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專書
古籍:(先依作者時代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漢】孔穎達等:《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3、【梁】沈約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4、【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5、【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三國志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6、【梁】蕭子顯撰:《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7、【南朝】蕭統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7年再版。
8、【北齊】魏收撰、【清】謝啟昆撰:《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9、【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0、【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1、【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2、【唐】皮日休:《文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13、【唐】辛文房:《唐才子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14、【唐】李百藥撰:《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5、【唐】李延壽撰:《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6、【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7、【唐】房玄齡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18、【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19、【唐】徐堅:《初學記》,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初版。
20、【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臺北:新興,1978年初版。
21、【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2版1刷。
22、【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23、【唐】韓愈:《韓昌黎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3月臺景印初版。
24、【宋】托克托等編纂:《宋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25、【宋】朱熹:《詩經集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初版四刷。
26、【宋】宋濂編纂:《元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27、【宋】宋濂:《文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28、【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29、【宋】李綱:《梁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30、【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本後漢書注》,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初版。
31、【宋】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6月三版。
32、【宋】張樵注:《古文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一版。
33、【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1刷。
34、【宋】蘇軾:《東坡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35、【元】張養浩:《為政忠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36、【元】郝經:《陵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37、【元】楊弘道:《小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38、【元】吳師道:《禮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39、【明】吳訥:《文章辨體》,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6月初版1刷,《四庫全書目叢書.集部》291冊。
40、【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中文出版社,1982年影印日本嘉永五年刻本。
41、【明】祝允明:《懷星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42、【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1963年初版。
43、【明】劉基:《誠意伯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44、【明】薛瑄:《敬軒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45、【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46、【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11月1日再版。
47、孫葆田等纂:《山東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
48、【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初版,1999年重印。
今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曰美:《儒家政治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版。
2、王繪絜:《傅玄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1刷。
3、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00年2月初版。
4、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1版2刷。
5、李光連:《散文技巧》,臺北:紅葉文化有限公司,1996年5月出版。
6、林芬芳:《陸雲及其作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1刷。
7、林慶彰:《散文鑑賞方法二十講》,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
8、周桂鈿、鄭習行:《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現代價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年6月第1版。
9、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0、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官箴書集成》,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1997第1版。
11、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辭典》,北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12、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1版1刷。
13、張高評等:《中國散文之面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5月出版。
14、張嘯虎:《中國政論文學史稿》,湖北:武漢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
15、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1版3刷。
16、許傳俊、傅永聚:《儒家管理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版。
17、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18、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增定3版1刷。
19、黃水雲:《顏延之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20、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1991年4月修訂增補版1刷。
21、楊建祥:《中國古代官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22、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3刷。
23、陳淑美:《潘岳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1刷。
24、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
25、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1版4刷。
26、顧藎丞:《文體指南》,臺北:啟明書局,1958年出版。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張立兵:《論先秦兩漢的頌、贊、箴、銘》,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2、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3、劉渼:《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5月。4、陳笑:《先唐箴文研究》國聞言,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5、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6、陳聰興:《許月卿及其《百官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文,2004年。7、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6年。期刊論文
(一)台灣(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平宇:〈官箴:歷史上的官德與官紀〉,《歷史月刊》,124 卷(1998年5月),頁45-52。
2、王德毅:〈官箴:歷史上的官德與官紀〉,《歷史月刊》,124 卷(1998年5月),頁40-44。
3、朱鴻:〈明代初期的官箴〉,《歷史月刊》 ,《歷史月刊》,124 卷(1998年5月),頁53-58。4、安作璋:〈官箴:歷史上的官德與官紀〉,《歷史月刊》,124 卷(1998年5月),頁32-39。
5、莊吉發:〈激濁揚清.為國得人--清代的官箴制度〉,《歷史月刊》,124 卷(1998年5月),頁59-67。6、陳恩維:〈中國古代文體學拓展的邏輯--評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書目季刊》,第39卷第4期(2006年3月),頁97-100。(二)大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于非:〈《文體流變說》序〉,《哈爾濱師專學報》,第3期(1994年9月),頁44-53。
2、方延明:〈中國古代吏治思想的探討〉,《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頁80-90。
3、王義平:〈古代應用文體的歷史演進〉,《淮陰師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52-54。
4、王娟娟:〈劉勰《文心雕龍》裡的古代公文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1999年10月),頁79-84。
5、朱玲:〈中國古代文體的文化特徵〉,《修辭學習》,第4期(1999年),頁31-32。
6、朱玲:〈中國古代文體的萌芽和演進〉,《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年),頁70-80。
7、何戎:〈魏晉時期的文體論〉,《中洲大學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62-65。
8、呂有仁:〈「清廉」從對做官者的要求之一進而成為第一要求的歷史考察—從《紅樓夢》的「官箴」談起〉,《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3卷第6期(1996年),頁51-53。
9、李豐楷:〈文體分類研究〉,《青島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1994年6月),頁38-44。
10、李炳海:〈嚴肅的面孔和調侃的笑容—漢代頌箴及戲謔文雜議〉,《遼寧大學學報》第5期(1999年),頁77-82。
11、李力、康彩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應用文寫作理論研究〉,《秘書之友》,第8期(2006年),頁7-10。
12、李乃龍:〈外戚政治背景與《女史箴》的箴戒藝術—兼論箴文流變語文體特徵〉,《東方叢刊》(2007年1月),頁179-195。
13、馬新廣:〈略論我國古代文體分類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2005年),頁45-51。
14、時運生:〈中國古代的為官之道—古代「官箴」論述〉,《人文雜誌》,第6期(1996年),頁77-83。
15、徐翠先:〈說箴〉,《文學遺產》,第1期(2006年),頁140-142。
16、徐風玲:〈試論《文心雕龍》文體論的特色〉,《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1年),頁67-68。
17、唐輝:〈論文化詩學與詩性文體—對《明詩》、《銘箴》卷組的一個宏觀詮釋〉,《東方論壇》,第2期(2006年),頁56-60。
18、孫俊秀:〈《文心雕龍•銘箴》辨疑〉,《語文學刊》,第9期(2006年),頁7-9。
19、袁濟喜:〈六朝文體論的人文蘊涵〉,《江海學刊》(2004年5月),頁164-223。
20、張曉明:〈揚雄箴文略論〉,《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1997年),頁56-57。
21、張金蘭:〈《官箴》要義及其現實意義〉,《嘉應大學學報》,第四期(1995年),頁33-36。
22、張桱壽:〈中國古代的文體分類〉,《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1994年6月),頁56-61。
23、程新煒:〈中國古代文體論淵源與《文心雕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5年),頁80-83。
24、程新煒:〈中國古代文體論的前期發展與思想文化背景〉,《內蒙古電大學刊》,第6期(1994年),頁14-18。
25、黃震云、任振鎬:〈論中國文體型態與文體學〉,《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20-124。
26、惠吉興:〈試論儒家事漢初的統治思想〉,《中華文化論壇》,第4期(2006年),頁141-147。
27、彭忠德、黃詠歡:〈薛瑄官箴研究〉,《湖北大學學報》,第33卷第四期(2006年7月),頁471-474。
28、彭玉平:〈文體型態與文體研究的學術空間—兼評吳承學教授新著《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02年)。
29、傅剛:〈漢魏六朝文體辨析的學術淵源〉,《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0年),頁145-208。
30、傅剛:〈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文學遺產》,第6期(1996年),頁24-33。
31、賈俊俠:〈清廉:中國古代官箴之一瞥〉,《唐都學刊》,第23卷第2期(2007年3月),頁85-88。
32、賈奮然:〈論《文體明辨序說》的辨體觀〉,《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2007年),頁73-78。
33、裴傳勇:〈「箴」的流變與歷代官箴書創作—兼及官箴書中的從政道德思想〉,《理論學刊》,第2期(1999年),頁94-98。
34、郝建平:〈民本思想與漢代的統治政策〉,《江淮論壇》,第2期(2005年),頁100-104。
35、郝虹:〈漢末魏晉時期儒家政治思想的發展〉,《孔子研究》,第2期(2006年),頁67-74。
36、趙厚均:〈漢魏六朝文體辨析觀念的產生與發展〉,《蘭州學刊》,第1期(2007年),頁129-132。
37、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芻議〉,《中山大學學報》,第3期(2005年),頁23-25。
38、郭英德:〈論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的生成方式〉,《學術研究》,第1期(2005年),頁122-147。
39、褚斌杰:〈論中國文體的源流演變與分類〉,《職大學報》,第1期(2004年),頁1-3,10。
40、陳金霞:〈《文心雕龍》文體論新探〉,《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103-105。
41、陳忠凱:〈《韓愈五箴》考〉,《文博》,第6期(1996年),頁56-58。
42、陶建平:〈清代官箴中的地方官初仕原則與方法〉,《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1995年)頁86-91。
43、諸海星:〈一本頗有深度和新意的文體論著—陳必詳著《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述評〉,《天中學刊》,第14卷第1期(1999年2月),頁73-74。
44、錢志中:〈魏晉南北朝文體理論之特色〉,《文化史論》,第9期(2003年),頁63-65。
45、謝延秀:〈論中國文體的演變〉,《學術交流》,第9期(2004年9月),頁135-139。
46、謝延秀:〈文體流別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2004年6月),頁333-337。
47、魏丕信著;李伯重譯:〈明清時期的官箴書與中國行政文化〉,《清史研究》,第1期(1999年),頁3-20。
48、羅孟冬:〈古代實用文體例述〉,《湖南行政學院學報》,第3期(2006年),頁53-55。
49、龔汝富:〈略論中國古代官箴的政治智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2006年),頁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