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依成書年代排列)
1. 〔宋〕陳彭年等:《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2. 〔宋〕丁度:《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年)。
3. 〔金〕韓道昭:《五音集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
院藏本影印,1983 年)。
4.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藝文印書館有限公司,影印本,2001年)。
5. 〔明〕蘭茂:《韻略易通》(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影印本,1962
年)。
6. 〔明〕畢拱辰:《韻略匯通》(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影印本,1962
年)。
7. 〔清〕樊騰鳳:《五方元音》(清宣統元年(1909)上掃海掃葉山房石印本)。
8. 〔清〕陳廷敬等纂校:《欽定詞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 年影印清康熙五十四年內府刻本)。
9. 〔清〕萬樹1692:《詞律》(台北:中華書局,1978 年)。
10. 〔清〕舒夢蘭輯、謝朝徵箋:《白香詞譜》(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11. ﹝清﹞毛先舒:《南曲入聲客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本,1989年)。
12. ﹝清﹞江有浩:《入聲表》(板橋:藝文出版社,影印「清嘉慶道光間刊
本」,1972 年)。
二、工具書(依成書年代排列)
1. 潘慎:《詞律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2. 胡益增:《新滿漢大辭典》(烏魯木齊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3.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漢語方音詞彙(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
社,1999 年)。
4. 李榮等:《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5.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版)》(北京:語
文出版社,2003 年)。
6. 夏征農等:《大辭海.語言學卷》(上海:上海詞書出版社,2003年)。
7. 陳新雄等:《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2005 年)。
三、專書(依成書年代排列)
1. 陳慧劍:《入聲字箋論》(台北:白鄰書屋,1977 年)。
2.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3.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4.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年)。
5. 金周生:《宋詞音系入聲韻部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年)。
6. 寧繼福:《中原音韻表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年)。
7.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年)。
8. 張玉來:《韻略匯通音系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年)。
9. 藝文印書館:《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 年)。
10. 于維杰:《宋元等韻圖研究》(台南:暨南出版社,1997 年)。
11. 李珍華:《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12. 張玉來:《韻略易通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年)。
13. 唐圭璋:《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14. 陳新雄:《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 年)。
15. 劉淑學:《中古入聲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讀音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
社,2003 年)。
16.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第三版重印)。
17. 丁治民:《唐遼宋金北京地區韻部演變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06
年)。
18. 宋洪民:《金元詞用韻與中原音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四、學位論文(依地區、發表年代排列)
台灣
1. 鄧婉娥:《中原音韻入聲字之硏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89 年)。
2. 楊徵祥:《《蒙古字韻》音系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6 年)。
3. 周美慧:《《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研究-兼論明代官話
的演變與傳承》(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4. 林貝珊:《山西方言古入聲字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 年)。
5. 楊孝敏:《臺灣臺南閩南語入聲韻尾消失問題之研究》(新竹:新竹師範
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6. 楊台福:《金源詩人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用韻考》(彰化:彰化師範大
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7. 李珮如:《元四大家散曲用韻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8. 周美慧:《漢語入聲之性質及其演化》(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年)。
9. 吳如蕙:《元好問詞用韻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10. 吳文惠:《《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比較研究》(台北:台
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11. 楊徵祥:《元代標準韻書音韻系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6 年)。
12. 施惠婷:《馬鈺詞韻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大陸
1. 李超:《元浙江曲家散曲、雜劇用韻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
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年)。
2. 鄒新:《《韻略匯通》和《韻略新抄便覽》音系比較研究》(山東:山東
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3. 胡蓉:《元代少數民族詩人耶律楚材、薩都刺詩歌用韻研究》(重慶:重
慶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4. 田業政:《元代江西詩人古體詩用韻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漢語言
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5. 張帥:《《元刊雜劇三十種》與《中原音韻》用韻之比較》(武漢:華中
科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系碩士論文,2005 年)。
6. 王杰立:《元代楊維楨等浙江詩人古體詩用韻考》(重慶:重慶師範大學
漢語言文字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7. 秦傳庫:《元代紹興路詩人用韻研究》(山東: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
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8. 李桂香:《元代浙江古體詩用韻研究》(新疆:新疆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
言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五、論文集論文(依成書年代排列)
1. 薛鳳生:〈論入聲字之演變規律〉,《屈萬里先生七秩榮慶論文集》(台
北:聯經出版社,1978 年),頁407~433。
2. 竺家寧:〈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聲韻論叢.第二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年),頁1~24。
3. 姚榮松:〈中原音韻入派三聲新探〉,《聲韻論叢.第二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年),頁25~52。
4. 宋韻珊:〈試論《五方元音》與《剔弊廣增分韻五方元音》的編排體例〉,《聲韻論叢.第七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年),頁137~154。5. 宋韻珊:〈《韻略易通》與《中原音韻》音位系統比較研究〉,《聲韻論叢.第十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 年),頁345~371。
6. 魯國堯:〈論宋詞韻及其與金元詞韻的比較〉,《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年),頁385~425。
7. 耿志堅:〈金源入聲詩用韻初探〉,《中國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南京研討會論文集.200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頁332~338。
六、會議論文(依發表年代排列)
1. 耿志堅:〈金源全真教(含王重陽及全真七子)入聲詞用韻之研究〉,「第二十六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8
年7 月25 日),頁99~108。
七、期刊論文(依地區、發表年代排列)
台灣
1. 莊惠芬:〈韻略匯通與廣韻入聲字的比較研究〉《淡江學報》第8 期(1969年11 月),頁45~81。2. 許世瑛:〈從詩集傳叶韻中考廣韻陽聲及入聲各韻之併合情形〉《淡江學
報(文學部)》第10 期(1971 年11 月),頁15~46。
3. 詹秀惠:〈韻略易通研究〉《淡江學報》第11 期(1973 年3 月),頁
185~205。
4. 金周生:〈中原音韻入聲多音字音證〉《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
期(1984 年6 月),頁693~726。
5. 金周生:〈元曲選音釋處理賓白韻語入聲押韻字方法之探討〉《輔仁國文
學報》第1 期(1985 年6 月),頁365~375。
6. 竺家寧:〈「入聲」滄桑史〉《國文天地》第2 期(1985 年7 月),頁40~43。7. 謝雲飛:〈語音變化中的弱化作用〉,《中國語文》第427 期(1993 年1月),頁10~11。8. 耿志堅:〈全金詩(近體詩部分)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4 期(1993年6 月),頁1~31。9. 竺家寧:〈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0 卷,第1 期(1993 年10 月),頁1~36。
10. 林慶勳:〈「中州音韻輯要」入聲字的音讀〉《中山人文學報》第3 期(1995年4 月),頁21~36。11. 江寶秀:〈入聲字的滄桑史〉《和平學報》第1 期(1998 年11 月),頁1~11。12. 宋韻珊:〈「新纂五方元音全書」初探--以入聲字為主要論述對象〉《興大中文學報》第13 期(2000 年12 月),頁93~104。大陸
1. 賀巍:〈漢語官話方言入聲消失的成因〉《中國語文》第246 期(1995
年),頁195~202。
2. 張玉來:〈近代漢語官話入聲消亡的條件問題〉《古漢語研究》第32 期
(1996 年),頁25、26、49。
3. 趙宏:〈淺談漢語入聲韻塞音尾消失的原因〉《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 期(1997 年),頁62~65。
4. 劉青松:〈宋元時期入聲韻尾的消變〉《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34 卷,第2 期(1998 年6 月),頁64~67。
5. 李清桓:〈亦論《五方元音》的入聲〉《北方論叢》第182 期(2003 年),頁69~72。
6. 金欣欣:〈《中原音韻》音系有入聲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37 卷,第2 期(2004 年2 月),頁75~79。
7. 韋紹翔:〈蘭茂《韻略易通》述略〉《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9 卷,第
2 期(2004 年4 月),頁28~31。
8. 葉寶奎、鄭碧嬌:〈《中原音韻》的文白異讀與入聲韻的演化〉《廈門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0 期(2008 年),頁122~128。
9. 孫玉文:〈”數”音變構詞三則考辯〉,《語言研究》第35 期(1998 年),頁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