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01、王冠棠(1998),《台南科學園區設立對高科技與關聯產業人口空間分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02、江佩蓉(2005),《台中市中區人口遷移及遷入人口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03、吳育臻(1987),《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文化的變遷》,台北,台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04、邱程瑋(2002),《探討台南科學園區與地方產業關聯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碩士論文。
05、林玉英(2005),《台中縣大甲鎮人口變遷之研究:1946∼200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06、周麗娜(2004),《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07、柯大鈞(2001),《新鄉科學工區園區對周遭工業區影響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08、柯文勝(2001),《都會區內非核心都市遷入人口之研究-以台南縣永康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09、陳季媛(2006),《科學工業園區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園區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張素瑤(1998),《新鄉縣湖口鄉的聚落形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1、黃靖娥(2005),《台中縣太平市人口成長之空間特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2、陳莉菁(2005),《雲林縣斗六市人口成長與分布的研究(西元1905∼2000年)》,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13、梁鳳如(2004),《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發展及其與周邊地方發展關連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碩士論文。14、曾伯元(2005),《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台中基地與周邊地區空間整合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5、葉怡君(2006),《南部科學園區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高科技企業投資三邊關係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6、葉慈青(2004),《從環境社會學觀點探討科學園區設置對週邊環境之影響-以竹南與頭份兩鎮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17、楊尚瑜(2006),《台灣地區科學園區遭半城化現象初探》,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論文。18、楊俊煌(2005),《以台南科學園區推動地方經濟永續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所政策組碩士論文。19、楊長青(2004),《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置對新竹地區空間結構之影響--以竹北市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20、蔡長山(2003),《台南科技工業區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1、葉韻翠(2005),《臺中市的都市發展(188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2、劉淑芬(2006),《台中縣后里鄉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3、鍾瑛霖(1998),《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24、顏純純(2005),《勞工流動對台南科學園區周圍勞動市場之影響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二、期刊
01、孔慶麗(1994),《嘉南沿海養殖村落的生態變遷-以虎尾寮為個例研究》,北,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2。
02、丘逸民(2001),《大台北地區水利開發的歷程與河岸原利用問題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35,頁21-62。
03、林顯榕(2005),《台北市地下街的空間區位與消費者行為》,師大地理研究報:42,頁49-70。04、孟靜(1988),《洛杉磯大都會一個市郊聚落演化之探討-以喜瑞都(Cerritos)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14,頁201-217。
05、施雅軒(2003),《初探客家區域的重建》,台北,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頁153-183。
06、施添福(1991),《臺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台北,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頁39-62。
07、陳國川(1988),《新竹市非農產業活動的性質與分布》,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4,頁123-164。
08、陳國川(1989),《新市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5,頁145-180。
09、趙建雄(1995),《從都市叢林裡的新新人類談後現代的人地關係》,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4,頁171-189。
10、廖依俐(2002),《桃園都市景觀的詮釋-以巨蛋、景福宮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7,頁73-94。
11、潘朝陽(1996),《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關-》,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5,頁1-41。
12、蘇純繒、丁秋瑤(2008),《運用管制圖於受試者能力測驗之試題品質分析》,測驗統計年刊:16,頁75-88。三、專書
01、小鹽真司著,陳耀茂編審(2006),《心理&市調資料的SPSS.AMOS使用手冊》,台北市,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02、王必修,《重修台灣縣志》,卷12,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4,頁397。
03、白呂納(Jean. Brunhes),1935,《聚落之發展與道路之加密,互為因果,人地學原理》,任美鍔、李旭旦譯,台北市:國防研究院。(原著出版年:1912年)
04、台南縣政府(1949∼2007),《台南縣統計要覽》,新營:台南縣政府。
05、丘逸民(2001),《地理學初級統計》,地理研究叢書第27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06、行政院主計處(1976∼2001),《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07、郁永河,《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14。
08、施添福(1987),<蘭陽平原傳統聚落的分類及其意義>,《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璠論架構與基本資料上、下冊》,宜蘭文獻叢刋2,宜蘭縣文化中心。
09、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精華書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前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10、郭信霖、許淑卿編著(2006),《統計學概論》,臺北市,華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6),《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
12、黃建鈞、陳莉淇、蘇映朱、林雅茵(2002),《白蓮霧之百年物語(I)─新市白蓮霧老樹地圖》,新
市;白蓮霧社區工作室。
13、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14、張紘炬(2007),《抽樣方法與調查分析》,臺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新市鄉公所(2003),《變更新市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案說明書》,新市鄉公所。
16、新市鄉公所(2006),《新市鄉志》,新市鄉公所。
17、新市鄉公所主計室(1999∼2007),《臺南縣新市鄉統計要覽》第1∼8期,新市鄉公所。
18、新化郡役所,《新化郡概況(昭和四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頁10。
19、鄭仁義,《新市兒童-新市國小創校七十一週年特刊》,新市:台南縣新市國小慶祝創校七十一週年籌備委員會,1990。
20、劉建哲(1992),《非都市土地鄉村區之劃定及規劃利用模式之研究》,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1、墨爾著,鄭稚厚譯(1998),《統計,讓數字說話!》,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2、戴謙,劉瑞珍,溫秀嬌,(2002),《振動的感覺從養鴨人家到南科的心路歷程》,臺北市,牛頓出版公司。
四、英文文獻
01、David C. Howell,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Psychology,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2007.
02、J. S. Eade, Economic Miracles and Megacities: The Japanese Model and Urbanization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s, Understanding The City-Contemporary And Future Perspective,BLACKWELL,p.222-243,
03、Linn, R. L., & Gronlund, N. E.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Merrill,2000.
04、Mehrens, W. A., & Lehmann, I. J.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and Pshchology(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91.
05、Michael Peter Smith, power in Place: Retheorizing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Understanding the City-Contemporar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Blackwell,p109-130.
06、Noll V.H., Scannell, D. P.& Craig,R.C.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9.
07、Chris Pickvance,State socialism, Post-socialism and their Urban Patterns: Theorizing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Experience, Understanding the City-Contemporary and Future Perspectives,UK: Blackwell,p183-203.
五、地圖
01、內政部土地測量局(1986),《經建版二萬五分之一地形圖-臺南市(北部)、新化,第一版》,台北市,內政部。
02、內政部土地測量局(1994),《經建版二萬五分之一地形圖-臺南市(北部)、新化,第二版》台北市,內政部。
03、內政部土地測量局(1999),《經建版二萬五分之一地形圖-臺南市(北部)、新化,第三版》台北市,內政部。
04、上河文化團隊製作群(2008),台灣地理人文主覽圖-南島,台北縣,上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六、網路參考資料
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8次修訂)」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3759&ctNode=3213)
02、南科管理局(http://www.stsipa.gov.tw/web/)
03、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04、National Statistics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http://eng.stat.gov.tw/lp.asp?ctNode=3278&CtUnit=388&BaseDSD=7)
05、邱永漢工業區簡介(http://idbpark.moeaidb.gov.tw/chinese/Research/Annals_Journal/journal/027/027-031.htm)
06、鄭益謙(1997),我國撲滅豬瘟及口蹄疫的重要性,
(http://www.angrin.tlri.gov.tw/goat/GFA9012/GFA9012a/gfa9012ap8.htm)
07、台南縣七大工業區
(http://119.160.243.125/search/cache?ei=UTF-8&p=%E6%96%B0%E5%B8%82%E5%B7%A5%E6%A5%AD%E5%8D%80&u=idipc.web.club.tw/tnhg2.htm&w=%E6%96%B0+%E5%B8%82+%E5%B7%A5%E6%A5%AD%E5%8D%80&d=HU0nMExISk1n&icp=1&.intl=tw)
08、新市國小網站(http://www.ss6es.tnc.edu.tw/)
09、大社國小網站(http://www.ds2es.tnc.edu.tw/xoops2/)
10、南科實中國小部網站(http://163.26.206.134/xoops224/)
11、http://muse.lib.ncku.edu.tw/muse/servlet/MuseP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