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英君(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王英君、周台傑(2000)。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161-182。
王鳳妃(2005)。多媒體聽障者成功故事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閱讀成效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台中。王瓊珠(2001)。臺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31-344。
王瓊珠(2002)。教導學習困難學生閱讀的重要原則。國小特殊教育,33,19-22。
王瓊珠(2005)。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139-178頁)。台北:心理。
王瓊珠、洪麗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江俊漢(2007)。利用多表徵系統提升學障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江俊漢、陳明聰(2007)。融合教育新趨勢之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探討。雲嘉特教, 6,8-15。
江政如(1998)。聲韻覺識和中文唸名速度與閱讀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東。
余大州(2004)。相互教學法對提昇國民小學四年級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何東墀、胡永崇(1996)。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173-210。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吳宛真(2008)。不同形式的科學文本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以太陽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暨生命科學系,屏東。吳姿蒨(2008)。故事結構與理解能力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吳訓生(2000)。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吳麗寬、周台傑(2001)。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217-271。李正聖(2006)。不同型式的前導組體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李俊仁(1998)。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李桂英(2007)。聲韻覺識和中文唸名速度與閱讀能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台東。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高雄。周台傑、吳金花(2000)。國民小學閱讀障礙學生閱讀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19,37-58。
周台傑、詹文宏(1995)。後設認知策略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復健學報,4,109-152。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 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班,台中。林如美(2005)。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屏東。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實驗研究法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9,9-27。林佩欣(2002)。為甚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台東特教,16,53-62。
林佩璇(2005)。交互教學法對提昇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林淑珍(2005)。交互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學生閱讀能力提升之研究--以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新竹。
林淑美(2002)。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在科學性文章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台中。林堤塘(2005)。綜合基本字帶字與部件識字教學法對閱讀困難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林寶貴、錡寶香(1999)。兒童口語理解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台灣師大特教中心。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一位學生。台北:心理
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林素微(1998):國小學童國語文能力成長組型之探討。測驗年刊,47,1,1-25。邱月玲(2002)。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邱瑞徹(2003)。電腦融入教學對國小低年級聽覺障礙學生語句學習理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高雄。邵慧綺(2003)。視知覺能力與聲韻能力對閱讀障礙者識字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87,27-33。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印行。
洪麗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胡永崇(2004)。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胡永崇(2006)。閱讀的相關因素及學習障礙學生之閱讀補救教學。屏師特殊教育,13,29-37。翁育誠(2004)。以蘊含序列與詞彙密度兩種結構探討科學課文結構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溫度與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張小萍(2003)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識字學習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屏東。張莉珍(2002)。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張莉珍(2004)。一個低閱讀能力兒童的策略學習方案。特殊教育季刊,90,19-24。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創造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32-38。崔夢萍(2006)。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融合教育國語文學習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30,27-52。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課程教法實施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鑑定標準。全國法規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2月9日,網址http://law.moj.gov.tw/。
梁榮富(2007)。不同自我監控輔助機制對國小學童網路閱讀行為與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科技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許家綺(2007)。基本字帶字教學法與一般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識字困難兒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許慶堂(2006)。科學課文中零代詞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世文、楊文金(2006)。以系統功能語言學探討學生對不同科學文本的閱讀理解。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1(1,2),107-124。
陳佳賓(2005)。學習的全方位設計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明聰、江俊漢(2005)。營造無障礙的閱讀環境。雲嘉特教,2,25-31。
陳姝蓉(2003)。故事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台中。陳淑麗(1996)。閱讀障礙學童聲韻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
陳惠琴、楊憲明(2008)。國小學童文本朗讀速度分析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8,1-30。陳雅慧(2007)。國小學童對科學術語之理解與應用-以「溶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台中。陳鈴冠(2007)。高認字閱讀障礙學生認知能力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南。郭靜姿(1994)。不同閱讀能力學生成敗歸因方式、策略、運用與後設認知能力之差異比較。師大學報,39,284-325。彭志業(2002)。基本字帶字教學與重複閱讀識字教學對國小學童識字成效差異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新竹。彭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彭聃齡、張必隱(1999)。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湯善龍(2003)。科學課文的隱喻使用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電解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黃秀霜(2001)。中文年級認字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欣怡(2005)。識字困難學童漢字辨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黃冠穎(2004)。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花蓮。黃智淵(2003)。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黃道賢(2002)。增進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楊義清(2008)。3D動畫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自然領域之教學成效–以月相概念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楊憲明(1998)。閱讀障礙學生文字辨識自動化處理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6,15-37。
楊麗美(2008)。多元科學閱讀融入海洋教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海洋生物資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溫瓊怡(2002)。電腦多媒體漢字部件教學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葉怡君(2005)。數位時代成人閱讀媒介的轉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4,27-32。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葉連祺(2002)。概念構圖在教學之應用。國教世紀,201,29-36。詹詩韻(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劉永立(2005)。電腦語音合成系統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科技輔具研究所,台中。劉明松、詹詩韻(2005)。相互教學法對增進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2005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
劉載興(2006)。文本調整技術對閱讀困難國小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學組,台北。蔡佩君(2008)。師生對教科書中使用「產生」表述概念關係論述之語意理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蔣佳穎(2007)。自我發問、問題答案關係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蔡慧菁(2004)。國小一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蔡麗萍(2005)。電腦化概念構圖應用在閱讀障礙學生閱讀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鄭立婷(2005)。國小高年級科學教科書之生物類課文結構分析及閱讀理解研究 -以植物的構造與功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盧宇香(2004)。合作學習與自我教導對聽覺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研究所,花蓮。盧秀琴、黃瑞琪(2006):自然系列圖畫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生物單元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2),79-110。
錡寶香(2007)。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的象徵性語言與口語類推能力。特教論壇,3,26-41。薛秉鈞(2006)。合作學習融入閱讀策略教學模式對國中學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彰化。謝添裕(2002)。國小學童對不同型式以及不同圖文配置之科學文本其閱讀理解與閱讀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鍾鳳香(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兒童閱讀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鍾譯萩(2007)。運用合作學習法於線上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閱讀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雲林。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蘇宜芬、陳學志。認字自動化指標之建立與信效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501-514。蘇麗美(2005)。合作學習法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外文部分
Aaron, P. G. (2002). Deslexia and hyperlexia.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cshers.
Armbruster, B.B., & Osborn, J. (2003). Put reading first: The research building blocks for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 kindergarten through grade 3. The Cente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 (CIERA).
Breznitz Z. (2006). Fluency in reading : synchronization of processes. N.J.:L. Erlbaum Associates.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89).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2nd ed.),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ook, L. K.& Meyer, R. (1988). Teaching reader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448-456.
Digisi, L. L., & Yore, L. D. (1992).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etacognition in science: Status, potential and future dir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Boston, MA.
Downing J. (2005). Teaching literacy to student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strategies for the K-12 inclusive classroom.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Inc.
Dymond, S.K., Renzaglia, A., Rosenstein, A., Chun, E.J., Banks, R., Niswander, V., & Gilson, C.L. (2006). Using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e a universally designed inclusive high school science course: A case study.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31, 293-308.
Ehri, L. (2002). Reading processes, acquisition, and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In Reid G. & Wearmouth J. (Eds.), Dyslexia and literacy: Theory and practice (pp. 167-185). West Sussex, UK: John Wiley.
Fasting, R. B., & Lyster, Solveig-Alma H. (2005). The effec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ass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cy in young struggling readers and spellers.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0, 21-40.
Gagné, E.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2nd ed.).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oetze, S, & Walker B. J. (2004). At-risk readers can construct complex meanings: Technology can help. The Reading Teacher, 57(8), 778-780.
Higgins, M. & Hess, L. (1999). Using electronic books to promote vocabula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31(4), 425-430.
Hitchcock, C., Meyer, A., Rose, D., & Jackson, R. (2002). Providing new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Nov/Dec, 8-16
Izzo, M, Hertzfeld, J., Simmons-Reed, G., & Aaron, J. (2001). Promising practic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National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ional Supports, Center on Disability Studies. Available on-line: http://devtest.cds.hawaii.edu/rrtc/products/phaseII/pdf/022d(1)-H01.pdf
Keeler, M & Swanson, H. L. (2001). Does strategy knowledge influence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mathematic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4, 418- 434.
Kolligian, J. T. & Sternberg, R. J. (1987).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triarchie synthesi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 11-23.
Lerner, J. W. & Kline, F. (2006).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disorders: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Lunch K. (2001).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written, expression, and math problem solving. In N. Mather(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challenging behaviors: a guide to interven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pp.303-345). Md.: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Male M. (2003). Technology for inclusion : meeting the special needs of all students. Boston: Allyn & Bacon.
Marras B. (2005). Explicit reading strategy metacognition in science class: a instructional unit. Retrieved August 2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wm.edu/education/599/2005.php?svr=www
Mather, N. & Goldstein, S. (2001).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challenging behaviors: a guide to intervention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Baltimore, Md.: Brookes Publishing Company
McGuire, J., Scott, S., & Shaw, S. (2003). Universal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27(3), 166–175.
McGuire-Schwartz, M.E. & Arndt, J.S. (2007). Transforming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from college classroom to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28,127-139.
Mercer, C. D. & Mercer, A. R. (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 Columbus: Merrill Publishing Co.
Mercer, C.D., Campbell, K.U., Miller, M.D. (2000). Effects of a Reading Fluency Intervention for Middle Schoolers With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ies.
Pikulski, J. J. (1997). Teaching word-identification skills and strategies: a balanced approach. Retrieved May 4,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duplace.com/rdg/res/teach/
Pikulski, John. (1997). Teaching word-identification skills and strategies: A balanced approach. in invitations to literacy. .
Prentice Hall.Reid G. (2003). Dyslexia: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NJ: Baker & Taylor Books.
Reid G. & Wearmouth J. (2002). Dyslexia and literacy: theory and practice. John Wiley & Sons Ltd.
Richek, M. A., Caldwell, J. S., Jennings, J. H., & Lerner, J. W. (2002). Reading problem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4th ed). New Jersey:
Rose, D. H., & Meyer, A. (2002). 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cott, S., McGuire, J.M., & Shaw, S. (2003).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instruction. Storrs, CT: Center o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Spooner, F. Baker, J.N., Harris, A. A., Ahlgrim-Delzell. L. & Browder, D. M. (2007). Effect of training in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on lesson plan development. Rema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2), 108-116.
Westwood, P. (2005). Reading and learning difficulties: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London: Routledge.
Zembylas M, & Isenbarger, L. (2002). Teaching science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Subverting the myths of labeling through teachers’ caring and enthusiasm.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2, 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