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7: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癸伊
研究生(外文):Kuei-i Pan
論文名稱: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Constructing Valuation Index for Teaching Innovation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指導教授:陳瑜芬陳瑜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商業教育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創新教學平衡計分卡指標層級分析法教學績效
外文關鍵詞:innovative teachingbalanced scorecardindicator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與權重體系,主要目的有三:(一)探討平衡計分卡的意涵及相關研究;(二)探討創新教學意涵與我國現行教師評鑑指標現況分析;(三)探討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及其權重體系。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 method)與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做為主要之研究方法,文獻分析主要用以探討平衡計分卡相關概念和在教育領域之研究、教師評鑑指標現況及建構相關方法;而根據文獻整理,可知平衡計分卡適用於建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
  為了解高中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之權重體系,針對高中職教師為調查對象,以「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權重調查表」為工具,進行調查。共計有60人為研究樣本,運用AHP 方法,建構出創新教學衡量指標權重體系及其權重。
綜合文獻探討及統計分析的結果,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體系區分為四個層面、六個策略目標與22個衡量指標。
二、四個層面分別為學習成效、學生及教師、創新教學流程及專業與成長層面。
三、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之高職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第一階層以「學習成效層面」最為重要。

關鍵詞:創新教學、平衡計分卡、指標、層級分析法、教學績效
This study aimed to construct one weight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based on Balanced Scorecard(BSC).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1)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BSC and prior related researches (2)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eachers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o analyze current Taiwan’s teachers evaluation indicators (3) to explore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weight system based on BSC.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was compose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general BSC concepts and its relat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field, teachers’ cur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investigated. Then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was proposed and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eight system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valuation, 60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HP was utilized to construct a weight system for innovativ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multifarious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conclusions were acquired:
1. Balanced Scorecard was suitable for constructing
school evaluation indicators. Balanced Scorecard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levels, six
dimensions and twenty-two indicators.
2. The four levels are studying efficiency aspect, students and teachers aspect, innovative teaching process aspect, and professional and growth aspect.
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ying efficiency aspec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first level.



Key words: innovative teaching, balanced scorecard, indicator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平衡計分卡………………………………………… 11
第二節 創新教學…………………………………………… 30
第三節 教學績效…………………………………………… 46
第四節 教師創新教學績效衡量指標之初步建構…………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6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7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5
第一節 創新教學衡量指標第一層級之權重分析………… 85
第二節 創新教學衡量指標第二層指標之權重分析……… 89
第三節 創新教學衡量指標第三層指標之權重分析……… 92
第四節 創新教學衡量指標中層級指標一致性檢定………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重要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115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份…………………………………………………… 119
英文部份…………………………………………………… 130

附錄
附錄一 專家名單…………………………………………… 134
附錄二 適切性問卷………………………………………… 135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42
附錄四 資料分析矩陣……………………………………… 147
表 次
表2-1 國內外應用平衡計分卡於教育領域之評估層面……… 23
表2-2 國內學者對創新教學之定義…………………………… 32
表2-3 創新教學之層面向度彙整表…………………………… 37
表2-4 創新教學具體做法彙整表……………………………… 39
表2-5 影響創新教學成效之相關研究及結果………………… 42
表2-6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評鑑指標內涵整理………………… 54
表2-7 創新教學績效衡量指標之初步建構…………………… 57
表3-1 全國高職校數與預計抽樣比例表……………………… 65
表3-2 創新教學衡量層面內容修正摘要……………………… 70
表3-3 各層面策略目標內容修正摘要………………………… 70
表3-4 各策略目標原始衡量指標內容修正摘要……………… 71
表3-5 不同平均數之計算方法………………………………… 77
表3-6 n階數與隨機指標R.I.值……………………………… 81
表4-1 衡量教師創新教學層面之成對比較矩陣……………… 85
表4-2  第一層級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89
表4-3 「創新教學流程」層面之策略目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90
表4-4 「創新教學流程」層面之策略目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 90
表4-5 「專業與成長」層面策略目標之成對比較矩陣………… 91
表4-6 「專業與成長」層面之策略目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91
表4-7 「增強學生知識轉化能力」之衡量指標成對比較矩陣…… 92
表4-8 「增強學生知識轉化能力」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94
表4-9 「學生學習興趣的提昇」之衡量指標成對比較矩陣……… 95
表4-10 「學生學習興趣的提昇」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96
表4-11 「活化教學」之衡量指標成對比較矩陣…………………… 97
表4-12 「活化教學」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98
表4-13 「適時回饋」之衡量指標成對比較矩陣…………………… 99
表4-14 「適時回饋」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100
表4-15 「教師知識生產能力」之衡量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101
表4-16 「教師知識生產能力」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102
表4-17 「學校組織的支持」之衡量指標之成對比較矩陣…………103
表4-18 「學校組織的支持」之衡量指標與相對權重分配表…… 104
表4-19 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建構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各項
權重值排序彙整 ………………… 109
圖 次
圖 1-1 研究流程………………………………………………… 8
圖 2-1 願景、策略與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觀點………………… 14
圖 2-2 平衡計分卡提供轉化策略為管理的架構……………… 17
圖 2-3 內部流程層面:共通性價值鏈模式…………………… 21
圖 2-5 修改後之平衡計分卡架構圖…………………………… 29
圖 3-1 研究架構……………………………………………… 60
圖 3-2 創新教學績效層級圖…………………………………… 67
圖4-1 教師創新教學衡量層面的優先值………………………… 88
圖4-2 教師創新教學之創新教學流程層面的優先值…………… 90
圖4-3 教師創新教學之專業與成長層面的優先值……………… 91
圖4-4 「增強學生知識轉化能力」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93
圖4-5 「學生學習興趣的提昇」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95
圖4-6 「活化教學」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97
圖4-7 「適時回饋」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99
圖4-8 「教師知識生產能力」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101
圖4-9 「學校組織的支持」之衡量指標的優先值……………… 103
圖4-10 本研究之各層級結構…………………………………… 10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泳泓(2002)。平衡計分卡導入的三大步驟要點與手法。會計研究月刊,199,84-92。
于泳泓(譯)(Paul R. Niven著)(2002)。平衡計分卡最佳實務:按部就班,成功導入。台北:商周。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8:1-7。
王涵儀(2003) 中小學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行為知覺與其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之關係。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 月21-22 日。台北: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朱淑雅(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效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道凱(1999)譯,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台北:臉譜文化出版。
江羽慈(2003) 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 月21-22 日。台北: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何畏、易家詳(譯)(2001)。經濟發展理論-對於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景氣循環的考察(原作者:Joseph Alois Schumpeter)。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1934)。
余嬪(2006)。臺灣、大陸與香港中小學教師之玩興、教學創新、作滿意與工作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9(2),227-266。
吳安妮(1997)。平衡計分卡轉換為行動策略(上)。會計研究月刊,134:133-139。
吳安妮(2003),平衡計分卡之精髓、範疇及整合(上),會計研究月刊,211,45-54。
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5。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郭昭佑(1997)。概念構圖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建構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0(2),217-242。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 ,4-13。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師大書苑,49-80、259-279。
吳璧如(2007)。教育研究中的教學創新。教育研究,157,12-20。
呂淑屏(2003)。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勝瑛(2007)。教學創新與國家競爭力。教育研究,157,21-30。
李匡雲(2007)。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李惠敏(2000)。開啟孩子另一扇窗〜實施多元智慧教與學之歷程研究。載於2000 行動研究〜展望本土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主編。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強國(2006)。應用平衡計分卡發展學習型組織,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p5。
林玉体(1986)。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
林生傳(2004)。資訊社會的教學創新展望。載於林生傳(編),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頁1-27)。臺北:心理。
林信榕(2004)。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教學之教學取向個案研究。載於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205-234。高雄市:高雄復文。
林奕民(2002)。創新教學-從教學專業倫理出發。中等教育雙月刊,53(4),36-48。
林原宏 (1995a)。“層級分析法:理論與應用之探討(一)”。測驗統計及簡訊。8 卷,11 期,頁31-34。
林偉文(2003) 教師創意教學內在動機、教學省思與創意教學之關係。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3 月21-22 日。台北: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157,31-41。
林涵妮(1999)。影響國小教育人員接受創新態度與教學科技接受程度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琴(2007)。國民中學之教與學---從體認到實踐。菁莪季刊,第十九卷第二期,44-48。
林如貞、田效文、張婷婷 、陳元和(2005)。應用AHP探討技專校院經營績效指標。商管科技季刊, 6(1),93-111。
林信榕(民93)。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教學之教學取向個案研究。載於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頁205-234)。高雄市:高雄復文。
邱垂昌(2005)。應用平衡計分卡於會計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及教學績效評估之研究-以商業教育師資培育體系大一學生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邱垂昌(2006)。應用平衡計分卡於設計教學目標與提升學生學業績效及滿意度之探究性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舉辦之技職教育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洪榮威(2004),平衡計分卡在國中教師教學績效考核應用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6),170-187。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徐毓豐(1998),“平衡計分卡在人力資源發展專業中之應用“,品質管制月刊,第34 卷,第6 期,頁34-38。
翁福元、林松柏(2006)。臺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議。教育科學期刊,4(2),63-94。
翁銘宏(2005)。以平衡計分卡建構高職教師評鑑指標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高強華(1996)。教師社會化研究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意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主編:教育專業(頁53-88)。臺北:師大書苑。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的教學創新設計。中等教育53(2):4-14。
高博銓(2003)。知識經濟與教學革新。課程與教學季刊,6(2),49-68。
張世忠(2000)。多元智慧與建構教學之統整及應用。中等教育,51(6):124-135。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玉成(2001)。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上之應用。發表於中華創造學會主辦「九十一年會-創造思考教學在九年一貫課程中之運用」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張玉成(2001)。關、管、灌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民教育,42(1), 2-6。
張基成、王秋錳(2007)。臺北市高級職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情況─從教學前準備、進行中、教學後評量階段剖析。教學科技與媒體,81,54-77。
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鈿富(2000)。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運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6)。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臺北: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評的規劃與推動策略。現代教育論壇,10,216-231。
張德銳(2004)。專業發展導向教師評鑑與教學導師制度芻議。師友,447,6-11。
張德銳(2006)。結合學生學習成果的中小學評鑑模式。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59-82。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豔華(2002)。建構中學教師專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雙月刊,53(4), 28-31。
許明德(2006)。創新及創造性破壞─經濟學大師熊彼得。科學發展,403,70-75。
郭誌光(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威龍(2005)。國民小學推展教師在職進修績效指標之研究—應用平衡計分卡概念,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珮軒(2000),「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
陳啟明(2003)。談教師如何培養「創新教學能力」之我見。國教新知,50(1),115-121。
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瑜芬、洪瓊珠(2007)。平衡計分卡(BSC)於會計學教學管理之應用,商業職業教育,106,8-15。
陳瑜芬、鄭凱文(2007)。高績效組織之全方位評量模式-簡介平衡式計分卡,T&D飛訊,53,1-14。
粘孝堉、李分明、曾倫崇(2003)。大專院校推展平衡計分卡之研究。品質月刊,39(11),76-79。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雙月刊,53(4),4-25。
曾于珮譯(2005)。實用平衡計分卡—運用平衡計分卡做策略管理。中國生產力,21。
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運用。教育研究月刊,124,52-58。
黃淑蓉(2004)。國民中學建立平衡計分卡之個案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運新(2007)。教師對教學創新的基本認識。師說,197,31-34。
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葉連祺、馬榕曼(2004)。平衡計分卡在中小學行政決策之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29,38-58。
葉連祺(2004)。平衡績效取向之校務評鑑指標建構,教育研究月刊,126,119-135。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店。
廖春文(2004)。平衡計分卡在學校績效衡量通用性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17。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趙鏡中、范姜翠玉(2002)。國語文創新教學的思與行。研習資訊,19(1),17-27。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20。
劉常勇(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民91 年5 月15 日。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newpage1.htm
劉寶貴(2007)。改變方法、創新創意。公訓報導,126,1。
歐用生(2002)。快樂學習或安樂死?體驗學習的批判教育學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5(4),107-124。
歐陽教、高強華、王秋絨、李春芳、張德銳(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鄧國源與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12。
賴麗珍(2001)。教學創意思考能力的提升策略。創意思考工作坊,台北:輔大研習。
賴麗香(2003)。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某私立技術學為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儲慧平(2003)。提昇學生學習動機的創新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5,109-115。
戴佑全(2000)。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玉琴(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宏江(2003)。平衡計分卡理論對我國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的啟示。育達研究叢刊,4,89-98。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73,75-90。
簡紅珠(2007)。教學創新的省思,教育研究月刊,157,5-11。
魏慧美、游弋姍(2007)。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創新內在動機與教學創新行為之相關研究,中等教育,第五十八卷,第五期,108-129。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訊,16(1)。2002年1月22日,取自http://www.iest.edu.tw/issue/j1/v16n1/1.htM
羅文基(2001)。創意思考與創新教學。翰林文教雜誌,25,4-5。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8)。臺北市:師大書苑。















貳、英文部分
Eccles,R.G.,& Pyburn, P.J.(1992).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o measure performance,41-44. Management Accounting,74(4)
Fleith,D.(2000).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 of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environment. Roeper Review, 22(3), 148-153.
Fortuin,Leonard.(1988).Performance Indicators- Why, Where and Ho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34, pp1-9.
Hallman, R. J. (1971).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eaching. In G. A. Davis & J.A. Scott (Eds.), Training creative thinking (pp. 220-224).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Hill, F. H. (199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lective practice,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teach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8565)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Hoffecker,J.,& Goldenberg,C.(1994).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develop companywide performance measures.Cost Management,5-17.
Hoffman, R. P. (1996). Levels and technology use and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San Diego, CA.
Iwanicki,E.F.(1990).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Millmanl. Retrieved.Februar 16,2002.from http://ericae.net/pare/getvn.asp?v=7&n=11
Kaplan, R. S. & Norton, D. P.(1990), 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Norton D. P. (1992), “The Balances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0(Jan-Feb), 71-79.15.
Kaplan, R. S.& Norton, D. P. (2002), “The Balances Scorecard :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85.
Kaplan, R. S., & Norton, D. P. (2000).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Boston,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Kaplan, R. S., & Norton, D. P. (2001).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t I. Accounting Horizons,15(1),87-104.
Kaufman, R. (1988) , Preparing Usefu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raninnig& Development, p.80
Kirpotin, S. (1999).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innovative teachingmethods in a russian universit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4(3),415-417.
Knalid Hafeez, YanBing Zhang, and Naila Malak, 2002, Determining key capabiliti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76, pp. 39-51.
Lawrence,S.,& Sharma,U.(2002). Commodifica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c labour:Using the banlanced scorecard in a university setting.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ccounting,13,673.
Plomp T., Huijsman H. & Hluyfhout E. (1992), “Monitoring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itor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2, pp.65-73. Publishers.
Rex,L.A., Steadman, S.C., & Graciano,M. K.(2006). Researching the complexity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In J.L.Green,G.Camilli, & P.B. Elmore(Eds.),Handbook of complementary methods in education research(pp.727-771).Mahwah, NJ:LEA.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Satty, T. L. (1990).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ress. Pittsburgh , Pennsylvania:RWS.
Scriven,M.(1994).Evaluating teacher as professionals:the duties- based approach.Teacher Evaluation:Six prescription for success. Retrieved May 1,2002 from http://ericae.net/pare/getvn.asp?v=6&n=11
Simpson, J. (Ed.)(2007).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Retrieved March 10, 2007, from: http://dictionary.oed.com/cgi/entry/50117397?single=1&query_type=word&queryword=innovation&first=1&max_to_show=10
Storey,A.(2002).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22(3),321-338.
Stufflebeam, D. L. (1983).The CIPP model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G.F.Madaus ,M.S. Service& D.L. Stufflebeam(Eds.), Evaluation model : Viewpoint Oneducation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pp.117-141). Hingham, MA:KluwerAcademic.
Thomas,l.Saaty(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McGraw-Hill. New York p. 20
Vista,C.(2000).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Education ,120(4),675-680.
Zhenhui,R.(2007). Training in brainstorming and developing writing skills. Journal Articles; Reports-Evaluative,61(2),100-1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連塭(1988)。創造力研究的理論。國小特殊教育,8:1-7。
2.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
3. 余嬪(2006)。臺灣、大陸與香港中小學教師之玩興、教學創新、作滿意與工作表現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9(2),227-266。
4. 吳安妮(1997)。平衡計分卡轉換為行動策略(上)。會計研究月刊,134:133-139。
5. 吳安妮(2003),平衡計分卡之精髓、範疇及整合(上),會計研究月刊,211,45-54。
6. 吳政達、郭昭佑(1997)。概念構圖法在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建構之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20(2),217-242。
7.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 ,4-13。
8.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9. 吳璧如(2007)。教育研究中的教學創新。教育研究,157,12-20。
10. 呂勝瑛(2007)。教學創新與國家競爭力。教育研究,157,21-30。
11. 林偉文(2007)。教學創新的梅迪奇效應:以英國創意夥伴計畫為例。教育研究,157,31-41。
12. 林寶琴(2007)。國民中學之教與學---從體認到實踐。菁莪季刊,第十九卷第二期,44-48。
13. 孫志麟(1999)。教師自我效能:有效教學的關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6),170-187。
14.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
15. 徐毓豐(1998),“平衡計分卡在人力資源發展專業中之應用“,品質管制月刊,第34 卷,第6 期,頁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