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以仁(2001)。未來的家庭發展與親職教育。載於王以仁等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頁407-436)。台北:心理。
王郁雯(2006)。護理人員之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的關聯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專班,台南。王慧姚(1981)。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衝突及其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台北。千代文教基金會教育小組(2000)。千禧家庭價值觀。台北: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公司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江承曉(1995)。國中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輔導之探討。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29,2653〜2659。行政院主計處(2008)。生命統計。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22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5409&CtNode=4595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李美幸(2005)。職業婦女情緒智力、親職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李隆煇(2004)。國小學童父母的人格特質、價值觀、工作滿足感對兩性平權概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吳曉瑜(2006)。女性志工之人格特質、投入程度與幸福感關係之探討─以中南部慈濟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吳淑敏(2003)。傑出女性科學家生涯發展歷程及其成功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吳宗曄(2005)。性別角色標準的改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檢索日期民國九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33.htm
吳筱雯(2004)。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台中。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吳碧芳(2008)。超少子社會來臨。媽媽寶寶雜誌。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9月23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80805/33/izn.html
周月清(1994)。家庭壓力管理。台北:桂冠。
巫雅菁(2000)。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余昭(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 (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林芝怡(2004)。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林崇逸(2006)。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財經金融學研究所,台北。林文龍(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林宗鴻譯(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揚智。
林淑芬(2006)。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林梅珠(2006)。學齡期過動兒主要照顧者之照顧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台中。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彰化。邱明宗(2007)。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台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孫敏華(1980)。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徐嫚淳 (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許學政(2004)。雙親家庭母親之親職壓力及其與共親職、人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許宜評(2007)。已婚婦女家庭壓力、婚姻滿意度與其生育意向之關係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郭怡伶(1995) 。青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台北。孫敏華(1982)。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唐仙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張春興(2000)。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耿義(2006)。父母的人格特質、教養方式與其體罰態度、體罰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張勻翔 (2002)。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快樂論。哲學與文化,29(5),469-484。張培英(2004)。托兒所保育員家庭壓力.家庭需求與個人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張雅惠(2005)。淺談家庭壓力與危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8期。檢索日期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8/48-40.htm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彰化。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系,屏東。陳慧姿(2006)。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高雄。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陳毓茹(2004)。高雄縣市成人宗教態度、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陳玲婉(2004)。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陳雅郁(2007)。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時間管理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陳雅媺(2001)。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莊耀嘉、黃光國(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高雄。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5-2413-H037-002。
陸洛(1997)。已婚成人不同角色滿意度對幸福感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6-2413-H037- 00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莊豐萁(2005)。少點壓力,工作受益:已婚國中教師的家庭壓力與家庭-工作干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游乾桂 (2003)。嫁給快樂。台北:時報文化。
黃國成(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堅厚(2004)。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志成(2002)。壓力與調適。 載於郭靜晃等主編,社會問題與適應(頁189~199)。臺北市:揚智。
黃鳳珠(2006)。女性軍訓教官母職角色衝突、幸福感和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黃庭芳(2003)。花蓮市職業婦女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黃正鵠、楊瑞珠(1998)。大專生文化與心理態度量表之編製與調查。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第三期系列(七)。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錡姵如(2005)。主要照顧者面對親人死亡之焦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桃園。鄭雅娟(2001)高中已婚女教師家庭壓力、支持系統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兩地雙生涯家庭與一般雙生涯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羅宇媛(2007)。幼兒父親婚姻品質、親子關係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謝美香(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謝青儒(2001)。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藍采風(1987)。健康的家庭生活。南投:台灣省社會福利工作人員研習中心。
蔡素美 (2003)。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蔡淑英(2006)。國小新生母親的親職壓力、親子溝通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簡郁雅(2004)。家庭壓力、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薛保倫 (1995)。人與人生。台北:宏明出版社。
繆敏志(1994)。壓力。載於郭靜晃等主編,心理學。台北市:揚智出版公司。
曠文琪(2006年10月)。M型社會來了。商業週刊,986。檢索日期民國九十七年一月二十日,網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3442
嚴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英文部分
Andrew,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1997)。幸福心理學(施建彬、陸洛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87)。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Burger, J. M. (1997)。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台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88)。
Buss, D.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Compton, W. C. (2001). 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chology,135, 486-500.
Daly, K. J. (1996). Spending time with the kids: meaning of family time for fathers. Family Relations, 45, 466-476.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3.
Goldberg, L. R. (1982). From ace to zombie: 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personality. In C. D. Spielberger & J. N. Butch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l. pp. 203- 2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rief, G. L., & Greiff, J. L. (1997). Where are the father in social work literature? 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 78, 433-435.
Heady, B., & Wearing, A.(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31-739
Hellriegal, D., Slocum, J. W., & Woodman, R. W. (1989).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Kammann, R ., & Flett, R. (1983). Affectometer 2:A scale to measure current level of general happines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 259-265.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Lu, L., Gilmour, R., & Kao, S. F. (2001). Cultural values and happiness: An east-west dialogu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 477-493.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81-90.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0).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McKenry, P. C., & Price, S. J.(2004)。家庭壓力(鄭維宣、楊康臨、黃郁婷合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4)。
Oishi, S., Diener, E., Suh, E., & Lucas, R. E. (1999). Value as a moderator in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7(1), 157-184.
Olson, D. H., & DeFrain, J. (2000).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3r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Phares, E. J., & Chap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Rabin, C. & Shapira-Berman, O. (1997). Egalitarianism and marital happiness: Israeli wives and husbands on a collision course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5(4)319-330.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 J. : Prentice Hall.
Robinson, J. P., Shaver P. R. & Wrightsman L. S. (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楊宜音、張志學、彭泗清等譯,楊中芳總校訂)。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9)。
Roseman, M., & Friedman, R. H. (1974).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New York: Knopt.
Veenhoven, R. (1984), Happiness in nations: Subjective appreciation of life in 56 nations, Rotterdam: Risbo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Voydanoff, P.(1990)Economic distress and family realation:A revirw of the eighties. Journal of Marrige and the Family, 52, 1099-1115.
Voydanoff, P. (1997)。工作與家庭(郭妙雪、張惠芬譯)。臺北:揚智。(原著出版於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