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8: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文沛然
論文名稱:探討成年學習者與國小學童對科學魔術的看法
指導教授:張惠博張惠博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科學魔術POE教學法學習興趣概念學習
外文關鍵詞:Scientific magicPOE teaching strategyInterests in learningScience conceptual 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藉由六個不同的科學魔術活動「戒指向上滑」、「壓力的轉移」、「神奇穿透術」、「明日環」、「念力操控術」、「刺不破氣球」等來探討成年學習者及國小學童對於科學魔術的看法。實驗的樣本為台北縣一國小二年級的一個班級做為國小學習者;以及該國小的家長科學成長營的學員。經過研究,科學魔術的確能夠對學習者的科學學習興趣產生正面的影響。並藉由成年與國小學習者參與本活動的過程,近身觀察其衍生出的科學概念,並做統整,以供致力於科學魔術教學的教師參考。
This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six science magic activities as "sliped-up ring"、"transfer of pressure"、"magical across"、"future ring"、"mind control"、"intact balloon" to discuss science magic viewpoints of adult learner and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consisted of one second grade clas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of as elementary learner, and students’ parents as adult learners. The magic activities were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and all activities were recorded by video taping. It was found that science magic activities could increase learners’ interest in science learning and with positive effect. Meanwhile, the process and generation of science conception during and after observing magic activities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s resources for teachers who intend to science magic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假設-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現制-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概念學習-5
第二節 POE教學法-8
第三節 學習興趣 -11
第四節 魔術的發展與歷史 -14
第五節 魔術的效果 -16
第六節 科學魔術-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設計-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1
第三節 研究工具-2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魔術結合科學教學對於國小學習者的科學學習興趣效果討論-75
第二節 魔術結合科學教學對於成年學習者的科學學習興趣效果討論 -83
第三節 魔術結合科學教學對於國小學習者概念學習上的幫助-90
第四節 魔術結合科學教學對於成年學習者概念學習上的幫助-98
第五節 國小學童或成年學習者對於同樣的魔術,其解釋方法有何異同-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8
參考文獻-119
中文部分
王淑琴、郭重吉(1994)。利用DOE 晤談探究大學生電學方面的另有架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5,117-137。
方金祥、劉奕萱(2007)。兒童創意科學玩具設計—安全塑膠吸管吹箭。科學教育月刊,293,29-32。
方炳林(1974)。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
毛松霖(1999)。二十一世紀國小自然科課程的新趨勢。國小數理科教學研究專題。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出版社。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邱彥文(2001)。國中理化課試行POE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瑀騰(2006)。當高帽遇到燕尾服:台灣職業魔術師之專業認同與生涯歷程。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萬來(民96年12月24日)。不要再增加國小老師的負擔,第六版。
林懿偉(2007)。科學魔術對啟發學童科學好奇心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玩具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孫世民(2000)。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國文的興趣。菁莪,12(1),19-28。
郭重吉(1998)。概念改變的教學與研究。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張美玉(1998)。歷程檔案評量在概念學習的應用。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夢瑞(2004)。錦歌繁絃夢一場—秀場文化話滄桑。台灣光華雜誌,二月號,78-86。
曾國珍(1981)。中國魔術。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黃美珠(1997)。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原則之探討。視聽教育,38(5),17-24。
黃鴻博(1999)。國內外有關科學創意競賽舉辦模式。教育部八十八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補助研究計畫。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楊裕灝(2001)。高中學生對生態課程興趣的探討。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湧涇(1998)。概念學習研究對科學教學與師資培育的啟示。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
劉峻驤(1998)。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謝祖禎(2002)。我們的魔術史。民91年1月24號,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coinman3588/article?mid=1&prev=4&l=f&fid=7
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西文部份
Chi, M. T. H.(1992). Conceptual change within and across ontologicalcategories: 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nd discovery in sciences. In R. Giere (Eds.), Cognitive models of science: Minnesota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p.129-186).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ai Vernon(1957). The Dai Vernon book of magic. London:Harry Stanley's Unique
Magic Studio.
Dariel Fitzkee(1988). Showmanship For Magician. U.S.A, Lee Jacobs Production.
Dariel Fitzkee(1989).The Trick Brain. U.S.A, Lee Jacobs Production.
Driver, R. (1983). The pupil as a scientist. Milton Keynes, U.K. : Open University Press.
Felete, P., & Walker, P.(1997). Interactive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rmal physicsavailable on the web. Retrieved August 24, 2003, from http://science. uniserve.edu. au/newsletter/vo18/fekete.html
Gene Anderson(1978). The part-time pro. unpublished
Merrill, M. D. (1991).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 45-53.
Palmer D.(1995). The POE in the Primary School: An Evaluation.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5(3), 323-32.
Pines, A. L., & West, L. S. T. (1986).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science learn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within a source-of-knowledge framework. Science Education, 70(5),583-604.
Posner, G. 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2), 211-277.
Strike, K. A. & Posner, G. J. (1985). A conceptual change view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L. T. West & A. L. Pines (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pp.211-231). Academics Press, Inc.
Thagard, P. (1992). Conceptual revolu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hite, R., & Gunstone, R. F. (1992). 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R. White & R. Gunstone (Eds.), Probing understanding (pp.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