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王永大(1996)。公部門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我國稅務人員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王迺榘(2005)。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軍訓教官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台東。王麗月(2007)。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決策與組織承諾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田育昆(2006)。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
余朝權(2005)。組織行為學。台北:五南。
余世銘(2008)。政風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司法院及所屬政風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台東。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佳玲(2006)。國民小學內部行銷作為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
李孟諵(2003)。我國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吳素月(2005)。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倦怠相關性之研究─以台東縣特殊教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高雄。呂佳靜(2008)。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花蓮。李茂能(2002)。量化研究的品管:統計考驗力及效果值分析。國民教育學報,8,1-24。
李佩瑾(2003)。中小學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李建慧(2002)。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林佳全(2003)。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靜黛(1987)。自動化對工廠員工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林靜如(1990)。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經驗、內外控信念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林保豊(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秀琴(2006)。高雄市國民中小學校長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范熾文(2002)。國小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徐冬曲(2005)。北部地區游泳教練之工作動機、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倦怠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徐輔潔(2006)。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外場工作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孫本初、王永大(1997)。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人事月刊,24(3),20-39。
教育部統計處(2009)。偏遠地區國中小。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10日。
網址: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araway.xls
許美觀(2005)。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與領導研究所,花蓮。張惠英(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張貴米(2007)。國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彰化。郭文瑞(2004)。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郭雅玲(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內部行銷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陳芬蘭(2006)。國小校長策略領導.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陳家聲、樊景立(2000),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9(1),31-79。陳其懋(1999)。台灣職業棒球球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嘉義。陳美志(2001)。工作生活品質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關務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北。陳滄智(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陳勇全(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氣氛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程正裕(2006)。警察科技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台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黃英忠(1995)。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黃文賢(1991)。基層員工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黃婉菁(2003)。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黃祥宗(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黃政彬(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創新氛圍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新竹。黃國倫(2007)。海巡署機動查緝隊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台東。
邱馨儀(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邱宜珊(2006)。觀光旅館業員工的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曾南薰(1998)。我國教師組織承諾之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楊偉霖(2002)。公立學校教師於現階段及預測公辦民營後其工作生活品質知覺對組織承諾及工作行為的影響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嘉義。
嘉義市政府教育處(2009)。嘉義市各級學校。嘉義:嘉義市政府。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10日。
網址:http://163.27.1.1/school/school.htm#elementId=4#contentdata4
嘉義縣教育資訊網(2009)。嘉義縣各級學校。嘉義:嘉義縣政府。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cyc.edu.tw/modules/mylinks/viewcat.php?cid=5
潘士銘(1998)。工作生活品質之核心構面與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桃園。蔡錦治(1999)。國民小學組織氣候、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蔡進雄(1993)。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蔡明輝(2002)。工作生活品質、工作生活品質效能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蔡俊傑、張順發(2004)。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南師學報,38(1),121-147。
劉貴添(2006)。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中華電信中區分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台中。賴佩文(2007)。大學校院餐旅服務學類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盧俊宏(2007)。全面品質管理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東。
歐陽玲(1994)。工作生活品質與臨床護理人員離職意願之研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中。
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謝宜倩(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人力資源管理之執行成效與知覺其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羅希哲、張順發(2005)。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民教育學報,1,309-337。竇仁君(2001)。私立大學院校教師之工作生活品質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外文部分
Ahamed, N. (1981). Quality of Work Life:A Need for Understand .Indian Management,20(11), 29-33.
Cummings, T. G. ,& Huse, E. F. (1985).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Cascio, W. F. (1998).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 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 profits. Bosten : Irwin McGraw-Hill.
Delamotte, Y. ,& Walker, K. F. (1974). Humanisation of Work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Trend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Bulletin, 11, 3-14.
Efraty, D. ,& Sirgy, M. J. (1990). The Effects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QWL) on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1), 31-47.
Evans, M. A. (1991). A Structural Model and Test of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press.
Etzioni, A. (1964). Modern organization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Inc.
Hackman, J. R. ,& Suttle, L. (1977). Improving Live at Work. Santa Monica, Calif:Goodyear.
Hrebiniak, L. G.. ,& Alutto, J. A.(1972). Personal and rol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4), 555-573.
Kalra, S. K. ,& Ghosh, S. (1984). Quality of work life:a Study of associated factors .
The Ind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4(3), 12-13.
Kanter, R. M. (1968). Commit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of commitment mechanisms in utopian communit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499-517.
Kawakubo, M. K. (1987). Perception of authority, control, and commitment
in Japanese organization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 01-A.
Kushman, J. W. (1992). Th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teacher workplace commitment:
A study of urba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1), 5-42.
Levine, M. F., Tylor, J. C. ,& Davis, I. E. (1984). Defining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Human Relation, 37(1), 81-104.
Magid, I. ,& Sidney, R.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Turnover Propensity of Engineers: An Integrated Mode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June.
Mitchell, T. R. (1979).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 30, 243-281.
Mitchell ,W. ,& James, W. (1992). Influence of Quality of Work Life on Company and Union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5, 439-450.
Mowday, R. T., Porter, L. M. ,& Steers, R. M. (1982).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s:The psychology of commitment, absenteeeism, and turnover. New York:Academic Press.
Nadler, D. A. ,& Lawler, E. E. (1983). Quality of Working Life─Perspectives and
direc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1(3), 20-30.
Porter, W. L., Steers, R. M. ,& Mowday, R. T. ,& Boulian, P.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5), 603-609.
Randall, D.M. (1987). Commit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The Organization Man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3), 460-471.
Reyes, P. (1990). Teachers and their workplace:commitment, Performa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
Seashore, S. E. (1975). Defining and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Davis, L.E. & Cherns, A.B .ends,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vol.1:Problems, 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The Free Press.
Staw, B. M. (1977). Commitment to a policy decision:a multi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3, 40-64.
Staw, B. M. (1981). The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to a course of action.
Management Review, 6, 577.
Stein, B.A. (1983).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Action:Managing for Effectiveness,
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12-13.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 46-56.
Shamir, B. ,& Salomon, I. (1985).Work-at-home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3), 455-464.
Sheldon, M. E. (1971). Investments and involvement as mechanisms producing
commitment to the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6, 143-150.
Walton, R. E. (1975). Criteria for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Davis, L.E. & Cherna,
A. B. ends.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vol.1:Problems, 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The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