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3: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秋霞
研究生(外文):Du, Ciou Sia
論文名稱:社區居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公共事務參與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建山社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A Case of Jian-Shan Community.
指導教授:黃清雲黃清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觀光發展衝擊公共事務參與原住民地區
外文關鍵詞:Tourism impacts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aboriginal 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原住民地區大多地處偏遠且交通不便,在整體發展上面臨困境;政府對原住民雖有一連串的社會福利政策,但卻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近年來,社區發展方向逐漸傾向發展社區觀光,也就是結合在地文化與資源,發展出獨特異族觀光旅遊。原住民部落自然資源豐富,又有豐富的文化資產,應該具有觀光發展的潛力;然而,研究者97年暑期的研究調查中,從社區協會幹部的訪談中得知社區居民的缺乏觀光發展的認知且社區參與度不高。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建山社區居民的觀光發展認知、公共事務參與行為與兩者間的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對象為建山社區20歲以上的社區居民,共發放200份問卷,回收18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94%。本研究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之「職業」、「婚姻」、「宗教」、「布農族家族」、「參與社區活動次數」、「搬離建山社區的感覺」及「遊客接觸程度」對觀光發展衝擊認知皆達顯著差異。
二、個人背景變項之「出生地」、「擔任社區組織幹部」、「年齡」、「個人平均月收入」、「種族」、「居住頻率」、「職業」、「婚姻」、「宗教」、「布農族家族」、「參與社區活動次數」、「搬離建山社區的感覺」及「遊客接觸程度」對公共事務參與行為皆達顯著差異。
三、公共事務參與行為與觀光發展衝擊認知的相關係數為.26(p<.01),兩者間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然而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屬於低度相關。
Most aboriginal communities locate in outlying areas and don’t have convenient communicatons with downtown. So, it suffers a huge mount of difficulties when developing. Although government made welfarism policy to improve aboriginals’ lives, it couldn’t thoroughly solve aboriginals’ economic plight. Recently, communitis are tending to develop tourism. In other words, It is to develop ethnic tourism by combining local culture with resources. Aboriginal communities are rich in nature resources and have unique cultures. Aboriginal communities should be potential in developing tourism. However, I realize that residents in Jian-Shan community are lacked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from the interviews with leaders of Jian-Sh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oth variables. The study used questio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data. The participants were local residents of twenty years and upward. A total of 188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study utiliz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test,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study results. Base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re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ings: (1)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have significantly distinct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2)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have significantly distinct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 (3) There is a low degree of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 and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ffairs.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觀光發展衝擊理論架構………………………………………6
第二節 觀光發展衝擊內涵與認知……………………………………9
第三節 公共事務參與行為……………………………………………24
第四節 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公共事務參與行為之影響因素………29
第五節 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公共事務參與行為相關文獻…………32
第六節 研究地點概述…………………………………………………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0
第三節 研究工具………………………………………………………40
第四節 研究實施程序…………………………………………………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5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訪居民背景與各變項描述統計分析………………………57
第二節 個人背景不同對觀光發展衝擊認知及公共事務參與行為
之比較分析……………………………………………………66
第三節 社區居民的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公共事務參與行間的相關分
析………………………………………………………………84
第四節 討論……………………………………………………………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0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105
英文部分………………………………………………………………108
附件一…………………………………………………………………111
中文部份
丘昌泰(2001)。臺北市社區參與制度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
核委員會。
石珮琪(2004)。由社區聯繫力探討原住民社區對觀光發展之認知-以可樂部落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臺北市。
朱瓊芬(1997)。安龍里居民對參與台中市梅川河岸空間規劃態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臺中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96年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2008年12月21
日,取自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址
http://www.apc.gov.tw/main/docDetail/detail_TCA.jsp?isSearch=&docid=PA000000002114&cateID=A001114&linkSelf=339&linkRoot=4&linkParent=49&url=
吳必虎(譯)(1996)。遊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初版。臺北市:田園城市文
化。(Stephen, L. & Smith, J., 1983)
吳汪易(2000)。社會福利社區化中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福利服務之行為意向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英明(1994)。都市發展與市民參與-高雄市為例。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
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吳珮雯(2003)。高雄市社區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
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汪夢怡(2003)。影響大學教師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
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素馨(1996)。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9(4),1-17。
李莉莉(2002)。綠島觀光衝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
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李麗霞(1987)。政策過程中民眾參與之角色—以杜邦事件個案分析。未出版碩
士論文,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林光浩(2007)。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潛力分析-以屏東縣春日鄉部落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高雄市。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臺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
和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臺北
市。
林振春(1994)。整建社區社會凝聚社區意識。社教雙月刊,61,31-39。
林純玉(2005)。旗山鎮居民觀光發展認知與參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臺中市。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
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
班,高雄市。
林瓊華(1995)。觀光遊憩發展對傳統聚落環境知覺及景觀意象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臺北市。
欣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1990)。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發展民宿可行性之研究。
台東縣: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紀駿傑(1998)。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
研討會論文集(頁45-60)。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黃桂珠(2003)。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
公園梅山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臺中縣。
彭連煥(2005)。社區民眾參與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及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市。
張世弘(2005)。烏來鄉原住民對觀光衝擊與政府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宜蘭縣。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梁祖彬(1996)。社區工作的概念。載於甘炳光(主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
臺北市:五南。
郭建池(1999)。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陳仲偉(2000)。社區居民對民營企業參與社區活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臺中市。
陳其南(1996)。終生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金貴(1993)。公民參與之研究(上) 。人事月刊,16(1),11-25。
陳思倫、宋秉明、林連聰(1995)。觀光學概論。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陳思倫、高麗真(1994)。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的社會經濟影響之認知。世界
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353-376。
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觀光
研究學報,1(2), 48-58。
陳英豪、吳裕益(1990)。測驗與評量。高雄市:復文書局。
陳溪園(2002)。梨山風景區原住民對觀光衝擊及發展策略認知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瑋玲(譯)(1992)。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5(3/4),91-107。
游仁君(2000)。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與空間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臺北市。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可強、王應棠(1998)。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芻議—社區自主
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61-76)。臺北市:中
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劉修祥(2000)。觀光導論。臺北市:揚智。
歐聖榮(1998)。南投縣信義鄉雙龍地利村休閒產業推動芻議。原住民文化與觀
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30)。臺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歐聖榮、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7(4),61-89。
蔡宏進(198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宏進(2003)。台灣新鄉村社會學。臺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出版社。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韓榮姿(1998)。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區發展協會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
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臺中市。
羅紹麟(1985)。遊樂衝擊與森林遊樂管理。台灣林業,10(5),1-3。

英文部分
Ap, J. & Crompton John 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 120-130.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4), 216-224.
Affeld, D. (1975). Social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industry in the ECE regio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Brougham, J. E. & Butler, R. W.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4), 569-586.
Bulter, R. W. (1980).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Canadian Geographer, 24, 5-12.
Cohen, E. (1984). The sociology of tourism:Approaches, issues, and finding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0, 373-392.
Crandall, L. (1991).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on developing regions and its measurement. In B. J. R. Ritchie & C. R. Goeldner (eds.), Trave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pp. 413-423). New York: John W. & Sons.
Chandler, R. C. & Plano, J. C.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2nd ed.). Santa Barbara, CA: ABC-Clio.
France, L. (1997). The earthscan reader in sustainable tourism. UK: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Fox, M. (1977).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 challenge to researchers and planners. In B. Finney & B. Watson (Eds.), A new kind of sugar: Tourism in the Pacific (pp.27-48). Santa Cru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Cruz Center for South Pacific Studies.
Garson, G. D. & Williams, J. O.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readings, skills. Boston, Massachusetts: Allyn andBacon, Inc.
Glass, J. J. (1979).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and techniques.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45, 180-189.
Kweit, R. W. & Kweit, M. G. (1987). Citizen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ssue for the next century. National Civic Review, 76(3), 191-198.
Lankford, S. & Howard, D. (1994). 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1(1), 121-139.
Lawson, R., Williams, J., Young, T. & Cossens, J. (1998). A comparis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in 10 New Zealand destin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19(3), 247-256.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1980).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Paris: OECD.
Osboren, D. & Gaebler, T.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N. Y.: A plume book.
Pearce, P., Moscardo, G. & Ross, G. (1997).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 tourism social science series. New York: Pergamon, Elsevier Science Ltd.
Paul, S. (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oss, G. F. (1992).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an Australian cit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30 (Winter), 13-17.
Ryan, C. (1991).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recreational tourism. London: outledg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1976). The effects of tourism on socio-cultural valu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nch, 4(2), 74-105.
Williams, J. & Lawson, R. (2001). Community issues and resident opinion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2), 269-29.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 (1997). International tourism: A global perspective. Madrid: autho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