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琇尊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受霸凌經驗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lational study for 5&6 students of social skill, the experienceof bullying, and life adjustment
指導教授:王以仁王以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社會技巧受霸凌知覺受霸凌反應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social skillbullylife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9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狀況,並探討社會技巧、受霸凌知覺及受霸凌反應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九十七學年度彰化縣公立國民小學五、六年級普通班學童,共656位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兒童社交技巧量表」、「受霸凌經驗量表」及「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的整體表現具有正向且中上的程度。
二、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上並沒有差異。
三、不同年級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整體生活適應上並沒有差異,但在「家庭調適」層面則是五年級優於六年級。
四、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上並沒有差異。
五、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社會技巧及其五個層面均與生活適應表現具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受霸凌知覺及其三個層面均與生活適應表現具有顯著的負相關;受霸凌反應之二個層面亦均與生活適應表現具有顯著的負相關。
七、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中的「合作」、「負向肯定」,受霸凌知覺中的「受身體霸凌知覺」、「受關係霸凌知覺」與受霸凌之「被動/臣服反應」、「激動/反擊反應」等因素在其整體生活適應表現上具有良好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教育相關單位、家長及未來研究者提供建議。
目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次 ……………………………………………………………… iv

表次 ……………………………………………………………… vii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適應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社會技巧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24
第三節 受霸凌害知覺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34
第四節 受霸凌害反應之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5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 …………………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生活適應上之差異 … 71
第三節 社會技巧與生活適應的相關情形 ……………………… 78
第四節 受霸凌經驗與生活適應的相關情形 …………………… 81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受霸凌經驗對其生活適應之預測分析 …………………………………………………………………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92
第二節 建議 ……………………………………………………… 9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02
外文部分 ……………………………………………………… 108
附錄
附錄一 國小高年級學童受霸凌經驗預試量表 ……………… 114

附錄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技巧、受霸凌經驗與生活適應調查
問卷(正式問卷) …………………………………… 117
附錄三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使用同意書 ………………… 123
附錄四 兒童社交技巧量表使用同意書 ……………………… 1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
王保進(2002)。視窗版 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振宇(1999)。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王淑芬(1991)。保護管束青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王櫻芬(1997)。社交技巧訓練對國小攻擊傾向兒童之攻擊行為、社交技巧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
甘玉霜(2005)。屏東地區外籍母親親職角色知覺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08年1月3日)。霸凌問題低齡化 日本增派學校顧問到小學。教育部電子報,289。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2日。網址: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882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
李隆生(1995)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吳宗曄(2006)。雲林縣本籍與東南亞外籍配偶之國小高年級子女親子關係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秋燕(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小問題行為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吳紋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吳盛木(1982)。心理學。台北:三民。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台南師院學報,24,125-160。
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兒福聯盟(2004年8月31日)。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2日。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福聯盟(2005年8月30日)。台灣區兒童校園非肢體霸凌現況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2日。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福聯盟(2007年9月17日)。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2日。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福聯盟(2008年3月31日)。「哈囉值日生,我有話要說!」~2008「哎喲喂呀」兒童專線來電分析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12日。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林士翔 ( 2003 )。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怡岑(2006)。國小兒童情緒能力、自我概念、控制信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輔導研究所,台南。
林淑菁(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關係性攻擊及外顯性攻擊與其友誼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
林燕玲(2000)。直接教學模式對青春期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
邱珍琬 (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
邱滿豔(1982)。兩種中、重度智能不足者社會技巧訓練效果之評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邱顯明(2008年3月20日)。全程錄影設刑路霸凌 貼網取樂。自由時報,第十四版。
胡瑋潔(2004)。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洪正彥(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洪儷瑜(1999)。社會技巧訓練課程之實施。載於洪儷瑜、黃裕惠、許尤芬編,行為訓練課程實例彙編。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為何要如此做。載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頁10-2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耿學鵬(2007年4月21日)。專家分析趙承熙心理扭曲成因:少時孤獨中學受氣。新華網,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2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4/21/content_6004935.htm
高明珠 ( 1999 )。國小兒童依附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康雪卿(1993)。校園中的欺凌行為與處理策略。諮商與輔導,91,39-42。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李綢、郭妙雪 (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陳治豪(1994)。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芳媜(1998)。國中生社會技巧、學習適應與焦慮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陳昭廷(2001)。台灣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資賦優異學生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陳鳳如(1996)。讓學生揮別校園的陰影-談欺凌行為的成因與輔導。測驗與輔導,136,2804-2808。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郭為藩(1970)。自我的意義及其概念架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43。
郭啟瑞 ( 2006 )。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教育處(2008)。全縣國小普通班資料一覽表。彰化縣:教育處。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8日。網址:http://schooldata.chc.edu.tw/normal.php
張文新(2002)。學童欺凌 ── 心理剖析。香港教師中心學報,4,141-149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程紋貞(199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社會技巧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月美(1994)。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溝通技巧訓練的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宏仁(2007)。國小學童害羞、社交技巧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淑芳(2005)。不同家庭結構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與生活適應模式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雅婷(2000)。國中女生早晚熟與身體意象、自尊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德祥(1990)。國中學生之社會技巧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7,195-210。
黃德祥(1991)。社會技巧訓練在教育與輔導上的應用。輔導月刊,27,31-15。
路君約(1981)。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賈馥茗(1968)。自知與大學生活之調適。師大學報,13,95-145。
劉芳文(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焜輝(1982)。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
蔡麗芳(1992)。社會技巧訓練策略對國小兒童社會技巧、問題行為及同儕接納之影響效果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蔡慧苓(2005)。國小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黎素君(2005)。國小校園欺凌行為重複被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台北。
鄭夙雅(2001)。國中生社會技巧、認知曲解與校園暴力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謝素菡(2003)。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交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63-86。
簡茂發 (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魏麗敏(2003)。校園欺凌行為、家庭環境與學校氣氛之關係。台中師院學報,17,21-50。
魏希聖、黃仲楷(2005)。Reviewing School Bullying Research: Empirical Findings and Methodical Considerations。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6,69-112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英文部分
Andreou, E. (2001). Bully/Victim proble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oping behaviour in conflictual peer interactions smong school-age childre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1) , 59-67.
Argyle,M.(1967).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Argyle,M.(1995)。人際行為心理學。(王文秀、陸洛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83)
Arkoff,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tsche, G.M., & Knoff, H.M. (1994). Bullies and their victims: Understanding a pervasive problem in the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2, 165-174.
Bellack, A. S.(1979).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social skills. In A. S. Bellack & M. Hersen(Eds.),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ocial Skills Training (pp.75-104), New York:Plenum Press.
Bellack, A. S., Mueser, K. T., Gingerich, S., & Agresta, J. (2004).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chiqophrenia.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Bond, L., Carlin, J. B., Thomas, L., Rubin, K., & Patton, G. (2001). Does bullying cause emotional problems? A prospective study of young teenager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3, 480-484.
Borg, M. G. (1998). The emotional reactions of school bullies and their victim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8(4), 433-445.
Bullock, J. R.(2002).Bullying among children. Childhood Education,78, 130-133
Combs, M. L, Slaby, D. A. (1977). Social-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In B. B. Lahry & A. E. Kazdin (Eds.), 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pp.161-201).New York: Plenum Press.
Craig, W. M. (1998). The relationship among bullying, victim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ggres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4, 123-130.
Craig, W. M., & Pepler, D. J. (1997). Observations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the schoolyard.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3, 41-59.
Crick, N. R., Grotpeter, J. k. (1996). Children’s treatment by peers: Victims of relational and overt aggressio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8 , 367-380.
Eisler, R., & Frederiksen L. (1980). Perfecting social skills: A guide to interpers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Espelage, D. L., Bosworth, K., & Simon, T. R. (2000). Examining the social context of bullying behaviors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8, 326-333.
Fabe, Richard A., Martin, Carol L. (2006)。兒童發展。(王雅貞&白玉玲合譯)。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3)。
Goldstein, A. P., Sprafkin, R. P., Gershaw, N. J. & Klein, P. (1995)。青少年行為改變策略(黃玲蘭譯)。臺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80)。
Gowen, K. (2001, December 1). Middle-school girls' reports of peer victimization: Concerns, consequences, and implications The Free Library. (2001). Retrieved April 5, 2008 from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Middle-school girls' reports of peer victimization: concerns,...-a084152034.
Greene, M. B. (2000). Bullying and harassment in schools. In R. S. Moser, & C. E. Franz (Eds.), Shocking violence:Youth perpetrators and victims-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 72-101).
Gresham,F.M.(1985). Utility of cognitive-behavior procedures for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A critical revir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3, 411-423.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E. M. Hetheringto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4,(pp.103-19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zler, R. J. (1996). Breaking the cycle of violence : Interventions for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Washington, DC :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Herber, M. (1986).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In C. R. Hollin & P. Trower(Eds.), Handbook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1,(pp.11-32).Oxford:Pergamon Books Ltd. New York:Pergamon press.
Heinrichs, Rebekah R. (2003)。A Whole-school approach to bullying: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children with exceptionaliti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 38, 4, p195-204.
Hodges, E. V. E., Boivin, M., Vitaro, F. & Bukowski, W. M. (1999). The power of friendship: Protection against an escalating cycle of peer victimiz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5 (1), 94-101.
Hundert, J. (1995). Enhanc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young students: School-based approaches. Austin, TX: Pro-Ed. Hurlock, Elizabeth B (1993)。兒童發展(王鍾和編譯)。台北:大洋。(原著出版於1970)。
Kaltiala-Heino, R., Rimpelae, M., & Rantanen, P. (1999). Bullying,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Finnish adolescents: School survey. BMJ. 319, 348-351.
Kelly, J. A.(1982). Social-skills training: A practical guide for intervention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King, C. A.& Kirschenbaum, D. S. (1998)。增進孩子社交技巧 (新苗編譯小組譯 )。台北:新苗文化(原著出版於1992)。
Kochenderfer, B. J., & Ladd, G. W. (1996). Peer victimization: Manifestations and relations to school adjustment in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4, 267-283.
Ladd, G. W., & Mize, J.(1983). A cognitive-social learning model of social skill
trai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0, 127-157.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iberman, P. R, DeRisi, W. J., & Mueser, K. T. (1989).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pshchiatric patients.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Matthiesen, S. B.& Einarsen, S.(2007)。Perpetrators and targets of bullying at work: Role stres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Violence and Victims), 22, 735-752.
Mishna, F.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bullying; Double jeopard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6, 336-347.
Nansel, T. R., Overpeck, M., Ramani, S. P., Pilla, R. S., Runa, W. J., Simons-Morton, B., & Scheidt, P. (2001). 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5, 2084-2100.
Nolle, K. L., Guerino, P., Dinkes, R. (2007) Crime, violence, discipline, and safety in U.S. public schools, findings from the school survey on crime and safety: 2005–06. Retrieved March 25,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nces.ed.gov/pubs2007/2007361.pdf
NICHD.(2001,April 24)。Bullying widespread in U.S. schools, survey finds [News&Media]. Bethesda, MD:Retrieved March 25, 200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nichd.nih.gov/news/releases/bullying.cfm
Olweus, D. (1989). The Olw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 [Mimeo]. HEMIL-senteret, Univesitetet I Bergen, Norway
Olweus, D. (1993). Bullying in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UK: BlackwellPublishers.
Olweus, D. (1999).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In P. K. Smith, Y. Morita, J. Junger-Tas, D. Olweus, R. Catalano, & P. Slee(Eds.), Sweden (pp.7-27). New York: Routledge.
Orpinas, P. & Frankowski, R. (2001). The aggression scale: A self- report measure of aggressive behavior for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1, 50-67
Pellegrini, A.D. (1998). Bullies and victims in school: A review of and call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 165–176.
Perry, D. G., Kusel S. J. & Perry, I,. C. (1988). Victims of peer aggress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 807-814.
Rinaldo,D.(2001).What’s a bully?Scholastic Choices,17, 12-15.
Reiter, S. & Lapidot-Lefler, N. (2007). Bullying among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Differences in soci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skills .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45,3 , 174-181.
Rubin, Z. (1987)。兒童也需要友誼(吳立嫣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
Schafer, M., Werner, N. E., & Crick, N. R. (2002). A com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negative peer treatment : General victimzition and bully victim problems among German school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281-306.
Sharp, S., & Smith, P.K.(1994) Tackling bullying in your school: 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teachers. New York:Routledge.
Simons-Morton, B. G., & Crump A. D. (2003). Associatio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school adjus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sixth grader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 121-126.
Smith, C. A. (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呂翠夏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82)。
Smith, P. K., Mortia, Y., Junger-Tas, J., Olweus, D., Catalano, R., & Slee, P. (Eds.). (1999).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Rutledge.
Smith, S., & Travis, P. (2001). Conducting social competence research : Consider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Behavioral Disorders, 26, 360-369.
Solberg, M. E., Olweus D. & Endresen, I. M. (2007)。Bullies and victims at school: Are they the same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441 -464.
Toblin, R. L.; Schwartz, D.; Hopmeyer, Gorman (2005). Social-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attributes of aggressive victims of bullying .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Lifespan Journal, 26(3) , 329-346.
Xu, Y., Farver, J. M., Schwartz, D., & Chang, L. (2003). Identifying aggressive victims in Chinese children’s peer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7, 243–253.
Yoon, J. S., & Kerber, K. (2003). Bullying: Elementary teacher's 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Research in Education, 69, 27-35.
Zimbardo, P. G .& Gerrig, R. J. (2004)。心理學導論(游恆山編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27-36。
2. 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27-36。
3. 邱珍琬 (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
4. 邱珍琬 (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
5.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6.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7. 康雪卿(1993)。校園中的欺凌行為與處理策略。諮商與輔導,91,39-42。
8. 康雪卿(1993)。校園中的欺凌行為與處理策略。諮商與輔導,91,39-42。
9.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10.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11.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12.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13. 陳鳳如(1996)。讓學生揮別校園的陰影-談欺凌行為的成因與輔導。測驗與輔導,136,2804-2808。
14. 陳鳳如(1996)。讓學生揮別校園的陰影-談欺凌行為的成因與輔導。測驗與輔導,136,2804-2808。
15. 黃德祥(1990)。國中學生之社會技巧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7,195-210。