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三民書局(1985)。大辭典,中冊。台北:三民。
王心詠(1998)。一位國中生物教師教學轉變中的反省行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郁華(1996)。台灣南區中學數學科教師信念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教育大學數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靜如(2000)。國小教師教學改變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281-316。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朱苑瑜(2001)。國中實習教師之教師信念改變與其影響因素之關係。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苑瑜(2003)。實習教師信念改變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學報,48,41-66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宏輝(1999)。一位國小自然科學實習教師的教師信念之個案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佳錦(1994)。國中理化教師的教學信念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鈞璧(1996)。二位中學生物教師信念之詮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毓清、楊志強(2000)。教師信念之研究:以普通大學幼教學程學生為例。幼兒教育年刊,12,113-140。吳和堂(1999)。國中實習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與層次之分析。教育學刊,15,143-170。吳松樺(2002)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一年級老師為例。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珮瓏(2004)。幼稚園教師教學信念及其轉變因素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璧如(2000)。幼稚園職前教師效能感之縱貫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18-010-S)。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谷瑞勉(1997)。一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課程的實驗與省思。屏東師院學報,10,83-105谷瑞勉、林美華(1999)。資深幼兒教師教學實際發展之探討---一個合作行動的案例。台東師院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幼教組論文集。
周淑卿(2000)。專業社會化歷程對初任教師專業理論應用的影響。載於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頁297-316)。台北:台灣書店。
林志成(2009)。教師專業發展與評鑑之省思與前瞻。教育研究月刊,178,47-57林玫君(2004)。基本字帶字結合不同寫字策略對國小中年級識字障礙學生國字讀寫成效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育瑋(1994)。Early childhood student teachers'' images and their classroom practice''。台北師院學報,7,733-846。
林育瑋(1996)。幼教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台北師院學報,9,803-832。林素卿(2001)。協同行動研究於實習教育上之應用:以二位實習老師為例。教育學刊,17,281-308。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麗文。
林進材(1999)。從教師教學信念與決定談教學實施與效能。中等教育,50(3),9-21。林碧珍(2002)。協助教師撰寫數學日誌以促進反思能力之協同行動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5,149-180。
林鬱編輯(1992)。古希臘三哲人語錄。台北:智慧大學。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洪福財(2000)。幼教老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反省策略及其應用。台北:五南。
洪玉真(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的教師信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夏林清(2002)。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台北:五南。
高淑清(2002)。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台北:學富文化。
高淑清(2005)。質性深度訪談方法計劃書。未出版手稿。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4。高強華(1993)。論信念的意義、結構與特性。現代教育,7(30),74-89。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高敬文(1990)。批判的反省與師資培育計畫。國立屏東師院初等教育研究,2,35-71。高敬文(1992)。未來教育的理想與實踐。台北:心理。
時朝出版社編輯部(1964)。教育大辭典。台北:時潮。
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1999)。師資培育法之檢討與修正。台北:五南。
孫維屏(2003)。國民小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
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霞(1993)。簡介美國師範教育發展的主要取向。台灣教育,496,22-34。郭碧唫、呂錘卿與尤淑純(1996)。幼稚園教師專業知覺、教師信念與工作動機之探討。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陳玉蘭(1999)。國中師生有效教學行為之意見調查研究。教育學刊,15,117-225。張美玉(1996)。反省思考的教學模式在教育實習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4(6),88-107。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7)。師資生專業實踐理論發展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3-26)。台北:師大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例。教育研究資訊,7(2), 80-89。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健生(2000)。實習教師的教育信念與發展。載於願景與承諾---展望新世紀的師資培育(頁121-153)。台北:台灣書店。
陳雅莉(1994)。教師教育信念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1990)。反省性師範教育派典的理念與實際。教育研究雙月刊,14,53-61。
陳聖謨(1999)。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張芬芬(1991)。師範生教育實習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許靜茹(2001)。幼稚園班級經營與教師省思能力。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77)。團體歷程理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0,563-567。黃意舒(1999a)。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與深思。台北:五南。
黃儒傑(2003)。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1),171-197。黃淑苓(1997)。國內教師信念研究的現況與未來的展望。興大人文社會學報,6,135-152。畢恆達(2003)。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6)。台北:巨流。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湯維玲(1996)。反省取向的師資培育學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湯梅英(1996)。教師專業社會化之探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16。馮燕(2001)。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鄒川雄(2004)。經典詮釋與身心狀態。林本炫、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高雄:復文。
楊玉蘭(2004)。幼稚園大班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之探究。台北:國立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永青(2003)。幼稚園教師課程決定與省思能力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甄曉蘭、周立勳(2001)。國小教師自然科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學報,7,215-241。
廖鳳瑞(1995)。成長出自內在力量----幼教老師成長的訣竅。新幼教,2,61-65。(新竹師院)
劉姵蓁(2003)。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之研究---以一位男性教師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正德(1993)。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學生輔導通訊,25,24-31。潘惠玲(2005)。認識教師成長的新意義。教育廣播月刊,147,1-2。
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玟玟(2000)。國民小學自然非專長與專長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
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長河(2000)。一位國中數學教師專業成長個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鄧優君(1998)。師院實習生數學教學實踐之省思與成長。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教師。研習資訊,11,1- 6。歐用生(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歐用生(1995)。反省性教學及其對師範學院教學革新的啟示。初等教育學報,2,141-157。(新竹師院)
歐用生(1999)。新世紀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戴文青(2001)。教學日誌在幼兒教師專業成長上的功能探討。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主編,幼兒教育年刊,13,140-195。鍾任琴(1993)。國小實習教師教育信念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鍾宜玲(1997)。一個社會科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學反省。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瑩慧(1995)。影響幼稚園教課程決定的教育理念研究。載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主編,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193-210)。
顏弘志(2000)。建構主義取向教學的實踐----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信念和學科教學知識的改變。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素霞(2000)。反省思考的理論與踐履----屏東師範學院大三學生實習日誌分析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3,19-38。簡楚瑛(1995)。我國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1-H134-009)。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
藍雪瑛(1995)。我國國中學國文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形成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素慧(2002)。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及相關問題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冠榮(1999)。從教師信念與理論閱讀心得檢視 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的連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外文部分
Abelson, R. (1979) . Differences between belief system and knowledge system. Cognitive
Science, 3, 335-366.
Clark,C.M. & Peterson,P.L.(1986).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In Wittrock,M.C.(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255-296, New York: Macmillan.
Colvin, G. (1996).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24(4), 17-22.
Cooney, T.J., Shealy, B. E., & Arvold. B. (1998) . Conceptualizing belief structures of preservice secondary mathematics teach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9(3) , 306-333.
Dewey,J. 原著 (1933) /姜文閺譯(1992)。How Do We Think。台北:五南。
Harvey, O. J. (1986) . Belief systems and attitudes toward death penalty and other punishm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54 , 143-159.
Henderson J. G.(1992)/李慕華譯(2000)。反思教學:成為一位探究的教育者。台北:心理。
Hoover, L. A. (1994). Reflecting writing as a window on preservice teachers’ thought process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0(1), 83-89.
Kliebard, H. M. (1995)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progress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flict in the context of status politics. The Struggle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1893-1958(2nd). New York: Routledge.
Klein, S. (1971). Student influence on teacher beahavior. American Educationl Research Journal, 8, 403-421.
Liliam G. Katz 原著(1972) /廖鳳瑞譯(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信誼。
Miles, M. B. & Huberman, M. A. (2005)./ 張芬芬譯(2005)。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2nd ed)。台北:雙葉。
Nespor, J. (1987).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4), 317-328.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07-332.
Patton, M. Q. 原著(199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eynolds, A.(1992). What is competent beginning Teacher?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l Research, 62(1), 1-35.
Richardson, V. (1996).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J. Sikul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obert, S. J. & Louise, S. S. 原著 /李弘善譯(2000)。Teaching for thinking。台北:遠流。
Ross, D. D.(1989).First steps in developing a reflec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2), 22-30.
Schon, 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In Sigel, I. E. (Ed.) Parental belief system: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Hillsdale, NJ: Erlbaum.
Strauss, A. & Corbin, J. 原著(1998)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濤石。
Stremmel, Fu. & Hill, L. (2002).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laborating exploration of the Reggion Emilia apprach. NJ: Merill Prentice Hall Hamilton.
Su,Y. (2005). Understanding teachers’ experiences working with young children from diverse culture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s.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Tabachnich, B. R. & Zeichner, K. M.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erspectives: Final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6099)
Tabachnich, B. R., & Zeichner, K. M. (1991).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eds.).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The Holmes Group原著 (1995) /郭玉霞、高政英合譯(1995)。明日的教師。台北:師大書苑。
William, R. M. (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Yero, J. L. (2002). Teaching in Mind. How Teacher Thinking Shapes Education. Hamilton,
MT: Mind Flight Publishing.
Zeichner, K. & Gore, J. M. (1990). Teacher Socialization. In Houston, W.R. et al.(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329-p.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