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0 2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雅鈴
研究生(外文):Ya-Ling Huang
論文名稱:身心障礙者網路諮商使用意願與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肢體障礙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mpacting factors of using webcounseling on people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Example from Yunlin, Chiayi, and Tainan area.
指導教授:王智弘王智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u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復健諮商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身心障礙服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科技接受模式
外文關鍵詞:people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Webcounseling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雲嘉南地區肢體障礙者對網路諮商使用的意願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乃以科技接受模式為理論基礎,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編制「肢體障者網路諮商接受度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進行研究。採以探討不同變項的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的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與使用意願之差異情形,殯並進而了解肢體障礙者的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與使用意願之相關情形。
研究對象為雲嘉南地區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肢體障礙者,共計回收有效問卷476份。將調查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機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來了解肢體障者對於網路諮商之看法。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肢體障礙者之「使用者特性便項」對其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具有顯著差異。
二、肢體障礙者之「環境特性便項」對其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具有顯著差異。
三、「易用性認知」變項與「有用性認知」變項之間的關係成正向相關,且具有預測能力。
四、「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對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使用意願」產生影響。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AM to investigate the inclination of using Webcounsel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people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The Inclination of Using Webcounseling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by researcher and administered as research instrument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perimenters of the "Perceiver Usefulness", "Perceiver Ease of Us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Perceiver Usefulness", "Perceiver Ease of Use",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476 persons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in various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as sigh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Webcounseling betwrrn the persons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with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materials.
2.There was sigh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Webcounseling betwrrn the persons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with the different internet enviroment.
3.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perv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Webcounseling.
4.The effects of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ing can affect and predict people with physical handicapped intention to Webcounseling usage.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網路諮商及其發展 7
第二節 網路諮商的相關議題 15
第三節 科技接受模式 20
第四節 肢體障礙者的特質 35
第五節 肢體障礙者的網路使用與相關輔具措施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4
第五節 實施程序 5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肢體障礙者基本資料與網路諮商使用之現況分析 61
第二節 不同變項的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之差異分析 67
第三節 不同變項的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易用性認知之差異分析 73
第四節 不同變項的肢障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差異分析 80
第五節 肢障者的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與易用性認知之間的關係 86
第六節 肢障者的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認知與使用意願三者之相關分析 87
第七節 綜合討論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附錄一 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接受度調查問卷 110


表 目 錄
表2-1-1 網路諮商型態摘要表 12
表2-3-1 影響科技使用的相關外部變數之摘要表 31
表2-4-1 我國對肢體障礙定義之摘要表 36
表3-4-1 「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接受度調查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56
表3-4-2 「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接受度調查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 57
表4-1-1 受試者背景資料之次數與百分比分配摘要表 61
表4-1-2 受試者背景資料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4
表4-1-3 受試者網路諮商使用現況之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65
表4-2-1 不同性別肢體障礙者的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68
表4-2-2 不同年齡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之變異數分
析考驗結果 68
表4-2-3 不同學歷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認知之變
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69
表4-2-4 不同障礙等級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認
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0
表4-2-5 不同工作狀況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
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0
表4-2-6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之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
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1
表4-2-7 不同程度電腦及上網基本能力肢障者的網路諮
商有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2
表4-2-8 不同電腦網路設備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有用性認
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2
表4-2-9 是否擁有電腦輔助工具之肢障者的網路諮商有
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2
表4-2-10 不同網路安全性看法肢障者的網路諮商有
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3
表4-3-1 不同性別肢體障礙者的網路諮商易用性
認知之t考驗結果 74
表4-3-2 不同年齡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易用
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5
表4-3-3 不同學歷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易用
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5
表4-3-4 不同障礙等級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易
用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6
表4-3-5 不同工作狀況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易
用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7
表4-3-6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之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易
用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7
表4-3-7 不同程度電腦及上網基本能力肢障者的網
路諮商易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8
表4-3-8 不同電腦網路設備肢障者在網路諮商易用
性認知之變異數分析考驗結果 78
表4-3-9 是否擁有電腦輔助工具之肢障者的網路諮
商易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9
表4-3-10 不同網路安全性看法肢障者的網路諮商
易用性認知之t考驗結果 79
表4-4-1 不同性別肢體障礙者的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t考驗結果 81
表4-4-2 不同年齡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數分
析考驗結果 81
表4-4-3 不同學歷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數分
析考驗結果 82
表4-4-4 不同障礙等級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
數分析考驗結果 82
表4-4-5 不同工作狀況之肢體障礙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
數分析考驗結果 83
表4-4-6 不同網路使用時間之肢障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
數分析考驗結果 84
表4-4-7 不同程度電腦及上網基本能力肢障者的網路諮商使用意
願之t考驗結果 84
表4-4-8 不同電腦網路設備肢障者在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變異數
分析考驗結果 85
表4-4-9 是否擁有電腦輔助工具之肢障者的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
t考驗結果 85
表4-4-10 不同網路安全性看法肢障者的網路諮商使用意願之t
考驗結果 86
表4-5-1 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有用認知與易用認知間的關係摘要表 87
表4-6-1 肢體障礙者網路諮商的使用各變項之相關摘要表 87


圖 目 錄
圖2-3-1 TRA模型架構 21
圖2-3-2 Davis的TAM模型架構 22
圖2-3-3 TAM2架構圖 25
圖2-3-4 UTAUT模型架構 2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1
圖3-5-1 研究流程圖 58
一、中文部分
才颂潔(2006)。精神障礙者網路諮商求助意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心靈診所(2006)。心靈診所歷史發展。2007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psychpark.org/clinic/ lobbyfr.htm
王郁文(1990)。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王智弘(1998)。網路諮商服務的倫理議題。E世代的網路商研討會。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王智弘(2000)。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2000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智弘、林清文、劉淑惠、楊淳斐、蕭宜綾(2002)。台灣地區網路諮商發展現況與倫理議題研究。台灣心理治療協會第一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路。台北。
王智弘(2003)。網路諮商、網路學習與網路督導:學校輔導人員專業發展新趨勢。學生輔導,86,120-131。
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2004年4月)。2006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paper10.shtmal
王智弘(2006)。E世代網路交友行為之心理學內涵與相關影響。大專院校網路交友風險諮商輔導研討會。雲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王華沛(2002)。縮短身心障礙者的數位落差。2007年3月27日,取自http://enews.aide.gov.tw/doc/talk/020630.htm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利保護法。台北市:內政部。
古玲玲、張惠蓉(2002)。網路社群的人際互動:以玉山虛擬航空公司為例。新聞學研究,72,55-83。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6)。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statistics.twnic.net.tw/query/survey-query.cgi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者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朱南旭(2007)。高雄市國小學童電腦網路學習的使用意願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何華國(198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五南。
交通部統計處(2005)。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7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motc.gov.tw/survey/20050719153902_94www.WDL
呂偉白、林志堅、任麗華、邱滿英譯(2002)。六個朋友:認識六大身心障礙類別。台北,洪葉文化。
宋文松(2003)。線上輔導與諮商系統之可行性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人際吸引因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偉斌(2002)。網際即時諮商中工作同盟、晤談感受與諮商員口語反應之歷程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李書藝(2004)。以網路即時通為媒介之焦點解決取向網路即時諮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係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法務部(1995)。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法規細則。2007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21404&CtUnit=5026&BaseDSD=26&mp=001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還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世鴻(2003)。大專生電子郵件諮商中個案特性,諮商員口語反應與諮商滿意度之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林家如(2003)。政府網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網站視覺障礙評估。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林昭伶(2004)。台灣心理諮商網的留言板使用者之求助知覺歷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係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林秀珍(2004)。聽學障礙學生網路行為之研究:以花蓮縣兩位國中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唐詠雯(2004)。肢體障礙學生運用輔助性科技成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翁庭芳(2004)。準諮商心理師探索個人機網路諮商概念的歷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亭芳(2001)。肢體障礙者電腦輔具評量及訓練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宗蓉(2002)。聽覺網路使用者之傳播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吳俊男(2004)。由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分析其科技準備度及科技接受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高雄,未出版。
吳素薇(2004)。拍賣網站設計之使用性研究:以yahoo奇摩拍賣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肇銘(2005)。影響網站使用意向之因素研究:以入門網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未出版。
吳純純(2005)。簡介肢體障礙者的身心特質。2007年5月,取自http://cis.nctu.edu.tw/~is88053/doc/boby/boby-6.1.htm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物。台灣:知城圖書。
周立軒(2004)。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論文,桃園,未出版。
施依萍(1997)。台灣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網路素養資訊觀層面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施文正(2006)。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胡家麟(2004)。科技接受模式於串流媒體網路教學平台使用意願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胡開惠(2004)。經營某高一互動式班級輔導網站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孫建軍、成穎、柯青(2007)。Tam模型研究進展:模型演化。情報科學,25(8),1121-1127。
陳郁仁(1990)。無障礙全球資訊網建置準則之驗證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陳俞霖(2003)。網路同儕對N世代青少年的意義:認同感的追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陳淑惠(2003)。虛擬世界的真實心理問題。學生輔導,86,16-35。
陳佳靖(2004)。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互動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及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張勻銘(2004)。以全球資訊網為介面之認知治療網路即時諮商:以憂鬱情緒當事人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張維中(2004)。網路諮商系統之設計與實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南投,未出版。
張依靜(2008)。嘉義市國小學童使用班級網站的現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科技發展與傳播所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黃啟龍(2001)。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朝盟(2003)。九十二年度無障礙網路空間推動成果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
曾文志(2004)。中文之線上學習網站的網頁可及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報,17(1),271-298。
楊明磊(1998)。在網路上進行即時個別諮商的相關議題。學生輔導,56,100-109。
楊台恩(2004)。數位落差測量初探。淡江大學2004知識、創新、傳播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愛之味股份有限公司(2002)。愛之味牛奶花生:指定篇。2007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agv.com.tw/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之現象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溫典寰(2006)。身心障礙者的網路使用對賦權與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資策會(2006)。2006年我國家庭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指標。2007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49
趙敏泓(2004)。特殊教育資訊網站對全盲使用者可及性之研究。嘉義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未出版。
趙雅麗(2001)。台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66,61-96。
劉俊甫(1998)。視障者以多重知覺處理訊息之模式探討與設計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台南,未出版。
劉嘉馨(2004)。高教學歷視障者網路資訊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蔡惠如(2004)。視覺障礙學生網路使用現況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蔡玫芳(2006)。職業災害成年肢體障礙者就業復原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謝協君(2005)。專科階段肢體障礙學生賦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蕃薯藤(2002)。2002年身心障礙者網路使用狀況結果統計分析。2007年1月22日,取自http://disable.yam.com/survey2001/chart/a-30.html
蕃薯藤(2004)。2004年身心障礙者網路使用狀況結果統計分析。2007年1月22日,取自http:// http://disable.yam.com/2004doc
蕭銘均(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未出版。
蕭世宏(2003)。肢體障礙學生學習電腦多媒體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蘇英吉(2003)。國中小教師參與動機、接受度與其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dams, D. A., Nelson, R. R., & Todd, P. A.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IS Quarterly, 16(2), 227-247.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1999). Ethical standards for internet on-line counseling. Retrieves Aug 19,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ounseling.org/gc/cybertx.hrm.
Andrew, B. J., & Hubona, G. S. (2006). The mediation of external variabl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3(6), 706-717.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rnett, J.E. (2005). Online counseling: New Entity, New Challenge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872-879.
Bloom, J. W. & Walz, G. R. (2000).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VA: Alexandria.
Carlbring, P. & Andersson, G. (2006). Internet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How well can they be combined?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2, 545-553.
Chang, C., Sivo, S., & Brophy, J. (2003). Students’ attitude in a web-enhanced hybrid course: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qui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 & Library Sciences, 41(2), 181-194.
Chang, T. (2005). Online counseling: Prioritizing psychoeducation, Self-Help, and mutual help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881-889.
Chester, A., & Glass, C. A. (2006). Online counseling: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rapy services on the Internet.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34(2), 145-160.
Cook, A. M., & Huessey, S. M. (2002). Assistive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altimore: Mosby.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c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avis, F. D., & Venkatesh, V. (1996).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three experi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45(1), 19-45.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r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 Addison-Wesley.
Glass,C. (1999)。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spinal cord injury: A reciew. Spinal Cord , 37, 671-679.
Gong, M., Xu, Y., & Yu, Y. (2004). An enhanc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web-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15(4), 365-374.
Griffiths, M. & Cooper, G. (2003). Online therapy: Implications for problem gamblers and clinician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31(1), 113-135.
Hoffman,L. & Novak,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50-68.
Huang, L. J. (2003). The impact of cultrual values on email acceptance evidence from the PRC.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Jedlicka, D., & Jennings, G. (2001). Marital therapy on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Counseling, 2, 1-5.
Korgaonkar, P. K. & Wolin, L. D. (1999).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Web Us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9(2), 53-68.
Kraus, R., Zack, J.,& Stricker, G. (2004). Online counseling: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San Diego, CA:Elsevier Academic Press.
Kretchmer, S. B. & Carveth, R. (2003). Analyzing recent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based accessib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t challeg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ies. 4(1), from http://www.rit.edu/~easi/itd/itdv09n2/kretchmer.htm
Livneh, H., Wilson, L. M. & Pullo, R. E. (2004). Group counseling for people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Focuson exceptional children, 36(6), 1-18.
Loh, L. & Y. Ong (1998). The Adoption of Internet-based stock trad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sult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3, 81-94.
Mallen, M. J. & Volgel, D.L. (2005). Online counseling: A need for discover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910-921.
Mallen, M. J., Volgel, D. L., Rochlen, A. B. & Day, S. X. (2005). Online counseling: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from a counseling psychology framework.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819-865.
Mallen, M. J., Volgel, D.L. & Rochlen, A.B. (2005).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online counseling: Ethics, Training, Technology, and Competenc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3(6), 776-817.
Miller, M. J. (1991). Counselors with disabilities: A comment on the special feat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 347-349.
Price, G. L., Kendall, M., Amsters, D.I.,& Pershouse,K.J. (2004). Perceived causes of in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eople with long du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8, 164-171.
Robson, D & Robson, M. (2000). Ethical issues in internet counseling.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3(3), 249-257.
Rochlen, A. B., Beretvas, S. N., & Zack, J. S. (2004). The Online and Face-to-Face Counseling Attitudes Scales:A Validation Stud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7, 95-111.
Roger, S. H., Gordin, C.Y., Schanzenbacher, K. E., & Case-Smith, J. (2001). Common diagnosis inped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In J. Case-Smith(Ed),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children, 4, 136-187.
Sampson, J. P., Kolodinsky, R. W. & Greeno, B. P. (1997) Counseling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Future possibilities and potential.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5, 203-212.
Shaw, H. E. & Shaw, S. F. (2006). Critical ethical issues in Online counseling : Assesing current practices with an ethical intent checklist.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 41-53.
Skinner, A.,& Zack, J. S. (2004). Counseling and the Interne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4), 434-445.
Smart , J. F.& Smart. D. W. (2006). Models of disability: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nseling profes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 29-40.
Suler, J. (2002). The future of online psychotherapy and clinical work. Retrieved Apr.28, 2006, for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futurether.html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Venkatesh, V., & Davis, F.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c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t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Walther, J. B., & D’Addario, K. P. (2001). The impacts of emoticons on message interpreta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 19, 324-347.
William A.M, Arnold B. C., & Violette C.E. (1979). The handicapped: Special needs and strategies for counseling.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2, 228-232.
Wolf, A. (2000). Emotional expression online: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3, 827-833.
Wright, J. (2002). Online counseling: Learning from writing 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ing, 30(3), 285-298.
Young K.S. (2005). A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lient attitudes towards online counsel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8, 172-1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智弘(2003)。網路諮商、網路學習與網路督導:學校輔導人員專業發展新趨勢。學生輔導,86,120-131。
2. 王智弘(2003)。網路諮商、網路學習與網路督導:學校輔導人員專業發展新趨勢。學生輔導,86,120-131。
3.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者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4. 朱經明(1999)。多媒體與身心障礙者兒童。特殊教育季刊,72,10-12。
5.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還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6.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還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7.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及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
8. 張景然(2000)。準諮商員的網路及時諮商經驗:一個諮商員訓練課程的初探性實驗。中華輔導學報,9,89-129.
9.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10. 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
11. 楊明磊(1998)。在網路上進行即時個別諮商的相關議題。學生輔導,56,100-109。
12. 楊明磊(1998)。在網路上進行即時個別諮商的相關議題。學生輔導,56,100-109。
13. 趙雅麗(2001)。台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66,61-96。
14. 趙雅麗(2001)。台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新聞學研究,66,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