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尹邦智(2005)。空服員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孔建國、潘幸山、趙若男(2001)。從休閒輔導建立青少年人生視野-專訪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嚴祖弘博士。輔導通訊,66,1-4。
方文熙(2002)。舞蹈資優生的身心適應問題及輔導。資優教育,84,1-6。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冉卉(2001)。周休二日休閒生活的輔導。輔導通訊,66,13-16頁。王宗吉(2001)。從社會學觀點論運動與休閒教育。回饋,58,6-10。
王垠(2001)。談休閒輔導-以週休二日為例。輔導通訊,66,8-12。王建堯(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休閒教育」的探討。台灣教育,602,28-32頁。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生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田秀蘭(2005)。兒童衝動性格、未來期待、休閒活動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7,105-130。白家倫(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休閒態度與休閒阻礙間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地方制度法(2002)。中華民國94年6月22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400091911號令修正公布第57條條文。
余嬪(2000)。如何增進家庭休閒。測驗與輔導,160,3347-3350。余明書(2006)。國小學童休閒阻礙和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縣一所國小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吳文銘(2001a)。休閒教育觀之初探。國教新知,47(3),96-103。吳文銘(2001b)。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教育觀之探討。國教之友,53(1),71-77。吳明隆、陳樹城(2002)。國中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學生事務,41(1),61-70。吳採霞(2004)。國中特殊才能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裕益(1999)。漫談休閒生活。學生輔導,60,90-93頁。吳綿(2001)。談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師友,406,18-21。
吳澄波(2001)。尋找休閒的心靈地圖休閒活動的輔導功能。回饋,58,11-14。
呂其福(2000)。正視兒童的休閒教育。嘉縣國教,34,50-51。
呂建政(1999)。休閒教育的課程內涵與實施。公民訓育學報,8,181-196。李玉卿(2001)。休閒輔導的個案研究。台灣教育,602,52-55。
李宗鴻(1998)。小學生休閒活動的探討-從隔週休二日談起。國教天地,126,53-57頁。
李宛諭(2004)。資優學生休閒教育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93, 9-14頁。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宜潔(2002)。國小美術班家長與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汪榮才(2001)。音樂資優學生表演焦慮之研究:表演焦慮反應類型、出現率,及相關因素之分析。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67。
易國慶(2006)。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生活機能及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金城(2005)。國中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休閒活動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林重新(2001)。教育學。台北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雪如(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胡明哲(2008)。台南縣不同居住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休閒認定、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徐淑美(2007)。雲嘉南地區國中藝術才能班音樂班學生休閒活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張敏芳(2006)。與壓力共舞-國小音樂資優班學生壓力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6(1),69-88。張嘉芬(2007)。台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生活發展任務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張馨仁(2001)。資優生過度激動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45-70。張馨仁譯,Enid Zimmerman著 (2006)。當前美術資優教育的議題-關於藝術才能資優教育的五個迷思。資優教育季刊,100,35-42頁。
張鐸嚴(1999)。從休閒生活中輔導青少年的情緒發展。空大學訊,235,131-146頁。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暨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
教育部(2007)。智慧的父母-認識資優教育。台北市。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教育部96年7月台體(一)字第0960108965號。
許幼靜(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舞蹈班實施現況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48,85-93。許建民(2001)。國小學童休閒內在動機、休閒知覺自由與休閒無聊感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1,115-124。郭靜姿(1986)。資賦優異與特殊才能之區分。測驗與輔導,74,1369-1371。
陳代真(2002)。國中青少年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凝聚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直地區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論文。陳玉賢(1997)。淺談資賦優異兒童親職教育。特教園丁,13(2),46-49。陳玉賢(1998)。從資優班招生-談資賦優異兒童鑑定的問題與因應。國小特殊教育,24,22-25。陳玉賢(1999)。如何協助資賦優異兒童家庭。諮商與輔導,166,7-9。陳秀慧(1999)。音樂資優班導師的角色。資優教育,72,30-33。陳冠儒、李三仁(2003)。休閒與人類生命周期之探討。中華體育,17(4),144-152頁。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宸如(2004)。談特殊才能之視覺藝術(美育)才能優異學生的鑑定。美育,138,84-96。陳惠文(1998)。「中小學廣設才藝班」之我見。國教世紀,183,36-39。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連智源(2006)。兒童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特性之研究-以星星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彭臺臨(2006)。台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政策意涵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游又嘉(2004)。休閒教育成效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以大葉大學和彰師大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藝術學報:綜合類,3(1),185-203。黃副殷(2003)。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薇如(2006)。國小資優班學生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敏玲(2000)。推展青少年休閒生活輔導的新思維。測驗與輔導,3355-3356頁。溫明正(2006)。資優生親師應有的角色扮演。師友,472,25-29。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詹文娟(2000)。台灣國小資優生對自己能力、目標及挑戰的看法。新竹師院學報,13,281-309。蔡典謨、薛育青(2005)。國小資優生資優標記接受度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5(2),1-24。鄭承伸(2001)。新竹市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對休閒行為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益生(2004)。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休閒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賴秀月(1996)。我國中小學舞蹈資優教育實施現況。教育資料集刊,21,257-263。謝秀華(2008)。如何推展國小休閒教育。北縣教育,63,69-71。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倫煌(2006)。國小學童休閒類型參與、休閒自我調整與休閒效益體驗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謝揚明(2006)。肢體障礙者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市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智謀、吳文銘(2002)。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線性結構關係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國小學童為例。體育學報,32,241-252。羅明訓(199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嚴祖弘(2001)。休閒生活的新思維。台灣月刊,217,4-7頁。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1。蘇龍曉(2002)。青少年階段休閒運動培養之探討。中華體育,16(2),110-115頁。二、英文部分
Bishop,D.W(1970).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1),160-170.
Barron,F.(1972).Artist in the making.New York:Seminar Press.
Beard,J.G.& Ragheb,M.G.(1980).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20-33.
Blackburn,A.C. & Erickson,E.B.(1986).Predictable crises of the gifted student.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4,552-555.
Clark,G.A. & Zimmerman,E.D.(1988).Views of self,family background,and school:Interviews with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Gifted Child Quarterly,32(4),340-346.
Clark,G.A. & Zimmerman,E.D.(1992).Issu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the visual arts.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Franken,D.A.& Van Raaij,W.F.(1981).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3,337-352.
Gabrieal,M.A.(1988).Boredom:Exploration of a sevelopmental perspective.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163,156-164.
Hurwitz,A.(1983).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in art a guide to program planning.Davis Publications,Inc.
Iso-Ahola,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Iowa:Williamm C.Brown.Publishers.
Marland,S.P.(1972).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Report to the congress by U.S.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ierre Vrignaud, Denis Bonora, Annie Dreux(2005).Counselling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in France:Minimizing Gift and Maximizing Tal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7,211-228.
Ragheb,M.G.(1980).Inte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leisure satisfaction,and leisure attitud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139-149.
Riddick,C.C.(1986).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8(4),259-265.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Sumption,M.R. & Luecking,E.M.(1980).Education of the Gifted.New York:Ronal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