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大明令•戶令》,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毛詩》,王雲五主持縮印,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縮印常熟瞿氏所藏宋刊巾箱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孝經》,王雲五主持縮印,四部叢刊初編縮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周禮》,王雲五主持縮印,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縮印長沙葉氏藏明翻宋岳氏相壹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儀禮》,王雲五主持縮印,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縮印長沙葉氏藏明徐氏仿宋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儀禮》,收錄於《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禮記》,王雲五主持縮印,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縮印宋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年。
王士禎:《香祖筆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王相撰:《狀元閣女四書集註.女論語》,鄭漢校梓,文成堂刊本,光緒十一年(1885年)。
司馬光撰;〔清〕莫友芝批校:《家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
朱用純撰;戴翊清釋義:《朱柏盧先生治家格言釋義》,臺北:廣文出版社,1980年。
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上)(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長沙:岳麓出版社,2004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呂叔簡輯;田光烈譯注:《閨範》,台南市:和裕出版社,1998年。
宋若華:《女論語》,收錄於張福清編注:《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東陽等奉敕撰;〔明〕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卷七十九〈旌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李綠園著;欒星校注:《歧路燈》,鄭州:中州書畫社,1980年。
李贄:《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俞樾:《右台仙館筆記》,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凌雲翰:《剪燈新話句解.序》,收錄於劉洪仁主編:《海外藏中國珍稀書系》,2000年。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年。
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嫁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秦蕙田撰:《五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張廷玉:《明史》卷29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曹臣編;白嶺譯:《舌華錄》,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聖祖御編:《全唐詩》,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
郭明進主編,王蒂源譯註:《女兒經》,臺北縣:漢威出版社,1993年。
陸圻:《新婦譜》,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第六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婦學》,臺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童皓等編:《全唐文》卷三一五,北京:大化書局,1987年。
鈕琇:《觚剩》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溫以介:《溫氏母訓》,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第三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賈公彥:《儀禮.士昏禮》〈儀禮疏卷第六〉,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1971年。
顏之推:《顏氏家訓》,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9年。
龔煒撰;錢炳寰點校:《巢林筆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恆夫:《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5年。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李曉菲、邵寶龍、王若、周秀才編著:《中國歷代家訓大觀》,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年。
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80年。
林辰:《中國小說的發展源流》,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22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店,2003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胡世慶編著:《中國文化通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適:《《醒世姻緣傳》考證》,《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三卷,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韋恩.布斯(Wayne C.Booth)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復嶺:《醒世姻緣傳作者和語言考論》,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浦安迪(Andrew H.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新偉:《淒豔的歲月:中國古代婦女的非正常生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仁善:《中國古代民間娛樂》,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新考》,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曹亦冰:《林蘭香和醒世姻緣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陳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出版社,1986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寶良、王熹:《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年。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趙軼峰:《明代的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趙鳳喈:《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縣:稻香出版社,1993年。
趙興勤:《古代小說與傳統倫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 )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 》,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日本)森正夫:〈由地方志所見明末社會秩序的變動〉,《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8年,頁74-79。
牛志平:〈古代的妒婦〉,《歷史月刊》1994年一月,頁28-31。
王立鵬:〈從《醒世姻緣傳》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看其作者〉,《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1997年,頁28-33。
王守義:〈《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載於北京《光明日報》專刊第365期(1961年5月8日)。
王茂福:〈《聊齋誌異》兩性關係評判標準探賾〉,《蒲松齡研究》第4期,2001年,頁26-39。
王衍軍:〈從次濁入聲字的歸屬看《醒世姻緣傳》的作者問題〉,《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1年,頁121-123。
王素存:〈醒世姻緣作者西周生考〉,收錄於《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217-224。
王偉:〈狐精形象的突變—薛素姐形象分析〉,收錄於《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8年,頁124-125。
王憲明:〈《醒世姻緣傳》中的明代山東史料〉,《蒲松齡研究》第三期,1997年,頁113-118。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收錄於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臺北縣:稻香出版社,1993年),頁19-27。
田同旭:〈反筆寫人情,顛倒論男女—《醒世姻緣傳》新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7年,頁10-15。
田璞:〈《醒世姻緣傳》作者新探〉,《河南大學學報》第5期,1985年,頁77-82。
田璞:〈《醒世姻緣傳》為蒲松齡所作質疑〉,《殷都學刊》第四期,1985年,頁63-69。
田璞:〈《醒世姻緣傳》與蒲松齡作品的比較〉,《殷都學刊》第一期,1988年。
田璞:〈也談《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殷都學刊》第二期,1986年,頁53-56。
朱曉海:〈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十八卷第一期,2007年,頁1-40。吳存存:〈《醒世姻緣傳》的深層結構〉,《遼寧大學學報》第二期,1991年。
吳秀華、尹楚彬:〈論明末清初的「妒風」及妒婦形象〉,《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頁42-47。
吳燕娜:〈《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思想的彈性運用〉,《大陸雜誌》第九十八卷第3期,1999年,頁32-42。吳燕娜:〈「醒世姻緣傳」的版本問題〉,《中外文學》第十七卷第二期,1988年,頁97-107。李永祥:〈蒲松齡與《醒世姻緣傳》——兼與金性堯同志商榷〉,《中華文史論叢》第1期,1984年,頁163-175。
李志孝:〈男權社會的女性生命本相—論《聊齋誌異》的婦女形象〉,《蒲松齡研究》第2期,1999年,頁27-32。
李志紅、高霞:〈由《嬌娜》、《連城》看蒲松齡的女性期待〉,《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5年,頁61-67。
李玲玲:〈醒世姻緣傳中薛素姐婚姻問題的探討〉,《德育學報》第10期,1994年,頁127-139。李國慶:〈《醒世姻緣傳》版本新探〉(上),《明清小說研究》第二期,2005年,頁182-190。
沈素因:〈談蒲松齡的暴力與嫉妒(續)—從《聊齋誌異》的妒悍婦談起〉,《蒲松齡研究》第三期,2008年,頁50-60。
沈素因:〈談蒲松齡的暴力與嫉妒—從《聊齋誌異》的妒悍婦談起〉,《蒲松齡研究》第二期,2008年,頁40-47。
肖維琪:〈《醒世姻緣傳》的作者是蒲松齡補說〉,《蒲松齡研究》第二期,1999年,頁111-116。
谷卉:〈《醒世姻緣傳》的結構藝術〉,《洙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4年,頁76-79。
周奎生:〈試析《醒世姻緣傳》情節結構中的雙座標體系〉,《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3年,頁37-40。
周淑媚:〈神道、婦道:醒世姻緣傳的書寫世界〉,《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1期,2005年,頁75-95。周薇:〈《醒世姻緣傳》人物塑造上的缺陷〉,《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三期,1997年,頁98-101。
周薇:〈西周生與他筆下的晁夫人—《醒世姻緣傳》探微〉,《鄂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頁43-46。
周薇:〈評《醒世姻緣傳》的崇儒尚佛思想〉,《淮陰師專學報》第4期,1996年,頁47-49。
周薇:〈談《醒世姻緣傳》婚姻狀況的新特徵〉,《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7年,頁239-247。
尚繼武:〈對男權的衝擊與消解—論《聊齋誌異》女權伸張〉,《蒲松齡研究》第3期,2004年,頁41-54。
岳嵐:〈《醒世姻緣傳》幽默藝術分析〉,《蒲松齡研究》第三期,2008年,頁110-120。
金性堯:〈《醒世姻緣傳》作者非蒲松齡說〉,《中華文史論叢》第四期,1980年,頁307-317。
施曄:〈《醒世姻緣傳》與《姑妄言》中的一種婚姻現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
段江麗:〈《醒世姻緣傳》成書年代再考證—與夏薇博士商榷〉,《明清小說研究》第三期,2007年,頁273-289。
段江麗:〈男權的失落: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清小說的「女尊男卑」現象〉,《浙江社會學科》第6期,2002年11月,頁147-151。
段江麗:〈虐待狂:薛素姐形象的心理分析〉,《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2年,頁175-186。
段江麗:〈從明清小說看傳統家庭生活的階層性特徵〉,《中國文化研究》第三期,2005年。
段江麗:〈善書與明清小說中的果報觀〉,《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2年,頁48-60。
段江麗:〈談《醒世姻緣傳》中的「婚姻本相」〉,《浙江學刊》第一期,2002年。
段江麗:〈談《醒世姻緣傳》婚姻狀況的新特徵—緣法.情欲.情分〉,《浙江學刊》第1期,2002年。
胡萬川:〈人情慘刻—明清小說中搶奪絕產的故事〉,收錄於《小說戲曲研究》第四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頁311-330。
胡萬川:〈關於《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國文天地》第七卷第八期,1992年,頁69-74。夏薇:〈《醒世姻緣傳》的敘事結構及主線位移現象〉,《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5年,頁225-235。
夏薇:〈尋覓「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作者與人物的距離及作者「小像」〉,《蒲松齡研究》第2期,2005年頁114-124。
徐文明:〈《聊齋》中的妒婦悍婦與中國古代的納妾制度〉,《蒲松齡研究》第2期,1999年,頁75-81。
徐北文:〈《醒世姻緣傳》簡論〉,收錄於《醒世姻緣傳》(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頁1-12。
徐朔方:〈論《醒世姻緣傳》以及它和《金瓶梅》的關係〉,《社會科學戰線》第二期,1986年,頁278-287。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21-50。張文珍:〈明末清初文化變遷與通俗小說流變〉,《理論學刊》第9期,2004年,頁112-116。
張文珍:〈從《醒世姻緣傳》看明末官吏腐敗〉,《齊魯學刊》第3期,2001年,頁84-86。
張文澍:〈從《聊齋誌異》中「女強人」形象看蒲松齡之婦女觀及倫理思想〉,《蒲松齡研究》第3期,2005年,頁18-27。
張兵:〈丁耀亢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收錄於《丁耀亢研究》(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25-36。
張弦生:〈丁耀亢與《醒世姻緣傳》〉,收錄於《丁耀亢研究》(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37-42。
張昳麗:〈也論《聊齋誌異》中的悍妻妒婦形象〉,《蒲松齡研究》第2期,2004年,頁51-58。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再補證〉,《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7年,頁21-27。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是丁耀亢〉,《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3
張清吉:〈《醒世姻緣傳》作者補證〉,《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5年,頁79-83。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作於明末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88年,頁64-71。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的版本源流和成書年代〉,《文史》第23期,1984年,頁217-238。
曹明霞:〈試析《醒世姻緣傳》的主旨與格調〉,《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3年,頁42-44。
陳小林、張永藏:〈試論《醒世姻緣傳》「家」的展示與承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64-67。
陳炳藻:〈蒲松齡也是西周生嗎?〉,《幼獅學誌》第十九卷第二期,1986年,頁112-130。陳淑敏:〈《醒世姻緣傳》及其因果報應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年,頁119-132。陳曉青:〈《醒世姻緣傳》對《金瓶梅》的繼承與發展〉,《山東社會科學》第4期,2004年,頁92-94。
陳寶良:〈明末儒家倫理的困境及其新動向〉,《史學月刊》第5期,2005年,頁43-49。
陶祝婉:〈論《聊齋誌異》中的悍婦妒婦形象—從女權主義視角的觀照〉,《蒲松齡研究》第4期,2003年,頁72-82。
傅麗:〈《醒世姻緣傳》神道設教中的思想偏見〉,《學術交流》第5期,2003年,頁142-147。
傅麗:〈《醒世姻緣傳》神道設教的民間性策略〉,《學習與探索》第6期,2004年,頁149-152。
傅麗:〈男權壓抑下的悍婦心理—略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明清小說研究》第67期,2003年,頁194-200。
傅麗:〈背叛婦道的悍婦性格—二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北方論叢》第173期,2002年,頁71-75。
傅麗:〈悍婦人格的個性解讀—略論《醒世姻緣傳》中的薛素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廿八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3-75、頁87。
傅麗:〈理性張揚與神道教化—《醒世姻緣傳》的神道設教〉,《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期,2003年。
傅麗:〈善惡之談《醒世姻緣傳》的敘事框架〉,《學術交流》第11期,2004年,頁177-181。
傅麗:〈儒家理念統攝下的神道教化—論《醒世姻緣傳》的神道教化〉,《學習與探索》第5期,2002年,頁106-111。
喬力:〈論《醒世姻緣傳》的結構特徵與情節關係〉,《東岳論叢》第4期,1996年,頁95-98;
期,1989年,頁46-51。
馮春田:〈「西周生」即丁耀亢——《醒世姻緣傳》輯著者證〉,《書目季刊》第2期,1998年9月,頁38-44。馮曉琴:〈明末清初小說家的孤憤心理探析〉,《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頁44-45。
楚愛華:〈《醒世姻緣傳》中父權秩序的顛覆〉,《蒲松齡研究》第2期,2002年,頁100-107。
楚愛華:〈《醒世姻緣傳》中素姐等悍婦形象出現的原因及其時代意義〉,《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第三卷第1期,2001年1月,頁47-50。
楚愛華:〈西周生:從美夢中醒來的文人—《醒世姻緣傳》男性文人的婚戀心態析〉,《蒲松齡研究》第1期,1997年,頁114-118。
楚愛華:〈男性文人的婚戀心態〉,《蒲松齡研究》第1期,1997年,頁114-118。
楚愛華:〈男性弱質與父權秩序的顛覆—《醒世姻緣傳》的女權主義批評〉,《齊魯學刊》第6期,2001年,頁28-30。
楊江平、李新燦:〈薛素姐性格言行的還原批評〉,《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廿三卷第2期,2003年4月,頁7-10。
楊春宇:〈《醒世姻緣傳》的研究序說—關於版本和成書年代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二期,2003年,頁155-170。
萬晴川:〈醒世姻緣傳中的得勝頭回及其他〉,《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1年,頁30-32。
路大荒:〈聊齋全集中的醒世姻緣與鼓詞集的作者問題〉,收錄於《文學遺產選集》第二卷,1957年,頁303-309。
鄒宗良:〈《醒世姻緣傳》與世情小說的發展〉,《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4年,頁22-27。
廖彩真:〈明清婚姻生活百態—由《醒世姻緣傳》看夫妻關係〉,《中興史學》,2006年。趙俊玠、李淑琴:〈淺論《醒世姻緣傳》中的悍婦形象〉,《社科縱橫》第3期,1995年,頁30-32。
趙紅梅:〈《醒世姻緣傳》與《漢語大詞典》的釋義與考證問題〉,《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6年,106-110。
趙苕狂:〈醒世姻緣傳考〉,收錄於《醒世姻緣傳》(臺北:世界書局,1953年),頁3-17。
劉文革:〈試論《醒世姻緣傳》結構的獨特性〉,《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1989年,頁46-48。
劉紀華:〈中國貞節觀念的歷史演變〉,收錄於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頁105-115。
魏文哲:〈果報思想與《醒世姻緣傳》的主題〉,《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5年,頁71-74。
魏東朝:〈醒世姻緣傳中的人物描寫〉,《殷都學刊》第一期,1984年,頁58-64。
魏東朝:〈醒世姻緣傳的思想傾向〉,《殷都學刊》第一期,1984年,頁26-33。
嚴雲受:〈《醒世姻緣傳》作者問題補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7年,頁34-44。另見《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0年,頁98-109。
嚴雲受:〈《醒世姻緣傳》作者問題續考〉,《蒲松齡研究.紀念專號》第三、四期合刊,2000年,頁387-405。
嚴雲受:〈論《醒世姻緣傳》的因果報應與思想意義〉,《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卷21,1993年,頁53。
四、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年份先後排序)
朱燕靜:《醒世姻緣傳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方靜娟:《從虐戀心理看醒世姻緣傳》,國立高雄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薛甯今:《醒世姻緣傳的主題思想及表現方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莊文福:《〈金瓶梅詞話〉人物形象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喻緒琪:《明末清初世情小說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蔡祝青:《明末清初小說中男女裝扮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南華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莊易霖:《夾心餅乾—婆媳關係中男性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莊慧君:《婆媳衝突與調適心路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秀香:《敦煌通俗文學之女性形象研究》,玄奘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陳秋良:《醒世姻緣傳的創作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淑敏:《醒世姻緣傳因果報思想與文學技巧探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許妙瑜:《明末清初小說中的療妒主題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鄭玉秀:《從婆媳互動看台灣中產階層婦女覺知的家庭圖像》,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李慧:《醒世姻緣傳民俗取材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林芳如:《醒世姻緣傳的敘事美學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梁芳蘭:《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艷情小說之性別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莫秀蓮:《世情小說中的母親形象研究—以金瓶梅、醒世姻緣傳、林蘭香、歧路燈、紅樓夢為考察對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楊名聲:《儒家女性教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廖彩真:《明清婦女的社會生活—以醒世姻緣傳為中心》,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