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文獻(依作者年代排列)
1.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慶元黃善夫刊本)
2.漢.班 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北宋景祐刊本)
3.漢.許 慎:《說文解字》(臺北:漢京出版社,1985年,據經韻樓藏板影印)
4.晉.王 弼:《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古逸叢書》集唐字老子道德經注)
5.晉.郭 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影宋刻南華經本)
6.唐.孔穎達等正義:《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本)
7.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本)
8.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本)
9.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影通志堂本)
10.唐.魏 徵:《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元大德刊本)
11.宋.尤 袤:《遂初堂書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海山仙館叢書》本)
12.宋.王 珪:《華陽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3.宋.王 雱:《南華真經新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14.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15.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影常熟瞿氏藏宋紹興本)
16.宋.朱 熹:《朱文公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影明刊本)
17.宋.佚 名:《宣和書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18.宋.呂祖謙:《皇朝文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影常熟瞿氏藏宋本)
19.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20.宋.李 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1.宋.邢 昺疏:《爾雅》(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本)
22.宋.邢 昺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阮元重刊《十三經注疏》本)
23.宋.林希逸、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4.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書目續編》影光緒十年長沙王氏刊本)
25.宋.高似孫:《子略》(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書目續編》影《古逸叢書》本)
26.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書目續編》影武英殿聚珍本)
27.宋.陳景元:《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28.宋.陳景元:《列子沖虛至德真經釋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29.宋.陳景元:《西昇經集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0.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1.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音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清道光《指海》本)
32.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餘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3.宋.陳景元:《南華真經章句餘事雜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4.宋.陳景元:《莊子闕誤》(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5.宋.陳景元:《莊子闕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36.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7.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38.宋.陸 游:《渭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部叢刊》影)
39.宋.彭 耜:《道德真經集註雜說》(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40.宋.彭 耜:《道德真經解經姓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41.宋.曾 慥:《道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42.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43.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44.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北京:九洲出版社,1999年,《道書集成》影明刊《道藏》本)
45.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46.宋.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47.宋.劉 朐:《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宋紹興刊本)
48.宋.鄭 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十通》影清光緒年間浙江刊本縮印本)
49.宋.蘇 軾:《蘇東坡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0.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2.元.張天雨:《玄品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53.元.脫 脫:《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元至正刊本)
54.元.黃 潛:《文獻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5.元.趙修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56.元.薛致玄:《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正統道藏》影明刊本)
57.明.徐 :《徐氏筆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8.明.焦 竑:《莊子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59.明.楊 榮:《文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四庫珍本》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60.明.葉 盛:《水東日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61.清.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62.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63.清.紀 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64.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65.清.厲 鶚:《宋詩紀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二、今人著述(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66.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67.方 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68.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69.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70.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空中大學,2002年)
71.王叔岷:《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72.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73.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74.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5.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76.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77.吳 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78.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79.吳光明:《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88年)
80.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81.呂志鵬:《道教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82.李祥俊:《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83.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
84.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85.邱敏捷:《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臺北:法界出版社,2007年)
86.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87.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88.胡道靜:《十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9.郎擎霄:《莊子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90.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0年)
9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92.卿希泰:《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93.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94.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
9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9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97.孫以楷:《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98.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99.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聯津出版社,2000年)
100.涂光社:《莊子範疇心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01.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2.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103.張立文:《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04.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105.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106.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107.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108.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109.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110.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111.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112.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3.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114.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115.楊光文:《道書寶鑑》(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8年)
116.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117.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118.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119.熊鐵基:《中國莊學史》(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0.蒙文通:《古史甄微》(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121.蒙文通:《古學甄微》(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122.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四川:巴蜀書社,2001年)
123.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124.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125.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126.黎活仁:《宋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127.謝祥皓:《莊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1年)
128.韓林合:《虛己以遊世──《莊子》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9.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0.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131.龔鵬程:《道教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尹志華:〈北宋道士陳景元人性論及其歷史意義〉(《中國道教》2003年第5期,2003年),頁13-15
2.尹志華:〈試析北宋《老子》注家對「無為」的詮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會版)》第156期,2004年),頁51-54
3.孔令宏:〈王安石學派的儒學思想與道家、道教〉(《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2期,2009年),頁24-30
4.孔令宏:〈道家、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係研究述要〉(《河北學刊》1998年第3期,1998年),頁37-40
5.王宜峨:〈略述陳摶道教思想及其影響〉(《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3期,1998年),頁94-99
6.王麗梅:〈論佛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2006年),頁31-35
7.李 波:〈王安石莊子學的儒學化思想及其影響〉(《蘭州學刊》第156期,2006年),頁33-35、52
8.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論〉(《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1994年),頁39-44
9.李翠瑛:〈以「氣」入道——論莊子養生思想與修道化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4期,2004年),頁1-1810.李遠國:〈論宋代重玄學的三大特徵──以陳摶、陳景元為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2002年),頁331-356
11.肖海燕:〈陳景元《莊子注》中的道論〉(《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4期,2008年),頁160-164
12.夏當英:〈陳景元注《老》及對老子道論之發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0年),頁19-22、26
13.耿紀平:〈略論宋代莊學的「儒學化」傾向〉(《中州學刊》第120期,2000年),頁45-48
14.張愛民:〈宋代以前《莊子》的接受概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05年),頁176-178
15.張愛民:〈宋朝道教徒與《莊子》〉(《涪陵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頁73-76
16.張愛民:〈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5年),頁85-88
17.強 昱:〈成玄英重玄學思想述要-以《莊子疏》為中心〉(《道教研究》1998年第3期,1998年),頁81-88
18.彭華:〈「無為」思想發凡──以先秦漢初的儒家和道家為考察中心〉(《孔孟學報》第80期,2002年),頁165-18019.馮娟,楊超:〈陳景元道藏音注研究──有關聲母系統的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2005年),頁94-97
20.劉固盛:〈唐代重玄學派道論的特點〉(《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總第186期,2007年),頁68-72
21.劉固盛:〈論陳景元對《老子》思想的詮釋與發揮〉(《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2期,2006年),頁41-46
22.劉固盛:〈論陳摶學派與重玄餘緒〉(《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3期,2004年),頁11-45、148
23.盧國龍:〈論陳景元《莊子注》的思想主旨〉(《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2002年),頁374-292
24.盧國龍:〈論陳景元的道家學術〉(《道家文化研究》第19輯,2002年),頁357-373
25.簡光明:〈王安石論莊子〉(《人文研究期刊》第2期,2007年),頁157-18326.簡光明:〈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析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28期,1999年),頁25-50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1.白宛仙:《《莊子》主體觀探究──「復性」與「氣化」為核心的存有論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李玲珠:《魏晉「自生」概念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37號抽印本,1993年)
3.施依吾:《莊子修養論工夫次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謝君萍:《莊子後學與《老子》、黃老之學關係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謝慧芬:《先秦養生思想》(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