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8: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淑宜
研究生(外文):OU, SHI-YI
論文名稱:新住民母親對孩子學習期望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new resident mothers’ expectations on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指導教授:吳光名吳光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ang-Ming Wu,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母親學習期望親師溝通外籍配偶親子溝通
外文關鍵詞:the new resident motherexpectations on learningparent and teacher communicationforeign spouse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4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住民母親對於孩子在學習上的期望,及與孩子、老師互動交流的過程,是以質性研究為基礎,針對台中市十位至少擁有一名就讀幼稚園孩子的新住民母親進行深度訪談,以瞭解新住民母親在:第一,與老師、園所交流的方式與過程;第二,送孩子至幼稚園學習的目標;第三,在參與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限制;第四,對於孩子未來學習的看法及期望。
從研究的結果發現:1.新住民母親會利用接送時段與老師直接討論孩子的情形;2.希望孩子的學習偏向於團體生活適應、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及生活自理能力;3.希望給予孩子快樂學習經驗及正確學習態度;4.因能力、經濟的限制,無法全程參與孩子的學習;5.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希望依孩子能力、興趣,不過度期望與要求。建議園所可以舉辦相關活動,增加園方老師與新住民母親的互動、交流;同時可以請老師定期繳交重點溝通內容,讓園方可以瞭解新住民母親的需求及想法;另外,老師的態度可以再積極、主動一些,鼓勵個性被動的新住民母親表達想法。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child’s learning expectations and interaction processing among teachers and new resident mothers who have at least one child studying in a preschool.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for this research. Ten new resident mothers were participated and deeply interview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nteraction process among new resident mothers and preschool teachers; to realize proposes why they want to bring their own children to preschools; to know barriers which these mothers tried to involve themselves during their children learning something; and, finally, the expectations and points of views for their children’s in their future learning.
This research revealed five results. Firstly, new resident mother can use the time when they picked up their children to discuss children’s learning situations directly with teachers. Secondly, mothers desired their children can learn and play with classmates independently to develop ability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mselves. Thirdly, they desire teachers to give children joy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to build correct learning manners. Fourthly, mothers cannot participate all activiti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because of the time limitations. Fifthly, they expect teachers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children’s abilities and the interests. Reasonable requirements were also required. Mothers also suggested designing activities such as workshops for parents to participate in order to increases interactions among teachers and new resident mothers. They also asked teachers to pay roles as key communicators regularly to understand these new resident mothers' opinions. Moreover, they also ask teachers to act positive, initiative manners to them because they are newcomers ,here, in Taiwan and they need time to learn how to used Chinese to express the ideas efficiently.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價值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的意義 ……………………………………………12
第二節 親職教育 ………………………………………………17
第三節 親子溝通 ………………………………………………29
第四節 親師溝通 ………………………………………………35
第五節 新住民母親對孩子學習期望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步驟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研究實施流程 …………………………………………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7
第四章 新住民母親對孩子學習期望與觀點
第一節 新住民母親與園所、老師的溝通方式及溝通內容 ……………………………………………………………………62
第二節 新住民母親期望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學習的目標 ……………………………………………………………………74
第三節 新住民母親在參與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限制 ………81
第四節 新住民母親對於孩子未來在學習上的想法及期望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0
外文部分 ……………………………………………………103
附錄
附錄一 深度訪談同意書 ……………………………………104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05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分析命名總表 …………………………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23)。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連生(2001)。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內政部(2008)。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七年第三週96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3日。網址: http://www.moi.gov.tw/stat/
白亦方譯(1997)。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及其例證。載於黃政傑主譯,多元文化課程(頁1-18)。台北:師大書苑。
但昭偉、蘇永明、俞懿嫻、簡成熙(2000)。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 五南。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82-94。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武素萍(2002)。親職教育。台北:啟英文化。
侯東城(2001)。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俞懿嫻(2000)。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載於但昭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1-46)。台北:五南。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孫敏芝(1998)。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書局。
張培倫(2005)。秦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等(2004)。台灣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政傑主譯(1997)。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
黃維齡(2000)。親職教育概要。台北:考用。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1-46)。台北:台灣書店。
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齊力、林本炫編(2005)。直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春美(1998)。走進孩子的世界—父母成長大學有聲教學系列①。台北:小太陽文化公司。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劉世閔編(2007)。質性研究e點通。台北:麗文文化。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鍾思嘉(1996)。親職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立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愛秋(2003)。親職教育:父母心.師生情。台北:心理。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2000)/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心理。
Banks, J. A.(1997)/國立編譯館、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台北:心理。
Eagleton, T.(2000)/林志忠譯(2002)。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台北:巨流圖書。
Gestwicki, G.(1992)/邱書璇譯(2002)。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揚智文化。
Hell, V.(1981)/翁德明譯(1995)。文化理念(L’idee de culture)。台北:遠流出版。
Yin (1994)/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nd ed)。台北:弘智文化。


英文部分
Banks, J.(1989). Integrating the curriculum with ethic content: Approaches and guidelines. In J. Banks & C.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Malinowski, B.(1944).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Wengraf, T.,(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 biographic narrative and semistructured methods.London Thousand Oaks:Calif. ISBN:0803975007 08039750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