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蓓親
研究生(外文):Ou-Bei-Cin
論文名稱: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經驗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children death concept by kindergarten teachers` experience
指導教授:吳光名吳光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ang-Mi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4
中文關鍵詞:死亡死亡教育圖畫書
外文關鍵詞:DeathDeath EducationPicture Book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教師在圖畫書教學活動之看法與理念,並分析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過去教學經驗。本研究採質性之個案研究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探究,研究對象為三位幼稚園教師,蒐集資料的方式為訪談教師之錄音資料,訪談內容主要依據訪談大綱執行,訪談過後,將錄音對話轉譯為文字,接著進行資料整理,並作分析探討,以利日後資料分析。
研究目的主要分為三大項:一、瞭解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看法與理念;二、瞭解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教學經驗;三、瞭解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教學效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一、以圖畫書教導死亡概念,實施教學更得心應手。二、教學謹記個別差異,給予適性教學。三、機會教育是最佳的教學策略。四、過去教學經驗因教師個人風格不同而有差異。五、教師教學大成功,幼兒接受度高。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供給現任幼教師、未來研究者、幼稚園以及家長們作為參考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erspective and concept in kindergarten teachers’ teach picture books, and to analyze teachers use picture books to teach children’s death concept in the past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case stud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proceeded study b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researcher used 3 kindergarten teachers. Bisides, the collection of data by several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and sound recording. According to interview programs to enforce interviews contents. After interviews, the sound recording data transferred to words and proceeded data coordination. It can be convenient in data analysis to the future.
There are three main goals to be reviewed: 1. To realiz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erspective and concept in teaching children’s death concept by using picture books. 2. To realize kindergarten teacher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children’s death concept by using picture books. 3. To realize kindergarten teachers’ effects in teaching children’s death concept by using picture book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Using picture books to teach death concept can be proficiently. 2. Remembe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give adaptive teaching. 3. Opportunity education is the best teaching tactic. 4. Teachers’ individual style let past teaching experience be different. 5. When teachers’ teaching successful, children will be acceptable in learn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by this researcher to th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future studies, kindergartens and the parents as well.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價值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死亡」 ……………………………………………………… 12
第二節「死亡教育」 ………………………………………………… 25
第三節 國內死亡教育之相關研究 ………………………………… 42
第四節 認識圖畫書…………………………………………………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 6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工具 ……………………………………… 7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檢證 …………………………………………… 78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與研究倫理 …………………………………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死亡概念的看法與理念 ………… 87
第二節 幼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死亡概念的教學經驗 ………… 133
第三節 幼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死亡概念的教學效果 ………… 1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204
第二節 建議 ……………………………………………………… 208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212
外文部份 …………………………………………………………… 216
附錄
附錄一 預試訪談大綱 …………………………………………… 219
附錄二 正式訪談大綱 …………………………………………… 220
附錄三 死亡類之相關圖畫書 …………………………………… 221



表次
表 2-1 國外學者對死亡概念的界定 ………………………………… 13
表 2-2 Nagy死亡概念之發展模式 …………………………………… 20
表 2-3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式 ……………………………………… 21
表 2-4 兒童的死亡概念發展特徵 …………………………………… 23
表 2-5 教師類論文 …………………………………………………… 42
表 2-6 幼兒類論文 …………………………………………………… 45
表 2-7 圖畫書類論文 ………………………………………………… 47
表 2-8 經典死亡類圖畫書 …………………………………………… 53
表 3-1 五本代表性圖畫書 …………………………………………… 65
表 3-2 受訪者之基本背景資料 ……………………………………… 70
表 3-3 研究概況表 …………………………………………………… 72
表 3-4 訪談逐字稿之舉隅-以許老師第一次訪談為例 …………… 79
表3-5 資料編碼表 …………………………………………………… 81
表3-6 統整教師觀點(以許老師為例) …………………………… 82
表3-7 質性研究結果之可信性 ……………………………………… 84
表4-1 教師在幼兒階段進行死亡教育之看法 …………………… 100
表4-2 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幼兒死亡概念之看法 ……………… 101
表4-3 三位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導死亡概念之事前準備 ………… 141
表4-4 運用圖畫書之教學 ………………………………………… 142
表4-5 教師教學選用之圖畫書 …………………………………… 145
表4-6 三位教師在教學方面之不同 ……………………………… 155
表4-7 三位教師在教導死亡概念所面臨之困境 ………………… 163
表4-8 三位教師提出造成幼兒個別差異之因素 ………………… 176 














圖次
圖2-1 死亡教育之教學目標 ………………………………………… 33
圖2-2 死亡概念「網狀圖」 之重點方向 …………………………… 38
圖2-3 現今圖畫書概況 ……………………………………………… 50
圖3-1 研究流程圖 …………………………………………………… 67
圖3-2 資料處理過程 ………………………………………………… 79
圖4-1 受訪者A運用圖畫書教導死亡之教學方針 ………………… 201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 玉(2002)。死亡教育方案對國中喪親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十版)。台北:五南。
方素珍(1997)。圖畫書、學習與探索-由四本書為範例的活動設計。台北:光佑。
李復惠(1999)。國內死亡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安寧療護,14,74-97。
李開敏(2002)。生命的全面觀─殘缺與死亡的面對。現代教育論壇,6,628-632。
李佩怡(2004)。生命教育的釐清、反思、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27,2-9。
李智揚(2007)。幸福本事-從兒童的生死概念發展論生命教育實施策略。諮商與輔導,262,6-11。
吳佳娟(2000)。如何對兒童實施「死亡教育」。國教天地,139,23-28。
呂應鐘(2001)。現代生死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台北:五南。
吳宗璠(1997)。資訊管理個案研究方法。資訊管理學報,4(1),7-17。
吳武雄(2003)。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吳宥頡(2005)。學習人生盡頭之課題-談死亡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48-156。
段德智(1994)。死亡哲學。台北:紅葉。
幸曼玲(1999)。圖畫書與兒童成長。精湛兒童之友月刊,18。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月5日。網址:
http://www.tmue.edu.tw/~kidcen/book/paper01.htm
周慶華(2002)。死亡學。台北:五南。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季香(2007)。運用圖畫書教學在幼兒死亡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台東。
洪文瓊(1994)。圖畫書的推廣與應用。台北:傳文文化。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
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質性研究—理論與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
巨流。
紀潔芳(2002)。多元智能教室•多元智能孩子-理論VS實務。台南:世一。
郭秀光(2001)。生命教育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39,62-66。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283-301。
柯克昌(2007)。我如何與班上孩子談死亡。國教新知,54(1),90-92。
徐大偉(1995)。死亡教育的認識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14,16-18。
徐玉青(2003)。死亡教育在班級輔導之應用-以一班級輔導活動為例。諮商與輔導,212,26-27。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莊雅雲(2001)。幼稚園大班幼兒死亡觀念及其影響要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黃光雄、簡茂發 (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松元(1988)。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死亡教育課程之發展。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2,136-149。
黃天中(1998)。死亡教育概論Ⅱ-死亡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慧立、林惠賢(2002)。開設死亡教育之初始經驗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6),183-194。
黃慧玲(2004)。繪本中的生命教育-以和英關懷系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二版)。台北:心理。
黃怡瑾(2008)。產學合作實習方案之學生、學校及實習單位焦點議題之個案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4,41-66。
梁麗雲(1990)。從圖畫書中的教育價值談幼兒圖畫書的選擇。國民教育,31(2),11-14。
陳國雄(2002)。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陳木子(2002)。生命教育的推廣與教學媒體。教育資料與研究,49,137-14
陳芳玲(2002)。悲慟兒童支持性團體方案活動手冊。台北:心理。
陳淑霞(2002)。幼兒死亡概念與情緒反應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陳淑霞(2003)。以繪本協助幼兒面對死亡悲傷。諮商與輔導,212,28-31。
陳淑霞(2004)。幼兒接觸死亡事件時的情緒反應及其教育與輔導。輔導季刊,40(4),24-32。
陳增穎(2003)。生命與死亡交會的親密經驗。諮商與輔導,212,13-15。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畢恆達(2007)。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二版)。台北:學富文化。
曹純瓊(2005)。幼兒死亡概念教育實施概況調查。兒童及少年福利,8,101-128。
曹純瓊、陳正芬、李怡芳(2005)。幼兒死亡概念極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幼兒保育學刊,3,31-54。
葉重新(2005)。教育研究法【第二版】(二版)。台北:心理。
游麗蓉(2006)。閱讀治療在死亡教育中的應用。諮商與輔導,245,11-17。
許智香(2003)。論生命意義與生命教育的可能性。教育資料與研究,53,61-67。
許雅芳(2007)。成人需要,為何幼兒不需要?-生死教育往下紮根。諮商與輔導,262,29-32。
許雅喬(2007)。生死教育及其哲學意涵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7,19-36。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275-291。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教育學刊,16,281-3304。
張淑美主編(2001)。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
張淑美(2001)。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 。研習資訊,18(3),31-39。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
張德聰(2001)。生命的回顧與省思---綻放生命的花朵。教育資料與研究,39,11-12。
張淑美(2002)。把死亡放在生命中:淺談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文教基金會會訊,64,22-24。
張淑美(2002)。「生死教育」就是善生善終的「生命教育」。輔導通訊,69,8-13。
張曉萍(2003)。人生必經之路-「死亡」的親師諮詢。諮商與輔導,212,11-12。
張淑美(2004)。早知道早幸福?-兒童死亡概念之發展與生死教育。學生輔導,93,166-175。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張子樟(2004年12月26日)。淺談「和英」的「關懷系列」。民生報,第十九版。
張淑美(2005)。「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婷怡(2006)。繪本與死亡教育。諮商與輔導,245,23-25 。
楊淑朱(1994)。幼兒死亡概念的發展。教師之友,35(1),50-55。
蔡明昌(2004)。關於生命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2,126-133。
郝廣才(2007)。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三版)。台北:師大書苑。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
錢永鎮(2002)。校園推動生命教育之具體做法。現代教育論壇,6,646-655。
賴正珮(2003)。由Roger談死亡教育者之自我省思。諮商與輔導,212,16-19。
賴柔君(2007)。生死教育-從幫助國小兒童面對死亡事件與悲傷輔導出發。諮商與輔導,262,16-20。
簡茂發(1990年12月7日)。我對生命教育的體認與看法。國語日報,第十三版。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
鄭博真、林乃馨、蔡瓊賢(2004)。以多元智能進行圖畫書教學之設計與教案評析。華醫學報,21,125-149。
鄭曉江(2006)。生死學。台北:揚智文化。
蕭秋娟(2002)。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鍾春櫻(1992)。死亡教育對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彰化。

外文部分
Bogdan, R.C. & Biklen S. K.(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等人譯)。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1998)。
Corr, C. A., Nabe, C. M., & Corr, D. M.(Eds.).(1997). Death & Dying : Life & living(2nd ed.).Brooks/Cole.
Corr, C. A. & Corr, D. M.(2001)。死亡與喪慟:兒童輔導手冊(李閏華、張玉仕、劉靜女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Corr, C. A., Nabe, C. M., & Corr, D. M.(2004)。死亡教育與輔導(張靜玉等人譯)。台北:紅葉文化。(原著出版於2003)。
Crain, W. (2007)。發展學理論與應用(劉文英、沈琇靖譯)。台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Danielson & Bushaw(1995). Talking to children about death.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Publication FS441,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Durlak, J. A (1994).Changing death attitudes through death education. Death Sudies,15, 39-58.
Deeken, A.(2002)。生與死的教育(王珍妮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1)
Despelder, L. A., & Strickland A. L.(2006)。死亡教育(黃雅文等人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5)。
Flick, U.(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正賢、廖志恆、林靜如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2)。
Freedman, A. D.(1997). The 1997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Grolier, Inc.
Furman, R. A.(1964). Psychoanan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Death and the Young children: 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19, 321-333.
Eddy, J. M. & Alles, W. F.(1983).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Mosby Publishing Company.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楊孟麗、謝水南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0)。
Hendin, D.(1997)。透視死亡(孟汶靜譯)。台北:三民。(原著出版於1973)。
Hedlund, D.(1977)。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education for wisdom. Personal and Guidence Journal, 23, 602-604.
Hsien, M. F.(2004).Teaching Practices in Taiwan’s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complexity and ambiguity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and/or developmentally inappropriate practice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5(3) , 309-329.
Kastenbaum, R.(1996)。死亡心理學(劉震鐘、鄧博仁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2)。
Kastenbaum, R., & Costa, P. T.(1997).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death.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8, 225-249.
Leviton, D.(1977).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1, 41-56.
Nagy, M.(1959).The child’s view of death. In H. Fiefel (Ed.), The meaning of death (pp. 79-98). New York: McGraw-Hill.
Neuman, W.L.(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98)。
Rofes, E. E.(1997)。與孩子談死亡(洪瑜堅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5)。
Rothlein, L. & Meinbach, A. M.(1991). The Literature Connection.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Speece, M. W., & Brent, S. B.(1984).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 review of three components of death concept. Child Development, 55, 1671-1686.
Yin, R. (1981). The case study crisis: Some answe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 58-65.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繪本之力(林真美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復惠(1999)。國內死亡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安寧療護,14,74-97。
2. 李復惠(1999)。國內死亡教育相關學位論文之回顧。安寧療護,14,74-97。
3. 李佩怡(2004)。生命教育的釐清、反思、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27,2-9。
4. 李佩怡(2004)。生命教育的釐清、反思、與應用。諮商與輔導,227,2-9。
5. 李智揚(2007)。幸福本事-從兒童的生死概念發展論生命教育實施策略。諮商與輔導,262,6-11。
6. 李智揚(2007)。幸福本事-從兒童的生死概念發展論生命教育實施策略。諮商與輔導,262,6-11。
7. 吳佳娟(2000)。如何對兒童實施「死亡教育」。國教天地,139,23-28。
8. 吳佳娟(2000)。如何對兒童實施「死亡教育」。國教天地,139,23-28。
9.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10.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
11. 吳武雄(2003)。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12. 吳武雄(2003)。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13. 吳宥頡(2005)。學習人生盡頭之課題-談死亡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48-156。
14. 吳宥頡(2005)。學習人生盡頭之課題-談死亡教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5),148-156。
15.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28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