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00: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心怡
研究生(外文):Hsin-I Wang
論文名稱:鄒族文化情境融入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sou Culture situation Integrated into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指導教授:姚如芬姚如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u-Fen Ya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鄒族文化情境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
外文關鍵詞:Tsouculture situationlinear equation in one variableremedial instru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6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一鄒族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之認知及情意學習表現。研究對象為國中一年級9位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一、抽象符號必需從生活情境中類化,較能使學生理解。二、學生透過文化情境之教學素材較能夠順利理解代數符號操作的複雜題型,但因學生對於抽象概念較難突破,故仍需多加練習。三、學生因為文化的差異,對於加成、折價問題較有困難,且易將等量公理複雜化、乘除法運算死記公式要訣、以及誤用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於一元一次方程式,並在利用移項法則計算方程式的解時,易發生移項時未變號等情形,透過真實情境的認知衝突、同儕的互動及教師的引導,便能順利理解。另外,從文化情境的課室教學並搭配合作學習、擬題及上台發言的教學方式,不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及自信,亦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and cordial performance of Tsou freshme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the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Nin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were: (1) the students tended to comprehend abstract symbols generalized in their daily life, (2) the participants was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omplicated questions related to algebraic manipulation through teaching materials of the culture situation. Owing to the difficulty realizing the abstract concepts, the students needed more practice. (3) The questions of percentage in addition and discount were harder to Tsou students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They were inclined to think equality axiom in a complicated way, to learn calculation formulae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by heart, and to misuse the two-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into one-variable. When using TRANSPOSE procedure to solve problems, the participants often forgot to reverse its sign from subtraction to addition or from addition to subtraction.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 in the real situation, peer interaction and the teacher’s guidance helped them understand how to use TRANSPOSE procedure correctly. Besides, the culture-based i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blem posing and class participation promoted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 self-confidenc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課程內容解析與迷思概念之相關研究 8
第二節 原住民數學學習與文化教材之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情境教學與情意學習之相關研究 25
第四節 補救教學的意義及其相關研究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9
第三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教學活動之介紹 45
第四節 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認知方面的學習表現 59
第二節 學生在補救教學情意方面的學習表現 114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49
外文部份 157
附錄
附錄一 活動內容及活動學習單 160
附錄二 前後測試卷 193
附錄三 「一元一次方程式」配合前後測題目之雙向細目表 199
附錄四 研究日誌 203
附錄五 情意問卷及學習日誌 204
附錄六 前測結果分析表 209

表次
表2-1-1 一元一次方程式分年細目之迷思概念 9
表2-2-1 鄒族鄉土文化教材 23
表3-2-1 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之原始差異 44
表3-3-1 「一元一次方程式」補救教學活動內容摘要 47
表3-4-1 資料蒐集與研究目的配合表 52
表3-4-2 資料編碼說明表 56
表4-1-1 簡單的年齡問題前測 60
表4-1-2 複雜的年齡問題前測 60
表4-1-3 簡單的年齡問題後測 66
表4-1-4 複雜的年齡問題後測 67
表4-1-5 代入法求算前測 68
表4-1-6 代入法求算後測 70
表4-1-7 簡單的符號運算前測 71
表4-1-8 複雜的符號運算前測 72
表4-1-9 簡單的符號運算後測 78
表4-1-10 複雜的符號運算後測 79
表4-1-11 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文字題列式前測 82
表4-1-12 複雜的一元一次方程式文字題列式前測 82
表4-1-13 折扣情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前測 83
表4-1-14 複雜的一元一次方程式文字題列式後測 91
表4-1-15 折扣情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後測 93
表4-1-16 等量公理之求算前測 95
表4-1-17 等量公理之求算後測 102
表4-1-18 簡單的移項法則求算前測 104
表4-1-19 複雜的移項法則求算前測 104
表4-1-20 簡單的移項法則求算後測 106
表4-1-21 複雜的移項法則求算後測 107
表4-1-22 前測、情境後測與制式後測學生之表現情形 110
表4-1-23 活動六後測學生之表現情形 113
表4-2-1 情意問卷第一題 132
表4-2-2 情意問卷第二題 134
表4-2-3 情意問卷第三題 135
表4-2-4 情意問卷第四題 136
表4-2-5 情意問卷第五題 137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9
圖3-5-1 研究流程圖 58
圖4-1-1 學生發現年齡是以累加的方式計算 62
圖4-1-2 學生發現未知數 的意義 65
圖4-1-3 980402豪活(1) 74
圖4-1-4 980402凌活 74
圖4-1-5 980402寧活 74
圖4-1-6 980402豪活(2) 76
圖4-1-7 980506凡情境後(1) 80
圖4-1-8 980506航情境後(1) 80
圖4-1-9 980507航制式後(1) 80
圖4-1-10 980409莉學 86
圖4-1-11 980409莉活 87
圖4-1-12 980507凡情境後(2) 92
圖4-1-13 980506寧情境後 94
圖4-1-14 980506航情境 94
圖4-1-15 980427凌學 98
圖4-1-16 980430寧學 99
圖4-1-17 980430凡學 99
圖4-1-18 980430伶學 99
圖4-1-19 980427伶活 105
圖4-1-20 980506莉情境 107
圖4-1-21 980506凡情境後(3) 108
圖4-1-22 980506凌情境後 108
圖4-1-23 980506航情境後(2) 109
圖4-1-24 980507凡制式後 109
圖4-1-25 980507航制式後(2) 109
圖4-2-1 980402-白目屋擬題 123
圖4-2-2 980402-芭樂隊擬題 123
圖4-2-3 980430凌情卷後 134
圖4-2-4 980430凡情卷後 135
圖4-2-5 980430智情卷後 136
圖4-2-6 980430莉情卷後 137
圖4-2-7 980430寧情卷後 138
圖4-2-8 980430凌情卷後 138
中文部份
方建良(2003)。模組化網頁課程運用在國小數學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以「空間位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嘉義。
方吉雄(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王如敏(2004)。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江佳惠(2001)。以幾何面積為類比物教授國一代數乘法公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1994)。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2。
沈六(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天泰、吳家瑩(1995)。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專題研究報告。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二。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亦園(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市:聯經。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之五。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教育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113-127。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金鈐(1991)。一種記號的科學技術稱為數學及它在教育中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145,18-34。
林宜城(1995)。南投縣山地地區國小兒童位值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治軍(1995)。山地兒童數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1-S-026-005。
林敏雪(1997)。數學方程式表徵及解題困難學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曉芳(1998)。國中在代數概念學習之評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13,91-96。
林妙徽、李暉、顏瓊芬(2006)。原住民族科學教育之困境與未來展望。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5-191。
林妙徽、顏瓊芬、李暉(2008)。原住民族科學教育之困境與未來展望,台灣人文生態研究,10(1),89-112。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析。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林峰洹、廖雪華、黃素貞、徐俊銘、彭國煒、王天行(2005)。以二階段評量探討國中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之研究。教育部九十四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成果發表暨研習會實施計畫。
洪清一(1993)。學習障礙者之補救教學原則。國教園地,45,7-12。
洪麗晴(199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推理表現與其策略使用之差異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文祥(1977)。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智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3-96。
紀惠英(1998)。國小原住民兒童數學概念的初探性研究:省思與發現。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論文發表會。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6,71-97頁。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頁。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1999)。情境教學中教師教學歷程之俗民誌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6(4),420-435。
浦忠成(1993)。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臺原出版。
浦忠成(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的思考前提。原住民教育季刊,創刊號,頁62-68。
浦忠勇(1997)。鄉土教材編輯心得:以阿里山鄒族鄉土教材為例。嘉縣國教,29,6-9。
高淑芳、何秀珠(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之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行為困擾調查研究-訪視當地資深教師。原住民教育季刊,5,17-38。
高強華(1998)。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情意學習。中等教育,49(1),59-68。
許炳進(1999)。泰雅社區文化與家庭教育之研究。載於一九九九年宜蘭縣泰雅禮讚學術專題研討會。
章勝傑(1999)。台東縣一布農部落孩童數學學習動機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8-2511-S-143-003。
陳枝烈(1992)。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
陳枝烈(1996)。都市原住民兒童適應問題之探討二個兒童的晤談。原住民教育季刊,1,33-59。
陳建志(1997)。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文典、黃茂在(2000)。由國中小課程目標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與評量。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85-99。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陳和貴(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及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珍(2001)。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陳碧姬、溫武男(2004)。一個多元文化取向的原住民雙語數學學習網站的建構與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521-S-214-001。
陳人慧、徐新逸(2005)。兒童說故事活動的魅力與教學策略。國教世紀,215,25-32。
陳建廷(2007)。國一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7,85-106。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
張勝和(1995)。乘法公式理解之研究以國中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收錄於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東師範學院。
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求教學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會」宣讀之論文。
教育部(2000)。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鄒族。出版:原住民鄉土文化教材編輯委員會第一~四冊。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數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靜姿、張蘭畹、王曼娜、盧冠每(2000)。文化殊異學生學習潛能評估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253-278。
郭靜姿、張蘭畹、林秋妹、王曼娜、盧冠每(1999)。文化殊異學生之學習特質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325-344。
郭汾派(1988)。國中生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類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汾派(1991)。國中生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類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汾派、林光賢(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論文彙編,177-206。
詹士宜(2003)。情境式數學教學面面觀。國教之友。54(2),3-10。
曾映程(2006)。台南地區國一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傅麗玉(1999)。從世界觀探討原住民中小學科學教育。科學教育學刊,7(1),71-90。
馮莉雅、戴明國與白雲霞(2004)。國中數學夏令營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183-206。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對數學課程的衝擊。師友,415,38-41。
黃茂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 21-48。
黃泰豪(2005)。都會區學校原住民教育需求調查研究:以臺北縣三多國小為例,國教新知,52(1),74-83。
黃志賢(2001)。原住民學生利用代數方法解題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1,17-38。
黃志賢(2005)。融入原住民文化的數學教學模組之發展與實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3-2521-S-131-001-。
黃志賢、林福來(2008)。利用活動理論分析台灣泰雅族國中生的數學學習並設計教學活動。科學教育學刊,16(2),147-169。
黃俊惟(2003)。網路擬題練習在解分數加減法問題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楊肅棟(1997)。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東臺灣研究,2,197-216。
楊榮達(2006)。國中一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守臣(1999)。從台灣原住民傳統的文化來探討目前原住民家庭教育問題-以泰雅族為例。載於一九九九年宜蘭縣泰雅禮讚學術專題研討會。
廖福彥(2002)。太魯閣族國中生代數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廖學專(2002)。初探國中生等號概念之心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錫麒(1987)。花蓮阿美族兒童學習方式與學業成就。花蓮市:真義出版社。
劉祐彰(2001)。都市原住民學生的學習適應問題-傾聽弱勢族群孩子的聲音,國教天地,144,34-44。
潘宏明(1995)。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發表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學術研討會。
鄧毓浩(2002)。教學與研究:公民教育與情意教學。菁莪,14(2),26-31。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
鄭博信、林穎義、詹勳國(2002)。從資源班教師觀點分析數學學習障學生之學障成因、錯誤類型與補救教學。發表於九十一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賴怡君(2002)。生活數學雙簧戲: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解決教學,415期,頁34-37,師友。
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謝和秀(2001)。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
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文賓(1998)。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淑真(1998)。文化與數學學習關係初探:以蘭嶼雅美族為例。台東師院學報,9,283~306。
簡鈺琛(1999)。國小原住民學童學習困難與補救。原住民教育季刊,13,97-102 。
顏瓊芬(2007)。回歸地方的際趨勢-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地方本位(Place-Based Education)觀點,台灣人文生態研究,9(1),1-22。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臺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
外文部份
Bateson, M (1994). Peripheral visions. New York:Harper Collins.
Bloom, B, S. (1982).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Brandsford, J., Sherwood, R., Vye, N., & Rieser, J. (1986). Teach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Research founda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10), 1078-1089.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 Situated Cogniti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1.
Bruner, J. S.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ombridge, MA: Harvard.
Burkhardt, H. (1981). The Real World and Mathematics. London: blackie.
Collis, K. F.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 Newcastle, Australia:University of Newcastle.
Cobb, P. (1996). Where is the mind?Acoordination of sociocultural and cognitive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In C. T., Fosnot (Ed.), Constructivism: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pp.34-52).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Y.
Jetter, A. (1993). Mississippi learning.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30-35,51,64,72.
Jensen, A. R. (1961). Learning abilities in Mexican-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children.Californi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2, 147-159.
Herscovics, N. & Kieran, C. (1999). Constructing Meaning for the Concept of Equation. In B. Moses (Ed.), Algebra thinking, grades K-12:readings form NCTM’s school-based journal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pp.181-188). Reston, VA:NCTM.
Lesh, R., & Lamon, S. J.(Eds.).(1992). Assessment of Authentic Performance in School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Mayer, R. E. (1985). Education Psychology:A Cognition Approach. New York:Freeman.
McKinley, E., Waiti, P. M., & Bell, B. (1992). Language, culture and science-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4(5), 579-595.
Muth,K.D. (1991). Effects of Cuing on Middle-school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rithmetic Word Probems containing extraneous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1),173-174.
Perkins, D. N., & Saloman, G. (1989). Are cognitive skills context-bound?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6-25.
Polya.(1945).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uddell, R. B. (1999). 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d write: Becoming an influential teacher (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Schultz, R. A. (1999). Illuminating learner realities: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gifted underachievers in a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 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Streefland, L. (1991). Fractions in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Paradigm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Wanger, S. (1981) . Conservation of equation and function under transformation of variabl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2, 107-118.
Watson, A. (1998).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Center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of Qxfor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tudies. U.K.
Zaslavsky, C. (1988). Integrating Mathematics with the Study of Cultural Traditions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3540.)
Zevenbergen, R. (1998, September). Classroom interactions and linguistic capital: A Bourieui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difference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Society (MEAS1),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Retrieved Octoer 8, 2006, from http://www. nottingham.ac.uk/csme/meas/plenaries/lerman.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沈六(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
2. 沈六(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
3.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4.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5.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13,91-96。
6. 林慧萍(1999)。淺談國小原住民教育之困境與因應之道。原住民教育季刊,13,91-96。
7.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析。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8.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析。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9. 洪清一(1993)。學習障礙者之補救教學原則。國教園地,45,7-12。
10. 洪清一(1993)。學習障礙者之補救教學原則。國教園地,45,7-12。
11. 紀文祥(1977)。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智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3-96。
12. 紀文祥(1977)。台灣省阿美族青少年智力發展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83-96。
13.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6,71-97頁。
14.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6,71-97頁。
15. 紀惠英、劉錫麒(2000)。泰雅族兒童的學習世界。花蓮師院學報,10,65-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