期,2000年。
陳明:〈六朝玄音遠,誰似解人歸──大陸玄學研究四十年的回顧與反思〉,《書目季刊》第27卷第2期,1993年6月。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卷,1992 年6 月。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5期,(1997年5月。
曾春海:〈魏晉玄學籍臺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第25期,1998年8月。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月刊》24卷第5期,1997年5月。
馮達文:〈郭象哲學的「有」範疇及其文化含蘊〉,引自《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黃聖平:〈本性論視野下的郭象真知觀〉,《江西社會學科》第1期,2008年。
黃聖平:〈所謂《莊子》郭象〈序〉作者辨正〉,《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3年。
黃聖平:郭象名教觀探微,《哲學與文化》第5期,2006年。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論〉《史學評論》第9期,1985年1月。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哲學與文化》29卷第6期,2002年6月。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3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
2.
郭象思想研究
3.
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
4.
<<莊子>>與郭象<<莊子注>>人生哲學之比較
5.
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
6.
自然的回歸與名教的重建-論郭象「內聖外王之道」
7.
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
8.
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
9.
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
10.
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
11.
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
12.
郭象「跡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
13.
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的探義
14.
《世說新語》之服飾書寫研究
15.
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
1.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3月。
2.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論〉《史學評論》第9期,1985年1月。
3.
黃聖平:郭象名教觀探微,《哲學與文化》第5期,2006年。
4.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月刊》24卷第5期,1997年5月。
5.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哲學與文化》29卷第6期,2002年6月。
6.
曾春海:〈魏晉玄學籍臺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第25期,1998年8月。
7.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5期,(1997年5月。
8.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卷,1992 年6 月。
9.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
10.
李美燕〈郭象注莊子逍遙遊的詭辭辯證〉《屏東師院學報》第8期,1995年6月。
11.
吳玉如〈郭象的命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年3月。
12.
方東美:〈道家哲學(二)〉,《中國文化月刊》第36期,1982年10月。
1.
郭象《莊子注》的思想體系
2.
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
3.
自然的回歸與名教的重建-論郭象「內聖外王之道」
4.
郭象《莊子注》中哲學思想體系及其構成
5.
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
6.
郭象《莊子注》的詮釋向度
7.
魏晉名教的理論與實踐
8.
成玄英與郭象對《莊子.逍遙遊》詮釋之比較研究
9.
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
10.
郭象《莊子注》的詮釋理路--以〈逍遙遊〉和〈齊物論〉為核心
11.
從《莊子》到《莊子注》的身體觀研究––以「身體工夫」為研究核心
12.
王弼思想體系的反思與建構
13.
魏晉身體修養論
14.
郭象「跡冥圓融」論與王導、謝安的證成
15.
郭象天道性命思想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