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五南。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王春展、詹志禹、李良哲(2000)。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353~382。王財印(2000)。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鴻鈞(1995)。台灣省國民中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江瓊美(2006)。高雄縣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挫折容忍力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何名娟(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郁雯(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永裕(1995)。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生為例 。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毓瑩(2001)。情緒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教育資料與研究。19,11~17。吳經熊(1992)。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呂俊甫(1997)。EI、EQ 情緒智慧和情緒教育。台灣教育,(559),9-11。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國中生為例。台中: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麗日(2002)。談壓力與壓力因應。社教資料雜誌,287,1-4。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台灣地區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15日。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周巧芳(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秀靜(1998)。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怡君(2007)。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依附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兆宏(2003)。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國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慧宜(1999)。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振焜(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樹澍(1990)。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康立群(2003)。棒球選手目標取向、知覺動機氣候、競賽壓力因應策略、知覺壓力因應策略有效性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桃園: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平(2005)。幸福的最大障礙是比較。中國青年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22日。網址:http://news.sina.com.cn/c/2005-11-04/17218212506.shtml。
張明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生活壓力源及壓力因應策略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琇珺(2000)。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雅惠(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壓力因應方式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梁培勇(1993)。小學兒童壓力觀初步探討。中華心理學刊,35(2),87-114。
許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純瑜(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榮宗(2001)。壓力管理與因應方式之探究。研習論壇,9,22-32。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感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麗如(1997)。生活目標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曾玉芷(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瑞譙(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觀富(1994)。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心理。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智淵(1998)。台南市國小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9,84-116。黃智慧(1991)。般若菩提心。台北:耀文。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瀗瑱(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屏東: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葉重新(2004)。心理學。台北:心理。
葉碧玲(2000)。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教育處(2007)。彰化縣教育處96年度教育資料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20日。網址:http://schooldata.chc.edu.tw/normal.php
廖春文(1997)。揭開情緒智慧(EQ)的神秘面紗。國教輔導,36(6),49-58。廖梓辰(2001)。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教育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郁芳(1993)。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台中: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淑利(2006)。國民小學教師子女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慧敏(2002)。國中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5,295-340。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靜宜(2005)。台北縣市資優生與普通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蕭淑穗(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8)。富國兒童幸福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5日。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7/2/14/n1623080.htm
講義雜誌(2007)。小朋友幸福大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3月10日。網址:http://magazine.sina.com.tw/betterlife/241/index.shtml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藍采風(1982)。生活的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外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edge.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1, 1011-1017.
Billings, A. G., & Mos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77-891.
Campbell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 117-124.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il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 11-28.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New York: Grosset/Putnam.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 Quest Books.
Dewe, P., Leiter, M, & Cox, T. (2000). Coping, Health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Taylot & Francis Inc.
Diener, E. , & Eid, M . (2004). Global judgments of subjective well -being: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long- term stabil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65, 245-278.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Smith, H., & Fujita, F. (1995).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130-141.
F. Strack, M. Argyle, & N. Schwarz (1991). Subjective well-being :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xford: Pergamon Press, VIII, 27-47.
Fineman, S. (1979). 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nagerial unemployment. Human Relation, 32(4), 323-345.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Gardner, H. (1983;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6)。EQ。(張美惠譯)。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95)。
Greenberg, G., & Baron, R. (1997).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6ed.).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Grob, A. (1995). Berne questionnair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Youth form). University Berne, Bern.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olahan, C. K., & Gilbert, L. A. (1988). Conflict between major life roles: Women and men in dual-career couples. Human Relations, 32, 451-467.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Lazarus, R. S. (1976).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9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66-475.
Lazarus, R. S., & Launier, R.(1978). 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Australian 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21, 208-218.
Mayer, J. D. , DiPaolo, M.,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4), 772-781.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347-414.
Noll, R.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of youngsters with sick cell disease. Child Development, 67, 423-436.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Pervin (1983). Characteristics of staff burnout in mental health setting. Hospital & Community Psychiatry, 28, 233-237.
Powell, D. H. (1983). 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 Norm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Rim, Y. (1993). Valu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 (5), 595-598.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Selye, H. (1973). The evolution of the stress concept. American Scientist, 61,692-699.
Selye, H. (1978).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Shapiro, L. E. (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eiten, E. (1986). 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 (2nd ed.). Calif: Brooks/Cole.
Zeller, E. (1980). 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