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4: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秉靜
論文名稱:婚姻調適歷程中家庭規則的形成與運作
論文名稱(外文):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family rule in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ss:the case of newlyweds
指導教授:張景然張景然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新婚調適家庭規則新婚夫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8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家庭規則的範疇、形成的過程及執行方式。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談五位居住於台灣地區、結婚三年內未育有子女的新婚者。研究發現:
一、 家庭規則範疇
六項家庭規則的範疇包含:一、分工:(一)家事分工(二)家用支出分工。二、與長輩的關係:指夫妻孝順姻親家人與回饋原生家庭父母。三、重大事項的決定,包含有(一)生育抉擇(二)生涯規劃(三)大筆金額的花用。四、生活習性,包含:(一)作息的時間(二)居家清潔(三)不良生活習慣。五、財務規劃:指整體帳戶和財務的打理、規畫。六、性。而這六個家庭規則範疇裡所呈現的經驗內涵則有:一、女性於婚後亦與原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繫;二、父系家庭制度影響力的改變;三、宗教是影響家庭規則範疇的重要因素之ㄧ。
二、 家庭規則的形成過程
依夫妻間的主導權而言,家庭規則的形成呈現了「以夫妻之ㄧ方為主」和「視情況而定」兩種過程。若以形成過程的流暢度來說,則可分為「幾經波折」與「和平順利」兩類。家庭規則的形成是多樣的,不僅是一連串由變動趨於穩定的歷程,也是夫妻間權力變化的過程。此外,研究發現,夫妻兩人相近的價值觀與雙方的溝通方式是促進家庭規則順利形成的關鍵因素。
三、 家庭規則的執行方式
家庭規則的三種執行方式為一、互相尊重;二、理性分配;三、犧牲。由
於研究對象為新婚夫妻,因此執行方式以正向方式居多,且不同的執行方式也會影響個人對幸福的主觀感受,其中理性分配的執行方式亦與夫妻的權力議題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對於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categories,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family
rules. This study adopts the in-depth interview in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nd 5
newlyweds who have been married for three years, but still haven’t had any babies
were interviewed with the method of the purposive sampling.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Categories of family rules
Six categories of family rules include:(1)Housework-sharing, including sharing
out the housework and expense distribution. (2)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lders of the
family :it means to show filial obedience to parents-in-law and to give the feedback to
birth parents.(3)Important decisions:including birth, career plans, and large
comsuption of money.(4)Life customs, including daily activities, cleaning the house,
and bad habits.(5)Financial Planning.(6)Sex. And the connotations of these six
domains are:(1)Even if being married, the female still keep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ir birth family.(2)The influence of Fatherhood Society has been changed.(3)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nfluence family rules domains.
2. Formation of family rules
According to the leading role between couples, two types of formation of the
family rules are“ husband or wife dominated"and“it depends."And as to fluency
of formation, the types are“complication"and“ peace and smooth". Formation
of the family rules is variable, and it’s not only a progress, but also a progress of
power variation between couples. Besides,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couples have
similar values and the way they communicate with each are the key factor of
promoting family rules that can be formed smoothly.
3. The operation of family rules
Three type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amily rules are(1)Respect each other.(2)
Apportion rationally.(3)Sacrifice. Becaus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newlyweds,
I took the positive exectutive ways, and different ways would influence the personal
feelings about happiness. In addition, the second type- apportion rationall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power variation between couples.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counseling 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Key words:family rules, marriage adjustment, newlyweds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II
目錄次………………………………………………………………… III
圖表次 …………………………………………………………… V
附錄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新婚調適的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家庭規則的相關概念……………………………… 22
第三節 家庭規則的相關實証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0
第四節 輔助研究之媒材…………………………………… 46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49
第六節 研究品質檢核……………………………………… 5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一節 他/她們的婚姻家庭故事………………………… 59
第二節 研究發現…………………………………………… 83
第三節 資料綜合分析與討論………………………………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6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173
英文部分………………………………………………………… 178

圖 表 次
圖1 影響婚姻的脈絡(背景)因素……………………………… 5
圖2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與家庭規則內之規則示意圖………… 25
圖3 訪談題綱形成過程圖……………………………………… 48
圖4-1 討價還價之家庭規則形成過程圖………………………… 118
圖4-2 幾經波折之家庭規則形成圖……………………………… 119
圖4-3 雙方有共識之家庭規則形成圖…………………………… 121
圖4-4 和平順利之家庭規則形成圖……………………………… 126
圖4-5 家庭規則範疇內容、形成過程與執行方式關係圖……… 135
表1-1 結婚、離婚對數與離婚率統計表…………………………… 8
表1-2 離婚者年數結構……………………………………………… 9
表2 國內新婚調適相關實證研究一覽表…………………………12
表3-1 受訪者背景資料……………………………………………… 43
表3-2 本研究編碼方式舉例說明…………………………………… 51
表3-3 開放性編碼範例……………………………………………… 52
表3-4 編碼過程與方式舉例說明…………………………………… 52
表4-1 家庭規則範疇與內涵整理表……………………………… 137
表4-2 家庭規則形成過程歷程整理表…………………………… 148
表4-3 家庭規則執行方式內涵表………………………………… 154
附 錄 次
附錄一……………………………………………………… 180
附錄二……………………………………………………… 181
附錄三……………………………………………………… 182
附錄四……………………………………………………… 184
附錄五……………………………………………………… 185
附錄六……………………………………………………… 188
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8)。歷年結婚、離婚對數、粗結婚率及粗離婚率。台北:內政部。2008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809600.xls
內政部統計處(2008)。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二十週。台北:內政部。2008年10月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9720.doc
王大維(1996)。家庭系統分化與大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王行(1998)。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
79-122。
王雨晴(2008年8月15日)。小S拼得男,2年後試精子分離術[電子版本]。中國時報。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
080815/57/145yc.html
朱岑樓(1990)。婚姻研究。台北:東大。
江怡倩(199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林巧翔(2002)。折翼與展翅-犯罪少年與家庭系統相互影響歷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如萍(2001)。家庭生活教育:婚姻教育議題。载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生活教育(pp. 29-55)。台北:師大書苑。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5。
林亞寧(2003)。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瓊芸(2006)。與獨生兒子結婚之三代同堂家庭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周玉慧、張思嘉、黃宗堅(2008)。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中華心理學刊,50(4),425-446。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吳心芝(2002)。維繫婚姻穩定的歷程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結婚20年以上的女性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青眉(2004)。第二型糖尿病男性病患性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縣。
吳秀敏(2003)。小家庭新婚妻子角色轉換之心路歷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佳霓(2001)。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卓馨怡(2005)。成年子女的孝道責任與焦慮:親子關係與父母需求的影響。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柯誼楨(2008)。自殺企圖者的解釋風格與復原力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洪秀瑛(2008年8月7日)。小S愛熱鬧,力拼第三個孩子[電子版本]。中國時報。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
080807/57/odd.html
洪雅琴(2006)。婚姻中的轉折:跨國婚姻中夫妻衝突因應過程之對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 141-158)。台北:巨流。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翁樹澍(2003)。厭食症患者觀點中家庭系統運作之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孫瑋成(2006)。現代華人的婚姻理想:以台灣地區年輕夫妻為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至揚(2003)。青少年自傷行為發生前後家庭系統運作情形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郭希誠(2009年3月4日)。受不了配偶習性,英1/5夫妻分房睡[電子版本]。中廣新聞網。2009年5月5日,取自:http://n.yam.com/bcc/international/200903
/20090304512035.html
郭麗安(1998)。諮商實務中的平權觀念,輔導季刊,34(2),31-34。
陳俊欽(2004)。犧牲,是婚姻最大的殺手。健康世界,219,40-41。
陳靜宜(2000)。新婚調適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
陳靜宜(2007)。新手媳婦入夫家:夫妻互動關係之對偶資料分析。中華家政學刊,41,69-84。
梁翠真(2005)。高學歷職業婦女新婚階段之婚姻調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台中市。
張志堯(2003)雙薪家庭中階級與夫妻權力關係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7,
187-221。
張思嘉(2001)。婚姻早期新婚夫妻的質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16,91-133。
曹中瑋(1983)。心理學家張春興的婚姻觀。張老師月刊,71,68-70。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
黃淑蓉(2006)。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個體化與異性交往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黃瓊儀(2007)。選擇性緘默症幼兒家庭系統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楊子萱(199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經驗與因應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淑君(2003)。新婚階段個人角色轉換之經驗調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楊國樞(1992)。父子軸家庭與夫妻軸家庭:運作特徵、變遷方向及適應問題。中國心理衛生學會主辦「家庭與心理衛生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稿。
廖子淇(2002)。鐵漢柔情:中產階級新岳父大人的心路歷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明璋(2002)。權力、性別意識、親密關係與家務分工。台灣社會學會2002年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佩玉(2006)。以家庭系統觀點探究婚姻衝突家庭子女之知覺與因應的轉變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
劉素鳳(1999)。婚姻的真實面貌。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縣。
盧郁佳(1997)。愛情:女人的災難,女性主義的試煉。騷動,3,7-11。
盧悅文(2004)。較一聲娘字怎堪?長老教會牧師娘的身份認同。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縣。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1),47-57。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郭靜晃、薛慧平(2004)。外籍配偶母職角色轉換困境與需求之探析—以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116-132。
蘇玉玲(1996)。環星盤-行星系統的搖籃。物理雙月刊。18(3),385-389。

西文部份
Biklen, S. K., & Bogdan, R. C.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李奉儒等譯)。嘉義:濤石。(原著作出版於1998年)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200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林兆衛、梁文蓁、董琬芬、黃惠雯譯)。台北:韋伯。(原著作出版於1999年)
Duvall, E. M. (1957). Family development.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Ford, F. R.(1974). Family rules: Family life styl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4(1), 61-69.
Ford, F. R. (1983). Rules: The invisible family. Family Process, 22(2), 135-145.
Feinauer, I. D. (2006). The relationship of implicit family process rules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symptoms. Unpublished doctoral of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gham Young, Utah.
Gergely, N. (2006). Implicit family process and couples rules: A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Hungarian famili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Brigham Young, Utah.
Goldenberg, H., & Goldenberg, I. (1996). Family therapy: An overview. (5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Jackson, D. D. (1965a). The study of the family. Family Process, 4(1), 1-20.
Jackson, D. D. (1965b). Family rules: Marital quid pro quo.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2, 589-594.
Kurdek, A. L. (1998). The nature and predictors of the trajectory of change in marital quality over the first 4years of marriage for first-married husbands and wiv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2(4), 494-510.
Lamanna, M. A., & Riedmann, A.(1991)Marriages and families.(李紹嶸、蔡文輝譯)。台北:巨流。(原著作出版於1981年)
Larson, J. H., Taggart-Rddey, M., & Wilson, S. M. (2001). The effective of perceived dysfunctional family-of-origin rules on the dating relationships of young adults.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3(4), 489-511.
Harper, J. M., Heath, V. A., Larson, J.H., & Parks, A. A. (2001).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family rules from the past questionnaire.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3(1), 83-102.
Martin, G., & Pear, J. (2006). Behavior modification.(黃裕惠譯)。台北:學富。(原著作出版於2003年)
Mikulincer, M., Weller, A., & Florian, V. (1993). Sense of closeness to parents and family rules: A study of Arab and Jewish youth in Israel. Interna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8(3), 323-335.
Minuchin, M.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London: Tavistock.
Patton, M. Q. (1995).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李奉儒、吳芝儀譯)。台北:桂冠。(原著作出版於1980年)
Riskin, J. (1963).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family interac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8(4), 343-348.
Ross, C. E.(1987). 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Social Forces, 65, 816-833.
Rubin, H. J., & Rubin, I. (1995).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 Sage.
Spitze, G.(1986)The division of task responsibility in U.S. households: Longitudinal adjustment to change. Social Forces, 64, 689-7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2. 利翠珊(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3.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4.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5.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5。
6.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5。
7. 周玉慧、張思嘉、黃宗堅(2008)。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中華心理學刊,50(4),425-446。
8. 周玉慧、張思嘉、黃宗堅(2008)。新婚夫妻的婚姻適應:概念測量與模式檢驗。中華心理學刊,50(4),425-446。
9.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10.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生活科學學報,7,133-155。
11.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12.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的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輔導季刊,36(2),31-44。
13.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14. 高旭繁、陸洛(2006)。夫妻傳統性/現代性的契合與婚姻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25,47-100。
15. 郭麗安(1998)。諮商實務中的平權觀念,輔導季刊,34(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